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今社會中過敏體質(zhì)的孩子多屬于脾胃虛弱,本身脾胃消化功能就不好,又因為抵抗力較弱,常反覆感冒,吃抗生素、解熱鎮(zhèn)痛藥等,也對小兒的脾胃有所影響。 中醫(y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脾主運化”,人體需要靠“脾”的運化功能,把吃進去的食物消化、吸收、轉(zhuǎn)化,再運送到全身各處,使人體各部份能得到足夠養(yǎng)分,而能維持機能正常的運轉(zhuǎn)、生長肌肉等。因此中醫(yī)對小兒食欲不振,最重視的就是“脾胃”的調(diào)理。 食欲不振的七種類型
小兒生病后往往食欲不佳,而現(xiàn)代人的外在環(huán)境跟飲食習慣也都讓病況更加復雜,如吹冷氣、喝冰飲、愛吃辛辣油炸食物、晚睡、喜吃精致飲食等,因此在面對小兒食欲不振問題時,還需細細辨別不同的類型。 1、脾失健運---臉色白而沒光澤,體型瘦弱
治療以健脾助運為主,如“曲麥枳術丸”,用神曲、麥芽、枳實、白術、蒼術、雞內(nèi)金、陳皮。多用健脾消食的藥物,還可加山楂、萊菔子等。 2、脾氣虛---精神較差,面色萎黃,容易流汗
治療注重健脾補氣。代表方劑有四君子湯系列加減,參苓白術散等。如果脾胃運化較差,單服四君子湯補氣容易脹悶,加入陳皮可幫助消化,名為“異功散”。 3、脾陽不振---面色白、較怕冷、軟便腹瀉較明顯
治療若只健脾補氣是不夠的,還需用溫陽的藥物,如干姜、附子、肉桂。理中湯是代表方劑,由人參、白術、干姜、甘草組成,具有溫補中陽的作用。但要注意這類溫陽藥比較燥熱,長期使用容易化燥傷陰,要觀察小朋友的癥狀。 4、食積---胃腹脹滿、口臭、呃逆酸腐氣味
治療要健脾消食化積,代表方劑是保和丸,常用神曲、麥芽、山楂、萊菔子來消食化積,若化熱要加一點清熱藥,如梔子、連翹。 5、痰濕中陰----虛胖、肚子有水聲
治療要健脾化濕化痰。常用方劑有二陳湯、平胃散、五苓散等。 6、胃陽不足---口干,皮膚干燥,大便多干結、舌質(zhì)紅
這時治療就不能用燥濕的藥,而要用滋潤的藥來養(yǎng)護胃陰。常用的養(yǎng)陰藥有烏梅、白芍、石斛、玉竹、北沙參、麥冬、甘草、山藥、黃精等。 7、表虛營衛(wèi)不和---容易自汗、抵抗力差、容易感冒,腸胃虛弱
|
|
來自: 百科知識大匯集 > 《學習調(diào)理孩子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