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無非(深圳 酒店從業(yè)人員) 冬天來了,鵬城的氣溫也驟然變冷,北風刮得樹梢搖晃不定,嘩嘩作響,人們翻出厚衣,把自己裹了進去,盡管這樣,有時還不免搓著手呵氣取暖。 最好的取暖地點,大概不在室內(nèi),而是室外,這并非危言聳聽。鵬城的冬季不比北方,雖然不飄雪花,但由于室內(nèi)沒有供暖,遇上陰濕降溫的天氣,有十多天還是蠻冷的,連北方來的人也有些吃不消,說這里比東北還冷。室外哪里最暖?莫過于街邊的火鍋檔了,首先是人氣,食客們聚在一起,話多亢奮,活血通絡(luò);再就是食料,紅辣鍋底,爐火燒滾,左涮右涮,給予身體足夠的熱量,個個吃得面赤汗沁,驅(qū)寒添暖。 與之相比,街邊的紅薯攤就顯得冷清些,盡管行人來去匆匆,光顧的人可沒那么多。這也是個好吃好香的取暖之處啊,攤主用廢舊的大桶,改造成烤紅薯的鐵爐子,他們做事很有耐心,勤翻細烤,近個把小時,把爐內(nèi)烤熟的紅薯,取出擺在爐面上,招徠買者,不時左右瞟幾眼,吆喝著買賣。再看那皮焦肉紅瓤黃,淌著糖漿的大紅薯,只只甜蜜飄香,不是本地的小紅薯品種。問起攤主售價,自然不菲,要六七元一斤。太貴了吧,不貴呀,攤主急著表白,你看這紅薯皮紅肉厚個大,糖分多,哪里找去,是從家鄉(xiāng)費力運來的“水果紅”呀! 抵不住烤紅薯特有的色香味誘惑,挑了一只買下,接過紅薯,炙手可熱,剝開略焦的表皮,細品里面香熱的甜瓤,我喜歡這樣的感覺。兒時遷居中原,紅薯是家里的食糧之一,算在搭配的粗糧份額中。那時的紅薯品種單一,沒恁秀氣,像個圓滾的粗實疙瘩,把紅薯切塊熬小米粥,或者用紅薯面蒸窩窩頭,都是家常飯,吃多了,脹氣反胃,見之膩歪。過了十來年,物資供應改善了,紅薯也與粗糧一起淡去,再說品種增多,紅黃白紫,長圓短粗都有,紅薯稀罕了,想嘗鮮,小攤上買去。曾看過央視的一個談吃節(jié)目,主持人問現(xiàn)場的外國觀眾,最愛哪樣中國小吃?沒想到老外竟然回答是烤紅薯???,相貌土氣的烤紅薯多了外國知己。 “冬食一只烤紅薯,勝似棉襖捂一捂”,這俚語所言極是。一位三四歲的孩子,由母親牽著,看來母親擔心孩子凍著,停下給孩子搓著小手,孩子看見烤紅薯,眼睛亮了,嚷著要吃,母親買了一只,掰一半剝開皮給孩子,孩子捧著熱乎乎的紅薯,多像母親溫馨柔軟的手,乖巧地用舌尖舔著熱乎乎的薯瓤。另一對情侶走近紅薯攤,男的小跑幾步,殷勤地買了烤紅薯,直接塞到心上人手里,又結(jié)結(jié)實實把纖纖細手放在自己掌心捂著,相視而樂。不知有多少辛勤的紅薯攤主,每天頂著凜冽寒風,伴著烤爐,形單影只守候在街市的各個角落,直到夜深,掀開蓋的爐火,在夜色中映紅了他們專注操作的神情和面龐。冬日的烤紅薯呀,像無形的棉手套,熱在一雙雙手中,由外及里暖在心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