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fù)原明清咸陽鐘樓 咸陽鐘樓原址在永綏街南口, 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道光中期重修。 由于歷史原因,上世紀中期拆除。 為了彰顯古都歷史遺韻,重現(xiàn)咸陽的歷史風(fēng)采,市委、市政府重建了咸陽鐘樓,在西門遺址的百米處,新鐘樓重新屹立起執(zhí)行著它的使命。 咸陽明清文廟 咸陽文廟是明洪武四年(1371)由縣丞孔文郁主持修建。經(jīng)過明天順三年、萬歷四十三年、清康熙二十年、嘉慶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緒十四年多次重修。 文廟現(xiàn)存古建筑12棟,占地12.78畝。 1962年,文廟辟為咸陽市博物館,是咸陽城區(qū)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1980年以來,文廟修葺彩繪了大殿、廡房,新建了小牌坊佛亭、三千兵馬俑陳列室。 前殿(原戟門處), 面闊五間,進深三間, 脊飾、歇山頂,檐下施三踩斗拱。 現(xiàn)為咸陽博物館陳列廳。 二進院落, 內(nèi)有中殿(大成殿)、東西兩廡、碑亭。 中殿(大成殿), 面闊五間,進深三間, 歇山頂,有柱頭科、角科和平身科斗拱。 現(xiàn)為咸陽博物館館藏玉器精品文物展廳。 東西兩廡,現(xiàn)為臨時陳列廳和第五六展室。 碑亭,位于今大成殿西側(cè),系1985年修建。 二進院落中的拴馬柱。 小牌樓,由此進入三進院落。 三進院落,內(nèi)有后殿和碑亭。 后殿(原明倫堂處), 面闊五間,進深三間, 硬山頂,前、后檐均施三踩斗拱, 現(xiàn)為宗教文物陳列廳。 碑亭 渭陽書院 乾隆十一年(1746),咸陽知縣柴畢主持在縣城西街建“渭陽書院”,比鄰咸陽文廟,至今已有261年的歷史。 渭陽書院內(nèi)靜謐古樸,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孕育了一代代書院學(xué)子。 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咸陽鳳凰臺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 傳說秦穆公的幼女弄玉和蕭史吹蕭引鳳至此,故名鳳凰臺。 鳳凰臺位于老咸陽城的中央,儀鳳西街北口,北鄰安國寺和圣母宮。 鳳凰臺原本是咸陽老街的北城樓,修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臺高6.1米,上面坐落4座大殿。 東、西殿各為三間,中間兩殿前后排列, 臺墩兩側(cè)有磴道,建筑外觀酷似鳳凰。 1921年,鳳凰臺設(shè)專人鳴鐘報曉。 1928年,臺上又設(shè)立起圖書館。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咸陽之后,成立了咸陽市人民政府,當時的市政府就駐在鳳凰臺上。 1957年,鳳凰臺被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國寺 咸陽安國寺位于市區(qū)內(nèi)儀鳳東街, 坐北面南,與鳳凰臺隔路南北對峙, 前面門額上有“安國寺”三字,是一位伙夫用鍋刷隨意寫的,書法秀勁飄逸,頗為時人和書法愛好者所贊賞,故有“咸陽的字,安國寺”之說。 安國寺內(nèi)有圣母宮、關(guān)帝廟、城隍廟、菩薩廟。 庭院幽深雅靜,肅穆森然,殿內(nèi)塑泥像,墻壁有彩繪。 圣母宮,供奉的是關(guān)中地區(qū)俗稱的女土地神——“地母”。 圣母宮內(nèi)壁畫 關(guān)帝廟, 供奉的是我們所熟悉的關(guān)公及部將周倉和關(guān)平。 城隍廟, 這里有城隍爺、城隍婆、 判官、小鬼和黑白無常。 菩薩廟, 供奉觀世音、文殊、地藏、普賢、大勢至五位菩薩。 安國寺內(nèi)還現(xiàn)存咸陽市最早的行政公署。 在行政公署旁,還有一塊石匾,這塊石匾是康熙皇帝御筆親書賜予咸陽籍名將殷化行。 匾長340厘米,寬89厘米,厚22厘米, 上書“深沉節(jié)制”四個大字。 印文為“康熙御制之寶”, 周圍雕刻二龍戲珠圖案。 新興油店 位于中山街與北大街交匯處向東不遠處,從明代開始就在此經(jīng)營,為咸陽一大老店鋪。 新興油店位于咸陽市渭城區(qū)東明街(中山街東側(cè)),為咸陽明代店鋪遺址。 咸陽老輩人曾傳有“先有新興油店,后有咸陽城”之說。 1992年2月,新興油店被咸陽市人民政府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標志碑”。 明清城墻 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距今639年。 原四周城墻,墻高2丈5尺,墻厚1.8丈,城門9座,垛口2200個。 明景泰三年開始至明國二十年,曾先后整修十次。 咸陽城墻具有輝煌歷史,現(xiàn)僅存20余米。 咸陽城墻上有將咸陽縣東城墻遺址列為“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告, 落款時間為2010年8月4日。 北極宮 位于易俗巷西側(cè)入口不遠處北側(cè),始建于明代。 原名真武閣,清代更名北極宮,供奉真武大帝,主管北方,位于咸陽城北面,鎮(zhèn)守北門的安定。 清渭樓 “一上高城萬里愁,兼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 這首唐代詩人許渾的《咸陽城東樓》, 描述了當年清渭樓的景象。 清渭樓始建于秦代,名曰咸陽東樓, 漢唐時期更名為“秦樓”、“咸陽樓”。 北宋景佑年間,時任咸陽知縣的詩人黃孝先重修咸陽樓,更名為:“清渭樓”,并留下了“黃翁愛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樓”的感嘆。 歷史上的清渭樓曾與黃鶴樓、鸛鵲樓、岳陽樓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 清渭樓是古都咸陽興衰發(fā)展的歷史見證和標志性建筑。 咸陽古渡 咸陽古渡,即咸陽從古至今的渡口,故址在今咸陽市東南里許。 本為漢唐西渭橋(即便門橋)舊址。 橋廢后,至明嘉靖(1522--1565)年間,以舟為橋,后則冬春設(shè)橋,夏秋舟渡。通隴通蜀,欸乃之聲,徹夜不息,為秦中第一大渡。 曾有古文贊咸陽古渡曰:往來名利之客,絡(luò)繹不絕。沽舟泛泛,漁艇悠悠。黑鰻赤鯉,沉浮于綠水之中,白鷺青鳥,出沒于煙波之上。樵士羊腸而往,牧童牛背而歸。歌喧斗草,曲唱采蓮。助詩家無限精神,是為一景。 咸陽這些古跡,有些被保護了起來,有些被修復(fù)了,而有些則面臨著消失的困境。 咸陽的新建筑在不斷崛起,但在前進的同時,我們也不要忘了回頭看一看曾經(jīng)的古跡、古建筑。 保護咸陽的古跡、古建筑,不僅是為了供游人觀賞,也是為給后人留下值得珍藏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看了這么多, 你對咸陽的前世今生,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 咸陽還有哪些古跡和古建筑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