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xué)說的網(wǎng)絡(luò)世界》(連載之二十) 八、孔門弟子三千,賢人七十有二。 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xué),教書育人。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這"孔門七十二賢"(名單附后),是孔子思想和學(xué)說的堅定追隨者和實踐者,也是儒學(xué)的積極傳播者,其中表現(xiàn)最突出的,又有“孔門十哲”之稱??组T十哲是孔子門下最優(yōu)秀的十位學(xué)生。 《論語.先進》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 下面我重點一一介紹。 顏回(公元前521年4月25日辰時-公元前481年),魯國人,顏氏,名回,字子淵,也稱顏淵。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稱為復(fù)圣。小孔子三十歲,最為孔子所鐘愛,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yán)格按照孔子關(guān)于“仁”與“禮”的要求行事。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問什么是仁德。孔子說:“約束自己而遵守禮法的規(guī)定就實現(xiàn)仁德了。一旦能約束自己而遵守禮法的規(guī)定,天下人就會用仁德來稱贊他。修行仁德全靠自己,難道能依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修行仁德具體該怎么做?”孔子說:“不符合禮法的就不要看,不符合禮法的就不要聽,不符合禮法的話就不要說,不符合禮法的事情就不要做?!鳖仠Y說:“我雖然不夠聰明,請讓我按照您說的這些話去做吧?!?/p> 《論語.雍也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p> 孔子稱贊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志可以在長時間內(nèi)不離開仁德,其余的學(xué)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nèi)做到仁而已?!惫士鬃臃Q贊: “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強于行義,弱于受諫,怵于待祿,慎于治身?!?《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意思是顏回有君子的四種品德:堅定地推行仁義,虛心地接受勸告,害怕接受俸祿,謹(jǐn)慎修養(yǎng)身心。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xiàn)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寧”的無戰(zhàn)爭、無饑餓的理想社會。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魯城東防山前??鬃訉λ脑缡鸥械綐O為悲痛,不禁哀嘆說; “噫!天喪予!天喪予!” (《論語.先進篇》) 顏淵死了,孔子說:“唉!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呀!”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論語.先進篇》) 顏淵死了,孔子哭得很傷心。跟從孔子的學(xué)生說:“您太傷心了。”孔子說:“真的太傷心嗎?我不為這樣的人傷心,又為什么人傷心呢?”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閔子騫(公元前536--前487),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并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鬃釉u價閔子騫:“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論語.先進》)就是說他輕易不說話,一說話就說到了點子上。他最為人所稱道的,主要是他的孝. 《論語.先進》孔子稱贊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意思是:“真孝順啊閔子騫!使外人對他的父母(后母)昆弟(同父異母的弟弟)沒有閑話可說”。 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閔子騫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賢人物。下面我們就重點說說閔子騫孝行感動父母的故事。最能體現(xiàn)閔子騫孝心的,是一則有關(guān)他的‘鞭打蘆花’的故事?!彼纬墩f苑》里收入的《閔子騫單衣記》說:閔子騫小時候,他的后母待他不好,冬天做棉衣,后母給兩個親生兒子用棉花做,而對閔子騫卻用不能御寒的蘆花。閔子騫終日凍得打寒戰(zhàn)。 有一次閔子騫駕車送父親外出,因寒冷凍得渾身發(fā)抖而翻車,被父親呵斥鞭打,結(jié)果衣破露出蘆花。其父才猛然省悟,回家寫休書欲休妻子。而這時,閔子騫反而跪在父親面前哀求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币馑际恰叭绻涯赣H留在我們家,就只有我一個孩子受饑寒;如果母親離我們而去,三個孩子都會孤單啊?!币?guī)勸父親不要休繼母,而拋下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父親見兒子如此知禮,便去掉休妻念頭,繼母也非常感動,痛改前非,從此視閔子騫為己出。有詩贊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后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fēng)霜。 子貢(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復(fù)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漢族,春秋末年衛(wèi)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鬃拥牡靡忾T生,小孔子三十一歲,孔門十哲之一。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能言善辯,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wèi)國之相?!墩撜Z》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xué)績優(yōu)異,文化修養(yǎng)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jīng)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xué)和行結(jié)合得最好的一位。子貢在外交才能大加發(fā)揮的當(dāng)屬他赴齊、吳、越、晉四國的穿梭外交活動。在這次外交活動中,子貢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演說才能,引戰(zhàn)禍于他國,使得四國國君對他的利害分析高度認(rèn)同,并紛紛采納他的主張。 《史記·仲尼弟子傳列》載:“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子貢高超的演說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動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還善于經(jīng)商之道,曾經(jīng)經(jīng)商于曹國、魯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遺風(fēng)"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jīng)商的風(fēng)氣,成為漢族民間信奉的財神。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fēng),為后世商界所推崇。 子貢同孔子的感情可以說是最深的??鬃铀篮?,其他弟子都守孝三年,唯獨子貢守孝六年。在維護老師的威望上,更是不遺余力?!墩撜Z.子張》最后連續(xù)三章,都是記載子貢贊頌孔子的篇章。其一: 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弊臃安愿孀迂暋W迂曉唬骸捌┲畬m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魯國的大夫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其他大夫們說:“子貢比孔子賢明?!弊臃安堰@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就好比宮墻,我的墻只有肩膀那樣高,能看見屋子里有多好。老師的墻高有數(shù)丈,如果找不到大門進入,就很難看到宗廟的富麗堂皇,房舍的絢麗多姿。能夠找到大門的人太少了。叔孫武叔那樣說,不是很自然嗎?”其二: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p> 叔孫武叔詆毀孔子。子貢說:“不要這樣做!孔子是詆毀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就好比丘陵,還可以逾越;孔子的賢德,就如同日月,是無法逾越的。有人雖然想自絕于日月,又怎么能傷害日月呢?這樣做就更多見他不自量力了?!逼淙?/p>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餒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孔子一個比較小的學(xué)生陳子禽對子貢說:“你太謙虛了,仲尼怎么會比你強呢?”子貢說:“君子一句話可以表現(xiàn)出他的聰明才智,一句話也可以表現(xiàn)出他的愚蠢和不明智,說話不可以不慎重啊!我們的老師沒有人能趕得上,就如同天不可能用梯子爬上去一樣。老師如果治理一個國家,就能使這個國家有立國之本,如果有所引導(dǎo)就能使老百姓跟著他走,有所安撫就能使近人喜悅、遠人來歸,有所號召動員就能得到響應(yīng)齊心協(xié)力。他在世的時候譽滿天下,他去世的時候舉國哀慟,誰能比得上他呢?!”字里行間滲透出子貢對老師的深切愛戴與無限敬仰!令人感動不已。 子路(公元前542年—前480年),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稱季路。春秋末年魯國卞地(今山東泗水縣)人。小孔子9歲,是孔門中年齡較大的弟子。出身寒微,其性耿直好勇,為人爽直、粗莽。子路少年時,從事各種勞作來維持家庭生活。拜入孔門之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路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fēng),佩戴著公豬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曾經(jīng)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屢次冒犯欺負孔子。為此孔子設(shè)計出少許禮樂儀式慢慢加以引導(dǎo),后來,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xué)生的引薦,請求成為孔子的學(xué)生。后隨孔子周游列國。 子路為人率真魯莽,敢于對孔子提出批評。 《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yù)。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p> 孔子去見衛(wèi)國國君夫人南子,子路為此很不高興??鬃又钢彀l(fā)誓說:“我所作所為,若有不合禮法的,上天會厭棄我,上天會厭棄我。” 子路也勇于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 《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的都明白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明智啊。”子路聽了老師的教誨,行事謹(jǐn)慎多了。 《論語.公冶長》:“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子路在聽到一個道理但還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害怕又聽到新的道理。 子路事親至孝,古代《二十四孝》記載了子路“百里負米”的孝親故事:子路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當(dāng)飯食,卻從百里之外把自己想方設(shè)法弄到的米背回家,給年邁的雙親吃。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再想吃野菜,再想為父母親去背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 “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孔子家語·致思》) “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父母活著的時候盡到了力,他們?nèi)ナ篮笠渤K寄畎?”子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也經(jīng)常被孔子敲打。 《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p> 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鬃诱f:“仲由啊,你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沒有什么可取的才能?!庇捎诳鬃訉ψ勇窅壑睿詫λ糜潞枚返娜觞c也時時告誡。 《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nbsp;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居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tǒng)帥三軍,選誰跟著您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后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的。我要找的,一定要遇事小心謹(jǐn)慎,善于謀劃而能成就大事的人?!?nbsp;有時,孔子對子路表現(xiàn)出的粗俗無禮,批評得更為嚴(yán)厲。 《論語·子路》: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子路說:"假如衛(wèi)國國君等著您去治理衛(wèi)國,您先作什么呢?"孔子說:"一定要先正名分!"子路說:"真是這樣嗎,老師您太迂腐了!有什么名可正呢?"孔子說:"真粗野啊,仲由!君子對自己不懂的事情總是保持沉默。如果名分不正,講起話來就不順隨合理;說話不順隨合理,事情就辦不成功;事情辦不成功,禮樂制度就不能復(fù)興;禮樂制度復(fù)興不起來,刑罰就不會得當(dāng),刑罰不得當(dāng),老百姓就會不知所措。所以君子有了名分就說他該說的話,他說出來的話必須切實可行。只是君子說話要格外謹(jǐn)慎而已。"從以上孔子對子路的批評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僅是指出了其問題所在,也把道理講得有根有據(jù),十分透徹,令人心服口服。 孔子對子路的長處也是充分肯定。 《論語.公冶長》: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有仁德嗎?”孔子說:“我不知道?!泵衔洳謫???鬃诱f:“仲由啊,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德。”在當(dāng)時,擁有上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稱得上大國,可見孔子對子路的軍事才能給予了高度的肯定。也正是由于子路的軍事才能和他尚武斗勇的個性,最終導(dǎo)致了他的悲壯結(jié)局。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衛(wèi)靈公有寵姬曰南子。靈公太子蕢聵得過南子,懼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輒在?!膘妒切l(wèi)立輒為君,是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子路為衛(wèi)大夫孔悝之邑宰。蕢聵乃與孔悝作亂,謀入孔悝家,遂與其徒襲攻出公。出公奔魯,而蕢聵入立,是為莊公。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遇子羔出衛(wèi)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弊痈嶙淙?。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蕢聵,蕢聵與孔悝登臺。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蕢聵弗聽。於是子路欲燔臺,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黡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彼旖Y(jié)纓而死??鬃勇勑l(wèi)亂,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 《史記》的這段記載說的是:衛(wèi)靈公有位寵姬叫南子。靈公的太子蕢聵曾得罪過她,害怕被謀殺就逃往國外。等到靈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讓公子郢繼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說:“太子雖然逃亡了,太子的兒子輒還在?!庇谑切l(wèi)國立了輒為國君,這就是衛(wèi)出公。出公繼位十二年,他的父親蕢聵一直留在國外,不能夠回來。這時子路擔(dān)任衛(wèi)國大夫孔悝采邑的長官。蕢聵就和孔悝一同作亂,想辦法帶人潛入孔悝家,就和他的黨徒去襲擊衛(wèi)出公。出公逃往魯國,蕢聵進宮繼位,這就是衛(wèi)莊公。當(dāng)孔悝作亂時,子路還有事在外,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同學(xué)子羔從衛(wèi)國城門出來,正好相遇,對子路說:“衛(wèi)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jīng)關(guān)閉,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為他遭受禍殃。”子路說:“吃著人家的飯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災(zāi)難。”子羔終于離去了。正趕上有使者要進城,城門開了,子路就跟了進去。找到蕢聵,蕢聵和孔悝都在臺子上。子路說:“大王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請讓我捉住他殺了?!笔壜槻宦爮乃膭裾f。于是子路要放火燒臺,蕢聵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壺黡到臺下去攻打子路,斬斷了子路的帽帶子。子路說:“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來。”說完系好帽子就被殺死了??鬃勇牭叫l(wèi)國發(fā)生暴亂的消息,說:“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zhèn)鱽砹怂乃烙崱?鬃影@說:“我自從有了仲由,就再也聽不到惡言惡語的話了。” 從司馬遷講述的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子路的忠君愛國與鮮明個性。本來子路在孔悝的屬地做官,但當(dāng)?shù)弥撑褔干献鱽y時,立刻要將亂臣賊子捉而殺之。由此可見子路是非分明的君子風(fēng)范。當(dāng)他寡不敵眾面對死亡威脅時,端正衣冠,視死如歸! 孔子周游列國,子路幾乎全程跟隨,不但服侍老師,而且還當(dāng)好車夫與保鏢,使那些想傷害孔子的人難以近身。所以子路一死,孔子傷感無限…… 曾子(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前435年),名參,字子輿, 魯國南武城人。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xué),頗得孔子真?zhèn)?。一生積極實踐和推行以仁孝為核心的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觀,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慎獨的修養(yǎng)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曾子是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傳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學(xué)問授給弟子,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也師從曾子,子思又傳授給孟子。曾子和有子的弟子們,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整理成《論語》一書。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開思孟學(xué)派,對孔子的思想一以貫之,在儒學(xué)發(fā)展史乃至中華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曾子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名言,我們大概都耳熟能詳: 《論語.學(xué)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這樣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盡心盡力了嗎?與朋友交往信守承諾了嗎?老師傳授給我的圣賢之道,我去認(rèn)真練習(xí)實踐了嗎? 《論語.學(xué)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p> 曾子說:“悲痛哀傷慎重地對待父母的去世,祭祀追念久遠的祖先,民眾的道德和社會風(fēng)氣就會趨于淳厚了?!?/p> 《論語.泰伯》中的幾段話,也使我們對曾子這位孔子的傳人,肅然起敬。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e豆之事,則有司存?!?/p> 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對他說:“鳥要死的時候,叫聲很悲切。人要死的時候說的話很和善。君子對做人的道理有三點要特別注意:容貌嚴(yán)肅莊重就會遠離粗鄙傲慢;表情真誠就會令人覺得誠實可信;話說的恰當(dāng)清楚,就會避免粗俗錯誤。至于一般禮儀中的細節(jié),自有主管的官吏安排布置。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曾子說:“以自己有才能還向沒有才能的人求教,以自己學(xué)問多還向?qū)W問少的人求教,有學(xué)問就像沒有學(xué)問一樣,知識豐富卻表現(xiàn)得很謙虛,別人冒犯他也不計較,從前我的好友(顏回)就曾經(jīng)是這樣做的?!?/p>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能夠把國家的命運交付給他,在生死關(guān)頭不動搖、不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這樣的人就是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有志之士胸懷不可以不寬廣,意志不可以不堅強,因為他責(zé)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xiàn)仁德作為自己的責(zé)任,難道還不重大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難道路途還不遙遠嗎?” 曾子還是“二十四孝” 中的大孝子。曾子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薪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痹鴧⒂谑墙右娍腿耍远Y相待。有詩贊曰:“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冉求(公元前522年-?年):字子有,亦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qū)冉堌鎮(zhèn)冉堌集村)人??组T七十二賢之一。以政事見長。冉求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導(dǎo)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為人處世也因此而逐漸完善。 從《論語》、《左傳》等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多姿多彩的冉有。 《論語.雍也》: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撸械蓝鴱U。今女畫?!?/p>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思想,是我沒有能力做到啊?!笨鬃诱f:“所謂的能力不足,是走到半路走不動了。現(xiàn)在是你自己停止不前的。”孔子批評冉求不努力,為自己找借口。 《論語.先進》: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季孫氏比周公還富有,而作為季孫氏家臣的冉求還幫助季孫氏聚斂搜刮民財,使其財富更進一步增加??鬃诱f:“冉求不再是我的門徒,弟子們可以大張旗鼓地聲討攻擊他?!?/p> 《論語.季氏》:季氏將伐顓(zhuān)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郑嵍环?,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龜玉毀于櫝(dú)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螅【蛹卜蛏嵩挥貫橹o。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p> 季氏要去討伐顓臾(魯國的附庸)。冉有、子路來見孔子說:“季氏對顓臾將有戰(zhàn)事發(fā)生?!笨鬃诱f:“冉求,這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顓臾,過去先王讓它做東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就在魯國境內(nèi),是國家的重要臣屬。為什么要討伐它呢?”冉有說:“是季氏想這樣做,我們兩人都不想這樣做?!笨鬃诱f:“冉求,周任有句話說:‘盡自己的能力擔(dān)任職務(wù),如果不能勝任,就辭職不干?!辛宋kU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還用輔助的人干什么呢?況且你說的話也不對,老虎、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甲、美玉在盒子里被毀壞,那不是看護者的過失,是誰的過失呢?”冉有說:“現(xiàn)在的顓臾,城墻堅固而且接近季氏的封地費城,現(xiàn)在不去攻取,一定會給子孫后代留下憂患?!笨鬃诱f:“冉求,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為之辯解的作法。我聽說,對于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財富平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了,就不會感到人口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能做到這樣,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要整頓禮樂,憑借仁德招引他們歸附。他們來了就安頓好他們。如今仲由和冉求你們兩個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愿歸附,卻又不能招徠他們;國內(nèi)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內(nèi)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是在自己宮廷中的勾心斗角呢!” 從以上幾段史料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冉有既嚴(yán)肅認(rèn)真的批評,又苦口婆心的教誨,致使其不斷進步,日趨成熟。魯國的大夫孟武伯問孔子: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止宰也,不知其仁也。”(《論語.公冶長》) 孟武伯問“冉求怎么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在一個有千戶人家的行政區(qū)域或有一百輛兵車的封地里當(dāng)行政長官,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到仁德?!?/p> 冉求不僅在學(xué)業(yè)修養(yǎng)上不斷進步,事業(yè)上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在跟隨孔子周游列國的后期,被主政魯國的大夫季康子重用。據(jù)《春秋左傳》記載,魯哀公十一年即公元前484年,齊國侵犯魯國,冉求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并身先士卒,以步兵執(zhí)長矛的突擊戰(zhàn)術(shù)大獲全勝,得到孔子稱贊。在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日夜思念魯國之時,冉求又成功說服季康子迎接孔子回到了魯國。 冉雍(公元前522年-?)字仲弓,茶(今山東菏澤市冉賢集)人。與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門十哲之列,世稱“一門三賢”,當(dāng)?shù)厝朔Q為三冉。.仲弓雖然出身貧賤,但在德行方面表現(xiàn)得非常好,得到孔子的肯定。 《論語.冉雍》:子曰:“雍也可使南面?!?br> 孔子說:“冉雍這個人,他的才能可以治理一個國家?!?/p> 冉雍是個勤學(xué)好問的好學(xué)生。緊接著: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敝俟唬骸熬泳炊泻?,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子曰:“雍之言然?!?/p> 仲弓是冉雍的字,他問子桑伯子這個人怎么樣??鬃诱f:“這個人還可以,處世簡約?!比接赫f:立身莊重、敬業(yè)而行事簡約,像這樣來為老百姓辦事,不是也可以嗎?如果自己處事馬馬虎虎,又以這樣簡單的方法對待老百姓,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的話說的對啊?!?/p> 當(dāng)仲弓做了魯國大夫季氏的總管后,在《論語.子路》中記載: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請教怎樣從政??鬃诱f:“先讓手下的官吏各司其職,各負其責(zé);赦免人們的小過錯,推舉優(yōu)秀人才。"冉雍問:"怎么知道誰是優(yōu)秀的人才呢?"孔子說:"提拔你所知道和了解的。你所不熟悉了解的,別人會不推薦嗎?" 仲弓以德行好著稱,經(jīng)常向孔子請教什么是仁。 《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敝俟唬骸坝弘m不敏,請事斯語矣?!?/p> 仲弓問什么是仁??鬃痈嬖V他:"出門辦事要像接見貴賓那樣熱忱恭敬,請老百姓做事要像承擔(dān)重大祭祀那樣嚴(yán)肅謹(jǐn)慎。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在朝廷和家族中都不會招致怨恨。"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明,但我一定照著您的話做。"因此,孔子才對仲弓給予了高度評價。 《論語.雍也》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孔子在評價仲弓的時候說:“耕牛產(chǎn)下的牛犢,長著紅色漂亮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然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 孔子認(rèn)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應(yīng)有高尚的品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就會受到重用。 冉伯?!。ü?44年~?)冉氏,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于魯襄公二十九年,卒年不詳。出身貧寒,與冉雍同宗??鬃訛轸攪笏究?,行使宰相職權(quán)時,曾使伯牛為中都(今山東汶上西)行政長官??鬃又苡瘟袊?,他始終相隨。返回魯國后不久,他得了“惡疾”——類似現(xiàn)在的“麻風(fēng)病”,從此一病不起,先孔子而死。 《論語.雍也》: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去看望他,從窗戶拉著他的手說:“沒有這個道理啊,這都是命啊。這么好的人竟得了這樣的??!這么好的人竟了得這樣的病!”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子夏(公元前507年-?):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鬃拥闹茏樱?孔門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是孔子后期學(xué)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學(xué)著稱,被孔子贊許為"文學(xué)"科的高才生?!墩撜Z》中許多千古傳誦的名言,都出自子夏之口。 《論語.學(xué)而》: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p> 子夏說:“重視德行替代重視容貌;為父母做事,能夠竭盡全力;為國君做事,能夠豁出性命;與朋友交往,能夠說到做到。這樣的人即使他自己說沒有學(xué)問修養(yǎng),我也一定要說他的學(xué)問修養(yǎng)已經(jīng)到家了?!?/p> 《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 子夏說:“官做好了,有時間就要多讀書學(xué)習(xí),讀書學(xué)習(xí)成績優(yōu)異者,要把他選拔上來做官?!?/p> 還有一句名言,人們大都以為是孔子說的,其實也是子夏說的。就是“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論語.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 司馬牛憂慮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人的生死由命運主宰,富貴全在天意。君子做事認(rèn)真敬業(yè)、不出差錯,與人交往恭敬合乎禮節(jié),普天之下就到處都有兄弟。君子又何必擔(dān)憂沒有兄弟呢?"。 司馬牛,復(fù)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宋國人。也是孔子的弟子。其實他有兄弟,其兄司馬桓魋和其他幾個弟弟企圖謀反,謀殺宋景公,罪行敗露,犯下滅族之罪,四處逃亡。因此向子夏傾訴,子夏以“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來寬慰他。 子張,即顓孫師(公元前503年-?),字子張,孔門弟子之一。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賤,雖學(xué)干祿,未嘗從政,以教授終。獨立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xué)說,是"子張之儒"的創(chuàng)始人。子張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他勤學(xué)好問深思,喜歡與孔子討論問題。 《論語.為政》:子張學(xué)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誨。言寡尤,行寡誨,祿在其中矣!” 子張向孔子請教獲得官職和俸祿的方法??鬃诱f:“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保留在心里,對其余有把握的部分,謹(jǐn)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保留在心里,,其余有握的部分,謹(jǐn)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后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后悔,官職俸祿就在其中了?!?/p> 《論語.衛(wèi)靈公》: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張書諸紳。 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鬃诱f:“只要說話忠誠信實,做事敬業(yè)堅定,雖然在蠻荒落后的地方也能行得通。反之,如果說話不忠誠、不信實、做事不敬業(yè)、不堅定,雖然是近在自己的鄉(xiāng)里,你能行得通嗎?站著,就好像看見‘忠信篤敬’幾個字在眼前;坐車,就好像看見這幾個字刻在車前的橫木上。這樣就到哪兒都行得通?!弊訌埌堰@句話寫在自己的衣帶上。” 《論語.堯曰》:子張問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弊訌堅唬骸昂沃^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弊訌堅唬骸昂沃^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p> 子張請教孔子說:“怎么做才可以從政呢?”孔子說:“尊崇五種美德,摒除四種惡行,就可以從政了?!弊訌垎枺骸澳俏宸N美德?”孔子說:“君子為政,惠民而不耗費財力;勞民而不招民怨;有正常的欲望而不貪心;心中安泰卻不傲慢;儀容威嚴(yán)卻不兇猛?!弊訌堈f:“怎么才能惠民而不耗費財力呢?”孔子說:“讓百姓們?nèi)プ鰧λ麄冏约河欣氖?,這不就是惠民而不耗費財力嘛!選擇農(nóng)閑時老百姓可以出勞力的時間,讓他們?nèi)プ鲆恍┕苍O(shè)施建設(shè),這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想要仁德便得到了仁德,還貪求什么呢?君子對人,無論人多人少,勢力大小,都不敢怠慢,這不就是心中安泰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儀容端莊,使人見了就產(chǎn)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yán)而不兇猛嗎? 子張又問:“什么是四惡呢?”孔子說:“不事先教育便殺戮,就是暴虐;不事先告誡,而立刻就要見到成果,就是殘暴;命令下達很晚,卻要求如期完成,就叫害民;本來就該給人家的東西,在拿出來的時候又很吝嗇,這就是管庫小吏的作派——小氣?!?/p> 以上是子張向孔子請教做人、為官從政的大問題。一個是勤學(xué)好問的聰慧學(xué)生,一個是循循善誘的睿智老師,問答之間,令人受益匪淺。子張也因此成為孔子思想的優(yōu)秀傳承者。從《論語.子張》以下的言論中,就很好的體現(xiàn)了子張的進步與成長。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p> 子張說:“有識之士在見到國家危難的時候能夠奮不顧身,為國盡忠,見到利益的時候能夠想到道義,祭祀的時候能夠做到虔誠,臨喪的時候能夠做到哀痛,這也就可以了?!?/p> 子張曰:“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子張說:“遵守道德卻不能發(fā)揚光大,信仰圣賢之道卻又不夠堅定,怎么能算作有德?又怎么能算作無德?” 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的學(xué)生問子張關(guān)于與人交往的問題。子張說:“子夏怎么講的?”回答說:“子夏說‘可交的就交往,不可交的就拒絕?!弊訌堈f:“跟我所聽到的不一樣,我曾經(jīng)聽人說:君子尊敬賢德之人,同時又能容納眾人,稱贊好人又同情能力不足的人。我如果是大賢人,對別人還有什么不能容納的?我如果不是好人,別人將會拒絕同我交往,又怎么能談得上拒絕他人?” 從子張這些言論中,我們不是也活靈活現(xiàn)地看到了一個誨人不倦的好老師了嗎? 子游(公元前506年-?)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論語·雍也》: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擔(dān)任武城的長官??鬃诱f:“你在這兒得到什么人才沒有?”子游說:“有一個叫澹臺明滅的人,其行為正直,不走歪門邪道,不是公事,從來不到我的辦公室?!卞E_滅明,復(fù)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魯國人,也是孔子的弟子。可以說是子游發(fā)現(xiàn)的這個人才。子游也是一個悟性很高的人。 《論語.里仁》: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p> 子游說:“侍奉君主過分嘮叨繁瑣,就會招致羞辱;對待朋友過分嘮叨繁瑣,就會被疏遠?!?/p> 子游在武城當(dāng)官,可謂政績突出。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孔子到了武城,聽到彈奏琴瑟、詠誦《詩經(jīng)》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須用宰牛的刀?”子游回答說:“過去我聽老師您說:‘君子學(xué)了禮樂之道就會愛人,普通百姓學(xué)了禮樂之道就會懂禮聽話’”??鬃诱f:“弟子們,子游的話是對的。我剛才不過是開了個玩笑而已?!笨磥?,子游是把從孔子那里學(xué)來的圣賢之道,很好的用到了武城的治理實踐中,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有若(公元前505年或518年~?),字子有,后被尊稱為有子。春秋末年魯國人。他勤奮好學(xué),能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學(xué)說,尤其重視“孝”道。據(jù)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有若“狀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門弟子推舉為“師”。《論語》即為曾子和有若的學(xué)生編輯而成。 《論語.學(xué)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p> 有子說:“禮的作用,在于使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和諧為可貴。先王治國,就以這樣為美,大小事情都由此出發(fā),有行不通的時候,單純地為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節(jié)制,也是不可行的。 在對孝悌之道的論述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已得到了孔子的真?zhèn)鳌?/p> 《論語.學(xué)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為人能夠孝順父母,尊重兄長,而好犯上的人不多;不好犯上而好作亂的人,從來沒有。君子注重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的大道也就產(chǎn)生了。好好的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就是仁德的根本吧!”有子還主張藏富于民: 《論語.顏淵》: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于足?" 魯哀公問有若:"饑荒之年,用度不足,怎么辦?"有若回答說:"施行十分抽一的稅法怎么樣?"魯哀公說:"十分抽二的稅法,我還不夠用,怎么能用十分抽一的稅法呢?"有若回答說:"百姓如果充足了,您怎么還會不充足呢?如果百姓不充足,您又怎么能夠充足呢?"。在這里,有子的回答,很好的體現(xiàn)了儒家“富民”的經(jīng)濟思想,即只有老百姓富足了,國家才能真正富強。 宰予(公元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以言語見長,"孔門十哲"之一。 宰予大概是令孔子這個老師最為無奈的學(xué)生。大白天睡覺,讓孔子嘆息:“朽木不可雕也!”。 《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之墻不能再粉刷了。對于宰予這樣的人,責(zé)備還有什么用呢?”孔子說:“以前我對于人,聽他怎么說就相信他會怎么做;現(xiàn)在我對于人,是聽他怎么說,還要看他怎么做。是宰予讓我有了這樣的改變。” 宰我還愚弄仁者。 《論語.雍也》: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問孔子說:“一個仁德的人,雖然有人告訴他說:‘井里面有仁德’,他會跳到井里去找仁德嗎?”孔子說:“為什么要這樣呢?君子可以先去把情況了解清楚,然后再做決斷,不可以稀里糊涂就掉進別人的陷阱里;君子可以被欺騙,但不可以被愚弄??!” 宰我還挑戰(zhàn)為父母守孝三年的規(guī)則。 《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薄芭矂t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宰我問孔子:“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鉆木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為父母守喪,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父母才去世一年的時間,你就吃起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笨鬃诱f:“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然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小孩子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規(guī)則。宰予對他父母難道沒有三年懷抱的養(yǎng)育恩情嗎?” 宰我還大膽妄議周天子。 《論語.八佾》: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zhàn)栗?!弊勇勚?,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p> 魯哀公向宰我問用什么樹木制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說:“夏朝的君主是用松木做的,商代的君主是用柏木做的,周朝天子是用栗木做的,意思是要讓老百姓恐懼戰(zhàn)栗?!笨鬃勇牭胶螅f:“已成的事情不要再去評說,已經(jīng)做過的事情不要再勸諫,已經(jīng)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追究與責(zé)備了。” 宰我的結(jié)局,也令人惋惜。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宰我問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宰我為臨菑大夫,與田常作亂,以夷其族,孔子恥之。 宰我詢問五帝的德行,孔子回答說:“宰予是不配問五帝之德的人?!痹孜易鳊R國臨菑的大夫,和田常一起叛亂,因此被滅族,孔子為他感到恥辱。 附錄:
|
|
來自: 昵稱1617776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