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著小朋友去一個青少年活動中心玩。
進了造型漂亮、氣勢磅礴的大樓,“咦,這么多人~~二線城市也這么洋氣~~”
再仔細一看,各種少兒培訓班亮瞎了:早教、樂高、形體、跆拳道、鋼琴、繪畫……
每個培訓班外面,是整整齊齊坐著玩手機的家長。 我跟糕爹面面相覷:“童年表示壓力很大”。
確實,周末的培訓已經成為一種風氣,一種壓力。家長們“不是在培訓班,就是在送孩子去培訓班的路上”。 其實培訓班本無錯,從小給孩子多方面的熏陶是好事。糕媽小時候,也參加學校的合唱團,民樂隊,雖然啥也沒學成,但回憶起來都是滿滿的“有意思”。 一旦興趣班變成了升學的敲門磚,藝術的熏陶就變成了一種強迫。為了未來的“成功”所做的“有意義的事情”,是真的“興趣”還是一種“奴役”? 等年糕到了幼兒園,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擋住這撲面而來的壓力,會不會給孩子也報上一堆各種班。 如果不上早教不上興趣班,周末干什么呢? 我有一個特別贊賞的學姐這么說“周末都是我跟老公自己帶娃,老人休息。不上任何補習課,我們帶她純玩,跟著我們玩我們喜歡的徒步旅行、皮劃艇、燒烤,或者去她喜歡的游樂場、博物館等等?!?/span> 這位學姐本身是非常有魅力、事業(yè)也很拼的女性,而她4歲的女兒,性格各方面都培養(yǎng)的非常好,是人見人愛的小姑娘。 宮崎駿說:童年不是為了長大成人而存在的,它是為了童年本身、為了體會做孩子時才能體驗的事物而存在的。童年時5分鐘的經歷,甚至勝過大人一整年的經歷。 在培訓班中“長大”的孩子,也許多了一些技能和專長,但很多童年該有的樂趣都失去了。 那天在電臺里聽到這樣一句話: 最沒有意義的人生,是從小只做“有意義”的事情。 為了長大而存在的童年,勢必是功利的,不快樂的。早教和興趣班都不用一棒子打死,但家長們跟風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多思考、多衡量、多比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