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 脈 總督六陽經,調節(jié)全身陽經經氣,稱“陽脈之?!?。 督脈在背后中脊,總制諸陽,故謂之曰督,督者都綱也。其循背脊上行,猶如裘之背縫也。 督脈前后與任脈、沖脈相通,與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相合,聯(lián)系心、腎、腦。 起于小腹內,下出于會陰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后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鼻柱。 循 行 歌 督脈起于小腹,自會陰部向腰。 沿脊柱內卜行,過風府穴人腦。 再上頭頂前額,過鼻連唇終了。 長強(絡,足少陰會),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陽會),大椎(手足三陽會),啞門(陽維會),風府(陽維會),腦戶(足太陽會),強間,后頂,百會(足太陽會或說足三陽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足太陽,陽明會),素髎,水溝(手、足陽明會),兌端,齦交(一說任脈會)。 經 穴 歌 長強連腰俞,陽關命門樞。 脊中中樞筋,至陽靈神柱。 陶道接大椎,啞門連風府。 腦戶強后頂,百會前頂逐。 囟會上星神,素人兌齦住。 經穴分寸歌 尾骨之端是長強,骶管裂孔腰俞當, 四腰陽關二命門,一腰懸樞脊中央, 十一椎下脊中尋,十椎中樞九筋縮, 七椎至陽六靈臺,五椎神道三身柱, 一椎之下陶道鄉(xiāng),一椎之上大椎穴, 入發(fā)五分啞門行,入發(fā)一寸風府尋, 腦戶強間與后頂,百會前頂囟會穴, 以上六穴距寸半,上星入發(fā)一寸量, 入發(fā)五分神庭當,鼻尖準頭素髎穴, 水溝鼻下溝中藏,兌端上唇下端取, 齦交上唇系帶端。 特 定 穴 絡穴:長強 交會穴:會陰(會任脈、沖脈),會陽(會足太陽),風門(會足太陽)。 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后溪通于督脈。 【主要病候】 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等證。 【主治概要】 主治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疾病。 主 病 歌 督脈治休克,昏厥與發(fā)熱, 心肺精神病,肝膽脾胃弱, 泌尿生殖病,腰骶穴位著。 《黃帝內經靈樞·營氣》:足厥陰……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于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繞纂后,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huán)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黃帝內經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絡脈病)。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黃帝內經素問·風論》: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頭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 《難經·二十八難》: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 《難經·二十九難》: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奇經八脈考》:其脈起于腎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橫骨圍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至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具繞篡后屏翳,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由會陽貫脊,會于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并脊里上行,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與手足三陽會合;上啞門,會陽維;入系舌本,上至風府,會足太陽陽維,同入腦中;循腦戶、強間、后頂、上巔,歷百會、前頂、囟會、上星、至神庭,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水溝,會手足陽明;至兌端,入齦交,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凡三十一穴。 《脈經》: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疾,小人風癇疾。 《中醫(yī)大辭典》:本脈發(fā)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脊柱強直,角弓反張,頭重痛,項強,眩暈,癲癇,癃閉,遺溺,痔疾,婦女不育等。 想系統(tǒng)學習更詳細的針灸臨床技術嗎? 歡迎報名北京世界針灸學會聯(lián)合會舉辦的相關針灸課程,近期課程見下列鏈接。 林正泰董氏針灸34期(北京)高級研修班 | 二〇一八年一月 招生通知 如果您想和更多的中醫(yī)同路人一起討論學習,共同進步,歡迎加入針灸醫(yī)案群。加群步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