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劇院《法爾斯塔夫》劇照 上海歌劇院在院慶60周年時,演出威爾第最后一部歌劇《法爾斯塔夫》。威爾第一生創(chuàng)作歌劇約28部,其中喜劇僅兩部,一部是剛出道時的《一日之王》(首演即失敗,后來也很少上演),一部就是《法爾斯塔夫》。以一部成功的喜劇結(jié)束自己漫長的創(chuàng)作生涯,威爾第也算是功德圓滿了。令我感興趣的是,一生攀登、創(chuàng)新不斷的威爾第,在最后這部喜劇中,居然也借鑒了不少他的同輩和前輩的創(chuàng)作精華,如第三幕第2場“溫莎的森林”,就與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中第三幕“夜晚的花園里”,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一幕和第二幕鬧哄哄的喜劇場面,與瓦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有相似之處;第三幕的“仙女音樂”,令人聯(lián)想到韋伯的歌劇……
這樣的事例還有不少。肖斯塔科維奇最后一部交響曲——第十五交響曲,第一樂章就引用了羅西尼歌劇《威廉·退爾》序曲,據(jù)說這是老肖童年時最喜歡的旋律,再現(xiàn)了作者的童年情景;第四樂章開頭又使用了瓦格納《眾神黃昏》中的“齊格弗里德命運動機”,而這個動機也暗示了《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開頭的音型,渲染了樂曲最后悲傷而又欲說還休的況味。
再說我們非常熟悉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其開頭的主題其實也是有來頭的。貝多芬當年非常崇拜一位居住在法國的意大利作曲家凱魯比尼,后者于1794年創(chuàng)作了一部革命性作品《先賢頌》,它的節(jié)奏、旋律的輪廓,某種程度上都隱伏在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第一樂章的主題。《先賢頌》的詞:“我們宣誓,手持長矛,愿意為共和國的人權(quán)而死” ——在貝多芬無詞的交響曲中,得到了更為莊嚴、更為激動人心的升華。因此,我們聽“貝五”,不要忘了還有位凱魯比尼?,F(xiàn)在已很少上演凱魯比尼的作品了,不過他的歌劇代表作《美狄亞》,因為瑪利亞·卡拉斯的演唱而被激活,歌壇尚有它的一席之地。
剛才提到的瓦格納,其實也如此。他啟發(fā)了別人,別人也啟發(fā)過他。比如,他創(chuàng)作中最為有名的“主導動機”,也不是憑空而來的,在他之前,他的岳父、鋼琴天才李斯特,就作過這方面探索。他的“主導動機”與李斯特的交響詩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緣關(guān)系;《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著名和弦,就源自李斯特藝術(shù)歌曲《我想去》……
以上說到的是借鑒別人,還有借鑒自己的。肖斯塔科維奇在他著名的《第八弦樂四重奏》中,第一樂章就出現(xiàn)自己《第一交響曲》的主題變形,還出現(xiàn)了《第五交響曲》中的主要動機。在老肖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第一交響曲》是他的成名作,《第五交響曲》是他死里逃生之作,都有其特殊意義,老肖《第八弦樂四重奏》引用它們,自有深意存焉。到了第四樂章,在中段革命歌曲旋律后,老肖又引用了曾招來殺身之禍的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中的曲調(diào)——悲劇似乎總是揮之不去,綿延無期……所以,人們說《第八弦樂四重奏》幾乎就是老肖一生的寫照,是有道理的。
以上是比較嚴肅深刻的引用,也有比較隨意的幽默調(diào)侃的借用,這往往出現(xiàn)在偏娛樂性的歌劇中。莫扎特在歌劇《唐喬萬尼》第二幕中,就引用了自己另外一部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的音樂。羅西尼這方面的例子更多,他經(jīng)常會在一部歌劇中,七拼八湊地挪用自己在其他歌劇中曾經(jīng)用過的旋律和唱段,最為人所知的是他的代表作《塞爾維亞的理發(fā)師》,其著名的序曲居然完全照搬他之前一年創(chuàng)作的另外一部歌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其中一段女高音唱段也完全一模一樣的“照抄不誤”,堪稱奇葩。這反映了當時的創(chuàng)作風尚和羅西尼不拘小節(jié)的性格。
到了當代,類似情況也多有所見。最為典型的就是俄羅斯作曲家施尼特克,他在創(chuàng)作中大量引用前輩作曲家的音樂元素,融會貫通,推陳出新,最終居然形成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招牌特色——“復合風格”,成為當代大師級人物?!皬秃稀本尤怀蔀轱L格,也堪稱奇葩了。不知是否因為受施尼特克成功之道的影響,在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中,借鑒風尚盛行。
借鑒與創(chuàng)新,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藝術(shù)創(chuàng)作、音樂創(chuàng)作,大都是在學習、借鑒前人和同輩的基礎(chǔ)上,再孵化出自己的面貌和特征。任何人都離不開自己所處的時代和環(huán)境。細數(shù)那些偉大者,皆如此。就好比一個英俊少年,他的眼睛可能像父親,鼻子可能像母親,臉型可能像祖母,身材可能像祖父——最終,他又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美少年。 本文刊2017年12月31日《文匯報 筆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