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記憶里,總有一些物件能喚起我們懷舊的情緒,盡管它們正在逐漸消失在歷史中,但那種情感和懷念卻與日俱增,不曾消退。每當提起這些物件都會從心底涌出一縷溫馨,思緒也會變得滋潤起來。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把柴列為“七件事”之首,說明柴的重要性。沒有柴,有米也煮不成飯。用柴做飯就是需要老式柴灶,過去大多數(shù)城里人都用它,如今少數(shù)農(nóng)村依然在使用。 這種灶臺大部分是燒柴的,所以稱作柴灶。灶面一般放二只大鐵鍋,鐵鍋中間放一、二只湯罐,充分利用柴火熱能順便燒好熱水。灶的爐膛一般較大,底部有鐵柵,燃盡的灰從鐵柵下刨出到灰膛。爐膛口接煙囪,高高的煙囪吸力將煙拔出室外。最右邊的是風箱,專門用來催爐膛的火苗。 柴灶需要大量的柴禾,城里人柴的資源也非常匱乏,外購需要錢。而從前大部分家庭都缺錢,省吃儉用也得攢下買柴的錢。父輩們?yōu)榱私鉀Q缺柴難題,費盡艱辛,現(xiàn)在想來仍覺得心酸。 好在柴灶對柴禾要求比較廣泛,稻草、麥稈、油菜梗、花生藤、煤塊等,都可使用。為此,我們還通過勞力“開源”: 一是撈沙柴。那時,我們附近江灘為沙質(zhì)、水淺,有沙柴可撈。沙柴是炭黑色的木雜碎,粒徑數(shù)厘米,比水重,估計是在上游河段地下埋藏了成千上萬年,被洪水沖出,順流而下,遇凸岸水流平緩而在此停留。我們憑雙腳的觸覺判斷腳下是否有沙柴,用長柄大網(wǎng)兜在水下?lián)啤H硕嗟臅r候,場面頗為壯觀,其中多數(shù)為青壯年男女,也不乏老人和少年。大多數(shù)人下到水深至胸部為止,膽子大、水性好的人則下到水深至脖子的位置。沙柴曬干,火力頗好。但是撈者眾多,資源有限,根本無法解決缺柴難題,只是減少買柴開支而已。 二是撿樹葉。我們附近的道路旁邊、山地有各種樹草。我們俯身去撿,或用“罩爬”(像豬八戒的武器),且速度快。積少成多。干此活的以兒童居多,我當然也干過。 三是挖煤泥、撿煤塊。煤泥剛挖出時就像黑色黏土,里面殘留半炭化的木碎屑,估計是數(shù)萬年前山上的枯枝敗葉被水沖至山下,埋于地下,經(jīng)漫長歲月形成。但我們更多的是撿煤塊,那時附近有許多工廠,燃燒不盡的煤塊是我們的最愛,紅燈記中“提籃小賣拾煤渣,擔水劈柴全靠她”的唱詞,也是我們那時代的真實寫照。 如今,家家戶戶用上液化氣、天然氣,柴灶早就成為我淡淡的記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