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Mount Emei)位于中國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nèi),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來自:儒佛道文化) 《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也,故名峨眉山。' (來自:儒佛道文化) 峨眉山處于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qū),區(qū)系成分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物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體系,有植物3200多種,約占中國植物物種總數(shù)的1/10。 (來自:儒佛道文化) 峨眉山還是多種稀有動物的棲居地,動物種類達2300多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jié)隊向游人討食,為該山一大特色。 (來自:儒佛道文化) 峨眉山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gòu)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 (來自:儒佛道文化) 山上多古跡、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跡,是中國旅游、休養(yǎng)、避暑目的地之一。 (來自:儒佛道文化) 峨眉山的氣候,除受三大因子(輻射、大氣環(huán)流、地理)的制約外,地形地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山區(qū)內(nèi)低云、多霧、雨量充沛(地當著名的'華西雨屏')。 (來自:儒佛道文化) 峨眉山大地構(gòu)造位置地處上楊子板塊本部的峨眉一瓦山斷塊帶,為一座背斜斷塊山。 (來自:儒佛道文化) 斷層有峨眉山斷層、觀心庵斷層、萬年寺斷層。峨眉山斷層分布于峨眉山南東側(cè)。在本區(qū)域范圍內(nèi),由西南楊村鋪附近,北東經(jīng)張山,至峨眉山市中區(qū)。 (來自:儒佛道文化) 大峨山是峨眉山的主峰,海拔3099米,山脈峰巒起伏,重巖疊翠,山麓至峰頂50余公里,石徑盤旋,直上云霄。 (來自:儒佛道文化) 在金頂有大面積抗風化強的玄武巖覆蓋,構(gòu)成了傾角在10~15度間的平坦山頂面。而在金頂?shù)臇|側(cè)為古生代碳酸巖,由于流水沿背斜裂隙強烈溶蝕,形成了高達800米的陡崖(舍身崖)和深澗。 (來自:儒佛道文化) 二峨山又名綏山,呈東北-西南走向,由花崗巖、白云巖等構(gòu)成。主峰形似覆釜,海拔1909米。林木多柳杉、雜木、竹類,建有林場。土產(chǎn)茶葉、竹筍、桐油、生漆等,并產(chǎn)中藥材。西麓豬肝洞,為道教名勝。南有紫蕓洞,相傳是唐呂純陽修煉處。 (來自:儒佛道文化) 三峨山又名西皇山,位于樂山沙灣鎮(zhèn)西南。長13千米,寬7千米,主峰海拔2027.1米,高出沙灣鎮(zhèn)江面1625米。出露地層有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和二疊系,山頂覆蓋玄武巖。東坡陡。開始形成于新第三紀末。有銅、鋁等礦產(chǎn)。 (來自:儒佛道文化) 四峨山在四川省大峨眉山之北二十里,峨眉山市區(qū)北五公里,海拔982米。因山形棱瓣如花,故又名花山,或謂即《水經(jīng)注》之武陽龍尾山。山有圓通寺,山巔則有最早修建的古剎觀音庵,為明代高僧印宗禪師(四川綿州人)談禪結(jié)茅之處。 (來自:儒佛道文化) 公元1世紀中葉,佛教經(jīng)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峨眉山,藥農(nóng)蒲公在今金項創(chuàng)建普光殿。公元3世紀,普賢信仰之說在山中傳播,中國僧慧持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今萬年寺)。 (來自:儒佛道文化) 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fā)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zhuǎn)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yīng)運而生,歷史上寺廟最多時曾多達100多座。 (來自:儒佛道文化) 公元8世紀,禪宗獨盛,全山禪宗一統(tǒng)。9世紀中葉,宋太祖趙匡胤,派遣以僧繼業(yè)為首的僧團去印度訪問。回國后,繼業(yè)奉記來山營造佛寺,譯經(jīng)傳法,鑄造重62噸,高7.8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于今萬年寺內(nèi),成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藝術(shù)價值極高。千百年來,峨眉山這個'佛門圣地'便以'普賢道場'之名,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蜚聲中外。 (來自:儒佛道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