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談到,量子力學為了保證其自身的不確定性,不惜使用難以理解的“波函數(shù)坍塌”方式,來避免我們?nèi)ヌ綔y它;更不惜去違背數(shù)學上強有力的貝爾不等式,來破解愛因斯坦的EPR佯謬;在這節(jié)當中,量子力學繼續(xù)展露它的鋒芒,逐步擊垮你心目中的現(xiàn)實,然后重塑你的世界觀。 3、延遲選擇:量子力學的關聯(lián)性,強到真的可以破環(huán)因果論? 量子力學強大到可以違背貝爾不等式,如果止于這里,那么你就太小看量子力學了,在這個實驗當中,量子力學繼續(xù)展示它的力量,甚至違背我們從未懷疑過的常識——前因后果論。 1979年,在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時,在愛因斯坦工作過的普林斯頓召開了一個討論會。會議上,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提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構想,也就是“延遲選擇實驗”。 延遲選擇實驗示意圖 實驗思路:用半鍍銀的反射鏡代替雙縫,光子槍每次發(fā)射一個光子,每個光子有50%的可能性通過反射鏡,另外50%的可能性被反射,這是一個量子隨機過程,與它選擇雙縫單縫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把反射鏡和光子入射途徑擺成45度角,那么它一半可能直飛,另一半可能被反射成90度角。在另外的全反射鏡,把這兩條分開的光路匯到一起。同時在終點處插入一塊呈45度角的半鍍銀反射鏡,如果我們仔細安排位相,我們完全可以使得在一個方向上的光子呈反相而相互抵消,而只在另外一個方向輸出。 我們看實驗結果前,先來討論一下,如果是發(fā)射光子速,那么這是實驗就變成了兩束光干涉,沒有特別的異常,但是我們現(xiàn)在是一個個發(fā)射光子。 根據(jù)經(jīng)典物理學,光子只能走一條路,具體走哪條路,由第一塊半透鏡的量子隨機性來決定,一切都沒有問題。然后我們一個個發(fā)射光子,單個光子由于沒有產(chǎn)生干涉的對象,所以只能在最后相聚的兩個方向上,各自形成一個光點,看似是很自然,也無懈可擊的推論。 再來看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詮釋的解釋,第一個半透鏡的量子隨機性,會造成每個光子在兩條路上行徑的疊加,換句話說,此時每個光子必定同時沿著兩條途徑而來,在終點進行自我干涉,干涉方程會告訴每個光子落在干涉圖樣上每個點的概率,所以就算我們發(fā)射單個光子,最后還是會在單個方向上形成干涉圖樣,另外一個方向干涉相消(這里不是說光子落在屏幕上相消,而是光子根本不會出現(xiàn)在相消一側(cè),這是有區(qū)別的,前者雖然光子消失但是留下的能量轉(zhuǎn)化為其他形式,后者是所有光子能量根本到達不了這一側(cè))。 好了,經(jīng)典物理學和量子力學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實驗結果到底會怎么樣呢? 過了5年,科學家真做了這個實驗,實驗結果毫無疑問站在了量子力學的一邊,科學家們對量子力學的怪異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實驗結果符合哥本哈根詮釋的預言,一旦我們在中途利用探測器,檢測光子到底走了哪條路,實驗結果立馬回到經(jīng)典物理學。 聽起來怪神秘的,一個光子分身同時走了兩條路,最后在終點處造成自我干涉,沒錯,就是這樣的,這就是量子力學的解釋,這就是哥本哈根學詮釋必然的結果。但是有的人可能會想:這也沒什么啊,就算光子同時走了兩條路徑,也沒什么大不了,量子力學是禁止我們同時在兩條路上檢測到到光子的,因為我們一旦在第二反射鏡后面加入光子檢測器,根據(jù)波函數(shù)坍塌原理可知,此時光子的波動性將會消失,和雙縫干涉實驗一樣,并沒有什么矛盾。 其實,這個實驗的精妙之處還沒開始,繼續(xù)我們的實驗,我們可以在光子槍發(fā)射的光子通過第一個半透鏡之后,再人為決定是否放置光子探測器,此時光子無論是隨機經(jīng)過哪一條路徑而來,還是同時經(jīng)過兩條路徑而來,光子都已經(jīng)做了選擇,這時候我們再去放置光子探測器,這時候還會發(fā)生干涉嗎?我們會在兩條路上檢測到同一光子的兩個分身嗎? 實驗結果,毫無疑問地再次支持量子力學,一旦我們放置光子探測器,干涉就消失,光子只會選擇一條路徑而來,具體哪一條路徑由第一塊半透鏡隨機決定,無論你的光子探測器在什么時間放置,都不影響量子力學先前預言的結果。 有人會想,或許光子沒有同時通過兩條路,光子始終只走了一條路,只是另外一條路影響了它!這是個很好的詮釋,如果這樣解釋,那么將造成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如果光子如果只走了一條路,那么它是如何知道另外一條路的存在的,它是如何知道另外一條路的光程(如果它不知道光程,就無法干涉),單個光子落到其中一個屏幕上,那么我們就確定了它走哪條路,如果我們只改變另外一條路的光程,那么干涉圖樣必定有變化,可是單個光子只走了讓它干涉方向的路,另外一條路如果它沒走,它怎么知道如何改變相位差呢?這似乎也讓人更難以接受,是的!除了接受哥本哈根詮釋之外,我們目前似乎沒有更好的解釋。 從因果關系看來,光子選擇通過一條路徑,還是選擇同時經(jīng)過兩條路徑,居然可以是在它做出選擇之后,我們再決定是否放置探測器時再進行選擇,這完全破壞了前因后果論,光子在未來是否被檢測居然可以決定它之前的選擇。 如果我們止于這里,那么你就再次太小看了量子力學,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實驗過程,并未對這個顛倒的因果時間間隔做限制,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實驗,用未來任何時候的“因”;來決定我們現(xiàn)在這個時刻的“果”,有人肯定在想,是不是可以讓未來的我,告訴我明天的雙色球號碼。。。嘿嘿(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哪天實現(xiàn)了呢?。?/p> 引力透鏡 大家自己去想想難點在哪吧!不過我們可以設計這么一個實驗,比如利用引力透鏡效應,十億光年外的光到達地球進行干涉,按照延遲選擇實驗思路,我們可以經(jīng)過巧妙的設計,讓我們現(xiàn)在做的事,決定這個光子,在十億年前選擇走哪條路線,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現(xiàn)在的我們居然可以改變十億年前的事。 這個實驗,聽起來很科幻,是不是哪里出了問題,我們換個角度,按照主流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存在爭議),在137億年前,宇宙所有物質(zhì)能量都是聚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宇宙的一切,在大爆炸初都是關聯(lián)在一起的,無論現(xiàn)在相聚多遠,至少曾經(jīng)“在一起”過,或許正是因為這樣,這種關聯(lián)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大爆炸的初始狀態(tài)已經(jīng)決定了今后的一切…………別??!這不是回到了決定論嗎,NO。NO。NO。。。這只是一個腦洞大開的想法而已,大家不用緊張,目前沒有任何實驗支持這點,所以我們選擇無視吧! 但是物理問題居然上升到哲學話題了,這讓唯物主義者,似乎有點難受,如果在這里你只是難受,那么下面一個實驗,將會讓你“病得不輕”。 4、薛定諤的貓:存在或者不存在,這是關鍵所在! “薛定諤的貓”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于1935年提出的有關貓生死疊加的著名思想實驗,薛定諤是愛因斯坦的追隨者,為了指出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它精心設計了這個思想實驗,該實驗直指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原理到宏觀過渡的邊界問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薛定諤極力反對哥本哈根詮釋,但是他提出的薛定諤方程,卻成了哥本哈根詮釋的基本方程之一,看來科學家對科學的貢獻,從來就不以科學家的站隊來區(qū)分,就如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貢獻一樣,科學總是在泥濘的道路上,磕磕碰碰地行徑,而科學家們,正是鋪平道路的先驅(qū)者,雖然偶爾會走錯路,但是每個時代,總會出現(xiàn)超越他那個時代的天才,把科學帶回正確的道路上。 薛定諤的貓 實驗是這樣的:在一個盒子里有一只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zhì)。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zhì)將會衰變,并釋放出毒氣殺死這只貓;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zhì)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 根據(jù)經(jīng)典物理學,在盒子里面,必將發(fā)生“貓活下來”和“貓被毒死”兩個結果之一,而外部觀測者,只有打開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結果。但是在量子的世界里,當盒子處于關閉狀態(tài),整個系統(tǒng)則一直保持不確定性的疊加態(tài),即貓活和貓死的疊加,一旦我們打開盒子觀察,波函數(shù)坍塌,疊加態(tài)的貓又回到經(jīng)典物理學,這是哥本哈根詮釋的必然結果。 該實驗一提出來,愛因斯坦興奮不已,心想終于攻擊到量子力學的軟肋了,并洋洋得意地,對波爾拋去一句極具諷刺的話“難道我們不看月亮時,月亮就不存在”! 波爾和愛因斯坦在一起討論問題 此時,波爾對愛因斯坦的的反駁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剛開始并未覺得這個實驗有什么特別之處,或許又是愛因斯坦搞得什么鬼名堂。不過當他仔細研究該問題時,就發(fā)現(xiàn)問題大了。該思想試驗,成功地把微觀的不確定性帶到宏觀世界,我們看一眼就足以決定貓的生死(注意不是發(fā)現(xiàn),而是決定),在打開盒子前,波函數(shù)彌漫在整個封閉系統(tǒng)中,其中的貓也不例外,世界萬物都有量子組成,每個量子都存在不確定性,那么組成宏觀物質(zhì)的實體,也是眾多不確定性的疊加,包括整個月球,當我們用波動力學去描述月球時,月球似乎也被概率包圍,雖然概率很小很小,但是波函數(shù)下的月球,確實有消失的可能性(概率小到從宇宙誕生到結束,再進行幾個輪回都不太可能發(fā)生),但是數(shù)學中不能忽視這個概率,這也正是愛因斯坦的月球比喻,正中量子力學要害的原因。 哥本哈根詮釋對于這個思想實驗的解釋,似乎也不想觸及“客觀規(guī)律不隨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只是委婉地解釋到:在打開盒子的瞬間,彌漫在盒子中的波函數(shù)坍塌,波動力學方程可以精確預言所有可能性。 該實驗只是思想實驗,無法具體實施,所以一直處于爭論,好消息是近年,有科學家在實驗室,做出了相類似的實驗,當然不是用“貓”做實驗,而是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某些粒子存在疊加態(tài),既相當于這個實驗中的“半死半活的貓”。 為了解釋這個不可思議的思想實驗,科學家提出各式各樣解釋,比如平行宇宙詮釋,導航波詮釋等等,其中“平行宇宙理論”被大量影視作品引用而被大眾熟知。 它描述到,我們的每次選擇,宇宙就分裂成兩個宇宙,一個宇宙的貓活了下來,一個宇宙的貓死了,至于我們看到的是哪種情況,完全取決于我們存在于哪個宇宙。 該解釋的優(yōu)點是:波函數(shù)從未坍塌,薛定諤方程始終成立。但是我們的每次選擇,宇宙就進行一次分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有點難以接受,但是比起波函數(shù)坍塌,貝爾不等式實驗,哪個沒有讓人不安呢!至于誰對誰錯,至今沒有定論。 存在或者不存在,這是關鍵所在!或許莎士比亞早已參透這一切。 5、偏振鏡實驗 量子波動力學告訴我們,光顯現(xiàn)波動狀態(tài)時是橫波,麥克斯韋爾的電磁學也能得到同樣結果。 偏振鏡實驗示意圖 實驗過程:實驗需要3個偏光鏡,當A,B兩個偏光鏡的偏振方向成90度,光線無法同時穿過這兩個偏光鏡! 但是,在中間放入第三個偏光鏡C,調(diào)整第三個偏光鏡C的角度,會發(fā)現(xiàn)有光線同時穿過了3個偏光鏡! 當?shù)谌齻€偏光鏡C成45度時,有1/4的光線穿過了三個偏光鏡,如果去掉中間一個偏光鏡,則光線被全部擋住! 這是個非常違反常識的實驗,該如何解釋該現(xiàn)象?實驗到底隱藏了量子力學的什么秘密?這個問題留給讀者朋友們?nèi)ニ伎及伞?/p> |
|
來自: 蝸牛s66shdvnz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