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特點(diǎn)】 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又叫瘰疬、九子瘍。由結(jié)核桿菌侵入頸淋巴腺所引起。本病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的初起發(fā)寒熱,頸項(xiàng)部疼痛,結(jié)核腫硬如雞蛋大,皮色白。慢性的初起結(jié)核如黃豆粒大,1?;?5粒不等,如串珠樣排列,逐漸腫大如棗如栗,硬結(jié)不痛,皮色如常,不發(fā)寒熱。破潰后流水清稀,常常夾有敗絮狀物質(zhì),往往此愈彼潰,而可形成竇道或瘺管。 【治療】 1.淋巴結(jié)結(jié)核 (1)斑蝥、雞蛋各10個,每個雞蛋裝1個斑蝥,破口處封住,火中燒熟。每次服雞蛋1個(去斑蝥),每日1次,7日一療程。腎臟病者禁服。 (2)馬蛇子1只,焙干研面,雞蛋3個。將蛋一端開小孔,馬蛇子面分3份,分別裝入蛋內(nèi),用紙封固,放炭火上燒焦,研細(xì)面,香油調(diào)敷患處。 (3)雞蛋1個,壁虎1只。雞蛋去清,將壁虎裝內(nèi),外用紙包泥封,烤干研末,香油調(diào)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4)蛇蛻1條,香油10克,雞蛋1個,把蛇蛻放香油內(nèi),炸至黃色,再將雞蛋炒熟食之。每日1次,直至癥狀消失。 (5)蜈蚣3條,全蟲1克,血竭花10克,香油250克,老公雞頭一個,將前三味藥研為細(xì)面,先用香油炸公雞頭至焦,繼下藥面成膏。取出雞頭,攪勻,用布攤貼患處。 (6)黑狗肝1具,焙焦研末,每次30克,日服3次,開水送服。 (7)銀朱、銅綠、松香各1.5克,油紙貼患處。 (8)蛇吃老鼠后,一起焙焦研面。瘡破頭者內(nèi)服加外用,沒破頭者內(nèi)服。 (9)貓頭鷹1只,燒吃。 (10)豬膽1000克,米醋500克。用鋁鍋熬成膏藥,貼患處。 (11)貓頭1個,焙干研面,調(diào)香油抹患處,包扎,3日換1次。 (12)蜈蚣15條,全蟲20條,穿山甲30克,朱砂、雄黃各7克,大黃、蛇蛻各10克,僵蠶18克,共研細(xì)面,水調(diào)為丸,如綠豆大小,每日2次,每次服10丸,飯前飯后均可服用。 (13)狼毒適量,加水煮至用手捻成粉狀為止,過濾去渣,濾液濃縮成稠膏供外用,貼患處,3日換1次,另取稠膏一份,摻入淀粉一份,制成粒內(nèi)服,每次0.5克,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治愈為止。 (14)全蝎、蜈蚣各1只,研成細(xì)末,入雞蛋1個攪勻,用食油炒熟(忌鐵鍋),服用,每晨服1次。 2.瘰疬潰爛久不愈 蜈蚣1條,瓦上燒灰為末,清油調(diào)涂。 3.螺疬已破 (1)羊糞(燒)15克,杏仁(燒)15克研末,用豬骨髓調(diào)和后搽。 (2)狼毒(貓眼根)120克洗凈,以水8碗煮至藥質(zhì)全部溶化湯內(nèi),濾去狼毒,留湯,再將選好的鮮紅棗500克(去核)放入湯內(nèi),煮至大棗膨大,本已滲透入棗內(nèi),即將大棗取出,曬干保存,每早晚飯后各服1枚。 4.瘰疬成瘺管 露蜂房炙研,豬脂和涂。 5.瘰疬膿已盡,腫已平,但瘡口未斂 蛤蟆皮2張(要活剝者),鼠皮2張,蛇蛻2條,大蜂房1個,上四味煅俱灰。將水膠30克,用井花水一酒盅化開后,將蜜30克、蜈蚣煎麻油1小盅攪勻。前四味灰中再加入麝香0.3克,攤在絹上,以不濕為度。 6.小兒痰核(頸淋巴腺炎)羅漢果半個至1個,豬肺250克,先將肺切成小塊,擠出泡沫,與羅漢果一起,加清水適量煲湯,調(diào)味服食。 7.小兒頸結(jié)核 生綠豆研粉,醋調(diào)如膏,敷之。 8.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 (1)生半夏洗凈,曬干為末,在鍋內(nèi)加水煮成糊狀,先將瘡面用水冼凈,將糊擠攤布上,貼患處,每天換1次,一般5或6次即可,(適用于膿已成者) (2)核桃10個,全蝎20個,將核桃劈開去仁,內(nèi)放全蝎2個,用小麥粉調(diào)糊粘合,在文火上烤黃存性。研成末,共分10包,每次服1包,每日3次,沖服。 (3)白頭翁210克,每日加水1大碗,煎至1小碗,早晚各服1次。 (4)夏枯草150克,水煎取濃汁,加適量蜂蜜攪成膏,每次3匙,每日服3次。 (5)青核桃連皮1個,搗爛,敷患處。 (6)菸梗5000克,加四倍的水煮沸45小時,紗布過濾,濾液中加入研細(xì)的信石(紅礬)1.5克,濃縮至1000克左右。呈黑色膏狀,如果過分干燥,可加適量的石蠟油,外用。 作者:鄭慶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