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反猶理論肯定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希特勒的理論是有民意基礎的。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歐洲、觀察德國,最終發(fā)現(xiàn)德國人當時最為怨恨的就是猶太人。
接著問題就來了,大家都知道二戰(zhàn)的出現(xiàn)是因為一戰(zhàn)的和談留下了禍根,那為什么德國人不恨戰(zhàn)勝他們的英國人、搞得全德國超級通貨大膨脹的傀儡政府,偏偏要選猶太人呢?
抓猶太人
兩個原因。
第一、不患寡而患不均。同樣一塊面包,咱們一人一半吃不飽都無所謂,但是如果我吃不到,你哪怕分到的還是半塊面包,我就會恨你。
當然,猶太人做得就比較過分了,因為大部分猶太人從事的是放貸業(yè)務。由于他們的商業(yè)天賦、以及當時從事商業(yè)活動的人比較少。人們一般都會向猶太人貸款,而猶太教教義規(guī)定:猶太人之間貸款的利息和非猶太人的貸款利息是不同的。這就更讓人心里不爽了,可以想象高利貸者在貧苦大眾中的形象,臥室塞滿了錢、吃的是滿嘴流油,這無形中加大了人們對猶太民族的仇恨。
猶太人
而且歐洲歷史上對猶太人就比較鄙視,19世紀中后期至二戰(zhàn)爆發(fā)前,歐洲的反猶思潮達到頂峰,但凡遇到經濟衰退和社會危機時,猶太人都會被認為是主要責任者。
德國又比較特殊,知道歷史的人都清楚,一戰(zhàn)之后無能的德國政府為了討好某些國家,對德國進行了史無前例的超級大通貨膨脹,簡稱”財富絞肉機“。近乎于荒誕的濫發(fā)紙幣,不僅制造了一個個荒誕離奇的經濟故事,給德國人民造成巨大災難,德國可以說人人 淪為赤貧。除了猶太人(因為他們持有金銀,保值)所以,猶太人實際上也是通貨膨脹的獲利群體。國仇家恨一并爆發(fā),對猶太人普遍的仇視也就可想而知。
馬克
有兩個著名的場景描述這場災難:
場景一:有位先生走進了咖啡館,花8 000馬克買了一杯咖啡,當他喝完這杯咖啡,卻發(fā)現(xiàn),原來同樣的一杯咖啡,此時已經漲到10 000馬克。
場景二:一個美國人去德國旅游,他來到銀行,想把一張5美元的鈔票兌換成馬克??摄y行職員說:"我們沒有這么多錢,您能不能只換2美元?"美國人看看背后的長隊,只好同意了。
第二、猶太人不效忠德國,而且好欺負。
在你最窮困的時候,仍然有一群人每天錦衣玉食的,而且高聲叫囂的鄙視你的國家,贊揚自己的民族。換誰誰都不好受。
不管怎樣,猶太人是在各國流浪的一個群體,哪里有錢就往哪里去。在中世紀皇權和貴族時代,還沒那么明顯,大家你打我我打你,老百姓誰來給誰干活。
德國大通貨膨脹
但到了二戰(zhàn)德國的特殊情況下,熱衷于復國夢想、追逐金錢的猶太人,成了所有人的眼中釘、肉中刺——雖然猶太人已經是德國的二等公民了。一戰(zhàn)后德國在外被各國欺壓,在內又有部分猶太資本大發(fā)國難財,可以說這是壓垮德國民眾的最后一根稻草,為希特勒殘忍冷酷的政策,打下了群眾基礎。據說后來希特勒下令抄查猶太人的財產,連平時乞丐一樣的猶太人家中都抄出了百萬元馬克。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猶太人好欺負。他們沒有自己的國家、沒有軍隊,甚至沒有話語權。反觀當時的德國,打你是打不過英法,所以怨氣不能往他們身上撒;說你是說不過政府的,所以輕易推翻不了。所以呢,這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怨氣,最后全部撒到那些大發(fā)國難財?shù)莫q太人頭上,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