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啟明/安徽省滁州市烏衣中學(239050) 王懷珠/安徽省滁州市第四中學(239000)) 一、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 1、板圖設計 (附圖 {圖}) 2、設計說明 用三條等壓面分別表示出低、中、高三個不同高度氣壓分布(如圖1)。當受熱不均時,熱的地方空氣膨脹 上升, 冷的地方空氣冷卻下沉,產生垂直運動;與此同時,上升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壓,等壓面下凹,高空形 成高壓,等壓面上凸;下沉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壓,等壓面上凸,高空形成低壓,等壓面下凹(如圖2)。由于 高低壓產生, 使得同一水平面產生氣壓差,進而產生氣壓梯度力,促使空氣由高壓向低壓的水平運動,遂形成 閉合的大氣環(huán)流——熱力環(huán)流(如圖3)。 3、設計目的 通過設計,能使課本插圖更加簡化明了,環(huán)流形式更加形象直觀。用等壓面表示出的高低壓分布狀況,更 加突出,使環(huán)流與氣壓分布融為一體,有利于學生真正掌握熱力環(huán)流產生的真正原因。 二、氣旋與反氣旋 1、板圖設計(以北半球為例) (附圖 {圖}) 2、設計說明 氣旋:氣壓分布狀況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氣流由四周向中心運動,產 生了水平運動,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由于氣流從四面流入氣旋中心,使得中心 空氣被迫上升,產生垂直運動??諝庠谏仙^程中,溫度降低,所含水汽凝結成雨(如圖4)。 反氣旋:氣壓分布狀況中心氣壓高,四周氣壓低,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氣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動, 產生水平運動。由于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在北半球呈順時針流動,由于氣流從中心向四周外流,高層空氣下沉 補充,產生垂直運動,空氣在下沉過程中,溫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結,天氣晴朗(如圖5)。 3、設計目的: 經復合設計,形象地把氣旋、反氣旋、氣壓分布、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天氣狀況合為一體,有利于學生 對這一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三、大氣環(huán)流 1、板圖設計 (附圖 {圖}) 2、設計說明 假如僅考慮地球形狀——球體,對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影響,即僅考慮極地與赤道之間的冷熱差, 則全球大氣環(huán)流形式為閉合單圈環(huán)流(如圖6)。假如考慮地球形狀和地球自轉的地轉偏向力影響, 則單圈環(huán) 流破壞進而形成三圈環(huán)流,全球近地面形成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如圖7)。 假如再考慮公轉造成太陽直射 點移動和海陸分布造成的熱力差異。以亞歐大陸為例:冬季太陽直射點南移,氣壓帶、風帶南移,受副極地低 氣壓帶控制,由于大陸形成的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使副極地低氣壓帶只保留在海洋上 ,形成阿留申和冰島低壓(如圖8)。夏季,太陽直射點北移,氣壓帶風帶北移, 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由于 大陸形成的熱低壓(印度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氣壓帶,使副高只保留在海洋上,分別形成夏威夷和亞速爾 高壓(如圖9)。 3、設計目的 通過這樣一系列板圖顯示,把從表面上看似乎不聯系的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象展示了不同因素作 用下,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同時,也對后面季風的教學埋下伏筆。 四、季風的形成 1、板圖設計 (附圖 {圖}) 2、設計說明 亞歐大陸是世界最大的大陸,東部的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由于海陸熱力差異顯著,使得亞洲東部的 季風最典型。冬季,強大的蒙古高壓、西伯利亞高壓與赤道低壓和阿留申低壓形成東亞的西北季風和南亞的東 北季風(如圖10)。夏季,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壓與印度低壓形成東亞的東南季風;加之夏季太陽直射點北移, 赤道低氣壓帶北移,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成南亞的西南季風(如圖11)。教師據圖指導學生概括出季 風形成的兩個原因:海陸熱力差異是形成季風的重要原因;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也是形成季風的原因之 一。最后,教師還可據圖列表,從季風風向、季風性質、產生的原因比較東亞、南亞季風的異同。 3、設計目的 此圖設計,是從上一內容裁剪出來的,充分體現了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形象地說明了東亞、南亞季風的 不同特點及成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