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
千 家 飯 南北朝·契此和尚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云頭。 [作者] 契此,明州奉化縣人(今寧波奉化),生活在唐末五代。他是一個下層游方僧人,由于經(jīng)常被著一個布袋,又被稱為布袋和尚。 契此一生逍遙自在,為人放誕不拘。平生惟愿持杖云游,渾身上下別無長物,止一缽一布袋而已。喜啖千家飯,淡看人間名利。塵勞行腳,化身千百億,度脫了不少世人,人皆以為彌勒佛轉(zhuǎn)世。 [賞析]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描述盛行于印度和南傳佛教國家如泰國、緬甸、錫蘭等地出家人的生活形態(tài)。每天早上在幾條街或幾個村落沿門托缽,但不至于托千家的飯,這是形容沒有固定的寺院,經(jīng)常在行腳之中。中國只有少數(shù)云游僧,布袋和尚是其中之一。他具有神異能力,被尊為圣僧,神出鬼沒,居無定所。這種生活方式使人感覺自己只有一個身體。 “青目睹人少”,這一句用了稽康用青白眼對待知己與俗人的典故,表明他不為人知的寂寞與孤獨。同時也形容了布袋和尚逍遙放曠,無拘無束的一生。他用非常澄澈、明亮、無染的眼光,也就是智慧的眼光來看人,然而看到的人很少。這句話有雙重意思。在山林野地要遇到人不容易。另一重意思是他用智慧冷靜的眼光看人間,像人的人太少了,也就是說有智慧、有高潔品格的人太少了;而修行人之中,對佛法、禪法有實修實證、正知正見的明眼人也太少了。 注:“青目”,“青白眼”名典,對人好就“青眼有加”,對人不好就“白眼相向”。阮籍是始作俑者,《晉書。阮籍傳》載: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稽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買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 “問路白云頭”,一路碰不到人,遇到的人又不知道路怎么走,只好向白云問路了。另一層意思是,像我這樣的人要問道于何人?有智慧、開悟的人太少,在修行的路上找不到伴侶或可以指路的人,只好請大自然來告訴我了。 這首詩很美,畫意濃厚,從中可以體會他的心境,一方面覺得很凄涼,卻又很自在。 在禪宗的僧侶之間常提起此詩,是所謂閑云野鶴的生活??墒侨绻钕耖e云野鶴,心中對紅塵物欲還是放不下;或者物欲放下了,知見障礙、觀念執(zhí)著卻放不下,就都不能用這四句詩來形容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