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之城 幸福之區(qū) 家和萬事興 賈秀珍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國自古有家國思想,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家和萬事興”,所有的社會問題歸根結底都有家庭問題的影子,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在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家風家教使身處其間的人如沐春風,家庭和睦,心態(tài)陽光,積極自信,懂得感恩,寬待他人。家是燈塔也是港灣,給靈魂指路,也是心靈休憩的地方,每當身心疲憊的時候,家總會張開寬闊的臂膀,接納你、撫慰你,讓你重新振奮, 卯足干勁,重新?lián)P帆起航。 家風家教是一種傳承,是一個家庭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可以沒有什么規(guī)定形式,也沒什么文字規(guī)定,往往是上一輩人一種不經(jīng)意的行為、一句隨口而出的話語,約定了晚輩的是非觀、道德觀、人生觀。我的祖輩、父輩也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文化程度不高,沒做出什么輝煌的業(yè)績,也講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論,小時候不理解,覺得也不過是常見的嘮叨,等長大懂事了,才恍然大悟,這細碎的叮嚀、囑咐,不正是我們的家風嘛——和睦友善、與人為善、以和為貴,這些也不自覺的成了我判斷是非、行為處事的準則。父輩教會了我怎么樣與人相處,樹立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們會用最樸實的語言,用自己的身體力行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自幼就覺得父母互敬互愛,從沒紅過臉、吵過架,與鄉(xiāng)親鄰里、遠近親朋關系都處的很好,大家伙有事都樂于找他們幫忙,他們總能想方設法盡自己所能幫助別人,是大伙眼中的熱心人,小伙伴們都很羨慕我生在這樣和睦的家庭,有這樣和善的父母。 父母都是大家族,從小就學會了分享,學會了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問題,對待雙方父母能一視同仁,追求“一碗水端平”,孝敬父母不比較,盡自己所能,不去計較父母的愛給誰多一些給誰少一些,教導我們說,父母愛自己的每一個孩子,總是對最弱小的孩子呵護備至,兄弟姐妹也應多幫助,父輩們相處的非常融洽,總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親戚們家庭條件都很一般,但凡遇到修房蓋屋、子女結婚等大事,兄弟姐妹們總是這個幾千,那個幾百,共渡難關,每逢大事總是自發(fā)出錢出力,從不用主家開口。記得小姨家蓋房子那會兒,舅舅們會泥瓦工的就負責砌墻,會木工的就負責做門窗,其他的人就和泥搬磚,總能搭把手,親戚們踏實肯干,跟自己家蓋房子一樣干勁十足,還分文不取,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的同時,還節(jié)省了大筆開支,花小錢干大事,親人們總是舍小家為大家,幫了忙再回去忙活家里地里的活兒,從來沒有半句怨言,只因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大姨夫身體不好,四十多歲就得了癌癥,他們家上有老下有小,孩子們也多,生活困難,生病期間大家自發(fā)陪同到醫(yī)院照顧,孩子們還得到親戚家繼續(xù)學業(yè),正是在最困難時期親人們的悉心照料、雪中送炭的關懷,使這個家庭闖關了前所未有的難關,大姨夫漸漸康復了,大姨家的孩子也一個個長大成人,奔向他們各自的幸福生活。 現(xiàn)在我正在把這種優(yōu)良的家風繼續(xù)傳遞下去,讓孩子在這種愉悅的氛圍中健康長大,傳承這種友善、仁愛,孩子的表現(xiàn)很讓我欣慰,她能與小朋友很好地相處,大朋友、小朋友都喜歡和她做朋友。其中一件事我至今記憶猶新,還是一年前女兒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她在構筑區(qū)堆積木,小朋友經(jīng)過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了她的積木,散落一地的積木砸到了她的小指,指甲蓋瞬間黑了大半,女兒也沒哭也沒鬧,寬容的處理了這件事,事后也沒跟家長說,我們表揚了孩子的勇敢、寬容、友善。 女兒一天天長大,在父母及我們的影響下也養(yǎng)成了和睦友善的性格,總能分享自己的東西,玩具、吃的東西總能與他人共享,從小爺爺奶奶帶的多,什么東西都能想到爺爺奶奶,吃飯的時候爺爺奶奶不在場,總能想到給他們帶回去,即使是自己喜歡的吃的也留足大家的,只吃自己那一份,我們很欣慰孩子有這樣的表現(xiàn),可能因為我和老公都不是獨生子女,女兒是獨生女,可是有很多哥哥姐姐,平時常來常往,節(jié)假日經(jīng)常走動,不是去大姨家就是去姑姑家,有什么事情也可以和哥哥姐姐商量,孩子從來沒有獨生子女的孤寂空虛,祖輩的注意力也不至于集中到一個孩子,孩子也不會被過度溺愛,孩子不以自我為中心,會時時想著親朋好友,適應社會能力也更強。 孩子的表現(xiàn)出乎我們的預料,也給我們很多啟迪和思考,我們遇到類似的事情是否也能少想想個人得失,可以試著用孩子的處事方式解決問題,“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如沐春風,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摩擦,讓人與人之間關系更和睦,社會更和諧。 城區(qū)新聞中心出品 編輯:張婷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