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4日,中國道教名山江西省鉛山縣葛仙山的道教音樂,經江西省人民政府贛府字[2017]83號文件公布,成功獲得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被列入第五批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道教音樂中常用樂器(攝影:潘俊男) 2007年以來,葛仙山寺觀管理委員會非常重視道教文化建設,葛仙山道教文化是閃耀著中國古典道家哲學思想光輝的瑰寶。要提高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使之發(fā)揚光大,就要做好整理工作和開發(fā)工作,實現(xiàn)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接力傳承。2014年,葛仙山寺觀將發(fā)掘整理葛仙山道教音樂列為重點項目。召集有關專家學者和道教音樂傳承人發(fā)掘整理葛仙山道教音樂,組織開展研討會,深入挖掘“非遺”文化內涵。2015年,葛仙山道教音樂《靈寶正韻》正式發(fā)行。隨后開展市級和省級非遺申報工作。 葛仙山道教音樂始于宋代,是葛仙山太極觀(今玉虛觀)進行齋醮儀式時,為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魔以及超度亡靈等諸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宋末元初時期,名道雷思齊到葛仙山修煉,整理齋醮儀范,為葛仙山道教齋醮音樂正式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清代康熙年間,葛仙山道士金熙進一步整理科儀道教音樂,吸取了許多民間戲曲曲調,融入道教音樂。從文化價值和意義上來看,葛仙山道教音樂不僅是傳統(tǒng)道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揚都有重要價值。葛仙山道教音樂的發(fā)展就是不斷吸收、融化民間音樂成分,兼具江南絲竹、贛東北贛劇委婉、俊美、清澈、秀麗的韻味,充滿了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學思想。是集古代宮廷音樂、文人音樂、民間戲曲音樂之大成的道教音樂,具有其獨特的宗教特色和超凡脫俗的品格。 從文化價值和意義上來看,葛仙山道教音樂不僅是傳統(tǒng)道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揚都有重要價值。 在道教音樂與民間音樂的關系方面。葛仙山道教音樂的發(fā)展就是不斷吸收、融化民間音樂成分,以豐富自身。特別是從民間地方劇種音樂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yǎng),因而具有地方性特點。 在曲式和情調上,充滿了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學思想。反映了道教追求長生久視和清靜無為,既出世又人世,情調莊嚴,肅穆,又不乏清幽恬靜的美學思想。道教音樂在不同場合,不同儀式,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在表現(xiàn)召神遣將時,音樂氣勢磅礴,表現(xiàn)降妖驅魔時,音樂威武果敢,祈福祝慶時,音樂歡樂輕快,贊頌神仙時,音樂優(yōu)美恬靜,而表現(xiàn)祈禱修煉時,音樂又悠揚縹緲。正是由于音樂的烘托和渲染,道教韻齋醮儀式才更顯莊嚴而又神秘。 史學價值:面對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葛仙山道教音樂,由于古代沒有記錄、保存音樂實效的技術,因此,挖掘整理葛仙山道教音樂,對中國古代音樂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葛仙山道教音樂在其產生和發(fā)展的歷程中,與古代音樂有過直接的關系。如:《天上神仙》、《朝天子》、《迎仙客》等。 人文價值:道教反映出本民族獨特的宗教觀念和文化特色。道教儀式中使用的音樂,是集古代宮廷音樂、文人音樂、民間戲曲音樂之大成的道教音樂,具有其獨特的宗教特色和超凡脫俗的品格。如:《宮廷音樂》、《迎圣接駕》來源于漢代宮廷音樂;《道情》(又名《道士吟》出自南宋著名詩人、道學家白玉蟾的作品:“白云黃鶴道人家,一琴一劍一杯茶,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染人間桃李花?!薄都徝藁ā?、《采茶舞曲》、《獻茶酒》、《小推車》等,反映的是贛東北民間生活情調。 美學價值:葛仙山道教音樂經韻曲調,兼具江南絲竹、贛東北贛劇委婉、俊美、清澈、秀麗的韻味。如:西皮、二板、六卜子等贛劇唱腔進入葛仙山道教音樂。 現(xiàn)實價值:葛仙山道教音樂所依附的道教哲學、義理,特別是道教神圣、莊嚴、警世善言,以及齊同慈愛、濟世利人的教義宗旨,弘揚了道文化的核心價值。因此,葛仙山道教音樂不僅僅只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宣傳,還給予人們以心靈上的觸動和正能量的激勵。 宋末元初時期,名道雷思齊到葛仙山修煉,整理齋醮儀范,為葛仙山道教齋醮音樂正式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清代康熙年間,葛仙山道士金熙進一步整理科儀道教音樂,吸取了許多民間戲曲曲調,融入道教音樂。除了打擊樂器鐘、磬、鼓等,還增加了吹管和彈撥樂器。并作詩:“仙壇遙搆碧霄中,我亦扶笻馭好風。攜得香煙飛篆白,旋添活火煮丹紅。千年寶劍玄關秘,一道靈泉石竅通;夜向息心臺下坐,神光相搭老仙翁?!?/p> 到清末明初,葛仙山道人進一步繼承和發(fā)展了葛仙山道教音樂。葛仙山道教音樂第十代傳人饒明亮道長整理了近百首曲譜。 在演唱和演奏方面,葛仙山道教音樂的誦唱和樂器演奏均由道士擔任。聲樂的形態(tài)也可以分為很多種,有吟誦、念唱、詠唱等。使用的樂器包括鑼、鼓、磬、木魚等打擊樂,笛、簫、嗩吶等吹管樂,二胡、板胡、等彈撥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