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琴弦及古琴譜琴弦可不僅僅是琴上的幾根線那么簡單,它直接影響到琴的音色。一張琴的水平能不能全部發(fā)揮出來,琴弦的好壞和合適程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最早的琴弦是用蠶絲做的,所以古琴在中國樂器分類中算作“絲”類。 絲弦的特點在于韻長味厚、蒼古圓潤。其韻味淳厚,柔和飽滿,敏感細膩等特點,是現(xiàn)在常用的鋼絲弦所無法比擬的。但是絲弦也有缺點。比如聲音比較?。ǖ沁@符合古琴娛己的要求),易斷,上弦麻煩,上之前要先拿磚頭把弦吊開,價格也相對較貴。所以現(xiàn)在絲弦的使用并不多?,F(xiàn)在使用最多的是鋼絲弦,就是在鋼絲外面裹上尼龍。琵琶、古箏等樂器現(xiàn)在使用的也都是鋼絲弦,不過現(xiàn)在琵琶的一弦比較流行用純鋼絲,外面不裹尼龍,這樣聲音更亮。鋼絲弦的優(yōu)點是便宜,經用,聲音大。但是也有顯著的缺點,就是有金屬聲,比較噪,沒有那種古韻,有的彈出來甚至不像古琴。第三種是新產品,是由廈門的龍人琴坊制作的冰弦,是一種高科技纖維琴弦(我不是小廣告啊)。這種弦集中了絲弦和鋼絲弦的優(yōu)點。當然,不是所有的琴都是用絲弦比鋼弦好。有的琴適合上鋼弦,有的適合絲弦和冰弦,這個要具體分析。
至于古琴譜,這可是個有文化的東西。根據(jù)之前的介紹,古琴在古代是文人的專利,那么記譜方式也就以文人擅長的方式來進行。下面這段文字來自互動百科:古琴譜,又名減字譜,相傳為唐末曹柔發(fā)明,減字譜一般為四部分,上方紀錄左手指法,下方紀錄右手指法,左上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為右手指法,內部為所彈、按弦。除此之外,減字譜還有續(xù)部、注釋,一般用來標示音的細微變化。但由于減字譜無法記錄每個音的時長,故而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傳。現(xiàn)存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著3000多首古琴曲。那么唐朝之前呢?之前是文字譜。樂譜上第二列最后一個字,就是有個草字頭的。這個字傳達了以下豐富的信息:散音(就是空弦,左手不用按)托(一種右手的指法,大拇指向內撥弦)三弦。就這一個字,就告訴了彈琴的人位置,指法和弦位。那么大家會不會覺得記不得呢?其實很簡單。仔細觀察,表示散音的是一個草頭,就是“散”字的前三筆琴弦,表示托的是托字的右半部分,三弦就是寫在中間那個三字。因為記譜都是各個字的一部分,因此叫做減字譜。只要熟悉了,很容易認。例如:第七行第一個字,散音勾(一個指法。右手中指向內撥弦)三弦。有時沒有草字頭,是因為前面已經寫過了,為了簡便,在出現(xiàn)變化之前都不再寫,表示都是散音。琴譜的發(fā)展歷史。自有古琴以來,在琴譜出現(xiàn)之前,學琴都是靠師徒之間口授心傳,一句一句,一曲一曲的傳授,由于指法隨著古琴的技法發(fā)展而逐漸復雜,漢代開始有彈琴手法的名稱記載,這些手法又稱為指法。為了方便記憶,彈琴人便將指法用文字記下來。其后又把整首琴曲每一個指法用在哪一條弦的哪一個徽位的彈琴方法詳細記錄下來,并將琴曲的調名記下,便成為琴譜。當時稱為“琴敘譜”,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文字譜”。 《碣石調幽蘭》就是現(xiàn)存唯一文字譜例。從漢末有指法記載發(fā)展到隋末文字譜成熟,中間不少于五百年。文字譜雖然可以將琴曲的彈奏方法記錄下來,但是由于記敘冗長,一句琴曲動輒就要兩、三行文字,記錄一首琴曲花上很多篇幅,不便于記錄與學習。所以在文字譜出現(xiàn)之后,歷代彈琴人覺得有進一步改良的必要,彈琴人就朝著兩方面嘗試:一方面是嘗試用更簡單的符號表示指法,以容易上手;另一方面是將文字譜簡化,以免篇幅冗長,閱讀困難,影響學習。結果是符號代替不了文字,文字譜經過數(shù)百年的演化,慢慢發(fā)展成為減字譜。古今中外的音樂譜種類很多,最簡單而粗略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種是以表達音階高低節(jié)奏快慢為主的“音階譜”,例如中國的工尺譜,西洋的五線譜等;另一種是以表達樂器的演奏技巧為主的“手法譜”,古琴譜就屬于這一類。有興趣的可以去找工尺譜看看,但是俺看不懂,不能胡說。正因為減字譜有這個缺陷,所以大家拿到琴譜就會根據(jù)個人的理解彈出不同的節(jié)奏,這樣就形成了古琴界一個很重要的現(xiàn)象,就是曲譜的版本問題(當然,曲譜的不同版本不單單是節(jié)奏上的區(qū)別)。每個人會有每個人的特點,而當這個人成為一代宗師后,這種特點就成為了這個門派的特點,否則怎么說古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后來由于西洋樂的興起和傳入中國,以及民樂簡譜的出現(xiàn),琴家開始使用簡譜、五線譜和減字譜同時來記錄一首樂曲,以此來保證統(tǒng)一。比如近期出版的古琴考級標準教材《古琴曲集》就是一套比較規(guī)范的書籍。但是這也不是沒有問題。古琴是一種很個性化的樂器,前面多次說到每個人的那一點點不同就造就了古琴曲不同的意境,這也是古琴的魅力所在。 但是當我們用很規(guī)范的西洋記譜方式來記古琴曲,相當于把它裝進了框框里面,無法自由發(fā)揮。另一方面,西洋樂是很嚴謹?shù)?,一般來說一段都是一個節(jié)奏型,比如三拍子、四四拍等等,很少在一段內突然改變節(jié)奏。民樂如琵琶等,會出現(xiàn)在一個樂段內幾個小節(jié)改變節(jié)奏,比如四四拍的曲子里某幾個小節(jié)變成三拍或者兩拍。而這種情況在古琴曲里就太常見了,可能好多個小節(jié),每個的節(jié)奏型都不一樣。這用西洋樂的記譜方式就很不好記。何況古琴還有很多節(jié)奏的變化并不是那么嚴格的幾分之幾,就是那一點感覺,沒法記下來。 因此,如果沒有實際聽過某個曲子,僅僅拿著譜子彈,很可能彈出來的東西非常奇怪。甚至你不知道該怎么下手。這也讓很多沒有音樂基礎的初學者深惡痛絕,因為他們本來節(jié)奏感就不是很好,還這樣頻繁的變化,最后根本就不知道節(jié)奏到哪里去了。還有“打譜”,其實就是把減字譜翻譯成簡譜和五線譜的過程。這個是很費勁的,但是又很急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