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天下的皇帝。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南征百越,北擊匈奴,開發(fā)北疆,開拓西南,修筑長城,度同制,改幣制,行同倫,車同軌,整交通,統(tǒng)一文字......盡管秦朝僅僅延續(xù)了15年,但秦始皇在政治、文化、經濟、思想等方方面面確立的模式卻整整影響了中國2000余年,作為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總設計師,其影響力是人類歷史上任何一位帝王都無法相比的。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廳銅車馬是'十大國寶'之首。兩乘車一前一后置于同一木槨中,前面一乘稱為1號車,后面一乘稱為2號車。這兩組銅車馬是20世紀世界考古史上發(fā)現(xiàn)的最大青銅器,其形制相當于真馬真車的1/2。如此裝飾豪華、完整齊全的古代青銅車馬,在世界上是首次發(fā)現(xiàn)。它那無與倫比的工藝技術和高超的冶金鑄造水平,為同代任何青銅器物所無法匹敵,受世人青睞而被譽為'青銅之冠'。傘蓋的厚度僅0.1~0.4厘米,兩乘的面積分別為1.12和2.3平方米,整體用渾鑄法一次鑄出,即使在今天,要鑄成這么大而薄、均勻呈穹窿形的銅件也非易事。車廂兩側窗可以前后推拉,窗板的銅片僅厚至0.12到0.2厘米,采用鏤空菱形紋,從室內可以觀察到車外的情況,但外面的人難以看清車內。作戰(zhàn)武器與演習武器秦兵馬俑一號坑展廳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目前已出土并修復一千余件。 坑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墻間隔。 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lián)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后衛(wèi);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著戰(zhàn)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zhàn)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zhàn)車,每輛戰(zhàn)車后有御手一名,車士兩名。 近距離觀察,真的是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修復中殘缺的兵馬俑。兵馬俑的色彩絢麗,用色濃艷大膽,但出土后彩繪層很快就脫落了。下面這幅照片是剛出土時的彩繪秦俑。 這些秦俑身上的彩繪為何會脫落?原來彩繪由褐色有機底層和彩色顏料層構成,褐色有機底層的主要成分為生漆。出土后兵馬俑失水現(xiàn)象非常嚴重,當飽水的漆層在干燥過程中,底層劇烈收縮并嚴重起翹卷曲,從而導致整個彩繪層與陶俑本體脫離,這是造成秦俑彩繪脫落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與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局合作,運用聚乙二醇與聚氨酯乳液聯(lián)合處理和單體滲透——電子束輻射聚合兩套保護法對秦俑彩繪加固,生漆層的保護與修復技術難關已攻克。期望盡早看到真彩秦俑的絢爛。 秦始皇兵馬俑三號坑整體呈凹字形,由南北廂房和兵馬俑車馬房組成,車馬房中有一輛駟馬戰(zhàn)車及四件兵馬俑,三號秦坑是一二號坑的指揮部,是世界考古史上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筑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 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xiàn)代化遺址陳列廳。 跪射俑,身穿戰(zhàn)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綰一發(fā)髻,左腿曲蹲,右膝著地,雙手置于身體右側作握弓弩待發(fā)狀。 背部下擺還保留著原本的紅色條紋。在跪射俑的雕塑藝術中,有一點非??少F,那就是他們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針腳被工匠細致地刻畫出來,反映出極其嚴格的寫實精神。立射俑,通高178厘米,不穿鎧甲的輕裝步兵俑,頭上免盔束發(fā),身穿交領右袵短褐,腿扎行縢,足蹬薄底方口淺幫齊頭履,并緊系鞋帶。頭左轉前視,左肩斜向下,手直掌,右手半舉于胸,左腿曲向前,右腿直向后蹬,似拉弓搭箭。鞍馬騎兵俑,騎兵俑立于馬前,一手牽韁繩,一手作提弓狀。騎兵俑頭戴圓形小帽,身穿緊腰窄袖短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于騎射。中級軍吏俑,通高189.00厘米,頭戴雙版長冠,右手握弓,左手握劍。高級軍吏俑,身穿雙重長襦外披彩色魚鱗甲,頭戴鹖冠,雙手交垂于腹前拄長劍,是迄今出土的秦俑中級別最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