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璃 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 寫在前面的話: 最近這段時間,大部分咨詢者面臨的一個共同困惑就是—— 工作好幾年了,最近壓力特別大,不知道是不是該跳槽了? 我想知道這個職業(yè)到底適不適合我,要不要轉行? ...... 等到梳理完畢后我發(fā)現,80%以上的問題根源,其實都是出在“工資”上。 難怪有人說,職場中人,只要沒有財富自由,一切懷疑人生的困擾歸根結底都是,長期不加薪。 工資無法匹配能力, 是職場人面臨的第一大無奈 33歲的吳婷(化名)最近好不苦惱。 這一切,要從多年前的那場跳槽說起。 事情是這樣的。 十年前,吳婷畢業(yè)于國內某重點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yè),剛畢業(yè)那會兒順利應聘到了一家世界500強企業(yè)做采購助理,她天生對數字敏感,對于任何價格都能做到過目不忘,因此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完全適應了這份工作。 在公司的第二年,吳婷陪同部門領導參加了廣交會,她簡直就是一臺活電腦,談及一件商品時,吳婷不僅能說出這件商品的大致價格范圍,還能告訴領導剛才看的這些商家里,哪家的價格最貴,哪家的價格最便宜。 吳婷的這種天賦讓領導贊嘆不已,廣交會回來之后,部門領導就安排吳婷做起了報價工作。 在負責報價的期間里,吳婷對于數據的敏感度再次被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哪種材料的價格出現浮動了、公司每件產品的BOM里對于各種材料的成本范圍大約是多少、哪些材料價格最近下跌到低點可以多采購些做合理儲備、哪些材料價格奇高不適合目前采購可以先消化庫存等等她都了如指掌,可以說,吳婷不僅是一名出色的報價員,而且還能幫助部門領導為公司制訂詳細的采購計劃等。 五年后,吳婷成長為領導的得力干將,但無奈的是,領導正值盛年,大公司的人事體制向來堅固不催層級分明,吳婷升職加薪的希望渺茫。 她第一次動起了“跳槽”的念頭。 跳槽,無疑是職場人重新進行“價值評估”、和市場接軌的常用手段。 為什么“中等收入”是個陷阱?很快吳婷就了解到,以自己的能力和經驗,去一家中小企業(yè)輕松拿上比現在高出一倍的工資不是問題。 在吳婷遞交辭職報告的時候,主管很惋惜地說:“太可惜了,公司有計劃上個新項目,正要組建新的部門,本來我們還打算年底提拔你做分管領導呢?!?/p> 吳婷微笑著說:“哦?那么工資會是怎樣的情況呢?” “我們初步打算兩部分,一是底薪,二是和項目掛鉤的提成,如果項目能夠運轉的不錯,到手的工資比你現在增加至少50%以上。”主管說。 吳婷在心底盤算了下,最終還是留了個瀟灑的背影,頭也不回地走了。 來到了第二家中小企業(yè),收入翻了一番,但很快她就發(fā)現事情似乎有些不對勁。 首先,吳婷面對的工作不再是以數據為主了,而是要帶幾個職場新人。 但凡有過職場經歷的人應該都知道,自己做和帶人做,完全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能力。 如果把之前的吳婷比喻成一名“數據專業(yè)人員”,如今吳婷的定位則是一名“數據教練”。 在專業(yè)階段,你需要解決的是某個具體業(yè)務問題的價值實現,發(fā)揮的是個人的專業(yè)天賦和能力,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而到了管理階段,則需要帶領團隊實現價值最大化,發(fā)揮的是個人調動他人積極性、說服他人、協調整體和局部利益等能力,對于專業(yè)能力,并不要求“精益求精”。 何況只有分工明細的大公司才會對一個領域或專業(yè)有具體而細致的要求,專業(yè)人員才有可能得以施展才能;而在中小企業(yè),一個人當兩三個人用是很正常的,光有專業(yè)能力根本吃不開。 這就是潛藏著收入背后秘而不宣的第一條規(guī)則,那就是職場中,一個人的價值和專業(yè)度聯系不大,而是和你解決的問題難度成正比。 其次,這家企業(yè)之所以愿意給吳婷雙倍工資,有部分原因是源于吳婷之前的那家500強企業(yè)是它的大客戶。 當時這家企業(yè)急切地想要加入500強企業(yè)的數據系統,而吳婷的資源和經驗無疑是他們拿來就能用的,連打點關系請客吃飯的錢都可以省了。 這是潛藏在收入背后的第二條規(guī)則,那就是你以為你賺了,實際上你的資源和能力為企業(yè)節(jié)省了大量開支,一旦這些資源和經驗無法持續(xù),這就是一份“一次性買斷價”。 這就是吳婷后來的困局所在,如果離開了這家中小企業(yè),她之前在500強的資源和經驗就像打了水漂一樣,再也幫不到她了。 最后,由于崗位性質的變化,吳婷陷入了去留兩難的境地。 顯然吳婷并不具備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質,但因為收入還不錯,吳婷就這樣一直耗著,舍不得離開,然而卻很難在工作中體會到成就感。 這是潛藏在收入背后的第三條法則,叫做“彼得定律”——當工資無法滿足你的要求,你一定會被提拔到無法勝任的崗位上。 由此可知,吳婷這次跳槽,表面上看收入翻了一倍,實際上,她被安排了更為復雜的工作,被買斷了之前的資源和經驗,同時又被提拔到了一個無法勝任的崗位上。 吳婷被卡在了不上不下的薪資里,想離開又舍不得,不離開又不甘心。 吳婷失去的,不僅是之前在500強企業(yè)的職業(yè)發(fā)展機會,還有在500強的資源和經驗,至關重要的是,吳婷的職業(yè)發(fā)展一度陷入了僵局,她開始自我懷疑,甚至覺得快30歲的自己仿佛進入了“職業(yè)瓶頸期”? 當一個人開始把問題歸結于“職業(yè)瓶頸”的時候,通常意味著深陷薪資陷阱,像是井底的那只青蛙,以為抬頭看見的方寸天地就是全部的世界。 想要跳出薪資陷阱, 必須從這三方面入手 1、跳出“專業(yè)陷阱”,敢于營銷自己 何謂“專業(yè)陷阱”? 就是很多人腦海中認為的“一招吃遍天下”的技能或手藝。 事實上,你若仔細分析不難發(fā)現,很少有人是靠單純的一門技能或手藝而獲得成功的。 比如舉世聞名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 你怎么知道他的? 是因為之前吃過他的壽司嗎? 恰恰不是。 事實上,我們很多人一輩子可能都吃不著他做的壽司,但之所以我們能肯定他就是壽司之神,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一部獲得多個獎項的紀錄片《壽司之神》,他給我們說了一個好故事。 這就是專業(yè)背后最為重要的能力,營銷能力。 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你可以不會做營銷,但你要懂得營銷;你越是專業(yè),越需要懂得合作。 2、跳出“自我陷阱”,看見更多的人 職場無非由兩種基本要素構成,一是事,二是人。 現在有兩件事讓你評估價值:一件事是一個人變牛讓其他人無法望其項背,另外一件事是這個人帶領一群人一起變牛去改變這個世界。 你覺得哪件事更有價值? 你的選擇,就代表了財富的走向。 這是很多類似于文中吳婷這樣的職場人面對的共同迷局,那就是對于很多業(yè)務精英們而言,讓他們做一件事情毫無問題,可一旦涉及到和客戶溝通、和上級匯報、和其他同事協調等事宜,頻頻智商下線,他們會有一種心態(tài),那就是寧愿為一件事情死磕自己力求完美,也不愿意和他人打交道,他們會認為其他人素質不行,和他們進行解釋溝通簡直就是受罪。 事實上,這種人注定會被一種東西障礙住手腳,叫做“掌控感”。 人畢竟是活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感受與觀點,協調一群人共同完成一個目標,其難度遠遠超過一個人單打獨斗,然而問題在于,對組織而言,顯然能夠協調其他人共同完成一個目標,比個人單打獨斗要有價值的多。 而這種能力,就是“管理者潛質”。 在學生時代,我們的應試教育用分數作為衡量每個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主要標志,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你我,會誤把優(yōu)秀等同于個人突出的成績,忽視了團隊合作、管理能努力等其他因素,這就導致很多人到了職場環(huán)境中一時調整不過來,會排斥甚至抗拒人際交往及溝通,他們對如何在自己的個性和他人的個性之間尋找平衡點顯得無計可施。 要知道,比起做事,職場的本質更傾向于解決人的問題。 只有了解到上司的具體要求、只要明確知道客戶沒有說出口的需求、只有清楚其他同事的真實顧慮和訴求,一件事情才能真正變得清晰而明確,才會讓后續(xù)的實施工作變得暢通無阻,而不至于做一堆無效的努力。 3、跳出“角色陷阱”,多方面打造自己 例如在傳統的財務領域里,拿高薪的以兩類人居多,一是類似于中華會計網校的名師們,走的是“專業(yè)道路”;二是潛伏在各公司里的財務大神們,他們解決的是事關到公司發(fā)展方向及前景問題,解決的是公司未來往哪里走的問題。 第二條路就是所謂的“高管”方向,很多人在這一點沒有理解問題,而第一條“專業(yè)道路”特別容易被人誤解。 事實上,第一條路也就是“專業(yè)道路”中,專業(yè)只是必備知識和能力,但如何變得“廣為人知”才是比專業(yè)知識本身更為重要的事情。 想要“廣為人知”,你需要結合你的特長,找到需要你的人群,尋求資源、平臺和方式,最終進行價值變現。 像中華會計網校的一些老師,有的本身就是會計師事務所的創(chuàng)始人,除去本專業(yè)業(yè)務能力之外,他們在開拓業(yè)務、談判溝通、自我宣傳等方面也深諳其道,因此才能有機會和網校進行合作,這才是專業(yè)道路中真正的奧秘所在。 也就意味著那些厲害的專業(yè)人士,他們的價值和影響力是成正比的,金錢才不會管你自己有多牛,它更會看你做了什么、又對哪些人產生了影響。 如果僅僅閉門造車、拒絕和這個世界鏈接,注定死路一條。 因此,對于文中的吳婷而言,如果她后期想要在職場中獲得質的提升與發(fā)展,可以立志成為“在數據分析領域最會管人的”、“在管理領域最懂數據分析的”,而不是完全將人和事割裂開來。 永遠對安穩(wěn)保持警覺 這是最后我特別想補充的一點。 不論職業(yè)或者生活中,之所以會有陷阱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的適應能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而這種強大的適應能力會導致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不論處于多么惡劣兇險的境地,一旦人們開始自我麻醉,就會對很多問題視而不見,并天真地以為,這就是常態(tài)。 “其實我還沒有那么糟糕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反正大家都差不多?!?/p> 想想看,你是否經常這樣暗示自己? 而陷阱的最大危險就在于,等你開始習慣了,就會逐漸喪失警覺和斗志,等有一天大禍臨頭時,卻發(fā)現自己早已失去了掙扎的勇氣和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