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程予東 朋友圈看到這樣一段話: 一個九十多歲老人,靠撿垃圾為生還資助一個上不起學的兒童上學,報紙、電視相繼報道,這叫“正能量”。如果你提問:這么大年齡的老人為什么還要以撿垃圾為生?學生為什么上不起學?這就叫“負能量”! 面對它,心里頗不寧靜。這段話里有兩個詞非常扎眼,一個是正能量,另一個是負能量。正負是相反的。我們時下宣傳的是正能量,而不是負能量。這段話的前部分是不是正能量呢?個人覺得是沒有疑問的。為何?年底央視有一道精神大餐,連續(xù)十多年,它的名字叫感動中國。感動中國人物中有這樣的人物報道。看到這樣的報道,內(nèi)心五味雜陳。感動是有的,感動于那種自我人生悲苦卻心系他人的忘我精神。這種忘我精神就是將自己的所有毫不保留的給予需要的人。它總是催動人的淚腺。而有的人捐助卻沒有這樣的效果。 明白了說,假如一個富豪向上不起學的孩子捐助一筆數(shù)額可觀的錢,我的內(nèi)心是沒有什么驚動的,而一個生活艱難的人向上不起學的孩子捐助了數(shù)額小很多的錢,但是這錢幾乎是他的所有。我的內(nèi)心受到的觸動是很強烈的,雖然他們的捐助在愛的天平上沒有高低之分,但是內(nèi)心的震撼上不可同日而語。道理很簡單,富豪只是從自己的所有里給予有限,拿出這一點,他的生活沒有什么影響,而生活困苦的那個卻給予了全部,他底下的生活可能就會陷于無著。那是把一顆赤誠的心毫無保留地袒露出來了。一顆赤誠的心總是撼人心魄的。感動之余,還有心酸,可憐。越是讓人心酸的,覺得可憐的那一個越能催人感動。為一種利人的人類大愛。 感動、心酸、可憐讓人反躬自省,比照出自己的小來,為了靠近這顆圣潔的靈魂,也愿意讓這樣的愛傳遞下去,溫暖他人。每個人給予小愛,將之鏈接起來,生活就不會是荒原的模樣,它自然充滿了溫情。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段話的前部分宣揚了真情、善良,正能量不就是這樣的嗎? 這之外,總有不止于社會現(xiàn)象的人,他們喜歡再問一個為什么。于是在這段話里,你遇到了追問者,他追問的是:這么大年齡的老人為什么還要以撿垃圾為生?學生為什么上不起學? 如此追問對那些宣揚正能量的人是一個激靈,人們在老人的義舉之下想著如何化感動為行動,假入到奉獻者的隊伍之中,結(jié)果,有人發(fā)出了這樣的疑惑。這樣的疑惑被人被污為負能量。我內(nèi)心一沉,他的疑惑錯了嗎? 九十歲的老人是不是該頤養(yǎng)天年,享受天倫之樂?有人或許說,他是孤寡老人,無兒無女。好,這樣的話,天倫之樂是不可能有了。那么沒有兒女奉養(yǎng)的老人誰來奉養(yǎng)?大概你會說,應該有人吧??墒俏覀兛吹降氖撬约簱炱茽€為生。說明他是自己在養(yǎng)活自己,說明他沒有其它經(jīng)濟來源,說明他不是有工作退休的老人,退休的老人有退休金的。想到《禮記》里描述的社會風貌:老有所養(yǎng)。誰養(yǎng)?當然不是他自己養(yǎng),這個老人無所養(yǎng)。 學生上不起學,說明什么?沒錢。上學需要錢,從幼兒園到大學沒有不需要的階段。雖然有的階段學雜費有所減免,但是學雜費減免之外呢?如果沒有錢上學,也沒有人資助,那么孩子就成為失學兒童,沒有受到一定教育的孩子和受過教育的孩子差別太過突出?!抖Y記》里提到“幼有所長”。指的是無憂無慮,健康成長,沒有學上,衣食缺少保障,哪里能夠健康成長? 養(yǎng)老、教育、醫(yī)療是民之福利,誰應該提供這些福利,答案應該不言而喻了吧。提供者沒有提供,卻認為追問者在散播負能量,這實在是對自己責任的淡化和規(guī)避。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的形象,不體現(xiàn)在那些所謂的弱勢群體對待弱勢群體相輔助的“正能量”事件上,而是體現(xiàn)在這個國家對待弱勢群體的態(tài)度上,體現(xiàn)在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務的質(zhì)量上,體現(xiàn)在國民的幸福指數(shù)上。 現(xiàn)在回到那段話的前部分,覺得宣揚此類事件,從道德上可行,但是從責任擔當上有點模糊主次。把兩個應該被高度關(guān)注并應納入到自己責任范疇的弱勢群體放到媒體上宣揚,感動觀者,這讓人有說不出的疼痛,甚至感到了某種羞愧。 正視人們的疑惑,檢視自己應該擔負的職責,不要簡單把它定義為負能量,如果非得說是負能量的話,那么直面它,才是切實的正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