林漢筠《蘇東坡的東莞》
貶,降低的意思。貶職,則指的是降低職務,甚至是流放到異地任一個比原來小的職務。在古代,因貶流放是最常見的事,這不像今天的異地為官,其中尤以那些文人官員更為甚之。翻開中國古代文學史,從遙遠的先秦、兩漢,到唐、宋、元、明、清諸朝代,人們就會從中發(fā)現一個十分普遍的共有現象:這就是那些兼有文人身份的官員遭貶的現象幾乎比比皆是。司馬遷因斗膽為出擊匈奴兵敗投降的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慘遭貶斥下獄受腐刑;屈原由于在內政外交方面,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產生了尖銳矛盾,加之上官大夫等人的百般嫉妒,后來遭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最終客死汩羅江;李白因跟錯人而獲罪,被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潮州刺史。貶職,等于流落他鄉(xiāng),新疆、海南等地都是過去貶官之地,“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更有多少行人淚,全在貶職時”。唐時高適見兩位好友被一同被貶,一到巫峽一到長沙,滿腹愁怨長嘆一聲:“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br>
在中國貶職流放史上,流放地方之多、流放時間之長,蘇東坡應該當尊居榜首?!皢柸昶缴I(yè),黃州惠州儋州”,詩中還有一個英州沒有寫進去,貶得離京城越來越遠,一路向南,黃州、惠州、英州(廣東省英德)、儋州(海南),直至在應召回京時客死返京途中。在蘇東坡的一生中,貶謫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題,政壇上大起大落,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經受了無數的磨難。正是因為這個時期才成就了他,成全了一種偉大的人格,一種進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用林語堂的話說,物質上貧匱至極的蘇子的藝術張力與精神自由,也比他身居高位時要廣闊的多。他在文學上的巨大成就,都是在“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人生階段確立并高揚的。
我們看看他寫的文學作品吧。黃州四年,是蘇東坡創(chuàng)作史上的“井噴期”,創(chuàng)作詩330多首,占現存詩作2690余首的八分之一,有大量名篇亦在歷代選注家所選之列。他在黃州時期所寫的詞,當在60篇以內,雖數量不多,但產生了許多代表作。如《卜算子》(缺月桂疏桐)、《念奴嬌》(大江東去)、《滿江紅》(江漢西來)等等。在惠州期間,籌建西湖,熱衷文學創(chuàng)作,共創(chuàng)作詩187首,詞18首。這些詩詞較深刻地體現了他晚年的政治觀點、思想實質和人生態(tài)度。62歲再貶天涯海角,在這僅三年的時間,他創(chuàng)作了不下200首詩作。
蘇東坡的腳下,踏出了一條人生之道,他每到一處,都會詩情飛揚。而那個與惠州相鄰的東莞,因為蘇東坡的到訪,同樣增添了無窮的光輝。
準確地說,蘇東坡在東莞,并沒有像他在黃州、惠州和儋州那樣懷著一顆悲壯的心情,因為那里是貶職之地,而東莞則是他尋親訪友之處。世間上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友誼,作為性情之中的人,蘇東坡當然將東莞的一切當成自己的故鄉(xiāng),況且他所訪的朋友竟然是名震南粵的東莞資福寺的方丈比丘祖堂。
公元1100年秋,比丘祖堂禪師接任資福寺方丈,他在寺內建羅漢閣,塑500羅漢,工程浩大,蔚為壯觀。
蘇東坡與佛有緣。父親蘇洵帶著他和弟弟蘇轍赴東京(今河南開封市)趕考當晚,蘇氏三人都夢見德云羅漢與蘇東坡對話,說當今圣上十分賞識歐陽修,并由他來主持當年的會考,歐陽修崇尚文體化,不喜歡口水話,考前得到德云羅漢的指點,三蘇高考即中,文章得到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蘇氏父子也從此走上仕途。蘇氏臨考前得到德云羅漢的指點,也成為文壇佳話,有人后來竟說蘇東坡的前世就是德云羅漢。明代天順三年(1459)由高僧禮筵,曾在蘇氏家鄉(xiāng)眉山創(chuàng)建了德云寺?!盎滋熘刑欤凉庹沾笄?;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笔撬淮味Y佛之后的心語,凡每到一地,都會去參佛,以示修心,曾有詩云:“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煉。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在嶺南,他在參拜南華寺時,回想自己多年流放他鄉(xiāng),顛沛流離、一生憂患,而看著正在念經的惠明和尚,與他一同共同探討佛經,經他親自指點,而悟大道,一塊陰云立刻散去了,忙在曹溪擢了把水,高聲吟道:
云何見祖師,要識本來面。
亭亭塔中人,問我何所見。
可憐明上座,萬法了一電。
飲水既自知,指月無復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鏈。
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
摳衣禮真相,感動淚雨霰。
借師錫端泉,洗我綺語硯。
在清遠的飛來寺、在廣州的六榕寺、在東莞的資福寺,這些嶺南上大名寺里同樣留下他的足跡,留下他的才情。而東莞的資福寺,或許因與他的佛學淵源更深,因與方丈比丘祖堂禪師佛緣極深,忘年之交,把滿腹心事地撲入東莞的懷抱,在這塊曾經蘊孕育了博大雄輝的嶺南文化的地方,步入了他另一個人生之路,打造他的莞式生活。
佛家有一句話說:“結有緣人”。蘇東坡應該與資福寺有緣,正像他在跨過廣東邊界,過大庾嶺時所云,“仙人拊我頂,結發(fā)受長生”。甫入惠州不到幾天,他聽說東莞有座資福寺,為南漢禹余宮使邵廷琄(東莞篁村人)捐獻私人住宅建成。
東莞自古人才輩出,乃兵家必爭之地。這里山川互映,草木際天。在蘇東坡的官宦生涯里,東莞兩個字并不陌生,尤其是對邵廷琄這個南漢大臣早就崇拜在心。出生東莞的邵廷琄是一個改革派,主張“變和”,曾多次向后主劉鋹指出,北方戰(zhàn)亂多年,南漢賴以偏安,但分裂戰(zhàn)亂的局面不會久存,應當為即將發(fā)生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做好準備,且應與宋通好,共同對敵。忠言逆耳,往往好的建議或意見都難以被人采納和所用,后主劉鋹不僅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并對此存有介蒂。不久,宋將潘美攻陷郴州,邵廷琄聽命整飭兵備,前往失地收復河山,穩(wěn)住局面。此次壯舉理當大力褒揚,封官獎地,卻被人以匿名告發(fā)此舉系圖謀不軌,后主劉鋹聽信讒言,遂遣使前往戰(zhàn)地將其賜死。這個東莞鄉(xiāng)親,死前兩年,即公元962年,將自己在東莞的私人住宅捐獻出來,籌建了一座寺院,取名為資福寺,意在為借助佛力保境安民,造福萬代。
經過長途跋涉來到惠州,一聽說邵廷琄的家鄉(xiāng)東莞竟一步之遙,尤其是離邵廷琄捐獻自己的住宅而興建的資福寺隔河相望,他的心便恨不得馬上到資福寺,在這里讀經學佛,修心養(yǎng)性。他想象著邵廷琄起舞弄清影的那一聲聲清脆的雞啼聲。蘇東坡便借道來到東莞,登岸移步資福寺探訪祖堂禪師。
中國文人都有登名山拜名剎的習慣。他們每到一處,大多都會潛心佛學,念佛靜心。但一到資福寺,竟然讓曾久經沙場的蘇東坡一下子就驚在那里。500羅漢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而那個曾不止一次地夢見的德云羅漢亦位列其中,那陣式似乎在向他問好。蘇東坡靜靜地立在德云羅漢面前,久久不肯離開半步。
佛渡有緣人。方丈見狀,立即趕過去招呼,并帶蘇東坡來到經室,沐手參經,一陣阿門。
在那散發(fā)著佛經的清香禪室里,已近六旬的蘇東坡像個小學生一樣站在經書前,“既而謫居于黃(州),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后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茫然不見其涯也。”
往事,隨著那一冊冊經書在眼前掠過。
他想到眉山,這個時候也一樣煙雨迷蒙。父子三人從眉山走出,兄弟兩人一同中榜,名震京師,被宋仁宗皇帝喜贊為“為兒孫得兩宰相”。蘇東坡這位巴蜀學子當年懷著一腔報國之志,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而博得主考歐陽修的喝彩,得以及第進士,其深邃宏論,旖旎詞采當是冠蓋學子,風騷獨領的。 那時他風流倜儻,少年氣盛,壯志凌云,與歐陽修、范仲淹一樣出將入相。
他想起與王安石“華山論劍”,面對激進變法的王安石,長期生活在社會基層的他,清楚地看到變法中的毛病和不足,急功近利遺害無窮,主張漸變,認為新法“求治太速,進人太銳,聽言太廣”(《上皇帝書》),不利于國家。還認為“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辯試館職策問札子》)。但變革意見的嚴重分歧,讓蘇東坡在京城無法立足,他不得不尋求發(fā)展之路。
中國古代文人,要么以文字而生,要么以文字而死,他更想起自己那個千古成名的烏臺詩案——在杭州任上,御史府中的柏樹上經常棲宿著許多烏鴉竟然“制造”千古奇案。那時,正是憤青時代,蘇東坡親眼看見新法給農民帶來的一些不便,于是便寫了一些諷刺新法的詩歌。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便摘出蘇軾詩文中的一些字句,斷章取義,說他譏訕毀謗新法,加以彈劾,蘇因此被捕入獄,因為這些所謂的烏鴉而有了這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之后,蘇東坡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書公事,黃州安置。他想起在黃州的安國寺里,面對佛祖焚香枯坐,靜聽赤壁濤聲,一種禪的境地進入了心靈。數十年的奔波,竟然一路向南,顛沛流離,壯志未酬,直至英州、惠州。
佇立在佛前,面對裊裊香煙,沒有了聲色犬馬的放縱,沒有了功名利祿的追逐,沒有了風刀霜劍的欺逼,也沒有了心若死灰的清冷,就像窗外的斜斜細雨,恬淡得似乎可以聽到炊煙的說話。他思索著寫一篇關于羅漢堂的文章。回到惠州居所后,夜不能寐,奮筆疾書:
眾生以愛,故入生死。由于愛境,有逆有順。而生喜怒,造種種業(yè)。展轉六趣,至千萬劫。
本所從來,唯有一愛,更無余病。佛大醫(yī)王,對病為藥。唯有一舍,更無余藥,常以此藥,而治此病。如水救火,應手當滅。云何眾生,不滅此病。是導師過,非眾生咎。此何以故?
眾生所愛,無過身體。父母有疾,割肉刺血,初無難色。若復鄰人,從其求乞,一爪一發(fā),終不可得。有二導師,其一清凈,不入諸相,能知眾生,生死之本,能使眾生,了然見知。
不生不滅,出輪回處。是處安樂,堪永依怙,無異父母。肢體可舍,而況財物。其一導師,以有為肉。以此觀之,愛吝不舍,是導師過。設如有人,無故取來,投坑穽中,見者皆恨。
若肯此米,施諸鳥雀,見者皆喜。鳥雀無知,受我此施,何異坑穽。而人自然,有喜有慍。
如使導師,有心有為,則此施者,與棄無異。以此觀之,愛吝不舍,非眾生咎。
四方之民,皆以勤苦,而得衣食,所得毫末,其苦無量。獨此南越,嶺海之民,貿遷重寶,坐獲富樂。得之也易,亨之也愧。是故其人,以愧故舍。海道幽險,死生之間,曾不容發(fā),而況飄墮,羅剎鬼國,呼號神天,佛菩薩僧,以脫須臾。當此之時,身非已有,而況財物,實同糞土。是故其人,以懼故舍。愧懼二法,助發(fā)善心,是故越人,輕施樂舍,甲于四方。
東莞古邑,資福禪寺,有老比丘,祖堂其名,未嘗戒也,而律自嚴,未嘗求也,而人自施。
人之施堂,如物在衡,捐益銖黍,了然覺知。堂之受施,如水涵影,雖千萬過,無一留者。
堂以是故,創(chuàng)作五百,大阿羅漢,嚴凈寶閣。涌地千柱。浮空三成,壯麗之極,實冠南越。
東坡居士,見聞隨喜,而說偈言。
寫罷便倒頭酣然大睡,夢中赤蛇吐珠的景象令他暗暗稱奇。感應就這樣出現了,居然還有一個人跟他做了同樣的夢。祖堂法師夜間睡覺的時候也是同樣的夢。祖堂法師迫不及待地來到蘇東坡的住所。兩人相見,都話夢事,驚訝不已。蘇東坡百感交集,拿來清墨尚未干的書稿,在后面加上兩人的同夢所見。寫道:
“五百大士棲此城,南金大貝皆東傾。眾心回春柏再榮,鐵林東來閣乃成。寶骨未到先通靈,赤蛇白璧珠夜明。三卜襲吉誰敢爭,層檐飛空俯日星。海波不搖颶無聲,天風徐來韻流鈴。
一洗瘴霧水雪清,人無南北壽且寧?!?br>
寫罷,蘇東坡還覺得不過癮,干脆拿出比自己生命還寶貴的佛舍利交給祖堂住持。這粒佛舍利是有來頭的呀,這是朝庭賜號佛印和尚——宋代云門宗僧所贈。佛印和尚是蘇東坡之方外知交。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佛印在杭州做寺廟住持。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時,佛印早已先期到達與黃州隔江相望的江西廬州歸宗寺任住持。兩人交往極深,說佛到禪、談論文學之外,經?;ハ鄳蛑o玩笑。佛印和尚曾相贈了一顆佛舍利給遠謫他鄉(xiāng)的蘇東坡。捧著蘇東坡贈送的佛舍利,祖堂喜出望外,恭恭敬敬將文章和佛寶舍利帶回資福寺后,用金銀琉璃做塔,將舍利藏于塔中,將塔供奉在羅漢閣內。蘇東坡曾就資福寺修建舍利塔作銘:
自有生人以來,人之所為見于世者,何可勝道。其鼓舞天下,經緯萬世,有偉于造物者矣。
考其所從生,實出于一念。巍乎在哉,是念也,物復有烈于此者乎?是故之真人,以心為法,自一身至一世界,自一世界至百千萬億世界,于屈伸臂頃,作百千萬億變化,如佛所言,皆真實語,皆真實語,無可疑者。至于持身勵行,練精養(yǎng)志,或乘風而仙,或解形而去,使枯槁之余,化為金玉,時出光景,以作佛事者,則多有矣。其見伏去來,皆有時會,非偶然者。
予在惠州,或示予以古舍利,狀若覆盂,圓徑五寸,高二寸,重二斤二兩,外密而中疏,其理如芭蕉,舍利生其中無數,五色具備,意必真人大士之遺體。蓋腦之在顱中,顱亡而腦存者。
予曰:“是當以施僧,與眾共之,藏私家非是?!逼淙穗y之。適有東莞資福長老祖堂來惠州,見而請之,曰:“吾方建五百羅漢閣,壯麗甲于南海,舍利當棲我閣上?!眲t以犀帶易之。
有自京師至者,得古玉璧,試取以薦舍利,若合符契。堂喜,遂并璧持去,曰:“吾當以金銀琉璃為窣堵坡,置閣上。
銘曰:真人大士何所修,心精妙明舍九州。此身性海一浮漚,委蛻如遺不自收。戒光定力相烝休,結為寶珠散若旒。流行四方此獨留,帶犀微矣何足酬。璧來萬里端相投,我非與堂堂非求。共作佛事知誰由,瑞光一起三千秋,永照南海通羅浮。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對于一個被貶謫的文人來說,蘇東坡的“寶骨未到先通靈,赤蛇白壁珠夜明”這首千古詩句,一時間讓資福寺聲名遠播,海內外朝拜者絡繹不絕,盛況空前??上г诠?277年,元將張弘范攻陷東莞,取佛舍利進京,這粒佛舍利從此不知所蹤。
在中國,文人的生命密碼,就是用文人的骨氣提煉出的精神。凡天才,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尤其在天才文人,他們天馬行空,狂放不羈,更是遭遇排斥。殃殃中華五千年,文人貶謫舉不勝數,他們將滿腔的悲憤不平,孤獨寂寞,凄楚憂傷,和對于生命的執(zhí)著,對于理想的追求,構成了貶謫文學豐富多樣的內涵。
蘇東坡就這樣站成了一種姿勢。
蘇東坡在東莞的數篇詩文,將一種目光融入血液的基因,將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與東莞歷史文化、東莞人文山水融為一體,華彩橫溢,字字珠璣,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藝術的享受,更是生命質量的吶喊。蘇東坡的筆輕輕一點,歷史便在這里霞光萬丈,資福寺頓時名聲大噪,地位顯赫,位列廣東四大名剎之一,一時譽滿南粵。清代被譽為“嶺南才子”、“兩粵宗師”的鄭小谷曾為資福寺撰聯:“北宋訪殘碑,人去未忘羅漢果;東莞標古剎,我來曾吃趙州茶。”上聯:“北宋訪殘碑,人去未忘羅漢果”,講的正是資福寺與蘇東坡的歷史因緣。就在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蘇東坡應召北返時,他仍念念不忘資福寺,夜宿韶州(今廣東韶關),仍寫信給好友朱行中,囑其多護持資福寺。
世事滄桑,一切都會被歲月湮滅。而只有文化,只有精神,都會穿越時空,永遠活在歷史的長河中。為紀念蘇東坡,1896年,莞人進士鄧蓉鏡在資福寺后捐建東坡閣,嵌蘇氏《羅漢閣碑》(殘石)于壁,直到1953年左右因故被拆。
貶職者最大的希望莫過于官復原職或者再入仕途,“學而優(yōu)則仕”,誰不想出入將相,光宗耀祖?“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未應愚谷能留柳,可獨衡山解識韓?!边@是蘇東坡遭貶帶著一家大小過太行山南行時寫的一首《臨城道中作并引》,他在引子里說:余始赴中山(河北定縣),連日風埃,未嘗了了見太行也,頗以為恨。今將適嶺表,過臨城道中,天氣忽清徹,西望太行,草木可數,岡巒北走,崖谷秀杰。忽悟嘆曰:“吾南遷,其速返乎?此退之衡山之祥也?!碧K氏一家沿著太行山往南前行,到了趙州臨城時,天氣突然晴朗起來,能清楚地看見太行山上的雄姿。中國人歷來都有崇拜山岳的傳統(tǒng),他想這一定是一個吉祥的征兆。這個征兆一定就是自己不可能像柳宗元那樣長期留在貶謫之地,而是像韓愈那樣,很快就會被皇帝召還的。
他含著淚謄寫韓愈寫給柳宗元的《迎親送神詩》仍記憶猶新?!坝薰攘袅钡牧谠?5歲時已是“文章稱首”的長安才子,仰慕“古之夫大有為者”,向往于“勵材能,興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滅之聲”,逐步成為文壇領袖,政壇新銳,以熱情昂揚、凌厲風發(fā)的氣概,準備施展自己“輔時及物”、“利安開元”的抱負,卻因革新被貶我的老家邵陽(古稱邵州)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馬。過著“草中貍鼠足為患,一夕十顧驚且傷”的屈辱生活。十年后,被改派為柳州刺史。來柳州以后,雖是愁腸百結,但他感到柳州是“有社之人”,可以干一番“振發(fā)枯槁,決疏潢汗”的事業(yè),施展自己“以利安元元為務”的抱負。盡管他那“十年踐踏久已勞”的身體到柳州后又患上了“奇瘡釘骨狀如箭”和“支心攪腹戟與刀”的疾苦,甚至曾出現過“鬼手脫命爭千毫”的險情,但他仍然扶著病軀,以極大的熱情在柳州傳播儒學, 修復孔廟;破除迷信,動以禮法;激勵百姓自愛奮發(fā),改變?yōu)E殺牲口的惡習。同時,他針對柳州的現狀,進行重大社會變革:廢除奴俗, 解放奴婢;開荒挖井,發(fā)展生產。由于他的致力治理柳州這座古城呈現出一派生機。平民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在貶處,他感悟人生,將哀愁化作巨大人生動力,即便被貶一方,也要造福一方,留名千古。曾在柳州城頭寫下《登柳州城樓寄漳汀連四州》一詩:“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氈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xiāng)?!笨上陜H47 歲,就倒在貶所。“柳州舊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為紀念柳宗元勤政為民,韓愈即興創(chuàng)作了《迎親送神詩》,蘇東坡也深深地懷念這位先人,含著淚謄寫了這篇碑文。
相對柳宗元而言,同為“唐宋八大家”的韓愈則幸運得多,雖然一貶再貶,但時間不長就返京了?!耙环獬嗑胖靥欤H潮州路八千”,韓愈反對憲宗皇帝欲倡導一場迎佛骨活動,再次重走貶職之路。在潮州貶職生涯的八個月里,驅除害人之鱷魚,興修水利,推廣北方農作物,贖放奴婢,興辦教育,使南蠻之地的潮州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yè),后來人們將整條江改為韓江,將潮州那座山改為韓山。當他遇赦北歸過衡山時,便寫下了《謁衡岳》詩:“我來正逢秋雨節(jié),陰氣晦味無清風。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須臾凈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卑藗€月,改變了一座城市,也為韓愈精神大放光彩。有關資料表明,韓愈到潮州之前,只有進士3名,到南宋也就是韓愈之后,登第進士者就達172名,這正是他大開教育之功,有民間詩作為證:文章隨代起,煙瘴幾時開。不有韓夫子,人心尚草來。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事實與蘇東坡想象的完全相反。當他還在赴英州(廣東英德)的途中,政敵章惇、蔡京、來之邵等人又不斷地在皇帝面前攻擊蘇軾,說他罪大惡極,貶謫英州仍不足以懲罰。于是,哲宗皇帝又兩次對東坡加重處分,貶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這時的蘇東坡,簡直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囚犯了。
看著蘇東坡滿臉愁容,性格開朗的比丘祖堂將蘇東坡引到寺院內的那棵千年古樹——再生柏旁。再生柏,顧名思義是曾遭受自然災害劫后余生,一枝早就干枯,伸出的枝頭仍頑強地立在風中,另一枝郁郁蒼蒼,似乎與晨鐘暮鼓對話?!笆切钠堈妫鹗癁殚_”,斜風細雨下的再生柏似乎給了他力量,他的嗅覺頓時敏銳起來,似乎又回到童年,回到眉山家門口那個石門,回到杭州西湖那縷縷楊柳。
“佛言諸法因緣生,再生柏歷千年風吹雨打、即便慘遭電擊雷霹也巋然不倒,何況一個曾執(zhí)筆千里的文人?”比丘祖堂的一句話讓蘇東坡茅塞頓開,既然命運給自己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讓自己走上貶職之路,那么就振作起來,像比丘祖堂所言:命實造于心,吉兇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叭松绯?,意所樂則為之,何暇計議窮達?”既然命運開了這個玩笑,那我就把握命運,不管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為老百姓做一些實事??粗L中的再生柏,他的思緒在隨著葉尖上的露珠搖曳著,詩意便在清風里發(fā)散。“君子有責于斯世,力能救則救之,力能正則正之?!币皇锥Y贊東莞再生柏的詩娓娓道來:
生石首肯,奘松肘回。是心茍真,金石為開。堂去柏枯,其留復生。此柏無我,誰為枯榮。
方其枯時,不枯者存。一枯一榮,皆方便門。人皆不聞,瓦礫說法。今聞此柏,熾然常說。
云從龍,鳳從虎,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巧合,常常給人適逢其時的美感,蘇東坡之于東莞,東莞之于比丘祖堂,從而有了一場斗志昂揚的東莞惠州建設演義。蘇東坡再次來到東莞,聽罷祖堂的誦佛后,將自己在謫貶之地惠州調研來的問題與比丘祖堂一一分析。他知道東莞與惠州山水相連,人情相近,比丘祖堂對東莞與惠州也相當了解。他認為:一、惠州城風景雖然很美麗,青山綠水。但是,由于惠州城四面環(huán)水,出入很不方便,尤其是一些老弱的婦女出城砍柴割草和進行農業(yè)耕作,更不方便。蘇東坡還親眼看見有些婦女到西山去割草而掉進豐湖里面去。二、惠州常年天氣比較炎熱,雨水較多,比較潮濕,疾病流行。由于這里文化經濟都比較落后,故缺醫(yī)少藥的現象比較嚴重。三、農業(yè)耕作技術比較落后?;葜蓦m然已超越了刀耕火種的時代,但是,利用自然資源少,沒有什么先進的農耕工具。
比丘祖堂覺得路通才能財通,蘇東坡完全可以將杭州西湖建設模式克隆過來,惠州城被西枝江分隔為兩半:歸善縣城那半為水東,惠州府城這一半為水西。西枝江的江水流淌急峻,在西枝江流入東江的交匯處,原來是修有一座簡陋的竹浮橋的,在五月間的洪水中已被沖毀了,現在只能用小艇來擺渡。但是,這個渡口又是城中的交通要道,行人很多。不少人因為船小擺動,人多擠逼而掉進河里去,認為在這里修一座用船只串聯起來的船橋比較可行?!皩?,就搞這個‘兩橋一堤’”。在平湖門和西山這兩端各筑進一段堤,中間造飛樓九間以作橋,而造橋的木料全部改用羅浮山出產的堅硬如鐵的鹽木。按照這個方案建造的橋梁,氣勢宏偉,既可作為西湖中的一個景點,又可以作為一條交通要道,方便居民生產生活。
歷史再次給蘇東坡提供了生活的案例。蘇東坡還采用比丘祖堂的建議,啟用羅浮山道士鄧守安,由鄧道士主持東新橋建設;啟用棲禪院長老希固,由其主持筑堤工程。鄧道士在西(支)江上,用40艘船連成20舫,上鋪橋板,“鐵鎖石碇,隨水漲落,榜曰東新橋”(《兩橋詩.引》)。從此兩岸往來,安全便利:“豈知濤瀾上,安若堂與閨。往來無晨夜,醉病休扶攜?!保ā秲蓸蛟姟|新橋》)而希固長老見資金不足化緣籌集資金,先“筑進兩岸”為堤,再用“堅若鐵石”、“白蟻不敢躋”的石鹽木在堤間建橋,取名西新橋。
紹圣二年(1095年)十月,惠州終于等來了這個不朽的書生了。書生辦事,意氣風發(fā)。他攤開圖紙,建浮橋,立樓橋、筑堤壩,不出8個月這“兩橋一堤”勝利建成了??⒐ぶ?,惠州百姓歡欣鼓舞,興奮異常,自發(fā)地在城西的西村中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在寓惠期間,東坡還大力推廣水力推磨、推廣“秧馬”、廣泛施藥,救死扶傷、掩埋無名尸骨、抗災濟民、建自來水工程,用自己的真誠厚意惠及鄉(xiāng)親?!案咐舷苍萍?,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彼路鹂吹轿羧盏幕男U之地變成了車水馬龍的鬧市,人們安居樂業(yè)的盛景。
后來,惠州人民為了銘記蘇東坡的功績,便把西湖的那兩段堤稱為蘇堤,以作永久紀念。現在,蘇堤已經成為惠州的重要文物景點之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闕寫盡人生悲歡離合的吟唱詞,對人生的體悟,對世事的豁達,都顯示出一種圓缺無礙的通達和淡若浮云的蒼茫。千百年來,仍舊在人們的心頭彈唱,于思鄉(xiāng)于懷古都是那么悠長恒久地激蕩。詞是寫給與他共進仕途的遠在他鄉(xiāng)的弟弟蘇轍的,兄弟之情、手足之意,淋漓盡致地展示著。那天,在東莞,王朝云彈著這曲千古絕唱,在場人無不感動得落下熱淚,即便是出家多年的比丘祖堂,也緊緊地抓著念珠,一粒一粒地數著,或許他在捻數著家鄉(xiāng)的親人,或許他在捻數著離家的歲月——他真的醉了,是詞讓他醉在東莞的春風里。
“火那么壯大,水卻熄滅它。水那么壯大,土卻掩埋它。土那么壯大,風卻吹散它。風那么壯大,山卻阻擋它。山那么壯大,人卻鏟除它。人那么壯大,權位、愛恨、名利卻動搖他。權位、愛恨、名利那么壯大,時間卻消磨它。時間最壯大嗎?不,是‘心’—— 當心空無一物,它便無邊無涯。在名利面前,不須多惆悵,試向東莞探資福。”祖堂或許在自言自語。文人的力量,要么改變社會,要么豐富社會,“達則通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蘇東坡的東莞,是真性情的東莞。他是一個樂天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痹谫H職生涯中,不管環(huán)境如何艱苦,他都微笑面對,“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比松L雨有幾多?笑看我的超然情懷。曾在給資福寺的長老寫的詩中就可以看出“累了就睡覺,醒來就微笑”的精神境界?!笆鞘鞘?。是資福,白老子。身如空,我如爾。無一事,長歡喜。東坡有,老居士。見此真,欲擬議。未開口,落第二。有一語,略相似。門如市,心如水?!保ā顿Y福寺白長老真贊》)
“門如市,心發(fā)水”,蘇東坡真性情的表現更在他對家庭上。
如果認為像蘇東坡這樣風流才子,又藉旅他鄉(xiāng),三妻四妾自不在話下,那就錯了。在他的數百首詩詞中,有三闕詞作讓人摧心扼腕、痛斷肝腸,那就是關于他三任妻子的作品,表現出他至情至愛的真情。
王弗是蘇東坡的第一任妻子,他們在生活11年后因病逝世,悲痛欲絕的東坡,親手在埋王弗的山頭栽下了三萬株松苗,把自己那一縷相思化成了三萬株萬古常青的松樹,守候在愛妻身旁。在風雨中,他在問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江城子·記夢》)
第二任妻子就是王弗的堂妹王閏之,這個比蘇東坡小11歲的進士之女,倒也看中了他的真情性,看中了他的愛恨情仇,感動于蘇軾對妻子的深情厚誼,不顧一切地嫁給這個貶職的堂姐夫。想不到25年后,也因病隨堂姐而去。面對這個陪著他宦海浮沉在黃州惠州儋州的窮達多變中絕無怨尤的賢德妻子,蘇東坡痛斷肝腸,寫祭文道:“我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許,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乾。旅殯國門,我少實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請他的朋友、大畫家李龍眠畫了十張羅漢像,在請和尚給她誦經超度往來生樂土時,將此十張足以傳世的佛像獻給了妻子的亡魂。
王朝云,12歲起就侍奉在蘇東坡左右,她被大他26歲的蘇東坡的深情打動著,“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絡秀不同老,無女維摩總解禪。經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板舊姻緣;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3歲的朝云在扶正了11年后又病逝,蘇軾將她埋在惠州城西的豐湖邊上,俯瞰二人一起開辟的放生池,一湖凈水,有如朝云的一片丹心,竟然令蘇軾不忍重游?!坝窆悄某钫戊F?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花叢,倒掛綠毛幺鳳。素面常嫌粉污,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悼朝云》)你看,蘇東坡的眼里還流著淚流著相思血呀。
可以說,蘇東坡對三任妻子的愛都是那樣至情至深,對王弗“年年斷腸”,即便在續(xù)妻之后,亦“不思量,自難忘”;對王閏之做到“生則同室,死則同穴”,將其停放在京西一座寺廟里的靈柩與自己埋在了一起,真正實現了當初的誓言。那么,對于款款地走在暮年蘇東坡的深情里王朝云來說,更是“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妻妾成群是封建社會成功男人的一首歌。作為男人,我為蘇東坡的政治處境鳴不平,但為他一邊握著新歡的手,一邊哭著前妻的魂而感動著,那種情感是俗人難以體會的。
比丘祖堂曾多次跟蘇東坡說,俗人可以按照風俗納妾,但蘇東坡總是搖頭,或許他放不下自己曾經立下的誓言,他的誓言早就化作了三萬株不老的青松。
在東莞,蘇東坡顛覆了“外面紅旗飄飄,家里紅旗不倒”的所謂成功男人的定律,他用真情抒寫了個性東莞。
?。ā侗本┪膶W》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