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河南商丘]歸德田氏家乘十六卷,田景章主編,田緒科等編修。2004年排印本,精裝,3冊。 是譜由田珍肇修于明天啟元年(1621),田作澤再修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修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四修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修于光緒十三年(1887),六修于民國四年(1915),七修于1984年,此為八修本。 主要內(nèi)容:圣旨,史志載記,歷次修譜序文,條例,世系圖,墳圖,藝文。是譜載王言、序跋、條例、祝文、行狀、家傳、傳記、墓表、事記、志銘、說略、贊歌、碑序、壽序、詩作等內(nèi)容甚多,內(nèi)含李目、宋權(quán)、宋葷、曹心明、田肇麗、田作澤、侯方巖、郭善鄰、葉晏之、侯方岳、葉有曜、李奕疇等名人之作亦甚多。還記述了明末李自成、清末捻軍、太平天軍在商丘的活動狀況,以及古代商丘的風(fēng)俗民情,史料價值甚大。 先世祖居山西省澤州府高平縣。始祖德甫,幼年隨父遷居開封之浚儀,明洪武四年(1371),與夫人岳氏復(fù)遷歸德府城東三十里柳河集東南三里,男耕女桑,生息為家(即今之谷熟鎮(zhèn)“田老家”)。田氏書香始于田進,盛于田珍,以后泰州知州田作澤、知縣田櫚、武進士衛(wèi)所守備田雨金、田雨公等,人才輩出,舉人秀才更是枚不勝舉。 田珍,字子聘,號待溪。萬歷庚戌進士,授冠縣令,擢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江右,有惠政。尋改巡兩浙鹽政,于國儲原額外輸七萬余金,升大理寺寺丞。歷升南京通政使,卒于官,賜祭葬,贈工部侍郎,祀鄉(xiāng)賢。 田作澤,字天波,號雪龕,晚號松巢。順治五年(1648)歲貢,任北直河間知縣,大計卓異,欽賜袍帽,升江南揚州府泰州知州。居官廉能,雅擅文譽。初與李上林、葉元澍、元溥、陳明盛為“平臺五隱”詩社。官泰州,多與南方詩人唱酬。著有《問水吟》、《清罕齋集》、《松巢遺稿》。
19.[河南商丘]郭氏家乘三十六卷,郭祿豐、郭丹田監(jiān)修。據(jù)民國三十三年(1944)石印本復(fù)制,線裝,36冊,現(xiàn)存三十五卷35冊,缺第八卷第8冊。 主要內(nèi)容:譜說,家世略,族禮、族刑,修譜凡例,命名說,先祖墓記、贊詩,世系圖說,墓表,墓志銘,誥封,傳記,碑記,文藝(詩、對聯(lián)、畫稿),歷次修譜序跋,世系,墳圖等。內(nèi)容豐富,資料詳實,文獻價值甚高。 始祖郭誠,明洪武二年,從山西省洪洞縣東遷至河南杞縣,居陳留村。明永樂初,郭誠因武功不凡,被周王府聘為護衛(wèi)官,后因軍功被封到歸德府,駐守沙崗道(今虞城縣沙集鄉(xiāng)境內(nèi))。永樂十三年(1415年),郭誠偕家人落戶于夏邑郭村,即今虞城縣聞集鄉(xiāng)郭老家村。 1944年,虞城縣郭老家村一脈的郭姓續(xù)家譜時,與現(xiàn)在睢陽區(qū)郭村鎮(zhèn)的郭姓族人經(jīng)過考究,發(fā)現(xiàn)虞城郭氏始祖郭誠,與睢陽區(qū)郭村鎮(zhèn)郭姓始祖郭道亨為親兄弟,郭誠為兄,郭道亨為弟。因此,兩家續(xù)為一譜,虞城縣聞集鄉(xiāng)郭老家村居于東,為東家;睢陽區(qū)郭村鎮(zhèn)居于西,為西家。 郭誠第六代嫡孫郭臣,于明正德年間被周王府招為郡馬。郭村因此改名宗祿村。清代以后,因族人四處分散居住,每年都有族人到郭老家村祭祖,他們回到宗祿村都稱回到老家了,宗祿村慢慢被改名為郭老家村。此一脈郭氏子孫繁盛。清代,郭氏族人因人口多開始外遷。現(xiàn)在,此脈郭氏后裔分布在山東單縣,安徽碭山、蕭縣、渦陽,河南商丘、夏邑、開封等地,有200多個村莊,近10萬人。
20.[河南睢縣]睢陽蔣氏前譜一卷家譜十二卷,(清)蔣珩纂修前譜,(清)蔣念學(xué)纂修家譜。據(jù)民權(quán)縣圖書館藏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 十修本復(fù)制,線裝,10冊?,F(xiàn)有前譜一卷1冊,家譜九卷7冊,缺家譜第1冊(含卷一卷二)、第3冊(卷四)。 《前譜》一卷,乃宋魏國公蔣之奇遺稿,遭元之溷亂,原譜凌亂無序。清康熙三十六年續(xù)譜,蔣珩將其存者悉心考訂,纂成一卷,冠于譜前。乾隆元年續(xù)譜,蔣泰再刻蔣珩所纂《前譜》,仍冠譜前。光緒間再續(xù)譜,重刻《前譜》,仍冠譜前。主要內(nèi)容為:題贈、敘文、補世系(蔣珩撰)、遺像(附傳贊)、勅誥、南北世系分枝圖、遷徙考。 家譜主要內(nèi)容:世系、生卒葬地考、家傳、像贊、座右銘、行略、行狀、墓表、墓志銘、宗祠條規(guī)、世德、閨范、藝文、詩歌、歷次修譜名考、跋等。 蔣氏原籍江西南昌府新建縣,其先曾為會稽守。始祖諱宗,以大戶解糧京師,會大明兵起,天下大亂,遂家于睢州。子孫繁衍,率務(wù)農(nóng)業(yè)。五世有諱霓者,始以詩書教其侄,為族人倡。由是六世汝能,得為萬歷四年丙子(1576)貢生。族間相繼游郡庠者日多,科甲連綿,人才輩出。蔣氏遂為睢州望族。
21.[河南商丘]謝氏族譜,謝恭亮、謝立彬等纂修。據(jù)2005年五修排印本復(fù)制,3冊(仁集、智集、信集)。 主要內(nèi)容:謝氏宗支避地會稽序、譜序、謝氏先祠獲歸記、附記、尋根記、家訓(xùn)、附記、遺像(先賢謝安等)、世系、跋等。此譜為謝寨與塢墻謝氏合修。 始祖文遠、文興兄弟二人,明洪武元年攜弟文成,自山西洪洞遷居河南歸德(今商丘);長文遠分一石臼,定居府東南謝祠堂,人稱石臼謝;次文興分白馬一匹,定居府西南三十里陳沉村(謝寨前身),人稱白馬謝;老三文成分得破車,至今不知定居何處,人稱破車謝。后世家業(yè)日昌,人丁興旺,有“謝氏分居九樓十八莊,中間加有謝閣、謝溝、謝祠堂”之說。 西周有申伯,封于南陽之謝城,因以謝為氏。其后或仕宦,或商賈,避跡遠游,錯處海內(nèi),歷東周、秦漢、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宋,俱有名臣顯宦彪炳史冊。陽夏(今河南太康)為東晉政治家、軍事家謝安之故里,烏衣巷(今屬南京市秦淮區(qū))為謝氏舊居,是以先祠之匾額有“陳沉村前之蘭茂,烏衣巷口是舊居”之句。 謝寨,即商丘市睢陽區(qū)郭村鎮(zhèn)謝寨村。清代晚期,兵匪禍結(jié),謝氏族人團結(jié)奮起,筑寨自衛(wèi),方圓百余里傳為佳話。數(shù)百年間,謝氏一族人才濟濟,經(jīng)濟生活漸臻小康,成為歸德西南望族。謝寨也贏得“文化古村”之稱,遠近閭里,人皆仰止。謝祠堂,現(xiàn)屬商丘市睢陽區(qū)塢墻鎮(zhèn)。
22.[河南商丘]謝氏族譜,謝善道等纂修。1986年排印暨油印本,線裝,8冊。 第1冊遺像、墳圖、目錄部分為油印配補。 主要內(nèi)容:譜序(含舊序)、遺像(先賢謝安等)、塋圖、家訓(xùn)、條范輯略、傳記(晉至宋謝氏名人)、詩、藝文、碑銘、古跡、東山志敘、世系、跋等。 始祖文遠、文興兄弟二人,明洪武元年自山西洪洞遷居河南歸德(今商丘),長居塢墻謝祠堂,次居西南陳沉村(謝寨前身)。此次修譜,長門、二門兩支丁口同入譜牒,女性亦納入譜中。
23.[河南寧陵]喬氏族譜:四卷,喬方沂、喬正清編纂。民國九年五修刻印本,線裝,4冊。第1-3冊起始內(nèi)容均有缺損;第4冊更為嚴(yán)重,起始16個筒子頁均有缺損,末尾又有缺頁。 主要內(nèi)容:續(xù)立宗派記,歷次修譜序文(含條例),一至四世世系、考實,各宗世系圖(含考實),傳略(采于縣志,喬進璠、喬恕等),著述,行狀,勅誥,坊圖,塋圖,墓表,碑記,節(jié)壽序,墓碑,傳略,跋等。此譜在保留前譜所有資料的基礎(chǔ)上又有增益,體例更為完備,資料更為充實,文獻價值甚高。 喬氏在寧陵為世族,亦是望族。現(xiàn)有寧陵喬氏之譜,由興濟公草創(chuàng)于明嘉靖四十五年春,楫航公竣成于崇禎七年冬,其間凡例、世系、考實、著述、勅誥、塋圖、坊圖、行狀等井井不紊。至清嘉慶十六年辛未第三次修譜,以族人貧落,梓費難副,除凡例、世系外盡行刪去。同治九年庚午四修,變五世一圖為五世一格,其時攀附者眾,魚目混珠勢所不免。民國九年第五次修譜,遵五世一圖畫為世系,復(fù)將考實、勅誥、著述等補入,使祖宗功德賴以永垂不朽;又本九族九服之義,于四小宗之中從“宏”字行析為數(shù)十小宗,標(biāo)其莊居;墓表、傳略、頌德碑文等并采之附于譜末,欲族人有所景從;并擬宗約八則,望族人共守勿犯。 先世歷經(jīng)宋、元、金,世居寧陵己吾城(今在邑西南三十余里,即黃崗鄉(xiāng)北喬桃源村)。元末兵亂,舉族避居大名(今河北省大名縣)之清豐(今河南省清豐縣數(shù)載)。南旋渡河,遇紅巾軍,俱被害。有名為群者年幼幸存,來至故里寧陵華家崗(今華堡鄉(xiāng)華崗村),依世親留居五載。明初定天下,詔民歸業(yè),卜居西去八里之地,是為寧陵喬氏所奉之始祖。娶趙氏,生三子:長曰海,遷商丘縣(今雙八鎮(zhèn)殷莊村委小喬莊);二曰寬,遷永城縣湖林店(今喬集村);三曰和,與始祖仍居故里。三世祖諒壽終入葬后若干年,河水泛漲,莊房墳?zāi)咕銢]。諒妻符氏率四子徙居于邑南六里賈魯?shù)蹋ㄔ袝Z魯所筑,遺跡在今縣南七里喬老家村北),置田千畝,后代塋墓皆在于此。
24.[河南寧陵]喬氏族譜,河南省寧陵縣第六次續(xù)譜理事會編纂,喬傳良主編。據(jù)1997年排印本復(fù)制,2冊(637頁,原訂1冊)。 主要內(nèi)容:卷首(喬姓淵源說、寧陵喬氏居住概況等),序例,世系(引言、索引、始祖像、考實、各宗世系),人物(引言、先賢傳略、六次續(xù)譜人物傳略、各宗世系人物傳略表),榮承(引言、皇封牌坊圖、勅誥等),祭祖(引言、祖塋圖、墓表、德行碑、墓道碑、墓志、祭文等),文書(引言、續(xù)立宗派說、條例、宗約、先世訓(xùn)誨、五次續(xù)譜跋、六次續(xù)譜相關(guān)資料等),聯(lián)絡(luò)等。 喬氏在寧陵為世族,亦是望族?,F(xiàn)有寧陵喬氏之譜,由興濟公草創(chuàng)于明嘉靖四十五年春,楫航公竣成于崇禎七年冬,其間凡例、世系、考實、著述、勅誥、塋圖、坊圖、行狀等井井不紊。至清嘉慶十六年辛未第三次修譜,以族人貧落,梓費難副,除凡例、世系外盡行刪去。同治九年庚午四修,變五世一圖為五世一格,其時攀附者眾,魚目混珠勢所不免。民國九年第五次修譜,遵五世一圖畫為世系,復(fù)將考實、勅誥、著述等補入,使祖宗功德賴以永垂不朽;又本九族九服之義,于四小宗之中從“宏”字行析為數(shù)十小宗,標(biāo)其莊居;墓表、傳略、頌德碑文等并采之附于譜末,欲族人有所景從;并擬宗約八則,望族人共守勿犯。 先世歷經(jīng)宋、元、金,世居寧陵己吾城(今在邑西南三十余里,即黃崗鄉(xiāng)北喬桃源村)。元末兵亂,舉族避居大名(今河北省大名縣)之清豐(今河南省清豐縣數(shù)載)。南旋渡河,遇紅巾軍,俱被害。有名為群者年幼幸存,來至故里寧陵華家崗(今華堡鄉(xiāng)華崗村),依世親留居五載。明初定天下,詔民歸業(yè),卜居西去八里之地,是為寧陵喬氏所奉之始祖。娶趙氏,生三子:長曰海,遷商丘縣(今雙八鎮(zhèn)殷莊村委小喬莊);二曰寬,遷永城縣湖林店(今喬集村);三曰和,與始祖仍居故里。三世祖諒壽終入葬后若干年,河水泛漲,莊房墳?zāi)咕銢]。諒妻符氏率四子徙居于邑南六里賈魯?shù)蹋ㄔ袝Z魯所筑,遺跡在今縣南七里喬老家村北),置田千畝,后代塋墓皆在于此。
25.[河南商丘]商丘喬氏族譜,喬傳江等修。據(jù)1996年重修本復(fù)制,2冊。 是譜1-396頁內(nèi)容包括:新譜序、派字、六十派字謎語、譜規(guī)、姓氏說、世系圖,397-501頁為《壬午殉難諸公記》、《御史公著述》、清康熙十五年(1676)譜序(2篇,李目1篇,喬仝1篇)、考實、世系事實等舊譜資料以及名人錄、后記等新譜資料。 明崇禎十五年,李自成攻陷歸德城,財物俱被焚,商丘喬氏舊譜無存。現(xiàn)存商丘喬氏之譜,肇修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再修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三修于道光十六年(1836),四修于民國九年(1920),五修于民國二十七年(1938),皆是在寧陵續(xù)修,派字與寧陵統(tǒng)一。此次為六修。 始祖喬海兄弟三人寄籍歸德(今商丘市),海居商丘,其弟一住永城,一住寧陵,各為一宗,支派繁衍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