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封建王朝創(chuàng)立初期,往往都會做一件事情,大肆屠戮跟隨帝王打天下的有功之臣。這雖然不是絕對的,但縱觀歷史,類似的現(xiàn)象卻層出不窮。 漢高祖劉邦取得帝位后,頻頻向有功之臣下手。首先是燕王臧荼以謀反罪被滅,其次是楚王韓信,緊接著是梁王彭越被剁成肉醬,殘忍至極,眾大臣心驚膽戰(zhàn)。不久,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也都被冠以謀反罪而難以脫身。西漢初年,劉邦運用各種手段,以各種理由,將異性諸侯王屠戮殆盡。 同樣是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在稱帝后,也玩起劉邦那一套。當(dāng)年跟隨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諸如韓國公李善長、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等都以各種罪名被處死,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被賜死,其他如誠意伯劉伯溫、淮安侯華云龍等則死因成謎。明代之開國功臣幾乎全部被殺,無一幸免,除了老實巴交,懂的進退,并且構(gòu)不成威脅的湯和得以成功歸隱。 有人說,劉邦和朱元璋是特例,其他朝代如何呢? 早在勾踐滅吳之時,范蠡以假死化身陶朱公,泛舟江湖,逍遙自在,有功之臣文種卻得“屬鏤”劍,自盡而終。 即便是一貫被吹捧的唐朝,類似之舉,不止一端。唐高祖李淵殺吳王杜伏威、魯國公劉文靜,唐太宗李世民殺鄖國公張亮、燕郡王羅藝、潞國公侯君集等等,不勝枚舉。 其他朝代,就連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清代也未能免“俗”。清王朝穩(wěn)固之后,鰲拜和三藩勢力也相繼被誅滅。 “狡免死,走狗烹”似乎成了一條不變的鐵律,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 綜合來看,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這是主要矛盾轉(zhuǎn)移的結(jié)果。打天下是眾“兄弟”一致對外,內(nèi)部團結(jié)是自然而然的事,而坐定天下之后,于皇帝而言,外部矛盾已經(jīng)基本解決,迫切解決的則是內(nèi)部威脅。在此背景下,皇帝殺殺有功之臣,穩(wěn)固一下政權(quán),似乎還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皇帝屠殺有功之臣,往往發(fā)生在王朝繼承人確定的時候。道理顯而易見,元老及有功之臣勢力往往根深蒂固,容易造成臣強主弱的局面。屠殺有功之臣也是出于皇權(quán)順利迭代的需要。 值得一說的是,盡管“兔死狗烹”在歷史上是普遍現(xiàn)象,但也不是絕對的。如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quán)”就很好地走出了這一歷史怪圈,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