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阿華設計的三間正房為一堂兩廂,即中間一間為堂屋,凈空寬 做磚瓦有六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起泥。本地到處都有粘性很強的黃土,先把表層長有植被的熟土扒到一邊,然后把較硬的生黃土起上來,堆放在寬大的壩子里。粉碎所有的黃土,挑揀出里面的小石子和其他雜物扔掉,留下純粹細膩的粉末狀陶土。 第二道工序是“踩泥”。挑水潑在泥土堆上,然后拉著兩條牛上去來回反復踩踏,得把泥踩得很軟和,感覺那泥很黏腳,腳扯動較困難時才行。這道工序是最累最臟的。前兩次踩泥用了生產隊里四個牛工,扣除了阿華的60分工分,后來的幾堆黃泥就是我們父子倆自己赤腳上去踩的。這一道工序下來,那腿軟得來回走路都會直打閃,感覺那腳好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整個人渾身上下都糊滿了泥巴。踩好的陶泥堆成穹頂墳堆形狀,上面搭好涼棚防曬,陶泥堆上覆蓋長著濃葉的樹枝,還要不時灑水以防陶泥變干變硬。 第三道工序便是做磚瓦。 做磚比較容易,誰都能做。磚匣子里面撒一層草木灰,用雙手捧一坨陶泥,使勁砸進匣子里,匣子里有兩個格子,砸兩坨泥巴就是兩塊磚,再用弓弦沿著磚匣子表面一割,端起磚匣子,輕輕的仔細倒扣在平整的撒有草木灰的院壩地上,輕輕提起磚匣子,留在地上的就是兩塊磚坯。我的動作慢,一天能做200多個磚坯,阿華年輕速度快,一天能做400多個磚坯. 做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得筑一道寬約 第四道工序是挖磚窯砌磚窯。 一般說來,磚瓦窯是馬蹄形的大窯,而我們只需要千磚萬瓦就夠用了,所以我和阿華就在院壩外坎上挖出一個高約1丈5尺的半圓,再用土坯襯里,砌成了一個直徑 第五道工序是燒窯。 窯門上下兩層,上層送入柴草大火燃燒,下層通風漏灰。燒窯必須連續(xù)進行焚燒不能斷火,親戚們都來幫忙,輪班添加柴火,接連燒了三天三夜。等到窯頂上那一層瓦坯也燒得通紅透亮的時候,火候就夠了,這時就得封閉窯門,同時在窯頂上覆蓋一層泥土,讓通紅的磚坯和瓦坯繼續(xù)在窯里面悶燒上一段時間。 第六道工序是洇窯。 悶窯半天后開始洇窯。就是把水從頂部的覆土浸下,直洇到窯里每一塊紅熱的磚都被迫均勻地冷卻下來。那窯頂冒出的熏人的白氣就是這時候產生的。磚瓦必須洇得都變成青藍色,抗壓強度才上得去。古代的青磚都是這樣子燒制的。如果把磚洇成五花八綠,紅的紅灰的灰藍的藍,磚質還是土坯質,那這窯磚就算廢了,回爐重燒也不行,大多時候只能扔掉。我們的磚瓦窯裝得好,燒得也好,不但那燒出來的磚瓦是青色的,互相敲擊,還能發(fā)出很清脆的“鏜鏜”的聲響。我記得我們自己燒制的那一窯磚瓦共使用了260捆柴火,約1萬5千斤燃料。 阿華就這樣自學成才,成了遠近聞名的磚瓦匠,替人燒磚瓦賺了不少外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