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清乾隆十一年;形制、特點:覆缽式磚塔,墓塔;現(xiàn)狀:毀于文革
臥佛寺塔及石祭臺舊影,圖攝于1924年
臥佛寺塔,即青崖和尚的墓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北京植物園深處。寺建在西山。山名壽安山,也稱五華山。塔座落在在萬松亭、藏經(jīng)樓、敞廳和磐石之間,是一座松柏蔽天、綠蔭濃郁的寬闊庭院。在這個小園林的西側(cè),有一座磚砌的墓塔,塔前立一通漢白玉墓碑,立于乾隆十一年七月。青崖和尚的墓塔和石碑,在“文革”中被毀。墓塔被拆光,石碑被推倒,碑身被棄置于行宮院荒草中,碑座不知去向。1983年建曹雪芹紀(jì)念館時,青崖和尚墓碑被清理出來,豎于紀(jì)念館西院小碑林中。
青崖和尚,俗姓丁,名元日,字青蓮,淮安鹽城人。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初七日,卒于乾隆十一年(1746)閏三月二十七日,享年六十七歲。他自幼聰穎機(jī)敏,舉止異常,七歲時竟有出家奇想。他父親丁偶梅和母親易氏倍感驚詫,便送他到永寧寺出家。為尋求佛教真諦,他攜帶一缽一笠,拜諸名師,云游四方。他的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先后在天童寺、臥云庵、靈隱寺、云峰寺等著名寺庵拜師修行,“由是,師資深契,洞徹法源,蓋至是而始得所宗之道”,佛學(xué)的造詣達(dá)到相當(dāng)深度。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秋,清世宗胤禛正熱衷提倡佛教,聽有人推薦青崖和尚,便召來京。雍正皇帝對青崖的應(yīng)對非常滿意,又見他“儀觀修偉,戒行精嚴(yán)”,便重予獎賞,賜紫衣四襲及寶盂、玉如意等物,并把他留在皇宮里。第二年,又命青崖“出主天童寺法席”。胤禛升遐,弘歷繼位,又于乾隆元年丙辰召青崖和尚來京,命為西山十方普覺寺的住持僧。他在臥佛寺主持法席十一年,直到圓寂。 青崖禪師圓寂于乾隆丙寅年春,乾隆皇帝發(fā)內(nèi)帑銀一百兩,和碩怡親王弘曉銀五十兩,交臥佛寺住持僧,會同內(nèi)務(wù)府官員辦理喪葬事宜。京郊諸山的僧俗官員都親赴葬儀,堪稱盛典,顯示出青崖和尚在雍正、乾隆兩朝所享禮遇之隆厚,及其在佛教和社會上的崇高地位和影響。正如張廷玉所撰碑文寫的那樣:“西山普覺寺青崖禪師圓寂之歲,其嗣法弟子將奉法體藏于壽安山本寺之西園?!边@西園就是萬松亭畔那座松柏陰濃的庭院。
關(guān)于臥佛寺如來寶塔(明)
成化十八年(1482),明憲宗在寺前建起一座如來寶塔,寶塔高六丈九尺,闊五丈四尺,深三丈五尺。塔內(nèi)藏有舍利。同時,還將香山鄉(xiāng)民謝真等戶內(nèi)陸五頃二十畝,賜與壽安寺如來寶塔供奉香火。明代的如來寶塔在清雍正十二年(1743)即被拆除,只留下一通如來寶塔銘碑。
關(guān)于臥佛寺塔門
臥佛寺曾以塔為山門,“壽安寺白塔卓山門上”。清代,山門舊塔已無存,改建起牌坊。上圖為復(fù)建的智光重朗牌坊。
關(guān)于臥佛寺
臥佛寺建于唐代,名兜率寺。臥佛寺歷代都有修建,寺名也隨之變化。元代對臥佛寺進(jìn)行大規(guī)模修建,名壽安寺、昭孝寺、洪慶寺。至明代,寺名改為壽安禪寺、永安寺,歷經(jīng)宣德、正統(tǒng)、成化、嘉靖、萬歷等朝五次大的修建,臥佛寺的規(guī)模趨于完整。
清雍正十二年(1734),清世宗賜臥佛寺名為十方普覺寺。大殿前立清世宗御制石碑碑文中說:“此七寶床上古佛,現(xiàn)前丈六金身,蓋覆大地,占斷三際,不往不來,豈非一佛臥游十方普覺歟?”
乾隆年間,又對臥佛寺進(jìn)行大修。香檀臥佛之殿改為三世佛殿。新建西路行宮院和琉璃牌坊,成現(xiàn)在格局。
寺因此山秋季樹葉多為黃色,故在文人筆下又稱為“黃葉寺”。
臥佛寺是俗稱,因元以后寺內(nèi)供奉著兩尊臥佛而得名,明代已有記載。一為香檀像,唐貞觀年造;一為銅像,元英宗時造?!对酚⒆凇份d:“冶銅五十萬斤作壽安山寺佛像”。一個寺內(nèi)有兩尊臥佛,一木一銅,實屬難得。木像放在三世佛殿,銅像放在后面臥佛殿?,F(xiàn)看到僅是銅臥佛,香檀木臥佛在清代已不知去向。
臥佛寺坐北朝南,建筑規(guī)整,對稱嚴(yán)謹(jǐn),環(huán)以花園,水石奇秀,竹樹交蔭。整座寺院背靠壽安山,共四進(jìn)殿院,左右圍以廊廡配殿。天王殿、三世佛殿、臥佛殿、藏經(jīng)樓,依次由南而北排列在中軸線上,中軸線東側(cè)為齋堂、大禪堂及霽月軒、清涼館、祖堂等。西路院為行宮院,雍正、乾隆兩代皇帝所修。行宮院前后五重院落,三座行宮。院里有兩組假山,名曰“積云”。清高宗在行宮內(nèi)多有詩作。東路院共五進(jìn)院落,為僧舍。前面還有一小院。三組建筑平行排列,組成一個長方形整體。
阿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上圖:銅臥佛側(cè)臥榻上,頭東腳西,面朝南方,雙目微合,表情安詳,體態(tài)均勻,衣褶流暢,右臂彎曲,右掌托頭,左臂伸直,指掐吉祥印,似大徹大悟、心安理得神態(tài)。這個臥式據(jù)說是釋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伽城外圓寂前姿勢,描繪佛陀生病時自感不起,就在娑羅樹下向弟子們作最后一次教誨的情景,即佛教故事“釋迦涅盤圣跡圖”。
臥佛長五點三米,重五十四噸,是北京現(xiàn)存最古、最大、最精的銅臥佛,做工“滲金甚精”。臥佛身后三面環(huán)立十二尊塑像,都是他的大弟子,亦稱十二大士,即“十二圓覺”像。西山臥佛寺的老照片更讓文史工作者吃驚不已,照片中巨大的5萬斤臥佛腹前,竟然還有一尊端坐蓮花座、有臥佛四分之一大小的坐佛。而在古籍中,并沒有臥佛前還有一尊坐佛的記載。因此,西山臥佛寺有了兩個謎團(tuán):即元代沒有大型運(yùn)輸設(shè)備,重達(dá)25000公斤的臥佛是怎樣運(yùn)上山的?臥佛前何時有了小坐佛?目前,這些問題正在進(jìn)一步考證。
臥佛寺舊照
西山臥佛寺的老照片讓文史工作者吃驚不已,照片中巨大的5萬斤臥佛腹前,竟然還有一尊端坐蓮花座、有臥佛四分之一大小的坐佛。而在古籍中,并沒有臥佛前還有一尊坐佛的記載。因此,西山臥佛寺有了兩個謎團(tuán):即元代沒有大型運(yùn)輸設(shè)備,重達(dá)25000公斤的臥佛是怎樣運(yùn)上山的?臥佛前何時有了小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