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一個非常重實踐的宗教。要達到“得道成仙”,有許多的方法,如符箓、咒語、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達方法上的超越與逍遙,從依技成仙轉(zhuǎn)化為依藝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實踐證明,存有機心的外丹服食等技術(shù)方法,不能解決得道成仙的問題。故道教非常重視內(nèi)丹術(shù),強調(diào)性命雙修,重視內(nèi)在精神涵養(yǎng)與外在煉形體和服食的結(jié)合。 在精神內(nèi)養(yǎng)的方法上,《莊子》重視心齋、坐忘?!叭粢恢?,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保ā肚f子·人間世》)“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保ā肚f子·大宗師》)。 道教修煉中也重視這種“忘”、“齋”、“化”的內(nèi)在精神涵養(yǎng)方式,如譚峭說:“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yǎng)氣,忘氣以養(yǎng)神,忘神以養(yǎng)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化書》) “技”,只是純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后的“藝”,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遙”。在《莊子·達生》中講的“削木為鐻”的巧匠梓慶的故事,《莊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將畫圖的故事,以及《莊子·養(yǎng)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講的都是在如此心齋、坐忘、體道工夫之下,使得無論是雕刻、繪畫甚或是解牛,都成為鬼斧神工的“藝”而非僅僅是“技”?!棒~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保ā肚f子·大宗師》)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多重“逍遙”的美學意蘊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氣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