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他原本是楚國人,家族世代為楚國的高官。伍子胥因受小人陷害,他的父親與兄長被楚平王所殺。之后,伍子胥逃亡到鄭國,后又投靠于吳。見吳國公子光素有大志,便獻計助他奪得王位,即吳王闔閭。 可以說,伍子胥文能經(jīng)國,武能治軍,七次推薦孫武,并發(fā)展農(nóng)耕,興修水利,并開挖了中國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江。 伍子胥這樣做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報殺父兄之仇。伍子胥在吳國提出采取“疲楚誤楚”的戰(zhàn)略方針,經(jīng)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終使吳國以少勝多,打敗強楚并攻入郢都。攻入楚國國都以后,伍子胥為解心頭之恨,請求吳王準許他掘楚平王之墓并鞭尸。得到吳王應(yīng)允后,伍子胥“手持九節(jié)銅鞭,肉爛骨折”,猶不解恨,并罵道“汝生時枉有目珠,聽信讒言,不辨忠良,殺吾父兄,豈不冤哉!”又割下平王的頭,連同尸骨棄于荒野。 按理說,伍子胥報殺父兄之仇倒也情有可原。可他又讓吳兵拆楚宗室廟,妻宮室女,寢大夫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孫武(孫武,是古代著名的軍事家、中國古代軍事學(xué)的奠基人、春秋末期吳國將軍,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極力勸阻吳王,但在伍子胥的蠱惑下,吳王根本聽不進去。 為泄一己私憤,伍子胥不僅讓吳楚兩國生靈涂炭,無辜百姓遭殃,也讓吳國多年戰(zhàn)爭準備所取得的成果喪失殆盡。對此,有人評價道:“知否申胥本楚人,引吳攻楚有私因??蓱z祖國好兒女,半作伍家償命身?!? 伍子胥的一生,以悲劇始,至悲劇終;公報私仇,殘忍無度,有遠見無卓識。最終來看,是因為他狹隘的心胸與見識的缺陷,導(dǎo)致了他人生的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