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是對古之「方士」、「隱士」、「術(shù)士」以及奉道行道,以「道」為事的,這些人士的通稱。 其實,對「道士」的這一稱謂,出現(xiàn)的比戰(zhàn)國時期的「方士」稍晚,但「道士」的實質(zhì)與存在則古來有之。 《道德經(jīng)》中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這個「士」不是指的普通百姓,也不是君王,而是善于「奉道行道」「的古之淡泊名利的「隱士」和「有道之士」。 古之「有道之士」,有「上善若水」的性格和「功成」、「名遂」、「身退」的智慧;有「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高尚品格與志向。 又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縱情于山水的淡泊情懷。 有「不自見、不自明、不自伐、不自矜」的寧靜思想境界。 又有「不貴其師」、「不愛其資」超然物外的灑脫精神;有「塞其兌、閉其門;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的內(nèi)在修養(yǎng)。 同時又有「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的才華。 著名學(xué)者王平、艾玉平先生說:在中國的文化史上,似乎有一個不變的法則,即亂中有道家人物出現(xiàn)。 每到社會動亂到不可救藥的時候,就由道家人物出來撥亂反正,且奉行「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風(fēng)范。 商湯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越國的范蠡、漢朝的張良、唐代的魏征、明代的劉伯溫、清代的范文程等。 所以說,道士的稱呼,不僅僅用在道教當(dāng)中。 而是,凡用「道」去作為,無論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的人士,可都稱為「有道」之士。 在道教中,傳承道教法脈、持守道教戒律、誦持道教經(jīng)文、信奉道教教義并修習(xí)道術(shù)的教徒稱為道士。 入道后唯道為務(wù),持齋禮拜,奉戒誦經(jīng),燒香燃燈,不染塵務(wù)。 道經(jīng)《太霄瑯書經(jīng)》云:人行大道,號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曰道士。 這就是說,道士之所以被名為道士,是因為他們的行住坐臥,舉念運心,即生活中的一切思想言行,惟道是修,惟德是務(wù),惟行道業(yè),將信道、修道、行道來作為自己的志業(yè)。 《三洞奉道科誡》分道士為六種境界: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 對于出家道士,《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jīng)》言:出家是天尊弟子紹隆經(jīng)教故;出家是一切人天無上法師故。 出家是一切眾生生死橋梁故;出家是一切人民歸依父母故;出家是國主人王修善因緣故;出家是九玄七祖拔度功力故;出家是諸仙真圣發(fā)生初心故;出家是三涂五苦彼岸法舟故。 受國主人王,父母眷屬禮信供養(yǎng),諸天魔王、三界鬼神,稽首束形,自稱下官受教出家法門。 何以故?為受天尊遺教,行天尊經(jīng)法,誦天尊法言,佩天尊誡箓,持天尊符圖。 常有三界五帝、將軍吏兵,守衛(wèi)迎送,犯之者獲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