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21歲中進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jié)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 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quán)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以上是勤儉節(jié)約的故事,其實上梁錢更多的是鎮(zhèn)宅辟邪之用,相當于無形世界的一把鎖。寺廟,民宅蓋房梁上放鎮(zhèn)物,選一黃道節(jié)日上梁,在梁上掛紅布、古錢,上梁錢除一般現(xiàn)用精美貨幣為易選易得之物外,常用于清錢。古代也選歷代名泉,具有雄厚財力的古剎,名宅好專門鑄造上梁壓勝錢,歷史資料也有記載。 民國29年(1940年)古錢商駱澤民于北京西南百里的房山(又稱大王山)半山腰有座建于金代的古屋,泥工拆房時從腐朽的梁上發(fā)現(xiàn)古錢二枚,“皇統(tǒng)元寶”(金、珍錢)和 “天顯通寶”(遼、珍錢),駱澤民高價購得,國人為防該錢流失海外,聯(lián)合集資議賺未果,最終被財力雄厚的日本人大川鐵雄以7500大洋購得。 說明:內(nèi)容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