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 能久,而況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 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修養(yǎng)生之道者,常持不聞、不問、恬憺虛無,寡言語之無為中和神態(tài)。《易經(jīng)》云:“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有涵養(yǎng)之人說話甚稀少,自然與道合。 不然,譬如狂風刮不了一個上午,暴雨下不了整天。究竟什么使然,天地也。天地發(fā)生狂暴,尚且不能長久,何況人呢? 人又怎能多說話且暴躁地長時間去發(fā)泄自己的意氣呢? 故此,從事于修養(yǎng)生之道者,必須與自然之道的規(guī)律相適應。這樣其修道所形成的功能德行就與自然的功行相一致。如果修道者失去了與自然之道的規(guī)律的適應性、同一性。那其也失去自然之道的規(guī)律功能德行的同一性。 修道者其與道相同一,道亦與其相得益彰。與德相同一,德亦與其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理。若修道者失去與自然的規(guī)律相一致性。 那就失去修道的應有作用。 修道有素者,誠信自己的不足,對修道沒有認識的人,就不會相信。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秉承上古圣人之教化,通過自身的修行實踐,已經(jīng)將字宙及人體生命之奧秘揭示出來了。 人體是超越時代的科學儀器,所以人體通過修煉面使自身生理起變化,其科學性當然也是超時代的。對古代圣人們的著作,我們該以什么樣的心情對待呢? 是分析研究、揭秘,給予科學理論呢? 還是不加分析研究,就扣以迷信,不科學論處呢? 《道德經(jīng)探玄》有這樣的記載:“前輩曾說過:不是古籍詭秘,是你沒通;不是古籍迷信,是你不信;不是古籍沒有,是你不用;不是古籍太深,是你太淺;不是古籍過老,是你幼稚,不是古籍應棄,是你自棄,不是古籍玄虛,是你空虛。當我們將現(xiàn)代之科學理論和老子之五千言相對照時,究競哪種是末節(jié),哪種是根本? 哪種是短暫,哪種是永恒? 難道不發(fā)人深省,令人深思嗎?' |
|
來自: 為什么73 > 《道教道家道醫(y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