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 編輯本段 人物生平折疊 早年經(jīng)歷李旦是唐高宗與武則天所生第四子,初名李輪(李旭輪),出生不久便被封為殷王,遙領(lǐng)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 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因而深受父親唐高宗的寵愛。 李輪成年后,謙恭好學,精通書法,對文字訓詁方面的學問很有研究。他擔任右衛(wèi)大將軍、洛州牧,歷封豫王、冀王、相王。 永淳二年(683年),李輪改名為李旦,被再次封為豫王。 折疊 傀儡皇帝嗣圣元年(684年),武則天廢皇帝李顯為廬陵王,改立李旦為皇帝,并臨朝稱制,裁決一切政事。她以李旦的名義改年號為文明,冊封正妃劉氏為皇后、長子李成器為皇太子。而后,李旦便被軟禁在皇宮中,不得預(yù)聞?wù)拢_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他不但不能隨意出入宮廷,甚至在皇宮中也不能自由行動。當時,英國公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發(fā)對武則天。宰相裴炎趁機請武則天還政于李旦,結(jié)果被武則天以謀反罪名斬首。武則天派三十萬大軍鎮(zhèn)壓揚州叛亂,徐敬業(yè)兵敗被殺。 《百家講壇》,李旦虛擬形象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則天下詔,表示要還政于皇帝。李旦知道這是母后在試探于他,便數(shù)次上表,極力推辭,請求母后繼續(xù)臨朝。武則天遂順水推舟,"接受"了李旦的請求,依舊臨朝稱制,把持朝政。 垂拱四年(688年),武承嗣將一塊刻有"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八字的白石獻給武則天,聲稱是在洛水中發(fā)現(xiàn)的。武則天大喜,將白石命名為"寶圖"(后改稱"天授圣圖"),又加尊號為圣母神皇。李旦作為皇帝,不但無法阻止,還要隨武則天親臨洛水,參加"拜洛受圖"大典。 當時,瑯琊王李沖、越王李貞起兵發(fā)對武則天,結(jié)果都兵敗身死。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紀王李慎、江都王李緒、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或被逼自殺,或斬首市曹,或死于流放途中。李唐宗室?guī)缀醣粴⒙敬M。 折疊 艱難皇嗣天授元年(690年),侍御史傅游藝率關(guān)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請武則天稱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長,乃至僧尼、道士,紛紛勸進。李旦迫于形勢,也上表請母后稱帝,并求賜武姓。是年九月,武則天正式稱帝,尊號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李旦被降為皇嗣,賜姓武氏,遷居東宮,一切禮儀皆比照皇太子規(guī)格。太子李成器則降稱皇孫。 自此,李旦成為了武氏諸王以及酷吏的攻擊目標,開始了艱難的皇嗣生涯。 天授二年(691年),魏王武承嗣的親信張嘉福唆使洛陽百姓王慶之,糾集數(shù)百民眾,詣闕上表,以"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為由,請武則天廢黜李旦的皇嗣身份,改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宰相岑長倩、格輔元反對變易皇嗣,被武承嗣誣以謀反,下獄被殺。鳳閣侍郎李昭德不但杖斃王慶之,還借機勸諫武則天,保住了李旦的皇嗣之位。 但后來,武則天在萬象神宮舉行祭祀典禮,竟不顧"皇太子為亞獻"的禮制,避開了皇嗣李旦,改由武承嗣為亞獻,并命梁王武三思為終獻。 長壽二年(693年),武則天的寵婢韋團兒因引誘李旦被拒,懷恨報復(fù),誣告皇嗣妃劉氏、德妃竇氏用巫蠱之術(shù)詛咒武則天。武則天將劉妃、竇妃秘密處死,埋在宮中。李旦對于兩個妃子的失蹤,絲毫不敢提及,在武則天面前也表現(xiàn)得泰然自若,仿佛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韋團兒還想加害李旦,結(jié)果遭到告發(fā)而被處死。不久,尚方監(jiān)裴匪躬、內(nèi)常侍范云仙因私下謁見李旦被殺。武則天又剝奪了李旦接見公卿百官的權(quán)力。 后來,李旦又被誣告謀反,武則天命酷吏來俊臣審理。來俊臣對東宮屬官刑訊逼供,讓他們"招出"李旦謀反的實情。樂工安金藏當眾剖腹,以表明皇嗣沒有謀反。武則天深受感動,不再懷疑李旦,命來俊臣停止審理。李旦因此而幸免于難。 折疊 安國相王圣歷元年(698年),武則天在狄仁杰、王方慶等大臣的勸說下,決定將政權(quán)歸還給李氏。她命人前往房州,將廬陵王李顯接回洛陽。李旦數(shù)次稱病不朝,請求將儲君之位讓于李顯。是年九月,武則天復(fù)立李顯為皇太子。 圣歷二年(699年),李旦被復(fù)封為相王,兼領(lǐng)太子右衛(wèi)率,后又遙領(lǐng)安北大都護。當時,武則天為了調(diào)解李氏與武氏的矛盾,召集兩族子弟,在明堂盟誓,要兩族和睦共處。李旦作為李氏代表,與李顯、太平公主一同參與了盟誓。 長安元年(701年),突厥默啜可汗率軍南侵。李旦被任命為天兵道元帥,統(tǒng)率諸軍抵御突厥。他并未領(lǐng)軍出征,只是名義上的唐軍主帥。不久,突厥退兵,李旦又擔任左、右羽林衛(wèi)大將軍。 長安二年(702年),突厥進犯并州。李旦被任命為并州牧,并充任安北道行軍元帥。后來,李旦又改任雍州牧。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人發(fā)動神龍政變,誅殺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逼武則天禪位于李顯,是為唐中宗。當時,李旦統(tǒng)率南衙禁軍,捕獲韋承慶、崔神慶等張氏黨羽,因功被拜為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以宰相身份參預(yù)國政,并加號安國相王。 不久,李旦辭去太尉及知政事之職。唐中宗又欲立李旦為皇太弟,但卻被其拒絕。 折疊 政變登基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駕崩(傳說是被韋皇后毒殺)。韋皇后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帝,改元唐隆,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攝政。她派親信控制南北衙禁軍以及尚書省諸司,大肆網(wǎng)羅黨羽,準備效法武則天,篡奪唐室江山。當時,李旦作為皇帝的叔父,被拜為太尉,與太平公主成為韋后奪位的主要障礙。韋黨決意將二人置于死地。而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則在京師暗中招攬豪杰,與太平公主密謀匡扶社稷。兵部侍郎崔日用本是韋氏一黨,因懼禍將韋氏陰謀密報給李隆基。 六月二十日,李隆基在葛福順、李仙鳧等禁軍將領(lǐng)的協(xié)助下,打著"誅諸韋以復(fù)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號,搶先發(fā)動兵變,殺死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而后迎李旦入宮輔佐少帝。李旦攜李重茂登上安福門,安撫百姓。當時,李隆基被拜為宰相,進封平王,并統(tǒng)率萬騎禁軍,控制了皇城內(nèi)外。李重茂迫于形勢,請求讓位于叔父李旦。李旦起初極力推辭,后聽從李隆基、李成器等人的勸說,接受了李重茂的讓位。 六月二十四日,李旦在太極殿登基,第二次即位為帝。他登上承天門,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景云,復(fù)封李重茂為溫王。當時,李隆基建有大功,而李成器則是嫡長子,都有被立為太子的資格。李旦為此猶豫不決。李成器以"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為由,主動辭讓太子之位。劉幽求等政變功臣也大都支持李隆基。李旦遂立李隆基為皇太子。 折疊 內(nèi)禪退位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后,政治勢力日益增長,成為太平公主干預(yù)朝政的主要障礙。太平公主為了長保權(quán)勢,便想更易太子,于是在朝野散布流言,聲稱李隆基并非皇帝嫡長子,沒有被立為太子的資格,但因李旦公開宣諭平息流言,未能得逞。她還在李隆基左右安插耳目,監(jiān)視他的日常行為,并與竇懷貞等大臣結(jié)為朋黨,密謀加害李隆基。后來,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矛盾逐漸公開化。她甚至將宰相邀截在宣政殿光范門內(nèi),暗示他們應(yīng)當勸皇帝改立太子,遭到宋璟的嚴詞拒絕。 國家一級文物景云鐘,鑄于景云二年(711年) 景云二年(711年),李旦聽從宰相姚崇、宋璟、張說的建議,命李隆基監(jiān)國,并將可能威脅到太子地位的李成器等諸王全部削去兵權(quán),同時讓太平公主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但太平公主卻到李旦面前哭訴,不但留在了京中,還將姚崇、宋璟貶出了朝廷。 后來,李旦又欲傳位給太子,雖在群臣的諫阻下未能如愿,但卻將政務(wù)全部交給李隆基處理,自己僅掌握軍務(wù)、死刑的處決權(quán),以及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quán)。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因彗星出現(xiàn),禪位于太子李隆基,退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權(quán)以及重大刑案的裁決權(quán)。他每五日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仍舊自稱為朕。而皇帝李隆基則只能自稱為"予"。 當時,太平公主依仗李旦的信任,在朝中仍擁有強大的勢力,七位宰相有五人出自她的門下,文武百官也大都依附于她。她公然提出要廢掉皇帝,因宰相陸象先反對而未遂。后來,李旦有意遣皇帝李隆基出京巡邊,但最終卻因故延期,將日期改為明年八月。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為奪回皇帝應(yīng)有的權(quán)力,搶先發(fā)動先天政變,率羽林軍襲殺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黨羽,隨后賜死太平公主。李旦初聞變亂,與宰相郭元振登承天門避亂。他得知李隆基已撲滅太平公主的勢力,遂下詔宣布竇懷貞等人的罪狀,而后正式歸政于皇帝,退居百福殿,頤養(yǎng)天年。至此,李隆基終于掌握了全部朝政。 折疊 晚年病逝折疊 編輯本段 為政舉措折疊 政治
李旦兩次稱帝,但第一次完全是母親的傀儡,只有第二次登基期間才算真正掌權(quán)。他即位初期,以姚崇、宋璟為宰相,并在其輔佐下,革除弊政,整修綱紀,撥亂反正,使朝政呈現(xiàn)出一派振興氣象,史稱"復(fù)有貞觀、永徽之風"。
而與此同時,李旦還非常信任妹妹太平公主,常與她一同商議朝廷大政,甚至到了"每入奏事,坐語移時;或時不朝謁,則宰相就第咨之"的地步。每有宰相奏事,李旦都要先問:"可曾與太平商量過嗎?"然后才問:"可曾與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過嗎?"當?shù)弥颂焦骱屠盥』囊庖姾?,他才做出決定。當時,太平公主可謂是權(quán)傾朝野,權(quán)勢甚至超過了李旦。 李旦即位后的第二年,便失去了剛即位時的進取精神。他任用竇懷貞、崔湜等為宰相,并將已經(jīng)罷免的斜封官全部恢復(fù),使得朝政出現(xiàn)腐敗和混亂的現(xiàn)象,史稱"復(fù)如景龍之世"。 后來,李旦不聽大臣勸諫,征發(fā)數(shù)萬民工,耗費一百萬緡,大肆拆毀民居,為女兒金仙公主、玉真公主修建道觀。他還在太平公主的請求下,恢復(fù)了昊陵、順陵的陵號,并設(shè)置陵官。
景云二年(711年)五月,李旦以山南道、隴右道所轄區(qū)域闊遠為由,將山南道分為山南東道、山南西道。他又將隴右道黃河以西的涼州、甘州、肅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等七州劃出,設(shè)置河西道,并設(shè)置節(jié)度使、支度使、營田使等職。 賀拔延嗣成為首任河西節(jié)度使,節(jié)度使從此成為朝廷正式官職。 是年六月,李旦又擬將全國(不包括洛州及近畿州)分為二十四個都督府管區(qū),令都督糾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吏,但因都督權(quán)柄過大,遭到群臣反對,未能實行。他又廢除負責地方監(jiān)察事務(wù)的右御史臺,設(shè)置十道按察使,負責監(jiān)督地方政治,使得按察使一職成為常設(shè)官員。 折疊 軍事主詞條:冷陘之戰(zhàn) 景云元年十二月(711年1月),奚族南侵,劫掠漁陽(治今天津薊縣)、雍奴(治今天津武清東北)等地,而后經(jīng)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退回漠北。幽州都督薛訥率軍追擊,但卻未能追上。不久,李旦將薛訥調(diào)任為并州長史,以左羽林將軍孫佺接任幽州大都督。 延和元年(712年)六月,孫佺不聽部將勸諫,出動兩萬步兵、八千騎兵,與左驍衛(wèi)將軍李楷洛,左威衛(wèi)將軍周以悌兵分三路,襲擊奚族,結(jié)果在冷陘地區(qū)(在今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被奚族酋長李大酺所率八千騎兵擊敗。他謊稱是奉旨前來招撫,并誣稱是李楷洛不受節(jié)度而擅自出戰(zhàn),同時將紫袍、金帶、魚袋以及軍中錦帛萬余段贈予李大酺,以示和好。李大酺讓孫佺還師。孫佺倉惶撤退,部伍大亂。李大酺乘勢追擊,俘獲孫佺、周以悌,送往突厥斬首。唐軍全軍覆沒。 折疊 文教
景云二年(711年),李旦命太子李隆基到太學行釋奠禮。 太極元年(712年),李旦命官府撥付三十戶人家,負責孔宣父祠廟(即曲阜孔廟)的清潔灑掃工作。不久,李旦再次命李隆基釋奠于國學,并追贈顏回為太子太師、曾參為太子太保。他還規(guī)定每年春秋兩次釋奠,以四科弟子(即孔門十哲,指德行科顏回、閔損、冉耕、冉雍;言語科宰予、端木賜;政事科冉求、仲由;文學科言偃、卜商)、曾參配祀孔子,列于二十二賢(貞觀年間配祀孔廟的左丘明、何休等二十二位先儒)之上。 折疊 外交
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后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請和,并請求和親。李旦封宋王李成器之女為金山公主,許嫁默啜,并命鴻臚卿和逢堯出使突厥。默啜遂改穿唐人冠帶,南拜稱臣,派其子楊我支及國相入朝迎親。但最終因李隆基即位,親事廢除。 景云二年十二月(712年1月),李旦冊拜西突厥興昔亡可汗阿史那獻為招慰十姓使,讓他招撫西突厥治下十姓部落。
景云元年(710年),安西都護張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通過賄賂鄯州都督楊矩,向朝廷索取河西九曲之地(在今青海東南部)。李旦采納了楊矩的建議,將河西九曲作為金城公主的湯沐邑,贈予吐蕃。
姚州蠻是南蠻的一支,主要聚居于劍南道西南的姚州(治今云南姚安),曾依附于吐蕃,后又歸附唐朝。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旦聽從代監(jiān)察御史李知古的建議,在姚州修筑城池,設(shè)置州縣官署,重征租稅。李知古征發(fā)劍南道府兵前往筑城,還打算趁機鏟除蠻族各部豪杰,掠其子女為奴婢,結(jié)果引起蠻民怨怒。蠻酋傍名引導(dǎo)吐蕃攻入姚州,殺死李知古,以其尸身祭天。從此姚州一帶通往內(nèi)陸的道路斷絕,連續(xù)多年都未能打通。 折疊 編輯本段 軼事典故折疊 屢受猜忌李旦于武氏當政期間,一直是李唐的政治旗幟,因此在中宗年間備受中宗及韋氏一黨的猜忌。 景龍政變時,太子李重俊事敗被殺。安樂公主與宰相宗楚客趁機陷害李旦與太平公主,誣稱二人與李重俊同謀。御史中丞蕭至忠負責調(diào)查,哭諫道:"陛下富有四海,卻容不下一弟一妹,而讓人羅織罪名加以殘害嗎?相王昔為皇嗣,在則天皇后面前數(shù)日不食,請求將天下讓于陛下,其德行天下皆知,陛下怎能懷疑于他。"唐中宗只得作罷。 唐中宗死后,上官婉兒負責起草遺詔,曾想讓韋皇后聽政,并由李旦輔政。但宗楚客卻對韋溫道:"相王輔政,于理而言并不適宜,何況他和皇后又是叔嫂關(guān)系。自古禮制講究叔嫂不通問,到時臨朝之時,他和皇后又該如何為禮呢。"二人率諸宰相上表,請韋皇后臨朝攝政。蘇瑰雖表示反對,但李旦最終還是被罷去了輔政之權(quán)。 折疊 抱子而哭唐隆政變前,李隆基并未把兵變計劃告訴李旦。他對劉幽求、葛福順等人道:"此番舉事是為了挽救大唐社稷,事成福祉自當歸于相王。但若萬一事敗,我們以身殉國便是,何必連累相王?,F(xiàn)在將計劃告知相王,他若贊成,就是讓他也參預(yù)這種危險的行動,若不贊成,必會壞了大事。"政變成功后,李隆基請李旦入宮穩(wěn)定局勢,并叩頭請罪。李旦抱著李隆基,哭道:"社稷宗廟不墜于地,全都是你的功勞啊。" 折疊 天子問道李旦崇信道教,曾召見天臺山道士司馬承禎,向他請教陰陽術(shù)數(shù)。司馬承禎道:"所謂'道',就是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李旦又問:"對于個人修行來說,無為是最高的境界,那么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司馬承禎答道:"治理國家與個人修行是一個道理,只要順應(yīng)世間萬物的自然發(fā)展,屏除私心雜念,國家便可趨于大治。"李旦大為贊賞,將司馬承禎比喻為教育黃帝的廣成子。 折疊 繩奸之論侍御史楊孚執(zhí)法嚴明,糾劾官吏,不避權(quán)貴,因而受到權(quán)貴的詆毀。但李旦卻道:"在老鷹搏擊狡免時,必須趕緊幫助它,否則它就會反被狡免咬傷。御史繩奸(指糾劾奸惡)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君主不對他多方保護,他必會被奸惡之徒所咬傷。" 折疊 傳德避災(zāi)太平公主為了除掉太子李隆基,在彗星之事上借題發(fā)揮,指使術(shù)士向李旦進言:"彗星出現(xiàn)標志著除舊布新,而位于天市垣內(nèi)的帝座星、心前星均有變化,這一切都預(yù)示著皇太子將要成為天子。"她本意是指太子將會篡位,想借此挑撥李旦與李隆基的父子關(guān)系,引起李旦的猜忌之心。但李旦卻認為這是天意讓他禪位太子,決定"傳德避災(zāi)"。 太平公主及其黨羽見弄巧成拙,又極力勸諫,認為李旦不可禪位。李旦卻道:"中宗年間,奸佞擅權(quán),上天多次示警。我當時就曾請中宗擇立賢子,以避災(zāi)禍,結(jié)果惹得中宗不悅。我為此憂懼數(shù)日,寢食難安。難道說,我能勸說中宗禪位,而臨到自己該禪位的時候,卻反而做不到嗎?" 李隆基聽聞消息,連忙入宮,叩頭力辭。李旦道:"社稷能夠安定,我能夠登基,都是你的功勞。如今帝座星有災(zāi)異出現(xiàn),我傳位給你,是希望能轉(zhuǎn)禍為福,你又何必有所疑慮。"李隆基仍極力推辭。李旦又道:"你若是一個孝子,就當接受禪位。難道非要等我死了,方肯在柩前即位嗎?"李隆基只得答應(yīng),流涕而出。 折疊 編輯本段 人物評價劉昫:法不一則奸偽起,政不一則朋黨生,上既啟其泉源,下胡息于奔競。觀夫天后之時,云委于二張之第;孝和之世,波注于三王之門。獻奇則除設(shè)盈庭,納賄則斜封滿路,咸以進趨相軌,奸利是圖,如火投泉,安得無敗?洎景龍繼統(tǒng),污俗廓清,然猶投杼于乘輿之間,抵掌于太平之日。以至書頻告變,上不自安,宮臣致御魅之科,天子慊巡邊之詔。彼既彎弓而射我,我則號泣以行刑。此雖鎮(zhèn)國之尤,亦是臨軒之失。夫君人孝愛,錫之以典刑,納之于軌物,俾無僭逼,下絕覬覦,自然治道惟新,亂階不作。孝和既已失之,玄真亦未為得。[12] 宋祁:睿宗有圣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贈太子,天與之報,福流無窮,盛歟![1] 孫甫:睿宗以次子平王賢而有功,取內(nèi)外屬望之意,從長子辭讓之誠,立為太子;又以時方多難,上象示變,自知行事不當天意,遂傳位于子,此實大公之心,安宗社之計也。然為一妹所惑,雖傳位而不授以政,使太子稱帝而主細務(wù),自稱太上皇而斷大事,此體豈正乎?故養(yǎng)成一妹之惡,致奸人黨附從而逆謀,賴太子英果,先事誅之,不然內(nèi)難可測乎?蓋睿宗雖有大公之心,而明斷不至也,惜哉![2] 石介:中宗在位,韋庶人、安樂公主用事,忠良屏失,讒邪并用,刑賞僭濫,賄賂公行,庶政盡隳,彝倫攸斁,宮闈恣丑穢之行,朝廷扇朋比之風,宗社﨑危,海內(nèi)咨怨。睿宗時為相王,目擊其事,常扼腕嗟嘆,不勝竊憤,及乎身履帝位,親握萬機,則宜刷疵滌瑕,洗穢濯垢,沐浴中外,咸使?jié)嵡?,緝熙謨猷,皆有條理,而乃不戒覆車,復(fù)蹈危轍,??v太平公主,恣橫以亂朝政,遂使海內(nèi)失望,君子息心,茍非繼之以圣主,唐祚或去矣。臣嘗謂中宗、睿宗為庸主,良以此也。[3] 歐陽修:① 睿宗因其子之功,而在位不久,固無可稱者。[13] ② 蓋自高祖以來,三遜于位以授其子,而獨睿宗上畏天戒,發(fā)于誠心。[4] 司馬光:① 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jīng)武、韋之世,竟免于難。[5] ②睿宗鑒前之禍,立嗣以功,所謂可與權(quán)矣。[6] 范祖禹:唐自高祖取隋,五年而四方底平,九年而太宗立貞觀之治,幾于三代,然一傳而有武氏之篡,國命中絕二十余年。中、睿享國日淺,朝廷濁亂,明皇以兵取而后得之,開元之治,幾于貞觀。[6] 張?zhí)朴?/a>:中睿之朝,武三思、太平、安樂等公主,倚恃城社,競為狐鼠,號令刑政,棼然無紀,朝廷乃市道之藪,刑賞乃權(quán)幸之柄。[6] 洪邁:唐諸帝稱太上皇者,高祖、睿宗、明皇、順宗凡四君。順宗以病廢之故,不能臨政,高祖以秦王殺建成、元吉,明皇幸蜀,為太子所奪,唯睿宗上畏天戒,發(fā)于誠心,為史冊所表。然以事考之,睿宗以先大元年八月,傳位于皇太子,猶五日一受朝,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皆自決之。故皇帝之子嗣直、嗣謙、嗣升封王,皆以上皇誥而出命。又遣皇帝巡邊。二年七月甲子,太平公主誅,明日乙丑,即歸政,然則猶有不獲已也。[7] 李杞:① 睿宗居武韋之世,從容自處,以免于難,卒成安李之功。② 睿宗在唐本中材之主,惟明皇有大功,而推尊于父,故睿宗至今猶得賢君之名,可謂干父用譽者矣。 王夫之:自武氏之殄唐宗,慘殺其子而不恤,于是高宗之子姓,上及于兄弟,芟夷向盡,所僅存者三人而已。父暗而不能庇其生,母憯而不難置之死,又繼以韋氏、宗楚客之淫兇,睿宗之與公主,其不與中宗同受刃者,幸也。原隰之裒,伊誰相惜,凋殘已盡,僅保一人。詩不云乎:將恐將懼,惟吾與汝。"況其在同氣之親乎?故姚、故姚宋之言,社稷之計也;睿宗之盡然傷心,亦詎可決于一旦哉?[8] 全祖望:睿宗雖中材,然非中宗比也,豈特此哉。中宗之所為如此,即非武后終當喪其天下,大臣有如霍光之徒,早當廢之,相與竟立睿宗以安唐社。 乾隆帝:睿宗以明皇為之子,復(fù)辟之功不與焉。然父以子貴,故明皇討賊,而睿宗入即大位。鑒建成之亂,立嫡以功,繼以傳位,可謂知權(quán)者矣。(《唐總論》) 蔡東藩:韋武既滅,朝廷易主,而太平乃首出建議,捽去少帝,此特一手一足之勞耳。人心已盡歸相王,太平安能標異乎?然彼則自恃有功,睿宗亦以有功視之,卒至讒間東宮,謀生內(nèi)變,牝雞之不可司晨,固如此哉!然則太平固有罪矣,而睿宗之縱令為惡,亦未嘗無咎焉。[9] 折疊 編輯本段 個人作品根據(jù)《新唐書·藝文志》記載,李旦有《睿宗集》十卷。[10] 《全唐詩》、《全唐文》等文集則收錄有李旦的詩作、詔令文書(包括制書、詔書、敕書、誥書、冊書、璽書、赦文)、表文、序文、銘文、贊文等作品,具體詳見下表:
展開 表格參考資料:[11] 折疊 編輯本段 家族成員折疊 世系折疊 父母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武則天,曾稱帝建立武周,謚號則天順圣皇后。 折疊 兄弟姐妹
李忠,劉宮人所生,歷封陳王、皇太子、梁王,最終被廢為庶人,賜死。中宗年間,追封燕王。 李孝,鄭宮人所生,封許王,早薨。中宗年間,追封原王,謚號悼。 李上金,楊宮人所生,歷封杞王、畢王、澤王,最終被逼自縊而死。中宗年間平反。 李素節(jié),蕭淑妃所生,歷封雍王、郇王、鄱陽郡王、葛王、許王,最終被武則天賜死。中宗年間平反。 李弘,武則天所生,歷封代王、皇太子,死后追謚為孝敬皇帝。 李賢,武則天所生,歷封潞王、沛王、雍王、皇太子。后廢為庶人,被逼自殺。睿宗年間,追謚章懷太子。 李顯,武則天所生,歷封周王、英王、皇太子。兩次登基為帝,廟號中宗,謚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高安公主,蕭淑妃所生,初封宣城公主,下嫁王勖。 安定公主,武則天所生,夭折,謚號思。 折疊 后妃
劉皇后,刑部尚書劉德威孫女,生寧王李憲、壽昌公主、代國公主,被武則天勒令處死,追謚為肅明順圣皇后。 竇德妃,潤州刺史竇孝諶之女,生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被武則天勒令處死,追謚為昭成順圣皇后。
豆盧貴妃,尚書左仆射豆盧欽望侄女,撫養(yǎng)申王李捴、玄宗李隆基。 崔貴妃,生鄎國公主。 王德妃,潤州刺史王美暢之女,生薛王李業(yè)、淮陽公主、涼國公主。 王賢妃(王芳媚),潤州刺史王美暢之女,王德妃之妹,撫養(yǎng)薛王李業(yè)。 崔孺人,生岐王李范。 唐孺人,戶部尚書唐儉孫女。 柳宮人,中書令柳奭孫女,生申王李捴。 折疊 子女
李憲(李成器),歷封永平郡王、皇太孫、壽春郡王、宋王、寧王,追謚讓皇帝。 李捴(李成義),歷封恒王、衡陽郡王、申王,追謚惠莊太子。 李隆基,歷封楚王、臨淄郡王、平王、皇太子,后即皇帝位。死后廟后玄宗,謚號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范(李隆范),歷封鄭王、衛(wèi)王、巴陵郡王、岐王,追謚惠文太子。 李業(yè)(李隆業(yè)),歷封趙王、中山郡王、薛王,追謚惠宣太子。 李隆悌,封汝南郡王,早薨,追封隋王。
壽昌公主,下嫁崔真。 安興公主,許嫁梁王府參軍薛琳,早薨,謚號昭懷。 代國公主(李華婉),下嫁鄭萬鈞。 涼國公主(李華莊),初封仙源縣主,下嫁薛伯陽,又嫁溫曦。 金仙公主,初封西城縣主,后出家修道。 玉真公主(李持盈),初封崇昌縣主,后出家修道。 霍國公主,下嫁裴虛己。 折疊 編輯本段 史籍記載折疊 編輯本段 墓葬紀念折疊 編輯本段 文藝形象折疊 小說形象清代如蓮居士所著小說《薛剛反唐》中,李旦是書中重要角色,事跡貫穿全書。 王皇后懷孕期間,被打入冷宮,在冷宮中產(chǎn)下一子,因生于天明時分,取名李旦。武則天探知,命掌宮太監(jiān)杜回去殺掉皇后母子。杜回卻心懷忠義,將實情告知王皇后。王皇后寫下血書,將李旦交托給杜回,自己自縊而死。杜回將李旦抱到江夏王李開芳處。李開芳把李旦養(yǎng)在府中,對外宣稱是世子李琪所生,并和英王李敬業(yè)、馬周約定,日后一同輔保李旦登基。[15] 《薛剛反唐連環(huán)畫》人物圖,中為李旦 李旦十四歲時,武則天廢黜中宗,臨朝稱制,意圖篡唐稱帝。李開芳拿出血書,將身世告知李旦,讓馬周把他帶離長安,到揚州投奔李敬業(yè),以圖重興唐朝。李敬業(yè)舉兵討武,率軍殺奔金陵。李旦則與李敬業(yè)之子徐美祖、李成孝一同留守揚州。武則天命李承業(yè)迎戰(zhàn)。李敬業(yè)大敗李承業(yè),但卻被其所派刺客刺殺,舉事失敗。揚州被武三思率奇兵襲破。李旦逃出揚州,卻在亂軍中與徐美祖等人失散。[15] 李旦流落通州,沿街乞討,被當?shù)馗粦艉l(fā)收留,改名進興,在其店中料理雜務(wù)。胡發(fā)的寡嫂文氏因天神托夢,將女兒胡鳳嬌許配給李旦為妻。這時,馬周已占據(jù)翠云山,經(jīng)過多日尋訪,終于在通州找到了李旦,將他接到山上。李旦又納馬周甥女申婉蘭為妃。眾人以為翠云山非久守之地,決定攻取漢陽,以為安身之所。漢陽守將殷國泰心存忠義,獻城投降。[15] 李旦占據(jù)漢陽,自稱唐王。李承業(yè)又領(lǐng)十萬大軍征剿漢陽,并以萬箭火輪牌連破唐軍。李旦為破萬箭火輪牌,冒名李國祚,從湘州陶仁處盜取女媧鏡。他大破李承業(yè),將其凌遲處死,而后又領(lǐng)兵親征,連下三十余城。武則天采納張柬之之言,遣使議和,尊李旦為大唐天皇,約定以漢江為界,互不侵犯。李旦遂退回漢陽,訓練兵將,積聚糧草,以待天時。[15] 唐中宗復(fù)位后,縱容韋皇后亂政,寵信武三思,逐戮功臣。李旦聽從薛強的建議,點起五百壯軍,與薛強等人分路潛入長安。武三思發(fā)動兵變,毒死唐中宗,與太子李重俊所率御林軍展開混戰(zhàn)。李旦趁機殺入皇城,將韋、武兩家,盡皆剿滅。武則天在病中受驚而死。李旦遂登基為帝,將武則天的尸首拖出斬首,以報母親之仇。[15] 折疊 影視形象
展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