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州 又名隴關 現(xiàn)隴縣。 千陽,又名汧縣 建國后并入隴縣
隴縣,古稱隴州,因地處隴山東阪而得名,位于關中平原西部、陜西省寶雞市西北。東臨千陽,南接陳倉區(qū),西北部與甘肅清水、張家川、華亭、崇信、靈臺五縣毗鄰。寶中鐵路和204省道貫穿全境,為陜、甘、寧“三省通衢”和邊貿(mào)重鎮(zhèn)。地處渭北高原西部邊緣地區(qū)(關山東麓),地勢西高東低,最高點海拔2466米,最低處海拔800.2米。屬黃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千河、北河等。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年降水量600毫米,年均氣溫10.7℃。礦藏資源主要有煤、大理石、陶土等。寶漢高速、212省道公路和寶中鐵路過境。 中文名稱 隴縣 外文名稱 Longxian County 別 名 隴州 行政區(qū)類別 縣,寶雞副中心城市 所屬地區(qū) 中國 陜西 寶雞 下轄地區(qū) 東風鎮(zhèn)、八渡鎮(zhèn)、東南鎮(zhèn)等 政府駐地 城關鎮(zhèn) 地理位置 關中西部,寶雞市西北 面 積 2418平方公里 方 言 周朝國語、雅言——陜西西府方言 著名景點 關山牧場、龍門洞、景福山、藥王洞等 機 場 寶雞機場 火車站 隴縣站 特色文化 隴縣社火、隴州刺繡等
地理 隴縣是關隴道去甘肅的必經(jīng)之路。 地處陜甘交界的陜西省隴縣,古稱隴州,是歷史上中原連接西域的通道。許多戰(zhàn)事發(fā)生在古隴關。馳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張騫通西域,唐玄奘去天竺國取經(jīng),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成親,都由隴關道經(jīng)過。 隴縣行政隸屬陜西省寶雞市,地處渭北高原西部邊緣地區(qū)(關山東麓),位于東經(jīng)106°26′32″~107°8′11″,北緯34°35′17″~35°6′45″,東連千陽縣,南鄰寶雞縣,西北與甘肅省的清水、張家川、華亭、崇信等縣接壤,南北寬57.6公里,東西長59.7公里,境內(nèi)川原狹小,山大溝深,地勢險要,是關中通往西北的主要關隘之一,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古有“關陜鎖鑰”。[4] 隴縣是一個地貌類型多樣,地形破碎復雜的少數(shù)縣之一,它位于關山和渭北高原西部的千山之間,其縣城坐落在千河谷地的中部,總地勢是西北高而東南低。全縣有大小山頭3429座,大小溝道1746條,主要河流四條,四條河的主要支流64條,其中最大的千河由西北流向東南,斜貫縣境中部,其余三條分別流向南、北,交錯切割,自然形成山嶺重疊,溝壑縱橫,梁峁谷坡,彼起此伏的復雜地形。隴縣的地質條件復雜,地質構造系統(tǒng)代表著不同的構造形式的綜合,境內(nèi)可分為五個地貌單元:千山低山丘陵、黃土梁溝壑區(qū);合谷階地區(qū);關山山區(qū);六盤山丘陵山地區(qū);景福山區(qū)。[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28ed7f0100q7y5.html 秦人之所以能夠進入渭河平原并非是他們獲得了諸候的地位,并就此在渭河平原得到了封地。而是周王需要他們就近為王朝放牧馬匹。這個地點被選在了渭河的最西側,古稱“汧渭之會”,也就是妍水與渭水的交匯之處。 關于渭水的位置大家都比較清楚了,不過對于汧水來說,很多人就不清楚它在哪里了。其實這也難怪,因為這條對秦人來說至關重要的河流現(xiàn)在叫“千河”了。這條發(fā)源于隴山東麓的河流并不長,在離開隴山之后就南行也渭水相交。一般而言,兩河相交所形成的三角洲地區(qū)都比較肥沃,在長江以南地區(qū),是用來種植水稻的好地方。而在北方地區(qū),這種三角洲很多時候則因為水草肥美,而成為牧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皼F渭之會”顯然是一個為周王牧馬的好地方。一方面是因為它水草肥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處在渭河平原的最西面,不會對鎬京的戰(zhàn)略安全造成大的影響。更何況它的西面還有姬姓的封國據(jù)守的要害之地。 對于秦人來說,千河還有更深的意義。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fā)現(xiàn),每當我們要在山脈當中尋找合適的道路時,往往會沿著河流上行,這樣一般總會有所發(fā)現(xiàn)。也就是說河流與道路很多時候是并存的。這一規(guī)律對于秦人所據(jù)有的“關隴古道”(有時也被稱作“隴關古道”)來說,這一規(guī)律同樣成立。這條溝通關隴的通道在隴山的東側正是沿著千河谷地進入渭河平原的。 關于古人為什么總是選擇河流兩側作為通行的道路需要解釋一下。做出這種選擇是很自然的:一是因為河流的水量并不一定是恒定的,因此在河的兩側很多時候會沖出天然的道路。即使河流的兩側是懸崖峭壁,沒有道路可以通行。古人也可以沿著兩側的崖壁開鑿石洞,插上支撐點,鋪上木板形成道路。這也就是所謂的“棧道”(這是極端的情況,一般而言不需要)。另一個原因則是“水”的問題,無論是遷徙還是定居,人類都離不開水。而延著河流前行則可以隨時補充淡水。因此你在今后的章節(jié)中會看到,在絲綢之路的很多地方,并不存在天然的障礙,也就是說完全可以選擇最短的距離。但實際上還是會走一些“彎路”,這就是因為水的原因。 在圖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周王讓秦非子為之牧馬的區(qū)域就是隴山—千河—渭河所形成的三角形地區(qū)。如果你對這一概念仍然難以理解的話,那么在任何一張〈中國地圖〉上都能找到的寶雞市就是這個三角地帶的所在處。如果說隴右地區(qū)是秦人的第一故鄉(xiāng)的話,那么寶雞所在的千河以西地區(qū)則可以稱之為秦人的第二故鄉(xiāng)了。事實上,人是可以有很多故鄉(xiāng)的,只要你或你的先人后代在那個地方呆的時間足夠長。秦人馬上有機會將“故鄉(xiāng)”的概念再向東推移了。 最終改變秦人命運的事件跟一個著名的典故有關,相信在坐的每一位都從小聽過這個故事。當然,這并不是一個司馬缸砸缸之類的正面教材。而是作為一個反面的例子而存在于世的。盡管我們絕大多數(shù)的人并沒有向他學習的可能性,這個典故就是——烽火戲諸侯。關于“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內(nèi)容就不再重復了。其實這一類的故事都差不多,總之在這類故事中,歷代皇朝(王朝)基本上都是“被亡于”美女的枕頭,而不是敵人的拳頭之上的。這里并無意于深入探討佛洛依德的“性欲論”是否有道理,因為這樣有可能最終推導出某位公公謀朝篡位的合理性(前提是他從生理到心理上對于異性沒感覺)。 地緣關系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因此我們需要分析一下在這出大戲當中各方都處在什么樣的位置,又都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并非所以的歷史事件我們都需要關注,只有某一事件的發(fā)生,足以改變某一時期的地緣關系時,我們才需要做詳細分析。而周幽王所導演的這出大戲顯然符合這個要求。在周幽王決定討好他那位新娶的美人之時,周人正面臨著北方戎族強大的地緣壓力。事實上這種壓力并不是第一天存在了。就象秦人有第一故鄉(xiāng)、第二故鄉(xiāng)一樣,周人也并非一開始就定居于“涇渭”相交的鎬京王城的。最初他們所生存的區(qū)域是在涇水的中游,一個被稱作“豳”的地方,現(xiàn)在則屬于陜西彬縣境內(nèi)。這些名詞可能會讓很多朋友感到陌生,其實不記也罷。大家將注意力集中〈秦.周地緣關系示意圖〉上就可以了。 和其他的水系一樣,東西向的渭水也有很多的支流,其中最大的兩條就是南北向的涇水和洛水。這兩條河流又和他們的眾多支流在渭河北部的高地上形成了各自的水系。并因此而形成了兩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其中的分水嶺叫作“子午嶺”,與注意,這與三國時魏延所希望出奇兵的“子午谷”不是一回事,后者在秦嶺之上。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條小山嶺排列的中規(guī)中矩,以至于跟“本初子午線”平行了。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它所分割開的兩個地理單元。如果依他們的方位來命名的話,我們可以稱隴山—子午嶺中間的高地,也就是涇水流域為“隴東高原”;而子午嶺—黃河之間的區(qū)域為“陜北高原”。 單從這兩個名字你也可以看出,前者和隴右高原一樣被劃歸為甘肅的一部分(甘肅亦可簡稱為隴);而后者則好渭河平原一起成為陜西的一部分。
對于已經(jīng)決定東遷的周王室來說,放棄渭河平原的祖地是一個無奈之舉。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那些姬姓貴族在有更好的選擇之時,不愿意再承擔來自犬戎的地緣壓力了。畢竟現(xiàn)在天下已經(jīng)姓姬了,而河洛地區(qū)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就此放棄祖地,對于崇尚祖先崇拜的周人來說,還是很難接受的。即使出于對犬戎滅國的仇恨,貴族們也希望有人能夠站出來繼續(xù)犬戎戰(zhàn)斗下去。 這個重任就被交給了“秦”人,作為對秦人忠勇護主的獎賞。岐山以西的土地被正式的封建給了秦人。當然,這些土地大部分已經(jīng)被犬戎所占據(jù)了,要想得到就得靠實力去奪取。而秦非子的繼承人也正式的由附庸晉升為“伯”的爵位。這個爵位在五等分封制度中位列第三等,應該說還是個不錯的封號。周王的這種做法其實很象2700多年后,國軍在去臺灣之前大封“反G救國軍”的做法。反正也只是一句話的事情,做成做不成于周人來說都沒有損失。 對于秦人來說,這仍然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因為之前他們在隴右的征戰(zhàn)當中,也無法從周王室那里獲得直接的支持。反正都是要靠自己,能夠將餅畫得大點,未嘗不是件好事。有一種說法是秦人在之前已經(jīng)將活動中心從隴山以西搬至隴山以東了。也就是從關隴古道西側的秦邑搬至東側的隴縣了。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周人在犬戎入侵之前,實際上已經(jīng)有了東遷的計劃。對于秦人來說,這是一個向渭河平原滲入的好機會。相比于隴右地區(qū),渭河平原顯然要更具有吸引力。 由于千河與渭河之間的土地,是周王讓秦人為之牧馬的地方,也就是說屬于王室牧場的性質。因此秦人在此之前,雖然能夠在渭河平原的西頭活動,但始終更象是一個打工者的身份。周王原先給他許下的土地仍是在隴山以西。這次之所以將秦人的封地,劃定在岐山以西,主要是因為岐山是周人的發(fā)家之地。而且也很有可能是周人歷代先人的埋葬之地(可參考周公廟考古的新聞)。因此即使周人已經(jīng)無力西顧,在名義上也不能放棄。 最后的事實證明,周人的這種想法只是一廂情愿。如果秦人不能夠戰(zhàn)勝犬戎,那么孤軍奮戰(zhàn)的他們也不可能得到岐山以東的所謂“封地”;而如果秦人能夠最終戰(zhàn)勝犬戎,那么將整個渭河平原納為所有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最終第二種可能成為了現(xiàn)實,秦人成為了渭河平原的主人,在這種時候,他們已經(jīng)對隴右暫時失去了興趣。能夠進入中原參與爭霸的行列,成為了他們的新目標。 [隴關道]
隴關道開辟于西周時期。西周初年秦人居于“西陲”,即今甘肅天水一帶,周孝王時召至汧渭之間(今寶雞、千陽一帶)封為“附庸”,建筑城邑。西周末年因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陽有功封為諸侯,并賜以“岐以西之地”。春秋時期秦國“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在秦人勢力逐漸擴展的過程中,形成由關中通往隴西的這條道路。秦代時屬于馳道一段。西漢時辟為驛路干道。 隴關道是沿渭水北側西去,循汧水過隴州(今隴縣),翻越陡峻的隴坂,通往“西陲”的驛道。因途經(jīng)隴坂,初名隴坂道。西漢建隴關后,改稱隴關道。又因途經(jīng)汧陽、隴州,亦名汧隴道、隴州道。 漢代隴關道的經(jīng)行路線大體為:由漢長安城橫門北出,過橫門橋;或由雍門西出經(jīng)交道亭過西渭橋,經(jīng)渭城(今咸陽市東北)、槐里(今興平縣)、邰城(今武功縣東)、雍縣(今鳳翔縣南)至汧陽,西行50里進隴坂東口,穿行山谷50余里至關山上的馬鹿鎮(zhèn),西北行20里至閻家店。由閻家店分岔路口,西北經(jīng)隴縣(今甘肅清水縣秦亭附近)、略陽縣至天水郡(今甘肅通渭縣西北),再西行達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臨洮縣);由閻家店西南行,穿越60余里峽谷,經(jīng)清水、上邽、冀縣亦達隴西郡。隴西郡又西,經(jīng)河西四郡,達于西域。 隋唐時隴州道是長安通往西域的主要驛道。隋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隋煬帝經(jīng)青海西巡張掖;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蘭州去“天竺(今印度)”取經(jīng);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西行與吐蕃王松贊干布聯(lián)姻;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所行皆隴州道。其經(jīng)行路線為:從長安朱雀門都亭驛西北行,經(jīng)臨皋驛(今西安西郊棗園村附近)18里至渭橋,再西40里至咸陽縣,咸陽西行20里至溫泉驛,再西行30里至始平縣(今興平縣),興平西行20里至馬嵬驛,再西行30里至武功縣,中經(jīng)望苑驛。武功西70里至扶風縣,縣東10里有杏林古驛。扶風縣西30里至龍尾驛,又西20里至岐山縣。岐山縣往西,中經(jīng)橫水店50里至岐州治所鳳翔府。鳳翔府為京西重鎮(zhèn),西通隴州,南接散關道,東北經(jīng)麟游、奉天通邠州,為交通樞紐。自鳳翔西北向西70里至汧陽縣(今千陽縣西北5里許),循汧水河谷西北行80里至隴州治所汧源縣(今隴縣)。隴州又西61里至安戎關(大震關),過關西行至小隴山分水嶺,有分水驛于隴坂通道最高處。盛唐時西出隴右者多由此道,如著名文人岑參赴安西、王維赴張掖、高適去武威、杜甫往秦州皆在隴坂留有詩賦。由分水嶺西南行105里至秦州清水縣,再西行120里至秦州治所上邽8縣(甘肅天水),秦州向西,經(jīng)蘭州至涼州?;蛴膳R州狄道(甘肅臨洮)縣西行到鄯州(青海樂都),出大斗拔谷至甘州張掖,接涼州通西域驛路。 宋、元、明代時隴關道仍為官驛大道。清代時通往甘肅、新疆的官驛改行蕭關道,隴關道自鳳翔以西降為地方道路。原隴關道自鳳翔改南折向寶雞成為四川官路的一段。四川官路在關中西部的路段,起自長安縣京兆驛,經(jīng)咸陽渭水驛、興平白渠驛、武功邰城驛、扶風泉驛、岐山陽周驛至鳳翔府岐陽驛后,折南行,經(jīng)寶雞陳倉驛入連云棧道北棧。 ?
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鎮(zhèn)東老爺嶺,古稱大隴山,又謂隴坂。這里山高林深,一徑之穿,因山設關,俗稱關山。昔漢武帝經(jīng)關時遇雷震,故名大震關。自漢迄唐至明,直為關中通往隴上的孔道。唐乾元二年(759年)大詩人杜甫避亂到秦州,曾越此關賦詩:“遲迥度隴怯,浩蕩及關愁”。絲綢之路開通后,這里自然是關隴要隘、商貿(mào)驛運重鎮(zhèn)。明代設關山寨,駐防長寧驛,擔負陜西隴山至甘肅清水的驛運事務,并供車、馬、錢、糧。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驛丞從隴山移駐長寧驛,馬鹿鎮(zhèn)即為當年驛站儲備物資的倉庫重地。這里天然森林中盛產(chǎn)木耳、松籽、酸梨、豬苓、麝香、鹿茸等,驛東南清水縣百家鄉(xiāng)盤龍村,至今還立有清光緒二十三年(1843年)的《關山驛路碑》。馬鹿鎮(zhèn)西北碑樓村是安戎關故址,《隴州續(xù)志》載:“唐宣宗大中三年(852年)隴州防御吏薛逵建。此后,將大震關改名故關。以安戎關為新關,此地憑高踞險,襟帶華戎,自古為關中要隘。”
歷史沿革 隴縣古稱隴州,因地處隴山東坡而得名?!对涂たh志》卷2:隴州“因山得名”。故治在今隴縣南。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移今治。隋開皇五年(585年)改汧源縣,元省汧源縣入隴州,1915年改為隴縣(1918年批準)。仍因隴州為名。[1] 隴縣出土了大量的齊家文化的玉器 隴縣建制較早,商代為矢國領地,周代(約公元前771年)為秦非子駐地,是秦人重要的發(fā)祥地。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為“汧邑”,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改邑為“縣”,置隴關,故有"秦都隴關"之稱。馳名中外的"絲綢之路"由此關經(jīng)過。北魏孝明帝時(公元517年)于“汧縣”又置“東秦州”,因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改秦為“隴州”,歷經(jīng)五代、宋、元、明、清,辛亥革命后(公元1913年)改州為隴縣,1961年千陽并入,1964年重新恢復隴縣縣制至今。[2] 夏、商《禹貢》載,為雍州之域。 周西周初期,周公推行分封制,汧水上游一帶為矢國封地。孝王八年(前890),秦人首領非子在汧、渭之間為周室養(yǎng)馬有功,十三年(前885)封非子為附庸,在汧水之濱(今牙科鄉(xiāng)磨兒原)筑秦城。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非子五代孫)遷都汧邑(今東南鎮(zhèn)鄭家溝原)。東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賜岐以西之地。到秦文公四年(前762),在汧邑建都14年。春秋時期,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今東南鎮(zhèn)茍家溝村建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推行縣制,改汧邑為汧縣。[2]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仍置汧縣,屬內(nèi)史。 西漢初期,分汧縣西部置郁夷縣(治所今固關街東)。新王莽地皇四年(23),改郁夷縣為郁平縣,屬右扶風。 東漢撤銷郁平縣,轄地并入汧縣。靈帝中平六年(189),汧縣改屬漢安郡(治所在今寶雞市西北)。獻帝時撤郡,汧縣復屬右扶風。 三國魏初,隃糜縣轄地并入汧縣。[2] 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分汧縣西部,在郁夷縣故址設隴關縣,后撤銷,轄地仍歸汧縣,屬扶風郡。 東晉(十六國)后趙(石勒)建平元年(330),在汧縣設隴東郡,后撤。建平二年(331),將陳倉縣(今陳倉區(qū))千河以西部分轄地劃歸汧縣管轄,屬扶風郡。 北魏太延二年(436),在汧縣置東秦州,復設隴東郡。東秦州領隴東等3郡。太平真君元年(440),改東秦州為南秦州。四年(443)撤銷,隴東郡改屬涇州(今甘肅省涇川)。六年(445),改汧縣為汧陰縣。孝明帝熙平二年(517),析汧陰縣南部,于南由谷口置南由縣(今寶雞縣香泉鄉(xiāng)),劃屬武都郡(治所苑川縣,即晉陳倉縣)。正光三年(522),分岐州、涇州部分地方于汧陰縣,復設東秦州,治所汧陰縣,仍領3郡。孝昌二年(526),析汧陰縣東南部,在長蛇川口(今寶雞縣香泉鄉(xiāng)東)置長蛇縣,屬東秦州的隴東郡。三年(527),東秦州為萬俟丑奴所占據(jù)。孝武帝永熙元年(532),于今杜陽鄉(xiāng)堡子身村,復置州、郡、縣治。東秦州仍領原3個郡,治所汧陰縣,隴東郡領汧陰、長蛇2縣。[2] 西魏文帝大統(tǒng)四年(538),撤銷南由縣,轄地并入汧陰縣。 廢帝元欽二年(553),改汧陰縣為杜陽縣,改東秦州為隴州,治所杜陽縣,隴州之名此始。領平?jīng)?、隴東2郡。隴東郡領杜陽、長蛇2縣。 北周明帝二年(558),因避水患,遷州、郡、縣治所于今縣城址。武帝天和四年(569),隴州并入岐州。五年(570)分長蛇縣地設汧陽郡及汧陽縣。不久,撤郡,汧陽縣仍屬隴東郡。大象二年(580),改杜陽縣為汧陰縣,恢復南由縣,復設隴州,治所汧陰縣。領隴東、平原2郡,隴東郡領汧陰、長蛇、南由、汧陽4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撤銷隴東郡,以州領縣。撤銷長蛇縣,轄地并入南由縣,后又分出復設。五年(585),改汧陰縣為汧源縣。十八年(598),改長蛇縣為吳山縣。開皇末,南由縣改屬岐州。煬帝大業(yè)三年(607),撤銷隴州,汧源、吳山、汧陽改屬扶風郡。義寧二年(618)復設隴東郡,治所汧源縣。[2] 唐武德元年(618),改隴東郡為隴州,治所汧源縣,領汧源、汧陽、吳山和華亭(今甘肅省境內(nèi))4縣。武德元年(618),于南由縣設含州,四年(621)撤銷,南由縣復屬隴州。天寶元年(742),改隴州為汧陽郡,治所汧源縣。乾元元年(758),復改為隴州,治所汧源縣,領汧源、汧陽、吳山、南由、華亭5縣。上元二年(761),改吳山縣為華山縣,后又復名吳山縣。元和三年(808),撤銷華亭縣,轄地并入汧源縣,撤銷南由縣,轄地并入?yún)巧娇h。隴州領吳山、汧源、汧陽3縣。[2] 五代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仍設隴州,治所汧源縣,領汧陽、汧源、吳山3縣。后周世宗顯德中(946~959),分汧源縣西北部復置華亭縣,仍隸隴州。 北宋太祖開寶元年(968),分吳山縣西部于古南由縣地設隴安縣。太平興國初(976),華亭縣改屬平?jīng)龈?。隴州領汧源、汧陽、吳山、隴安4縣,治所汧源縣。熙寧五年(1072),隴州改屬秦鳳路。 金初改秦鳳路為熙秦路,撤銷隴安、吳山縣,轄地并入汧源縣。大定二十七年(1187),分熙秦路東部設立鳳翔路,隴州改屬鳳翔路,復設吳山縣。太和八年(1208),復設隴安縣。隴州領汧源、汧陽、吳山、隴安4縣,治所汧源縣。[2] 元初,隴州改屬鞏昌路。世祖至元七年(1270),復撤吳山、隴安2縣,轄地并入汧源縣。隴州領汧源、汧陽2縣,治所仍設汧源縣。延祜四年(1317)十一月,撤銷汧源縣,轄地由隴州直管,領汧陽一縣。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隴州隸陜西承宣布政使司鳳翔府,領汧陽一縣。嘉靖三十八年(1559),改汧陽縣隸鳳翔府,隴州仍屬鳳翔府。 清世祖康熙二年(1663),隴州改屬鳳邠道鳳翔府管轄。[2] 民國2年(1913),改隴州為隴縣,屬關中道。17年(1928),撤銷道制,以省領縣,隴縣歸陜西省政府直屬。24年(1935),改屬陜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鳳翔)管轄。28年(1939),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往寶雞,隴縣仍屬其領導。 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國務院批準,1958年11月撤銷千陽縣建置,屬地歸并隴縣,并將隴縣管轄的縣功、新街兩社劃歸市管。1961年9月恢復千陽縣建置,隴縣轄區(qū)仍舊。 2011年,隴縣轄12鎮(zhèn)1個管委會。下轄地區(qū):城關鎮(zhèn)、東南鎮(zhèn)、東風鎮(zhèn)、八渡鎮(zhèn)、溫水鎮(zhèn)、天城鎮(zhèn)、曹家灣鎮(zhèn)、火燒寨鎮(zhèn)、李家河鎮(zhèn)、固關鎮(zhèn)、河北鎮(zhèn)、新集川鎮(zhèn)、關山管委會,政府駐地:城關鎮(zhèn)。[3]
風景名勝 大震關(隴關)
大震關亦稱隴關,位于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是唐中葉以后防御吐蕃的要地。在陜西隴縣西隴山下,即隴關也。章懷太子曰,隴關,隴山之關也。今名大震關?!对椭尽罚捍笳痍P,后周置,漢武至此南雷震,因名?!短茣乩碇尽罚簺F源縣西有安戎關,在隴山,本大震關,大中六年防御使薛逵筑,更名?!锻ūO(jiān)江》:“自薛逵徙筑安戎關,由是汧隴之人,謂大震為故關,安戎為新關。”新關在故關西,與故關并為戍守處?!〈笳痍P 亦稱隴關,位于今清水縣東隴山一帶。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漢武帝率百官到崆峒山巡游,經(jīng)清水,翻越隴關,因雷震驚馬,后人稱為大震關。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于此設置關隘。 諸葛壘:三國時期,清水一帶處于蜀魏相爭之地,司馬懿在今太石河口修筑上募城,又稱司馬壘;諸葛亮在南道河口筑起下募城,又稱諸葛壘。兩軍壘遙相對峙。 隴關遺址 唐代原州七關之一,舊號大震關或大振門。在涇源縣城西1.9公里處,香水河北岸,隆德--涇源公路通過。現(xiàn)為涇源縣香水鎮(zhèn)永豐村即官莊。遺址呈正方形,邊長各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開東西二門,東門建有甕城,長49米,寬38米,城址現(xiàn)已被墾為農(nóng)田,城墻殘高約1米。地面散布大量唐代磚瓦陶片,也有漢代繩紋瓦片,近年先后出了土唐、宋、元代瓷器及"開元通寶"等銅幣。 周孝王封非子于秦,秦邑初設于今天水境隴山(大震關)西麓,從此秦在隴右開創(chuàng)基業(yè),后又遷邑于今天水市西與禮縣交界的西犬丘。歷百余年發(fā)展,羽翼漸豐,后,又歷春秋、戰(zhàn)國時數(shù)百年攻伐,終于統(tǒng)一了六國。天水在秦統(tǒng)一六國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大后方作用。 漢初設關,位于縣西50公里的固關鄉(xiāng)關山頂東坡洪家灘。因處隴山,故名隴關(或隴山關)。 漢太始二年(前95)正月,漢武帝巡行回中,經(jīng)隴關遇雷震,改隴關為大震關。 北周天和元年(566)改名大寧關,隋代復名大震關。西漢末年,王莽置四關(東函谷關、西隴關、南武關、北蕭關)將軍,遣右關將王福守此關。東漢建武二年(26),大司徒鄧禹戰(zhàn)赤眉義軍于隴山。唐武德五年(622),突厥入侵原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縣),攻陷大震關。天寶十五年(756),大震關使郭英乂在此斬安祿山使高嵩。廣德元年(763),吐蕃入大震關,盡取河西、隴右之地。大歷三年(768),鳳翔節(jié)度使李抱真部將李晟率兵五千,出大震關,破吐蕃于臨洮。 關中諸塞之一的西塞大震關,位于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是聞名古今的著名古代軍事關隘。大震關又稱隴關、大寧關、故米。關西坡面陡峭,四周山巒屏蔽,唯群峰間一條峽谷可達關隘,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抵”之勢,東距隴縣城40公里,西距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縣城35公里,海拔2312米。其地貌呈“凹”字形,是屯兵之有利地形。關隘的東西道均寬約2米,舊時襯鋪的卵石路面至今可見。 據(jù)史料記載,大震關始建于漢代,因處于隴山頂,故名隴關。漢元鼎五年更名大震關,相傳因武帝劉徹登山至此遇雷震而得名。北周天和元年為避諱而易名大寧關。唐宣宗大中六年,隴州防御史薛逵上疏朝廷:大震關位置偏僻,缺少井泉,遠汲河水;而二橋近臨澗水,依托狹谷,有克物營壘之勢;建議將關址遷至二橋附近。朝廷采納了薛逵的建議,廢除大震關,新設安戎關。因而,當?shù)厝罕妼⒋笳痍P稱之為故關,而稱安戎關為新關。 大震關設于隴山頂,是由隴山的自身特點和其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決定的。隴山山脈橫亙于陜甘之間,西北至六盤山,東南接秦嶺,綿延千余里,橫跨十余縣,山勢挺拔,蔚為壯觀,古代就有“其坂九回,不知高幾許”之說。詩人稱其為“呼吸近高天”、危巒傍日懸”。高大雄偉,使隴山成了陜、甘兩省之自然分界和古代中原漢族與西部少數(shù)民族間的天然屏障。但是,由于其東坂千河谷地與關中溝通,隴山自古又是貫通東西的交通要道,翻越隴山之后可南達四川、西去甘肅、北上寧夏,其軍事地位顯赫,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上,這里曾發(fā)生過一系列軍事事件。公元26年冬,赤眉軍上隴山準備西進,隗囂派鄧禹趕至大震關,截斷了赤眉軍的后路;公元140年9月,東漢朝廷令扶風、天水筑隴道塢300所,駐屯軍隊,羌人火燒隴關;公元228年,魏軍由張郃率領,取隴關道打敗了蜀將馬謖;公元332年,秦州刺史遣兵攻打劉曜,經(jīng)隴山奪取位于今鄭家溝的汧城;公元524年,天水羌人起義,將領莫折天生在隴關大敗前來鎮(zhèn)壓的雍州刺史;公元756年,安祿山遣部將攜物誘惑千、隴將士,被大震關守關使擒殺。 安戎關在縣西40公里的固關鄉(xiāng)關山溝二橋。 唐大中六年(852),隴州防御使薛逵奏,“……伏以汧源縣西境切在故關,昔有堤防,殊無制置,僻在重崗之上,茍務高深。今移要會之中,實堪控扼。舊絕井泉,遠汲河流;今則臨水挾山,當川限谷,危墻深塹,克揚營壘之勢,伏乞改為安戎關……”。 自薛逵徙筑安戎關于隴山下后,大震關稱故關,安戎關稱新關。大震關與安戎關相距10余公里,同為關防戌守處。此地兩山對峙,當川限谷,形勢險要,為逾越隴山西行的要道。后唐高祖乾元年(948),上景崇叛,以鳳翔附蜀。蜀將韓保貞赴援,出新關,屯軍隴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兵逾隴關,攻取秦、鞏諸州。明初徐達克隴州,逾隴關。1949年7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此關殲滅馬繼援騎兵第14旅,打開西進大門,挺進蘭州。 不少以民族大義為重,與少數(shù)民族聯(lián)姻的公主和傳播、交流文化的僧侶,也曾經(jīng)過大震關。公元109年,西漢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出大震關,與新疆伊犁河流域的烏孫王成婚;公元627年,唐代著名高僧玄奘過大震關去天竺取經(jīng),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出大震關,遠嫁吐蕃王松贊干布。 杜甫、岑參、盧照鄰、王勃、皮日休等許多文人學士經(jīng)隴關道過大震關,往來于祖國東西,沿途留下了膾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壯美詩句,他們或歌頌祖國美麗山河,或描繪隴山的險峻,或直述隴山的軍事地位,或記載將士的軍營生活,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成為我們今天研究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大震關還吸引不少帝王來此巡幸。漢武帝就曾數(shù)次登隴山,到大震關巡視。 大震關在交通和軍事上的地位,使其久負“關陜鎖鑰”之譽,被視為關中諸塞中的西塞。潘岳在《關中記》中將關中界定為“東至函谷關,西至隴關”。胡三省注《資治通鑒》認為“西有隴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臨晉關,西南有散關”,五關之中謂之關中。 薛逵廢大震關后,新建的安戎關位于關山溝二橋村前,距隴縣城約20公里。此地東南為絕壁,西北是重山,地勢險要,溝壑縱橫,灌木叢生,地形復雜,易守難攻,為秦隴要沖,歷代都在此設有關隘。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北時,在此全殲了國民黨馬步芳的“精銳鐵騎”騎兵14旅,打開了西進的“大門”。 如今,隨著隴海鐵路和寶天、寶平、西蘭(北線)公路和寶漢高速公路的開通,大震關、安戎關雖已失去了昔日的風姿。然而,作為自然和人文景觀合一的風景名勝,它們卻都不減其魅力。從寶漢高速出隴關收費站,登上大震關,可北望崆峒、西視張(家川)清(水)、南觀寶雞(縣)、東見秦川;北部黃土高原褐黃色的肌膚,西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南部望不到頭的莽莽林海;東部坦坦蕩蕩的秦川盡收眼底。在這里,春可觀山花,夏可賞綠湖,秋可聞果香,冬可望雪原。大震關一年四季都有收不完的美景,春夏秋冬,都是一首寫不完的詩章。誘人的景色,加上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這座古老的關隘如一壇用之不竭的陳釀,惹得一批批學者、文化人來此旅游,而每次游覽都使他們陶醉于其中,乘興而來,滿意而歸。新關安戎關則以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吸引了眾多的游客,令他們流連忘返。 崔涂(唐)的《隴上逢江南故人》選自全唐詩:卷679-78。 三聲戍角邊城暮,萬里鄉(xiāng)心塞草春。 莫學少年輕遠別,隴關西少向東人。
關山公園 陜西省關山公園位于隴縣西南35公里的關山林區(qū),總面積6982公頃,規(guī)劃有向陽川、八龍?zhí)秲蓚€景區(qū),60多個景點。是一處以森林景觀為主體,草原風光為陪襯,具有多功能的山岳型省級旅游勝地。 這里自然風光以谷為幽,以林見郁,以水示秀,以云而神,公園氣象景觀獨特,植被垂直帶狀分布明顯,碧潭、飛瀑相映成趣,古樹參天蔽日,草原遼闊柔美,馬群遍野,有“東方阿爾卑斯山”之美譽。[18]
龍門洞(靈仙巖) 龍門洞森林公園 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森林公園。位于陜甘交界的隴縣新集川鄉(xiāng)境內(nèi)。寶中鐵路從東側穿過,212省級公路可達景區(qū)。距寶雞市119公里,西安市300公里,平?jīng)鍪?00多公里。是寶雞市北線旅游的重點景區(qū),是獨具特色的融道教名勝、原始森林、喀斯特巖溶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龍門洞古稱靈仙巖,因元代丘處機創(chuàng)建道教全真龍門派而譽滿神州,素有“關山第二華山”之美譽。 龍門洞森林公園面積2014公頃,海拔1286.7—2032.4米。由龍門洞、景福山、雷神山三大景區(qū)組成,轄6山3河26峰118個景點,近千種動植物。園內(nèi)有36洞24潭,6瀑5泉,殿宇樓閣35座,秀峰奇石34處,摩崖石刻4處,碑碣73通,詩詞楹賦400余首。是一個以道教文化為依托,山水風光相陪襯的具有道教文化朝圣、洞潭森林探險,觀光登山攀巖,避暑療養(yǎng)度假的旅游區(qū)。森林公園內(nèi)道教勝跡,山巒地貌、峽谷、洞穴、池潭、奇石、森林、天象等資源十分豐富。有野生動植物1100余種,其中列入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的動植物有玉蘭、水曲柳、金錢豹、麝等,200年樹齡以上古樹160余株。園內(nèi)的重要景點有混元頂、龍門峽、水簾洞、丘祖洞、丘祖樓、定心峰、朝元峰、景福山、御屏峰、八仙崖、躡云橋、王母宮及懸索、黑虎潭、雙龍?zhí)?、令箭石、牡丹石、試斧石、談玄石等。開設有朝山祭祀、考察學習、攀巖、燒烤、騎馬、登山、森林沐浴療養(yǎng)等旅游項目。每年古歷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舉辦廟會,不定期舉辦龍門洞與丘處機道教思想理論研討會。[18]
古密須國遺址 http://gansu./system/2016/01/31/011253318.shtml 當年,周文王率師西越隴山,征伐密須國,凱旋而歸;此次前往關中的路線則是憑吊密須國,然后翻越隴山前往千陽。 從靈臺前往千陽,走便道,正好路過位于百里鎮(zhèn)的密須國。道路隨著達溪河伸向隴山深處,兩邊每道山溝里幾乎都要匯入一條小河,即便如此,河水流量還是很小,與寬闊的河床不相符合;與密須國豐厚的底蘊及遺響也不匹配。但這條異常安靜的河流確實在歷史進程中掀起過非同凡響的波浪,隨便掬起一捧水,都能看到凄美愛情,隨意傾聽一段風,都能感受到驚雷霍霍、萬馬奔騰,密須國與密康公,百里奚,白起,漢武帝,陳友諒,北普潤馬坊,三女峰與三女川,等等,與中國重大歷史都有聯(lián)系。 百里鄉(xiāng)古密須國遺址,鄉(xiāng)政府門前附近的仿古建筑,如同鶴立雞群,一下闖入我們的視線。穿過大門進入遺址城,城樓分布在500米長的圍墻間,異常壯美。 穿越深邃的時間隧道,回到公元前12世紀的商朝后期,滔滔的涇河與達溪河兩岸,田野肥沃,氣候宜人,養(yǎng)育著密須、共、虞、周等部落方國的子民。密須國則是這些部落中的強國和盟長,擁有當時能夠代替商王朝征伐諸侯,號令天下的“密須”之鼓。在商朝衰落時,密須國與周部落勢同水火,競相爭奪天下的統(tǒng)治權。為掃清伐商的障礙,保周后方安全,周文王以“密人不恭、敢拒大邦”,多次侵擾民眾為由,興兵前來討伐密須國,雙方與公園前1076年發(fā)生了激烈的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中,密須國王由于資源短缺等原因失敗,被左右近臣捆綁交給周文王后處斬,古密須國由此滅亡。周文王征服密須國后,筑臺祭天以慰靈。 矗立在靈臺縣百里鎮(zhèn)的密須國“龍圖騰” 根據(jù)文獻資料,這里發(fā)現(xiàn)過古代動物化石,也承載過仰韶、齊家、商周等文化,延續(xù)到這座獨立在寒風中的校門,然后轉給西側的學校。 繼續(xù)東行,山坡開始變得陡峭,后來就上到隴山的一個峰嶺上,匯入從山頂經(jīng)過的盤山公路。從此向東方眺望,大千世界,莽莽蒼蒼,無數(shù)山峰如簇如擁。山間生態(tài)也明顯變化,可牧馬牧牛。從達溪河開始,到山嶺及下山過程中,不斷看到有關馬的地名。 隴山、關山是古代著名牧場,秦國由于周室牧馬有功而崛起,至今在鎮(zhèn)遠、隴縣、千陽等地都有春節(jié)期間耍馬社火的習慣。不同之處在于,鎮(zhèn)原是騎紙糊的假馬,而隴縣則騎真馬?;⑸终f隴南地區(qū)也耍馬社火。由這些民俗情況與地名推測,隴山(尤其是主峰關山周邊)不但養(yǎng)馬,也滋養(yǎng)出了馬文化。如今,時移世易,剽悍威猛的駿馬悄然退出歷史舞臺,而馬文化還頑強存在著。 關于地名,還有個現(xiàn)象,關山、隴山兩側有張家川、張家山、張家莊、張家塬、張綿驛等等與張家有關的地名,或許與張騫及其子張綿有關。 千陽是此次考察的最東邊。沿千陽河谷到隴縣大約42公里,途經(jīng)兩個古代驛站:首先是羅家店村,從店名看,可能是絲綢之路繁榮時粟特人所開;第二個古代驛站是草碧鎮(zhèn)。臨近關山的兩個地方都盛行馬社火。 途中順路考察磨兒塬古城遺址,城墻保留著幾百米,有些專家研究認為是春秋時期城池。從文化層看,有齊家的,也有春秋戰(zhàn)國及漢代的,較為豐厚。秦人先祖順著千河進入關中,或許這類古城能作為注腳。
樊河 樊河向南:關隴古道的另一出口 大眾心目中和各種資料里的關隴古道,都要歸結到張家川縣城。殊不知,翻越隴坂到馬鹿閻家恭門鎮(zhèn),沿樊河南下,到清水,直接可以到隴右天水。 發(fā)源于關山一側大河口羊肚子灘的樊河,從老庵寺峽流出,途經(jīng)河峪、付川、麻崖、恭門、毛磨、天河,最終由北向南進入清水,匯入清水牛頭河。 史料記載,處于關山林緣地帶的河峪曾經(jīng)是比較繁華忙碌的關驛,旅人翻越關山,在河峪稍作休整,就可以沿樊河而下,到清水新城,再由清水到天水。一直以來,這一條通道被人們忽視。未見文獻,也無人提及。這條通道到天水,至少要縮短三分之一的旅程。古人翻越關山,到河峪,順河而下,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從河峪發(fā)現(xiàn)的《河峪關驛頌德碑》上可以看出河峪關驛過去的繁華,旅人可以由河峪南下到恭門,再由恭門到張家川,再到隴右天水。如果人少,輕裝簡從,大不必繞道,直接沿樊河南下。 從老庵寺腳下的山邊,騎摩托車沿河行走。河水清清泠泠,時肥時瘦,到麻崖,眼前一片開闊,河水也鋪展開了,河灘石頭星羅棋布,只好上公路。到恭門,鎮(zhèn)東邊的東堡子迎面阻擋,肆無忌憚的河水收斂成一股,向東穿東堡子大橋南去。樊河被新修的二級公路逼仄在恭門鎮(zhèn)的東邊,順南山而下。騎車到南邊的峽口,樊河向南而去,下面依次是毛磨、天河,再到清水。 天平鐵路剛剛通車,再往下走,路面坑洼不平,河水忽左忽右,來往的大車橫沖直撞,路上塵土飛揚,只好作罷。 也許是路面和河流的問題,這一條通道被古人忽視被今人忘記。但據(jù)當?shù)乩先苏f,過去到天水做生意都走這條道。二十年前,清水人還馱了蘋果之類到恭門鎮(zhèn)的集市上來賣,當?shù)厝顺扇航Y隊地沿樊河去清水趕四月二十八的騾馬交易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b4f8020102dynb.html “汧國”借指從良美妓被誤讀千年(李娃) “汧國夫人”很為我們熟知,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書畫家鄭板橋,以及一些文學家都有佳作贊美?!皼F國”的詞語解釋是借指從良美妓,與詩人們的贊美有很大關系??墒聦嵤?,汧國一詞被我們誤讀了一千多年。 “汧”在古代同“千”的意思。古時的汧水,就是今天的甘肅省千水;汧縣就是今天的陜西省千陽。《李娃傳》又稱《汧國夫人傳》,是唐傳奇中的名篇,作者白行簡。很多文史學家對《李娃傳》的研究,都是針對時代背景,人物性格形象的塑造,以及對李娃的情感比較有爭議。好像就沒有去研究過“汧國”一詞,或許是因為《李娃傳》是傳奇小說,汧國夫人本身就是莫須有的吧,從而忽略了“汧國”一詞的真正含義。 事實上,歷史上也確有個汧國夫人,比白行簡筆下描述的汧國夫人晚五十多年。據(jù)《五代會要》載:“莊宗朝內(nèi)職,又有昭儀侯氏封汧國夫人,昭媛白氏封沂國夫人,出使美宣鄧氏封珝國夫人......?!笨梢姾筇频臎F國夫人姓侯,原是宮內(nèi)的昭儀,被封為汧國夫人,也就是后唐莊宗的妾室德妃。我想,莊宗也是借用李娃的美名,來贊譽自己的妃子吧。那么,汧國夫人李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女人,白行簡為何要塑造這樣的一個人物形象?以至于連白居易、鄭板橋這樣的名家都為之嘆惋,為之贊美呢。又是什么樣的情感促成了汧國一詞,成為了從良美妓的代名詞呢? 筆者曾看過越調《汧國夫人》,也為之贊嘆過??僧斘易x完《李娃傳》的全文,卻被這憾世之戀深深地折服了。字里行間不僅道盡了滎陽公子歷經(jīng)磨難,作者也對娼妓女子給予了同情和品格的贊美,完美的結局也博得了世人的贊美和認可。難怪白行簡當年與李功佐論及婦女的貞操,當白行簡敘述了汧國夫人的事,李公佐忍不住贊嘆,慫恿他寫《李娃傳》。 故事的開篇,男女主人公的華麗登場,就很吸引讀者。被父親稱之為千里馬的滎陽公子,頗具才華,家境也很好。李娃是長安妓女,美貌嫵媚,柔情似水。二人一見鐘情,公子更是忘乎所以,寧愿花上百萬也要打動李娃的心。李娃也對公子有情,但也恨他不學長進,戀著煙花柳巷。于是戲劇性的情節(jié)映入了讀者的眼簾,他們此時不是不愛,而是不夠愛! 滎陽公子和李娃交往了一年,錢財用光了,就變賣家童和馬車,直到后來變賣衣服,已經(jīng)是徹底的窮光蛋了。李娃設計到竹林神廟獻祭品,向神靈祈求保佑她懷孕,又騙公子姨媽急病,進而甩掉了滎陽公子。當滎陽公子回到李家時,已經(jīng)人走房空了。滎陽公子從此流浪街頭,寧愿淪為乞丐,也不敢回老家見父親。這其實是作者埋下了伏筆,注定滎陽公子日后會出人頭地。 當滎陽公子的父親,久等不見公子消息,來京辦事竟偶然發(fā)現(xiàn)公子混在送葬的隊伍里唱挽歌,氣得令家人重打滎陽公子,不管他死活轉身離去。滎陽公子一病不起被送往棺材鋪,棺材鋪的人給救起,他竟鬼使神差的走到了李娃的家門口?;蛟S冥冥之中自由安排吧,李娃見他憐愐之心油然而生,照顧公子吃住養(yǎng)病,也增加了他們之間的感情。李娃支持他讀書重返考場,竟然一舉奪得功名。公子做了官,也沒有拋棄李娃,恩愛有加,相敬如賓。滎陽公子的父親也認可了他們的情感,正式迎娶了李娃。李娃嫁過來后遵守婦道,治家嚴格有條理,滎陽公子官至郡位,深受皇帝賞識,李娃也被封為洴國夫人。 這篇傳奇小說,正如作者白行簡在結尾所說的,“一個行為放蕩的妓女,節(jié)操行為竟能達到這種程度,即使是古代的烈女,也不能超過,怎么能不為她感慨呢?”
文化 方言 隴縣是陜西省的西大門,在語言劃分上屬關中西府方言。西府話聽著好像與甘肅口音相近,其實分屬兩個不同的語系。隴縣方言中古漢語詞匯占據(jù)主導地位,這也是隴縣方言歷史厚重的表現(xiàn)。這里的茍家溝村是春秋時期秦穆公建都的地方,通過方言可以窺視這方水土上人們的生活、文化、習俗、歷史等情況。[15]
隴州社火 隴州社火約有2000余年的歷史,盛于宋、明、清時代。據(jù)隴州舊志載,早在秦漢時隴州民間就有“百戲”游演活動。公元前209年,古隴州人根據(jù)黃公伏白虎事編演“角抵戲”《東海黃公》。公元前81年,漢昭帝始元年至十三年,隴州有“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詭狀異形,以穢縵為歡樂,內(nèi)外共觀,獸不相避”的記載。明清時期,隴州各古廟會戲唱斗臺,全縣各家社火晝夜不絕,隨場變演,已形成賽社火的風習。 隴州社火臉譜 隴州社火的種類有:馬社火、背社火(即挈社火)、抬社火、山社火、高芯、高蹺、車社火、秋遷、蹺板、舞獅、舞龍、耍大頭、古參軍、竹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 隴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蹺、步社火配唱曲調兼表演外,其它絕大多數(shù)是屬造型藝術。隴州社火的表演內(nèi)容:多以仙佛精道、神頭鬼面;忠臣烈士、披袍秉笏;逐臣孤子、悲歡離合;鈸刀趕棒,叱奸罵讒。內(nèi)容多取材于神話、傳說和歷史演義故事,也有求吉慶、頌政通人和、宣傳經(jīng)濟發(fā)展等內(nèi)容。 隴州社火的特色:馬社火是隴州最普遍規(guī)模最大的社火。各類社火表演隊前均有“黑虎靈官”開道。各類社火表演隊的鑼鼓隊陣容龐大、節(jié)奏激烈、氣勢磅礴、震耳欲聾,表演者挺胸昂首、神采奕奕。展現(xiàn)出黃土地西部壯士的雄風。傳神夸張的隴州社火臉譜形成主要特色。[15]
隴州臉譜 社火純屬啞劇表演形式,它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長時間的類似舞蹈雕塑造型的表演,觀眾只有從社火所扮人物繪畫的臉譜上讀懂內(nèi)容,這就要求臉譜設計有譜可依。 隴州民間藝人根據(jù)對所扮角色的理解進行大膽細致的創(chuàng)作。利用色彩圖案、線條穿插變化,在突出人物的容貌特征方面刻畫十分細致、具體、直觀、給人一種原始清晰之感。
隴州刺繡 隴州刺繡藝術,歷史悠久,世代傳承。它以純樸濃郁的地方鄉(xiāng)土風味,它以浪漫、粗放、強烈、自然、多姿的造型,給人以美的欣賞。它以圖案夸張、繡工精細、針角嚴密、地方泥土氣息濃郁,每針每線都傾注著婦女們內(nèi)心情思和良好的祝愿。 隴州刺繡品種類有:繡花枕、繡花門簾、繡花鞋、繡花鞋墊、繡花壁掛、百花帳、萬名傘、五毒肚、香包、虎頭帽、狗頭帽、護袖、虎頭鞋、貓頭鞋、虎枕、貓枕、豬枕、五毒耳枕、秦枕、鮭枕、魚枕、掛獅、掛龍、掛虎等種類。[15]
隴州皮影 皮影戲在隴州傳承相當久遠,大約從剪紙發(fā)展而來。由于皮影戲班組織相當簡便,所需人員不多,演出詼諧富有鄉(xiāng)村情趣,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全縣仍有7家皮影戲班活躍在鄉(xiāng)村。較完整地保留了西路皮影的原始風格。
隴州皮影制作主要是已故老藝人陳召賢所興起,他的制作藝術,為陜西西路皮影制作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所制作的千余幅皮影制作(粉本),體現(xiàn)了高超的雕刻技術和純熟的白描技巧。陳召賢從藝40余年,共刻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戲劇人物、景物皮影3000余件。150余件皮影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多件作品各類展賽中獲大獎,1989年他入選《中國民間藝人名人錄》。
花燈 花燈制作:每年元宵節(jié)有兒童游燈之俗。民間品類眾多,式樣奇異。有花藍、鼓兒、火罐、鋰魚、兔兒、轎車等,均為手提花燈。另有懸掛的宮燈、紗燈、轉燈等,均屬掛燈類。掛燈須請良工制作:手提小燈均為家制。正月初即動手扎制,至初十后,方紙糊染色,彩繪裝點,以備出售。編制人員范圍逐漸從南部鄉(xiāng)鎮(zhèn)擴展到全縣各鄉(xiāng)村。[15]
隴縣窗花 隴州窗花有繪畫、剪貼兩類。主要以婦孺自制自用,形成春節(jié)喜慶、 布飾房屋的主要品。春節(jié)前上市出售。清代至民國初,以純色紙刻剪,不加涂染,圖案以花鳥、人物為主。建國后,單色窗花已全被染色窗花取代,其刻制精細、刀法嫻熟、構圖集中、染色鮮明,為城鄉(xiāng)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每到年終臘月份,在隴縣縣城各街道、一些鄉(xiāng)鎮(zhèn)、村落隨處可以看到心靈手巧的隴州民間藝人刻制的窗花、剪紙,形成一道道亮麗的民間民俗風景。
特產(chǎn) 隴縣馬蹄酥 又名蜜餡兒,因形似馬蹄而得名,原是隴縣民間走親訪友時的名貴糕點,是用精粉、豬板油、蜂蜜和白糖等為原料制成,色澤褐黃,紋層清晰,脆酥綿甜,且耐存放。現(xiàn)隴縣食品加工廠生產(chǎn)。 馬蹄酥是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皇后,歸鄉(xiāng)省親時,傳入其家鄉(xiāng)隴州的宮廷膳食。長孫皇后原籍隴州香泉鄉(xiāng),如今孫家莊還有娘娘墳遺址。隴縣東風鄉(xiāng)相公山下的娘娘廟遺址,便是唐代為紀念賢良的長孫皇后奏于圣上減免隴州人民的賦稅而建的祠堂。[17]
寧果 俗稱寧果豆豆,是用面粉做成小丸子樣,過油后撒上白糖,等冷卻后,非常美味的食品。
油旋、酥饃 隴縣的油旋餅和酥饃也是當?shù)貎纱筇厣?。油旋用發(fā)面在炭火鍋內(nèi)烤制而成,卷上核桃花生仁碎粒,香而不油,脆而可口。油旋餅也就一個燒餅大小,四周厚而中間薄,四周一圈一層都是烤干的,口味很獨特。 隴州酥饃,皮酥餡兒香甜。穌面包油面加糖餡兒烤制而成。[17]
隴州羊肉泡 隴州羊肉泡的特點是料重味重,肉爛湯濃,香氣誘人,食后余味無窮,又有暖胃之功能。特別是冬季,常常排隊去吃。隴縣羊肉泡和西府其他地區(qū)的羊肉泡不同,饃(白面烤餅)顧客用手掰好,放在碗中,熱湯中一過,加點粉絲羊血絲,撒上蔥花,就著糖蒜,是隴縣人日常的早餐之一。[17]
狗舌頭 狗舌頭,是一種類似于油旋的餅,但是狗舌頭很大,很酥脆,上面有核桃渣,口味很適合青少年,和老年人吃,深的隴州人民的喜愛。
攪團、蜂蜜粽子 隴縣攪團用本地自產(chǎn)的玉米粉制成,配之以油辣子、酸菜,風味獨特。 蜂蜜粽子香甜糯軟。
烤煙:自80年代初開始種植,現(xiàn)面積達到6萬畝,總產(chǎn)量5292萬公斤,為全省烤煙第二大縣,“關山”牌煙葉為陜西省三大名牌產(chǎn)品之一。
五味子:具有補心腎、益脾胃、增進食欲、強健神經(jīng)的功效。食用酸甜可口,制作飲料味道鮮美,入藥效力更為明顯。其資源廣布關山林區(qū),年產(chǎn)量50萬公斤以上。陜西神韻五味子酒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的中國五味子果酒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