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對幼兒的心理暗示 情景一:孩子端一碗水走過來 家長通常說:“當心,別灑了!” 這樣說效果不一樣:“好好端,慢慢走,嗯,端的挺穩(wěn)呀!” 情景二:孩子寫作業(yè)慢 家長通常說:“快點寫,再磨蹭十點之前又睡不成覺!” 這樣說效果不一樣:“我們要抓緊嘍,提高效率,然后我們就可以去……” 幼兒對語言的接受常是片段的,你說“小心別灑了”,他也能聽懂“別”的意思,但他印象比較深的就是“灑了”。心理學上講,我們所有人都對負面的事情印象更深,這叫“負面偏好”。當這種壞事情的景象在他腦子里蔓延開來,它就會在潛意識里影響行為。所以,正面語言和負面語言對孩子的心理暗示有很大不同。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負面語言會讓孩子有抵觸、有反感。 “正面語言”,為什么這么難做到? 很多家長會說,道理都懂了,可是一到實際情境中,就忘了,怎么會這樣? 因為我們的語言習慣是多年形成的。也可能自己父母就是這樣對自己說的,造成我們的思維模式很難改變。 不接納孩子,看不到他各種性格特質的積極之處;只是在強化他的不良行為。 自我價值感低,覺得孩子的問題都是在暴露和證明自己的失敗,沒有“成長型思維模式” 平時生活中就習慣了悲觀者思維模式,不會建設性溝通,不能積極看待事物,總是抱怨挑剔,缺少正面詮釋生活的能力。 如果成人自己的擔憂、焦慮、自卑、自憐、自責、缺乏安全感……很嚴重,說給孩子的話,營養(yǎng)成分不多,而更多的是在宣泄自己的這些情緒,于是自己在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時,孩子無意中成了接收焦 慮的紙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