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瑛,字田叔,號蜨叟,晚號石頭陀、東郭老農(nóng),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長期活躍于杭州、嘉興、南京、揚州、紹興等地。對于藍瑛習畫的始源,文獻記載甚少。但從“摹唐宋元諸家,筆筆入古,而于子久究心尤力”(《明畫錄》)、“書寫八分,畫從黃子久入門而惺悟焉。自晉唐兩宋,無不精妙,臨仿元人諸家,悉可亂真”(《圖繪寶鑒續(xù)纂》)等語中可以看出,藍瑛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深受黃公望等元代畫家繪畫風格的影響。而在花鳥畫方面,他繼承了“吳門畫派”的傳統(tǒng),作品顯得清麗、柔和。對于繪畫創(chuàng)作而言,他經(jīng)歷了早、中期臨摹古人“務求其似”,晚年“雄奇蒼老”、自成一派的發(fā)展之路。后人將藍瑛開創(chuàng)的繪畫流派稱為“武林派”。 現(xiàn)藏于濟南市博物館的藍瑛《山水圖》(見上圖)為絹本設色,縱179.5厘米、橫94.5厘米。畫家在畫面右上方自題:“法趙仲穆,畫于西溪之凝紫山堂。石頭陀藍瑛?!扁j“藍瑛之印”白文方印、“田叔”朱文方印。從題識可知,此作乃畫家摹古人之法意創(chuàng)作而成的。趙仲穆,原名趙雍,元代畫家,為趙孟頫次子,善畫山水。又由“石頭陀藍瑛”的款署可知,此畫作于畫家晚年時期。較藍瑛之前的作品而言,此作減弱了畫面空間的構布,更加注重對畫面氣勢的營造。山體從畫面左側(cè)向右側(cè)延伸開來。近景處的老松依山體走勢自左向右生長。畫家著重刻畫樹木的枝干,以濃墨、淡墨虛實相間地勾勒出枝干的邊緣,使樹木彰顯出屈曲、蒼老之態(tài)。畫面中,山石的輪廓線短小、破碎,但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連貫之勢。在描繪山石時,畫家以破筆點苔、側(cè)鋒皴擦。值得注意的是,畫家沒有對山石進行過多的皴擦處理,而是用淡墨、赭色對其渲染,展現(xiàn)出遠近、深淺的對比效果。畫面近景處,有一漁翁臨水坐于船中。河岸旁山石堆疊,老松斜勢而立,桃花、杏花隨風飄零、落英繽紛,一執(zhí)杖老翁漫步于溪流上的小橋之上。隨著畫家的筆墨鋪展開來,幾座被群山環(huán)繞的房舍、樓閣顯現(xiàn)而出。山澗處,飛瀑直流而下,樹木依次生長。畫家又在遠景處用簡約、淡雅的色彩描繪出朦朧的遠山,為作品增添了深遠的意境。整幅作品色彩清麗。畫家以紅、綠、粉、白等色描繪樹葉,以青色與赭色薄染山峰,在豐富了畫面色彩感的同時,也使作品的統(tǒng)一性得到了提升。 藍瑛的早期作品風格秀麗,以細筆、設色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這一時期,他多以摹古、學古為主,其中對黃公望的作品“究心尤力”,故而多以中鋒用筆,皴法也以長披麻皴、解索皴為主,山石多呈“潤澤渾圓”的造型,構圖也多參考黃公望以及王蒙作品的畫面布局。50歲之后,藍瑛的畫風出現(xiàn)了明顯的變化。在這一時期,他開始將古代各家之所長化為己用,形成了借古而不似古的自我風格,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更具特色。這些創(chuàng)作特點都可以在此幅《山水圖》中找到蹤跡。在運筆方面,藍瑛由中鋒向側(cè)鋒轉(zhuǎn)變,筆法十分嫻熟,線條和皴法也趨向于短、碎、敏捷。畫面中,山體結(jié)構出現(xiàn)繁復堆疊的趨向,形成“落筆縱橫,墨汁淋漓,山石巍峨,樹木奇古,練瀑如飛,溪泉若響”的蒼勁雄奇之風。此作中,無論是構圖、運筆,還是對樹木、山石的勾點,都開始趨于統(tǒng)一。巍峨的山體居于畫面一側(cè),并以棱角分明的幾何體組成,多以側(cè)鋒皴擦,以破筆點苔。畫面中沒有藍瑛在早期作品中所刻意保留的空間感,而是融入一股迫人的氣勢,之前的仿古、摹古之痕也已難尋蹤跡。畫家在營造蒼茫雄奇、高古豪邁的意境的同時,把古人畫作中的精髓轉(zhuǎn)變?yōu)樽约鹤髌返牡湫蜆邮健?/p> 藍瑛在晚年時期所形成的獨特畫風使其擁有了大批追隨者。清代徐沁在《明畫錄》中寫道:“傳其(藍瑛)法者甚多,陳璇、王奐、馮湜、顧星、洪都皆其選也。”由此可見,藍瑛在畫壇中的影響十分深遠。 |
|
來自: 秦緣情 > 《明朝--名家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