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詩人 深圳)·思之絮語 藝術家對于美,總是有先驗之預期的。當然,經驗與自然的反應比預期的理念,更為重要。 人們在認識自然過程中,發(fā)展了審美能力。藝術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從遠古時代起,人類在巖洞的墻壁上畫下稚氣的巖畫,記錄下人類的狩獵、采集活動,那是最早的繪畫;男人們狩獵歸來,人們圍在一起,燃起篝火,邊燒烤野獸,邊唱歌跳舞,表達內心的喜悅,這是最早的歌舞;巫師們通天地,泣鬼神,乞雨時念念有詞,那神靈能懂的詞語是最早的詩歌。這些早期的人類活動,既有現實功能,又有審美價值,成為人類藝術的萌芽。并且,人類通過這些象征,創(chuàng)造出藝術,使世界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在藝術的表達中,尤其是繪畫藝術,要刻畫出典型的藝術形象,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自然的一種特殊的感覺,而且還要融入個體的獨特感受,其作品自然帶著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和情懷。 許多藝術大師都有過這樣的總結,即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想,這里所指的生活,須從廣義上去理解,應該包括“我”在內的所有的表象世界,也就是客體的部分或全部。表象世界是個特殊的標志,它完全是主體建筑的構成元素,沒有了它,主體建筑就會虛無縹緲、空洞無物,也就無從談起作為意志的體現。表象可以在自然中把許多美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人類。大自然非常美,它配得上人類的贊頌。而高于自然的美,還必須融入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特征和人格魅力,因為任何一個個體都是屬于人類的,人性會在個體超越自我的部分顯示出它內在的美和力量。 唐代畫家張躁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美學史上最具造化的內心感悟,它與西方藝術大師們對于美的看法以及對于精神特征的雕刻、創(chuàng)作是完全一致的。他強調了藝術創(chuàng)作來源于大自然的師法,概括了客觀表現—藝術意象—藝術形象的全過程??v觀現代藝術,即使一些現代藝術家們以意識流為主,也不能脫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師法。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在需要客體滋養(yǎng)與反饋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把心源造化的內在美,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藝術家只要對大自然和藝術有謙卑的態(tài)度,扎根于自然,忠實于內心,獲得神性的引領,便會獲得一顆高貴的靈魂,其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就不再是再現和模仿,而是主體的抒情與表現。如此,偉大的藝術便應運而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