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GIF/401K 湖北女詩人余秀華,出生時因為缺氧得了腦癱,行動不便,只讀到高二就賦閑在家。 19歲被家人嫁給一個大她12歲的男人。隨之而來的就是生育、家暴,和沒有人情味的日子。 她不甘于此。2014年,作品集出版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甩給丈夫15萬,離了婚。 《搖搖晃晃在人間》里有個鏡頭,離婚后,她和前夫笑得都很滿足。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多年的兩人,卻早已走在兩個世界。 她得到了自由,他拿到了錢。結(jié)局的達成跳過無謂的撕扯,不相看也不相厭。 認(rèn)知層次的差距是解放自我的信號,而不是陷入僵持的開端。 很多人都知道一個故事:一位思想家走在狹窄的小路上,遇到一個不喜歡自己作品的人。這個人傲慢地說:“我從不給傻子讓路?!?/p> 但思想家緩緩摘掉帽子,笑意盈盈地撤到一邊,說“而我恰恰相反”。 發(fā)生矛盾,難免會有如鯁在喉的感覺。 找一個點開始反擊,牽出一條線都是歪的,進而牽涉一個面,最后筋疲力竭,發(fā)現(xiàn)這種不合,是三觀的不合。爭辯無用,倒不如直接喊停。 讀讀孔子“三季人”的故事就知道。 某天早上有人求訪孔子,問到學(xué)生子貢:“一年有幾季?” “四季?!弊迂曅Υ?。 “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 接著爭論不止,一直到中午也沒消停。 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nèi)出來,觀察一陣后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p> 來人聽此,欣然離去。子貢不解。 孔子繼而說道:“方才那人一身綠衣。他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生秋亡,一生只經(jīng)歷過三季,哪里見過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維里,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jié)果的。若不順著他說,他能這么爽快就走嗎?” 2009年,臺灣大學(xué)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節(jié)目中說:“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我會生氣,現(xiàn)在我不會了,我心里這樣想,(他是)三季人,我就沒事了。任何事情當(dāng)你要發(fā)脾氣,當(dāng)你情緒很不穩(wěn)定的時候,(想到他是)三季人,你就心平氣和了?!?/p> 基本觀點沒有共識,盲目的爭論就像對牛彈琴。這時相信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才是在給自己找不痛快。 所以,避免爭辯的方法很清晰: 覺知層次差距,雙贏解決問題,不強求理解。 陌生人如此,朋友如此,夫妻亦如此。 賈平凹說,朋友是磁石吸來的鐵片兒,釘子,螺絲帽和小別針,只要愿意,從俗世上的任何塵土里都能吸來。 別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道不同不相為謀。有些人你吸不動也斥不走,那就別執(zhí)著,它們可能還只是塊木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