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王立群宋詞鑒賞課第一課」 蘇軾《定風(fēng)波》 授課老師:王立群 點擊下方綠標(biāo)收聽 “這首詞已完全看不到蘇軾剛剛被貶黃州時的精神狀態(tài)了,這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結(jié)果,這是精神突圍的結(jié)果?!?/span> ——王立群 王立群,河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著名文化學(xué)者,《百家講壇》資深主講人,在央視講史10年,先后講述《讀史記》《讀宋史》等多個系列。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等節(jié)目的分享嘉賓。出版《現(xiàn)代文選學(xué)史》《文選成書研究》等學(xué)術(shù)著作。 人們常說:人生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這句話在蘇軾的一生中,體現(xiàn)得極為突出。 蘇軾先是對王安石變法持有不同意見,遭遇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是在哲宗親政后,全力打擊舊黨時,一貶惠州,再貶儋州,差點要了老命。因此,蘇軾一生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對待貶官。 不僅是蘇軾,每個人的人生中最大的問題都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如何應(yīng)對什么。這里的“什么”,可能是麻煩,也可能是幸運,無論是麻煩,或是幸運,都有一個應(yīng)對的問題。如何應(yīng)對,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成熟和氣度。 蘇軾是一個簡單的人,他對人生、世道的險惡并沒有深刻的認識,否則,他不會在詩中表達自己對新法的不滿。烏臺詩安后,被貶黃州之初,蘇軾的內(nèi)心充滿了委屈和不安,他在《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這首詞中,用殘月,疏桐,漏斷,幽人,孤鴻一組意象寫出了內(nèi)心的清冷、孤獨、不平、不安。這首詞的寫作,恰恰說明此時的蘇軾,尚未能在突如其來的政治打擊中走出來。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首《定風(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已完全看不到蘇軾剛剛被貶黃州時的精神狀態(tài)了,這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結(jié)果,這是精神突圍的結(jié)果。 下面我們分享蘇軾的這首詞: 《定風(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注釋】 1. 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里,又名螺絲店。 2. 吟嘯:放聲吟詠。 3. 芒鞋:草鞋。 4.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5. 料峭:多指早春天氣微寒。 6. 向來:方才。蕭瑟:風(fēng)雨吹打樹葉聲。 7. 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意謂既沒有風(fēng)雨,也沒有睛空。 “定風(fēng)波”是詞牌名,原是唐代的教坊曲,后用作詞牌。雙調(diào),有多種格式。教坊是由唐至清管理宮廷演出音樂、舞蹈、戲曲的機構(gòu)。 這首詞前有一段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苯淮诉@首詞的寫作時間。三月七日,指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春三月七日。據(jù)《東坡志林》卷九記載,“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徃相田?!?/p> 蘇軾因買地,曾路過沙湖,前往螺師店,這首詞應(yīng)當(dāng)是因此而作。據(jù)小序所言,在沙湖道中突遇急雨,何以言急雨?因小序中有“同行皆狼狽”五字。如果是一般的小雨、微雨,不至于因一點小雨、微雨而“狼狽”,而且不是一位同行者感覺“狼狽”,而是“同行皆狼狽”,可見是人人都感到非?!袄仟N”。因此,“沙湖道中遇雨”是突遇急雨、大雨。 之所以如此狼狽的另一原因是“雨具先去”。先撤了“雨具”,因此才搞得大家非?!袄仟N”。先撤“雨具”,可能是因為原來感到有雨,后來天氣變好。但是,蘇軾自述自己“余獨不覺”,面對如此急雨、大雨,蘇軾自己竟全然沒有感覺。急雨突至,人人狼狽,誰能沒有感覺呢? 何以他人個個“狼狽”,蘇軾“獨不覺”呢? 其實,感覺不感覺,全在自我感受! 你感到“狼狽”不堪,自然會非?!袄仟N”,你視若小菜一碟,自然是小菜一碟。蘇軾沙湖道中遇雨的氣定神閑,在小序中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相當(dāng)出彩了。當(dāng)然,急雨的特點在“急”,“已而遂晴”,不多時,天晴了,大家虛驚一場。 下面,我們看這首詞的上片: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穿林打葉聲”五字,寫出了這場突如其來的急雨的氣勢。一個“林”字,寫出詞人是走在樹林之中。樹林中由于林密葉茂,一般的小雨不會對樹下行人造成多大影響。既然“穿林打葉”之聲出來了,可見是來勢甚猛,聲勢甚大的急雨。 但是,蘇軾卻偏偏若無其事地用了一個“莫聽”,輕輕將其劃拉到一邊。聽它干嘛,管它干嘛,只管走自己的路。雨勢再急,對待急雨的態(tài)度卻甚緩,不怕不懼不急不躁。這就叫人生重要的不是遇到了什么,而是如何去面對。 這還不算,第二句再來一個“何妨吟嘯且徐行”,那就更瀟灑了。一邊吟誦,一邊長嘯,而且是慢步徐行。這就把蘇軾笑傲風(fēng)雨的心理狀態(tài)、精神氣慨全寫出來了。吟,吟誦,這是古人誦讀古典詩詞的一個重要方法。嘯,一種歌吟方式。 寫到這里,蘇軾仍然不想放過自己對外界干擾的輕蔑,因此,對自己雨中踽踽獨行的樣子又畫了一幅自畫像:“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自認為這遠遠勝過騎馬。這簡直就是《紀(jì)游廬山》的那位狂生,而且,還加了“誰怕”兩個字,表達自己的毫不在乎?!罢l怕”兩字還用了反問的句式:“誰怕?”更加強了對突然而至的急雨的蔑視。 上片最后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表明自己披著蓑衣在風(fēng)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這一句,將自己面對急雨,面對人生困境的態(tài)度再升再次升華,因而成為全詞最為令人擊節(jié)贊賞的一句,它體現(xiàn)的人生態(tài)度,是蘇軾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后最為巨大的精神回報。 如果說這首詞的上片寫的是雨中,這首詞的下片寫的則是雨后。上片寫雨中,還有對急雨的描寫,下片寫雨后,則專寫自己的感受。 這種感受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生理的感受,一是精神的感受。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边@三句,主要寫的是生理上的感受。一場春雨過后,料峭的春風(fēng)輕輕拂面,雖說冬天已過,但是,離開大地回暖日子仍有一段時間。料峭的春風(fēng)吹得自己酒醒了,身體微微發(fā)冷。盡管,此時山頭上的夕陽正迎接自己而來,但是,緩緩下沉的早春夕陽,仍然不能帶來濃濃的暖意。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币粓黾庇赀^后,回首剛剛令人狼狽的地方,“歸去”,是一切都過去了,似乎什么都沒有發(fā)生,既無風(fēng)雨也無晴天。這是寫實,更是寫虛。如果你能淡然處之,人生其實是既無風(fēng)雨,又無晴天,一切都看你的內(nèi)心如何看待罷了。 這三句,寫出了作者精神上的再度升華。因為,剛剛所寫的都是無懼風(fēng)雨,現(xiàn)在是再度思考后,已不是無懼無畏,而是在詞人的眼中,人生沒有風(fēng)雨。一切都是人生的必修課,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生際遇。 最后讓我們重溫一下蘇軾的《定風(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付費課程推薦: |
|
來自: 陽關(guān)殘雪 > 《宋代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