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泄瀉是由于脾胃功能障礙,造成水谷停滯,清濁混雜而下,引起以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特征的病證。
二、源流 1、《內經》首載病名,病因有風、寒、濕、熱,病位在脾、胃、大腸、小腸。 2、《難經》提出五泄。 3、隋以前將泄瀉和痢疾統(tǒng)稱“下利”?!吨T病源候論》將泄與痢分開。宋后統(tǒng)稱泄瀉。 4、《景岳全書》提出利水法治療泄瀉。 5、李中梓提出“治瀉九法” :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 6、林佩琴論述五更瀉的機理。
三、病因病機 1、病位主要在脾胃,與肝、腎、大小腸有關。 2、病理關鍵是脾虛濕盛。 3、病理因素以濕為主,可以夾寒、夾熱、夾滯。 4、病理性質有虛實兩大類 5、病理轉化
四、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辨寒熱虛實;辨暴瀉,久瀉;辨兼夾癥。 (二)治療原則:運脾化濕。 (三)分型論治 (1)暴瀉 1、寒濕內盛證:藿香正氣散;濕邪偏重,胃苓湯 2、濕熱傷中證:葛根芩連湯;濕邪偏重,苔黃厚膩,合平胃散 3、食滯腸胃證:保和丸;食滯較重化熱,枳實導滯丸 (二)久瀉 1、脾胃虛弱證:參苓白術散;脾陽虛衰,陰寒內盛,附子理中丸加吳萸,肉桂;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 2、腎陽虛衰證:四神丸;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合桃花湯;真人養(yǎng)臟湯(滑脫不禁,虛坐努責)。 3、肝氣乘脾證:痛瀉要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