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四年,唐軍攻滅東突厥,把突厥部族內(nèi)遷,漠北的薛延陀部乘機崛起。薛延陀強盛時,擁兵20萬。 為牽制薛延陀,太宗又把內(nèi)遷的突厥人遷回漠南,以忠于唐朝的阿史那思摩(賜姓李,也叫李思摩)為突厥可汗,守衛(wèi)邊疆。 薛延陀想要滅掉突厥,一統(tǒng)漠南漠北。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封禪泰山,薛延陀覺得唐朝精力集中到泰山,邊疆肯定松弛,發(fā)兵八萬(一說20萬,不過不太可信,20萬是薛延陀所有兵力了)攻打李思摩。李思摩抵擋不住,向唐朝求援。 唐朝以李勣為主帥、薛萬徹為副,率步騎數(shù)萬前來救援。 見到唐軍,薛延陀就逃。唐軍窮追不舍,一連追了幾天。薛延陀料想逃不掉,就停下列陣,等著唐軍。八萬薛延陀軍列陣,戰(zhàn)陣橫亙十里。 此時,唐軍的數(shù)量,只有數(shù)千。一說三千(李勣傳),一說六千(北狄傳)。這應該是在追擊過程中,唐軍的騎兵已經(jīng)脫離了步兵。 薛延陀人的戰(zhàn)法:五分之四的人在前面列陣,五分之一的人在陣后看守馬匹,一旦前軍獲勝,就上馬追擊。 -------------------------------------------------------------------- 戰(zhàn)斗過程: 突厥先行攻擊,敗。薛延陀追突厥,被唐軍擋住。 唐軍攻擊,薛延陀萬箭齊發(fā),唐軍戰(zhàn)馬多被射死。 唐軍下馬步戰(zhàn),手持長槊,結陣沖擊薛延陀。薛延陀抵擋不住。 副帥薛萬徹率數(shù)千(一說數(shù)百)騎兵攻擊薛延陀后隊,薛延陀戰(zhàn)馬都在后面。 薛延陀人失了戰(zhàn)馬,軍心大亂,在唐軍猛攻下潰逃。這一戰(zhàn),唐軍斬首三千,俘獲五萬,甲仗輜重不計其數(shù)。 ---------------------------------------------------- ”詔勣為朔方道行軍總管,將輕騎六千,擊度設青山,斬名王一,俘口五萬“-------------------《新唐書 列傳18》 “命勣為朔州行軍總管,率輕騎三千追及延陀于青山,擊大破之,斬其名王一人,俘獲首領,虜五萬余計”-----------------------------------------《舊唐書 列傳17》 --------------------------------------------------- 唐軍是有人馬皆披重甲的重裝騎兵的,但更多的是為了保持機動性,人披甲馬不披甲的騎兵。 史書中將李勣所率騎兵稱為“輕騎”,應該屬于這類。 從戰(zhàn)例看,唐軍與薛延陀初戰(zhàn)不利,戰(zhàn)馬被射死,所以戰(zhàn)馬應是無甲的。 而后,唐軍騎兵下馬再沖,薛延陀就擋不住了。所以唐軍軍士應該是有著優(yōu)良的甲胄,能有效防御薛延陀人的弓箭和刀槍。 想想,數(shù)萬薛延陀人面對結陣而來的幾千唐軍鐵罐頭,射出一輪又一輪的箭雨,然而沒有一個唐軍倒下。此時,薛延陀人的耳邊會不會響起“我們未能擊穿敵人裝甲”的提示音?薛延陀人會有多么絕望。 輕甲甚至無甲正面對重甲,就是這么悲催。 諸葛亮火燒藤甲軍是虛構。宋朝之前,中原鐵甲遠勝周邊蠻夷,怕什么藤甲? --------------------------------------- 題外話: 蒙古人輕騎破歐洲重騎兵,純屬胡扯。蒙古人打敗東歐,只因為蒙古人更重。蒙古人西征東歐時已經(jīng)滅了金國,占領了中亞,得到了優(yōu)良的馬種和冶鐵、鑄甲的技術。蒙古軍中,有40%的具裝騎兵,人和馬都披鐵札甲。 反觀當時的東歐,只有少數(shù)的鎖子甲,戰(zhàn)馬只能披帆布。板甲,14世紀才出現(xiàn)雛形,15世紀才完善,16世紀才普及。蒙古人進攻歐洲是十三世紀中葉,所以很多人意淫出的騎射大戰(zhàn)板甲騎士的場景不可能出現(xiàn)。 在當時,相比于東歐,蒙古才是真正的鐵罐頭。 蒙古輕騎兵主要用于誘敵、騷擾、追逃,這其實沒什么創(chuàng)新。自古以來輕重騎兵就是這么分工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