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知道范進中舉的故事,那只是古代著名小說《儒林外史》其中的一個篇章。《儒林外史》惟妙惟肖地刻畫了文人追逐名利的各種丑態(tài),抨擊了腐朽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建立在隋煬帝大業(yè)二年(公元606年),這是一種通過逐級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這種制度剛剛誕生時,還是有一定生命力的,比起以前的選拔人才制度來,還是進步的。在此以前,選拔人才不經(jīng)過考試,靠推薦,叫作“九品中正制”。三國時代,曹操比較重視人才,他提倡“唯才是舉”,選拔和任用了一批確有真才實學的文臣武將。他的兒子曹丕在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讓各郡推選有聲望的人出任“中正”,將當?shù)氐氖咳?,根?jù)才能分別評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選用,這叫作“九品官人法”。這個時期,還能做到曹操用人一貫主張的“不計門第”的原則。到了曹芳時,司馬懿當政,在各州設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門的人,選取人才把“家世”放在重要位置。從此,九品中正制就變成了世族地主操縱政權的工具。“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推薦者都是豪門貴族,中小地主很難被推薦,更不用說平民百姓了。推薦制失敗了,因為推薦的是門第而不是賢才。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于開皇七年(公元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隋煬帝時開設進士科,通過考試分科選拔官吏,叫作分科取士,也稱為科舉制度。唐代除進士科外,還設置了秀才、明法、明書、明算等科,還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唐代女皇帝武則天對科舉制度做了發(fā)展。她親自殿試并發(fā)明了密封考卷的辦法,防止考官徇私舞弊。武則天還首創(chuàng)了武舉制度,注意選拔軍事人才。
在科舉制度中,皇帝特詔舉行的考試稱為制科。常設的是進士科,這是選拔官吏的最重要的一科。
科舉制度和八股文不能統(tǒng)而論之。唐代以詩文取士,因此詩風很盛;宋代用經(jīng)義取士,所以理學盛行。明清則以八股文取士,即用四書、五經(jīng)上的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格式必須寫八段,起承轉(zhuǎn)合必須寫幾句。文章的主題是為圣人立言,也就是給四書、五經(jīng)做說明,而解釋又必須依據(jù)宋代理學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八股文就是如此地機械,諸多條條框框把讀書人的頭腦束縛得死死的。八股文考不出真才實學。在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物在科舉場上都是失意者,像著名小說《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等。八股文進一步加劇了科舉制度的衰落和滅亡。
清代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社會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