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了任航紀念展,在上海建國中路的八號橋創(chuàng)意園。攝影作品稀疏分布在小小的展廳里,每一張都像剛剛到達沸點的開水泡泡,灼熱又強烈。而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門口大屏幕播放的采訪短片中的一句話。當(dāng)被問到為什么作品里的人像都是裸體時,任航說,男性女性在他眼里并無差別,裸體時,一個人最真實。 關(guān)于性別的討論,從來沒有停過,并且一不小心就會變得異常激烈。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個關(guān)于性別的實驗,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 1|非粉即藍,非女即男?韓國攝影師 JeongMee Yoon 從2005年開始啟動了一個粉色藍色項目「The Pink & Blue Project」. 起因是她發(fā)現(xiàn),自己五歲的女兒對粉色喜愛到無法自拔——只穿粉色衣服,只玩粉色玩具,整個屋子都是粉色。后來 Yoon 意識到,不只她女兒,很多韓國、美國、世界各族的小女孩都有這樣的喜好。她于是想,這是不是消費主義、廣告、性別營銷(gender-oriented marketing)造成的?芭比娃娃和 Hello Kitty 就是兩個很好的案例。為了探索這個現(xiàn)象,她拍攝了上百個小朋友的臥室,里面擺滿了他們的個人物品。每張照片需要花費4-8小時置景。 2|顏色和性別,是怎么畫上等號的?看到這個項目,是在 Vestoj 雜志第七期,關(guān)于男性和男子漢的探討。主編 Anja Aronowsky Cronberg 在開篇提出了一個觀點: The answer to 'what makes a man' liessomewhere between the influence of nature and nurture. 男孩何以成為男人? 這是先天(生理基因)和后天(社會基因)的共同作用。 Vestoj Issue No.7 On Masculinities 這句話看起來理所當(dāng)然,但它緊接著帶來了一個問題:在這個轉(zhuǎn)變的過程中,有多少由生理決定,多少由社會決定?換言之,二者占比如何? 美國馬里蘭大學(xué)的 Jo Paoletti 教授在第一篇文章Clothes Make the Boy中說,這個問題很復(fù)雜沒錯,但就像所有的爸爸曾經(jīng)都是小男孩,要想了解成年男性的世家,可以從男孩文化著手。比如代表男孩的藍色。 一開始,粉色和藍色只是單純的顏色,全球人民在顏色和性別的關(guān)聯(lián)問題上并未達成共識。十九世紀末,荷蘭、法國、英國人普遍覺得藍色屬于男孩,而意大利、比利時人則認為藍色屬于女孩。最尷尬的是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各種文化都存在,根本沒有統(tǒng)一答案。 顏色和性別難以匹配,苦惱的不是小孩,也不是爹媽,是童裝生產(chǎn)商!1918年,他們統(tǒng)一口徑,規(guī)定「男孩穿粉色,女孩穿藍色」。咦,怎么反過來了?因為他們認為粉色是沖淡的紅色,仍然帶有紅色那種醒目、堅定的特質(zhì);而藍色則更加溫柔,適合女娃娃。1927年,美國時代周刊做了個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曼哈頓的各大嬰幼兒零售店,童裝的顏色和性別并沒有直接聯(lián)系。有的媽媽喜歡給兒子買粉色衣服,有的相反。到了1940年,在一股不知名的神秘力量下,大部美國人默認粉色=女孩,藍色=男孩。 童裝生產(chǎn)商在這股力量的驅(qū)使下,生產(chǎn)越來越多的粉色女嬰裝,和越來越多的藍色男嬰裝。而且這個趨勢逐漸從嬰兒裝蔓延到童裝,到青少年裝,甚至入侵了成人服裝領(lǐng)域。大伙兒在購買這兩種顏色的衣服時格外小心,生怕引起“誤會”。 好比兩個男生去買衣服,小明拿起一件粉色 tee 走向試衣間,小李很有可能警告他:“你竟然穿粉色!這么娘!”然而,有何不可? 3|「頭發(fā)這么長,哪像男孩的樣子!」還記得你中學(xué)時候,班上叛逆的男生總是被班主任盯著嗎?最耳熟的嘮叨,大概是「頭發(fā)這么長,哪像男孩的樣子!」 長大以后,這種責(zé)備仍然常有,理由更豐富多彩:「女孩子抽煙,像什么樣子!」「做事這么優(yōu)柔寡斷,哪像個男人!」 按照 Paoletti 教授的說法,我們之所以對性別和它代表的行為方式如此敏感,是因為習(xí)慣了用二元的視角(binary view)去看這個世界:性別分男女、女孩要像個姑娘、男孩要像個男子漢;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僅僅掌握自己性別的文化是不夠的,還要清楚地了解另一方,以避免做出不具有自己性別特征的事。然而,這條線真的那么清晰嗎?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亦不是非粉即藍。 我記得第一次經(jīng)歷“性別沖擊”,是在準備去美國讀本科,辦理入學(xué)手續(xù)的時候。在一堆個人信息表里面,有一項讓你勾選性別。除了男、女,還有無性別、雙性、或選擇不透露性別。當(dāng)時我震驚了幾秒,心想:還真是 liberal 啊。后來注意到,不論選歷史、政治、經(jīng)濟、還是語言課,都不可避免地會讀到與性別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在美國政治課上,一定有一章閱讀講的是婦女選舉權(quán)(Women's Suffrage),歐洲歷史課亦然。就連我選的經(jīng)濟專業(yè),在選修課程里面,也有專門獻給性別研究的課程,比如 Economics of Gender 性別經(jīng)濟學(xué)(用經(jīng)濟理論來分析教育、婚姻、勞動力市場中出現(xiàn)的性別不平等現(xiàn)象),Labor Economics 勞動力經(jīng)濟學(xué)(研究為什么有人愿意工作有人愿意宅在家里,為什么同樣職位男人收入比女人高等等)。 最神奇的是法語課。無論你說不說法語、或拉丁語系語言,你或許知道法語單詞分陰陽性。最開始背單詞的時候,我花了很多力氣去記住世間萬物的性別,比如椅子是女的(une chaise)微笑是男的(un sourire);之后的選修課中,我非常幸運地選到一節(jié)課講法國文學(xué)中的“性”。整一個學(xué)期,這位酷炫的女教授跟我們分析法國詩歌中的性元素和它的含義,和我們講薩特的風(fēng)花雪月,讓我們背誦波德萊爾的詩歌。這種談?wù)撔詣e的風(fēng)格,完全不同于歷史政治課上的尖銳 style,它讓我覺得性別話題和寵物糧食一樣,也可以是茶余飯后的話題。 當(dāng)我留心觀察性別這件事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生活中實在有太多建立在“二元世界”上的觀點了。書店里隨手翻開一本男性雜志,GQ也好,xx先生也罷,無不在告訴廣大男性朋友,該穿什么衣服、開什么車、做什么工作、如何成功;路邊的整型醫(yī)院小廣告,告訴你出了錢就能買來美麗;我有段時間特別喜歡做力量訓(xùn)練,朋友警告我說變成金剛芭比可不好...... 獻給現(xiàn)代女性的雜志 The Gentlewoman, 純正英國血統(tǒng) 回到 Vestoj雜志卷首語提出的問題:男孩何以成為男人?女孩何以成為女人?在這個轉(zhuǎn)變的過程中,有多少由生理決定,多少由社會決定? 西蒙德波伏娃女士在《第二性》中給了一個參考答案:“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span> One is not born a woman, but rather becomes one. 至于對錯,相信你自有判斷。于我而言,比獲得標準答案更重要的,是思考答案的行為本身。它讓我在沖動判定一件事是性別歧視之前,停頓了一下?;蛟S,事情本沒有想象中那么嚴重,男女之間的差別,說有也有,說無也無。 幾天以后,我又路過文章開頭提到的展廳,想起了任航那句性別無差別的話,帶著這個念頭重新觀察了一遍他的作品。在剝下衣服、撇開性別以后,這些影像如冷卻到室溫的開水,平和又寧靜。 參考資料 1|Vestoj Issue No.7 On Masculinities 2|JeongMee Yoon Websitehttp://ww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