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部分冷兵器,其實都起源于生產(chǎn)生活的工具,比如刀、斧原本用于砍柴,弓箭、長矛原本用于狩獵,戈原本就是鐮刀。唯獨劍,是專門為殺戮而設計出的兵器。 ▲越王勾踐劍 故而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劍都是一種精神象征。在中國文化中,劍被譽為百兵之君子。在尚武的時代,無論是廟堂之高的文臣、武將,還是江湖之遠的儒生、道士,都會佩劍或者負劍出行。 ▲背負寶劍出行的韓信 中國劍的裝具,也蘊含了各種講究,每一個部件都有重要的作用,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南北朝之前的中國劍,裝具較為簡單,可分為四大件: 劍首:即劍柄的末端。 ▲戰(zhàn)國青銅劍首 劍格:即劍柄與劍鞘之間的部分。 ▲漢代玉劍格 劍璏:劍鞘中部的佩劍,方便將劍固定在腰帶上。后來被吊耳取代。 ▲漢代玉劍璏 劍珌:包裹在劍鞘底端,后世稱之為劍標。 ▲春秋玉劍珌 在不同的時代,這些劍具的造型甚至名稱都不盡相同,但是基本功能是差不多的。這四樣里面,劍首是劍柄配件,劍璏、劍珌是劍鞘的配件。唯獨劍格在劍鞘和劍柄之間,而且位處劍柄和劍身當中,所以劍一丁點的形制變化,都會在劍格上體現(xiàn)出來。不同時代、甚至不同作用的劍,劍格都不相同。 劍格的作用類似于刀上的刀鐔,基礎作用在向前刺擊的時候防止手滑到刃部。刺是劍的老本行,所以劍格是必備的。相比之下,很多刀沒有刺的功能,也就沒有刀鐔。 ▲無刀鐔刀的典型,俄國恰西克軍刀 漢代劍格最顯著的特征是前端呈一個三角形,入鞘后和刀鞘的鞘口正好契合。這種劍格的功能也相對單一,只具備最基礎的功能。但是也有少量的漢劍劍格細長,應當具備一定的格擋功能。不過,這種劍格并不是主流。 ▲漢代的劍格與劍鞘契合 ▲細長的漢劍格,但不是主流 漢代形制的劍格具體用到什么時候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從出土文物來看,南北朝時期,刀鞘開始出現(xiàn)鞘口護環(huán)等等附件,但是這一時期的劍出土較少。 ▲晉朝的劍格,依然沿用漢劍格的造型 ▲出土南北朝環(huán)首刀 不過,在唐朝功臣徐茂公的墓里出土過一把班劍。班劍,即大臣們上朝佩戴的劍,因為有紋飾,故而得名“班”(通假字,通斑)。因為沒有實際作用,所以從晉朝開始,班劍變成了木劍,但是裝具比起實戰(zhàn)劍來更加精致。 這把出土唐代班劍也不例外,劍柄和劍鞘都包裹有一層薄薄的銅皮,而且這些銅皮不僅有鎏金工藝,還被鏨刻上復雜的花紋。這把劍的劍格,變成了一個橫在刀鞘和刀柄之間的金屬條。 ▲出土唐代班劍的劍格 在差不多同時代的畫作上,也能看到這種造型的劍格,可見不是孤例。有意思的是,一些傳世的隋刀的刀鐔很多也長這樣,一些唐代繪畫里的唐刀也有這樣的刀鐔。這時候刀的應用比劍廣,所以刀裝具影響了劍裝具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唐代梁令瓚《二十八星宿圖》中的唐劍 ▲唐代梁令瓚《二十八星宿圖》中的唐刀 ▲兩把傳世隋刀的刀鐔 可以看出,這些劍格多為金屬質,基本功能還是沒變,防止手滑。但是跟漢代的劍格比起來,多了一些格擋的作用。假設敵人的刀順著劍身劍刃一路往刀柄滑,或者沖著刀柄砍,平直的金屬劍格多少可以抵擋一下。漢代的劍格本身造型就不適合格擋,而且劍格大多為玉、木都做成,看著就知道不耐砍。 ▲中世紀后期的手半劍也采用了平直的劍格,有很多招式需要用到劍格去格擋 到了宋代,伴隨著中原王朝騎兵的衰落,劍再次煥發(fā)生機,為了應付新的作戰(zhàn)需要,劍的造型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按照《武經(jīng)總要》的記載,宋代的軍隊多使用“厚脊短身劍”,增加了劍劈砍的威力,而且厚重的劍身也能更加有力的格擋。 ▲《武經(jīng)總要》里的宋劍 所以宋代劍格也明顯增加了格擋的功能,變得寬厚,造型也從一個直條變成了一個“V”字型,當敵人的刀刃滑到劍格上的時候,正好卡在劍身和劍格之間,有效防止敵人的刀刃傷到手。而且,這種三角形的結構也比直的結構更加穩(wěn)定,簡單說,耐砍。 ▲南宋《中興四將圖》中韓世忠侍從的佩劍 ▲南宋《搜山圖》里的宋劍 ▲傳世宋劍 到了明代,劍依然少量的應用于戰(zhàn)場,步兵行軍時的先鋒往往是一手持盾,一手持劍。另外,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力圖改變宋朝以來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鼓勵書生和官員佩劍。故而明代的劍呈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形態(tài)。 ▲走在行軍隊伍前列的劍盾兵 一種是實戰(zhàn)劍。明代的實戰(zhàn)劍,一部分繼承了宋代“厚脊短身劍”的形制,造型和宋代的差不多,不過有的劍格是直的,并非“V”字形。 ▲明代早期實戰(zhàn)劍 還有一種出現(xiàn)相對晚一些,可以說最具明代特色的一種劍——“刀鐔劍”。這些劍的劍格和同時代刀鐔的造型一樣,是一個圓盤,進一步增強了格擋的效果,也更利于發(fā)揮劈砍的威力。從畫作和實物上看,刀鐔劍制作更為精良,很多傳世刀鐔劍劍身采用了夾鋼甚至旋焊等復雜工藝,可以算得上是“大寶劍”。 ▲明代《礪劍圖》中的刀鐔劍 ▲傳世刀鐔劍 刀鐔劍一直到清代早期都有,天津博物館藏有一把名為“白雪”的清代寶劍,也沿用了明代刀鐔劍的設計。不過,也有人認為白雪劍本身就是明朝的,只是后來被清代八旗貴族收藏,故而產(chǎn)生了訛誤。 ▲白雪劍 另一種就是經(jīng)常說的佩劍,尤其以各種華麗的公卿佩劍最為出名。這些劍的劍格也很具有鮮明的明代特色,被稱之為“云芝格”。云芝是一種珍貴的藥用真菌,顧名思義,這種劍的劍格像“云芝”一樣,飄逸美觀。 ▲明代云芝格寶劍 這些劍的作用一是裝飾,二是緊急情況下自衛(wèi),所以刀身相對輕薄。云芝格顯然不具備格擋的效果,而且很多云芝格佩劍劍格上刻裝金飾銀,還有浮雕,這玩意擋一下,別的不說,至少普通人家?guī)讉€月的工資沒了。 云芝格劍入鞘后,劍鞘正好卡進劍格里,非常穩(wěn)定,絕對不會出現(xiàn)掉出來的情況,對于追求風度的文武官員來說,這很重要,可以避免尷尬。要不然兩個當官的一見面,鞠躬對拜打個招呼,突然劍滑出鞘了,文官還好,武官鬧不好得打一架?;蛘呙嬉娚霞壣踔粱实鄣臅r候,納頭一拜,劍出來了,搞不好要丟飯碗的。 ▲云芝格寶劍入鞘 不過云芝格劍在拔劍時,需要一手按住劍鞘,一手拔劍。但是對于官員來說,這并不算不便。 至于清代劍的劍格造型,小編在這里就不多介紹了,因為我們今天各式武術劍的造型,基本上就沿襲自清代到民國的劍。 ▲晚清劍師的比武 有意思的是,很多現(xiàn)代格斗刀是雙刃短劍的形制,這些格斗刀的護手設計大致上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類似宋代“V”字劍格,一種類似于明代刀鐔劍格。在用冷兵器這個領域里,古人的智慧實在有太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護手類似宋代“V”字劍格的雙刃格斗刀 ▲上圖護手類似明代刀鐔劍格的雙刃格斗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