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興四大詩人 1、 南宋高宗后期至孝宗時,詩壇出現(xiàn)的詩歌群體:尤袤、楊萬里、范成大和陸游,其中楊、陸的聲譽最大。 2、 他們都不同程度受到江西派詩風的影響,但又各具特色,最后擺脫了江西詩派的文風,成為南宋前期的杰出詩人。 二、誠齋體 1、 宋朝詩人楊萬里自創(chuàng)的一種詩歌文體。 2、 楊萬里在呂本中“話法”的啟發(fā)影響下,師法自然,創(chuàng)造出新鮮潑辣的寫法。《滄浪詩話》稱之為“楊誠齋體”。 3、 其特點:內容多描寫自然風光,構思新穎奇特,筆調幽默詼諧,語言通俗活潑,風格爽朗輕快。但是有時由于追求幽默活潑,反而顯得油滑。 三、辛派詞人 1、 與辛棄疾同時或稍晚的,在詞風上明顯受到辛棄疾影響的南宋中葉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因其作品的主題思想、感情基調、藝術風格等都與辛詞相近,文學史上成為辛派詞人。 2、 他們用詞紀交游,發(fā)感慨,具有共同的愛國思想傾向。同時進一步把詞推向散文化、議論化的道路。他們喜用帶有古詩或散文意味的長調,語言上較少受婉約派詞人的雕琢習氣,又帶來了恣肆粗獷的作風。 3、 代表作家有與辛棄疾同時的陳亮、劉過等,稍后有劉克莊、更晚有劉辰翁。 四、永嘉四靈 1、 南宋中葉出現(xiàn)的詩歌流派。主要以生長于浙江永嘉的四詩人:徐照,字靈暉;徐璣,字靈淵;趙師秀,字靈秀;翁卷,字靈舒。因字里都有靈字且都是浙江永嘉人,故又稱永嘉四靈。 2、 他們選擇晚唐詩人賈島、姚合的道路,專攻五言律詩。反對江西詩派、理學詩派。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詞寫野逸清瘦之趣。 3、 四靈詩人的詩從內容上看,主要繼承了山水詩人、田園詩人的傳統(tǒng),內容狹窄,回避現(xiàn)實。藝術上以精煉的語言刻畫尋常景物,而不顯露斧鑿的痕跡,較大程度上糾正了江西詩派以前以才學為詩的風氣。成就有限,但響應廣泛。 五、江湖詩人 1、 南宋中葉以后出現(xiàn)的詩歌流派。所謂江湖詩人都是一些落第文人,由于功名上不得意,只好流轉于江湖。因杭州書商陳起刻了許多同時的詩人的集子,合稱為《江湖集》,故這些詩人被成為江湖詩人。 2、 江湖詩人分為兩類:一類是“狷者”:生活接觸面比較狹,對政治不關心,只期文藝上專精,以博人賞識,代表人物姜夔;另一類是“狂者”:生活接觸面廣,對政治比較關心,愛好高談闊論以博時名,代表人物戴復古、劉克莊。 3、 他們的藝術追求從學習四靈開始,工致細巧,詩法和題材廣泛。 4、 后來因陳起、劉克莊的詩句觸怒朝廷,坐罪流配,即江湖詩禍。
一、《滄浪詩話》 1、《滄浪詩話》是宋代體系最完整最全面的詩論。作者嚴羽。分為五個部分:詩辨、詩體、詩法、詩評、詩證。 2、其中“詩辨”最重要,內容是闡釋古今詩的藝術風格及詩歌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等問題,歸結以盛唐為法。提出學詩的方法是“妙悟”。 3、所謂:“妙悟”,就是心領神會、徹頭徹尾的理解。就“詩辨”的全部理論來看,悟是包括認識和實踐這兩方面問題,也就是詩歌的閱讀和寫作的問題。 4、嚴羽反對蘇黃的詩,指出他們“以文學、才學為詩”,認為雖然工整,卻無古風。同時也反對江西詩派、理學詩派、江湖派和四靈詩人。 5、《滄浪詩話》的影響很大,明胡應麟認為明詩所以能“上追盛唐”,就是靠嚴羽的提倡。 二、話本 1、 話本原是“說話”藝人的底本,是隨著民間“說話”伎藝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文學形式。唐代已經出現(xiàn),宋元時漸趨成熟。 2、 在宋代的繁榮都市里,有許多為市民娛樂的瓦肆伎藝,在這些瓦肆伎藝中,屬于說話范圍的有四家。一、“小說”,二、講史,三、講經,四、合生或說諢話。其中以“小說”講史兩家最為重要,影響最大。 3、 話本的體制結構,完整的有六個部分:題目、篇首、入話、楔子、正話、篇尾。篇首是和這個故事有關的詩詞,點明主題,營造氛圍,抒發(fā)感慨。楔子是插入一個小故事,與正話故事一致。篇尾“有道是”、“正是”開頭,以一句話、一首詩結尾,有畫龍點睛的勸世作用。 4、 宋元話本在體制、題材、藝術手法等方面,對明清白話小說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三、董西廂 1、 金人董解元根據唐元稹《鶯鶯傳》,利用當時流行的諸宮調形式創(chuàng)作了《西廂記諸宮調》。 2、 它在任務塑造、情節(jié)結局等方面對原作有較大的改動,極大豐富了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 3、為王實甫《西廂記》塑造了藍本,并且它是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部諸宮調,在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四、諸宮調 1、 是宋元時流行的說唱文學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連成短套,首尾一韻,再用不同宮調的許多短套連成長篇,說唱長篇故事,因此被稱為“諸宮調”或“諸般宮調”。 2、又因為它用琵琶等樂器伴奏,故又稱“弦索” 五、元雜劇 1、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并在唐宋以來的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 2、 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內容上不僅豐富了已在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的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3、 結構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雜劇劇本主要由賓白、曲詞、科范組成。 代表作關漢卿《竇娥冤》。 一、王西廂 1、 西廂故事起源于唐代元稹《鶯鶯傳》,經宋秦觀、毛滂的《調笑令》,趙令時的[蝶戀花]鼓子詞,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一系列演化。 2、 元代王實甫把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改寫成戲曲,雖然故事基本相同,但題材卻更集中,反封建思想傾向更加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jié),藝術上也有所提高,王西廂更喊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題思想。 3、 因為主題鮮明藝術成就高,所以一直以來一直受到群眾的好評,是西廂故事題材的最高成就。戲曲創(chuàng)作上的影響很大,與它同時的作品和明清的愛情主題的小說創(chuàng)作受其影響。如《牡丹亭》,《紅樓夢》等。 二、南戲 1、 是宋元時南戲演唱的戲曲形式,也稱“戲文”。因其最早產生于浙江溫州(舊名永嘉),故又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 2、 南戲最初是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的,所謂“即村坊小曲而為之”。元末受到文人關注,藝術上趨于精致。產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南戲作家如高明、施惠,著名的劇本有《琵琶記》《拜月亭》等。有學者認為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3、 南戲在南方民間廣為流傳,明代時進一步發(fā)展演變?yōu)椤皞髌妗保瑢γ髑鍍纱膽蚯泻艽笥绊憽?/span> 三、荊、劉、拜、殺 1、元末明初在民間流行的戲劇,分別是《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他們都屬于世代累積型創(chuàng)作。 2、《荊釵記》王十朋以荊釵作聘,娶錢玉蓮為妻,王十朋中狀元后拒絕丞相的逼婚,錢玉蓮因富豪孫汝權和繼母的迫害,投江自盡,經種種波折,終于夫妻團圓。《劉》劉知遠被逼從軍,入贅岳帥府,享盡榮華,妻子李三娘受兄嫂折磨,磨坊中產子,送至劉知遠處撫養(yǎng),十五年后因兒子獵兔見母,一家團圓?!栋荨肥Y世隆、王瑞蘭、蔣玉蓮?!稓⒐酚洝穼O華、孫榮兄弟因人挑撥失和,孫華妻子楊月真設計殺狗,假作死尸,揭露柳龍卿、胡子傳二人的欺騙,使兄弟重歸于好。 3、這些戲都有部分符合人民愿望、反映現(xiàn)實的描繪,但也有不少宣揚了封建道德和迷信思想的地方。《白兔記》《拜月亭》的成就較高。 四、南北合套 1、 最初南北曲不能出現(xiàn)在同一個套曲里,元中葉以后,成規(guī)逐漸被打破,南戲開始兼用北曲。 2、 南北合套一般有三種情況:在一個套曲里穿插一兩個北曲的曲牌;用南北合套,將北曲曲牌與南曲曲牌依次相間連成一套;在全劇的多套南曲之間,夾用一出整套的北曲。 3、 明代以后,雜劇開始吸收南曲音樂,此外明清傳奇也兼用北曲和北套。 4、 明嘉靖間昆山腔興盛以后,形成南北合流局面。 五、擬話本 1、 明代出現(xiàn)的供案頭閱讀的文人模擬的話本。 2、 因群眾的愛好,書商的大量刊行引起了文人的注意,他們于是對話本編輯加工或模擬話本寫作。 3、 擬話本的體制可分為六個部分:題目、篇首、入話、頭回、正文(包括韻文和散文)、篇尾。 4、 現(xiàn)存最早的擬話本是《清平山堂話本》。 與其相忘江湖,不如點擊“藍字”關注 ![]() |
|
來自: 拉普拉絲 > 《關於,語文專業(y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