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刊財經特約作者 張俊鳴 “歷史會重演”是技術分析理論的三大假設之一,基于K線圖和成交量為基礎的技術分析,根據(jù)股價走勢分析背后的人心變化,是“歷史重演”的理論基礎。近期,上證指數(shù)的波動結構、量價關系等和2001年出現(xiàn)了驚人的相似,這兩段時間走勢的相似點主要有: 一、調整前都經歷了緩慢的上漲,在上漲末端出現(xiàn)了“雙底”假突破,然后快速跌回。2001年4月,上證指數(shù)擺脫了2000年8月以來的箱體整理,出現(xiàn)“突破”雙底的走勢,但突破之后走勢遲緩,并未達到雙底突破的理論上漲目標位2325點,反而在當年6月見頂2245點便無力上攻,見頂回落。2017年的情況也十分類似,今年8月25日滬指長陽突破箱體之后,也同樣是上漲猶豫,11月中旬反復上攻至3450點便掉頭向下,同樣也沒有達到雙底突破的理論上漲目標3584點,“雙底”假突破如出一轍。 圖1: 2001年和2017年兩次“雙底”假突破 二、見頂前都出現(xiàn)了明顯的“喇叭形”?!袄刃巍庇址Q為擴散三角形,高點逐步抬高而低點不斷降低,背后的技術含義代表多空雙方搏殺激烈,但多頭已有逐漸弱化之勢,一旦跌破“喇叭形”的下邊線則確定為見頂形態(tài)。2001年和2017年上證指數(shù)的“喇叭形”都是經過一段時間上漲,在相對高位出現(xiàn)的“高位喇叭形”,調整概率比下跌之后出現(xiàn)的“低位喇叭形”要大得多,后面也都以跌破下邊線確認進入調整(見圖2)。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深圳成指和上證指數(shù)同步出現(xiàn)了“高位喇叭形”,同樣也以跌破下邊線確認調整開始。 圖2: 2001年和2017年兩次“高位喇叭形” 三、見頂前都MACD指標都出現(xiàn)頂背離,并最終以跌破零軸確立調整趨勢。跌破零軸的當天,幾乎和跌破“喇叭形”的下邊線發(fā)生在同一時間,兩大指標互相印證,并形成共振。 圖3:2001年和2017年兩次MACD頂背離 四、見頂前一年多的上升過程成交量都沒有有效放大,“量平價升”甚至“量縮價升”,存在一定程度的量價背離。2001年的時候,滬市成交金額的峰值出現(xiàn)在當年5月21日的216億元,遠比2000年499億元和1999年443億元的峰值要低,最后的沖頂階段成交更進一步萎縮,收盤最高的6月13日當天僅成交161.8億元,僅有2000年峰值的三分之一左右;2017年也是如此,收盤最高的11月13日滬市日成交僅有2667億元,遠低于今年上半年3266億元和2016年3481億元的峰值(見圖4)?!傲靠s價升”某種程度上代表籌碼相對穩(wěn)定,但也意味著增量資金參與不深,一旦場內資金出現(xiàn)集中賣壓,很容易因為承接盤不足而出現(xiàn)較大調整。 圖4:2001年和2017年兩次量價背離 在市場內部結構方面,兩次調整前都存在明顯的“結構性行情”,股指上漲末期多數(shù)股票不漲反跌。2001年上半年的沖頂過程主要是次新股打前鋒,眾多老股欲振乏力,之前被狂炒的網絡概念股如綜藝股份、上海梅林、中關村、海虹控股更是提前上證指數(shù)1年多見頂;2017年則是業(yè)績?yōu)橥?,白馬股走強,中小盤股不斷下挫,上證50指數(shù)迭創(chuàng)新高和中證1000指數(shù)頻頻新低形成鮮明對比。 在兩次見頂前后,A股市場都出現(xiàn)多只長莊股“閃崩”暴跌的情景,2000年有中科創(chuàng)業(yè)(現(xiàn)康達爾)、億安科技(現(xiàn)神州高鐵)、銀廣夏(現(xiàn)西部創(chuàng)業(yè))連續(xù)“一”字板無量跌停,2017年上半年起則出現(xiàn)多只股票盤中無預警跳水暴跌甚至跌停的走勢,近期的代表作有大連電瓷、浪莎股份、達華智能等。 此外,兩次見頂前都有資金面的利空,2001年的見頂和國有股減持政策密不可分,而2017年則面臨新股和定增帶來巨量限售股解禁的壓力,以及股權質押可能“強平”帶來的潛在拋壓。 2001年和2017年存在以上相似點,是否意味歷史會重演?筆者認為,雖然以上相似點折射出目前股指存在向下調整的壓力,但并不能簡單將二者劃等號。在形態(tài)相似的背后,也存在以下的不同: 一、股指的相對位置不同。2001年上證指數(shù)2245點對應的是1999年“5.19”行情起漲前的1047點,兩年內上漲超過1.1倍,漲幅巨大背后是強烈的調整需求;而2017年11月的最高點3450點,僅比2016年初2638點上漲30%左右,比2015年5178點的高位仍然下跌超過三分之一,即使是主要指數(shù)中走勢最強的上證50指數(shù),2017年最高點也比2015年下跌超過10%,而走勢較弱的中證1000、創(chuàng)業(yè)板指數(shù)等則已經跌破2016年初的低點,目前的獲利盤比例顯著低于2001年,也減弱了拋售的壓力。 二、估值高低不同。2001年高點A股的平均市盈率超過60倍,而2017年滬市最高只有18倍左右,深市不到40倍。雖然實施股權分置改革之后,市場的整體估值重心在不斷下移,但從全球坐標來看,2001年A股市盈率在全球排名前列,而目前滬市則相對適中,滬深300指數(shù)更遠比美國、歐洲的主要指數(shù)來得低。市凈率方面則更明顯,2001年最高峰全體A股市凈率超過5.5倍,而2017年最高也就略超2倍,和2005、2008、2014年3次底部的市凈率差別不大,在全球范圍內也處于比較適中的水平(見圖5)。因此,目前較低的估值,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市場下行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