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奧陶紀大滅絕 奧陶紀大滅絕,時間為距今4.49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一次的物種滅絕事件。原因是距離地球6000光年以外的地方,一顆中子星與黑洞由于不明原因相撞,產生數束伽馬射線暴,其中一束不偏不倚擊中了地球。其實伽馬射線擊中地球的概率極小,小于100,000,000/1,但是那個狙擊點偏偏擊中了地球。由于奧陶紀的生物還沒開始在陸地上生存,所以他們在水里只感覺到了地面的劇變。并不知道災難已經降臨。伽馬射線直接擊穿氣體分子,大氣變得四分五裂,臭氧層損失近3/1陽光中的紫外線直接穿透大氣層,殺死了大量浮游生物,破壞了海洋食物鏈的基礎,饑荒開始四處蔓延。射線帶來的輻射還殺死了大量珊瑚,破壞了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地球隨之而來的是饑荒蔓延,饑荒過后還有氣體重新整合成做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遮天蔽日,遮擋一半的太陽光,水溫頓時下降到10度并且在20萬年里不斷下降,冰川過去后,生機勃勃的海洋變成死寂般的安靜...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種大滅絕,造成56%物種滅絕。 伽馬射線暴 2.泥盆紀大滅絕 泥盆紀大滅絕的時間是從距今約3.77億年前的晚泥盆紀法門階至早石炭紀之際。那個時候的地球開始在陸地上有了少量節(jié)肢動物,并且有了森林。大部分生物還是生存在海洋里面的。這次導致生物滅絕的原因是巖漿,3000億立方米的巖漿由于不明原因脫離了外核,從西伯利亞地區(qū)噴涌而出。地球忽然開始劇烈晃動,同時,大量高溫氣體從西伯利亞地區(qū)的海床裂縫中噴出,這導致附近的海水開始沸騰,殺死了大量生物。緊接著,3000億立方千米的巖漿噴涌而出。滾落的巖石很快就摧毀了附近所有的珊瑚礁和其他生物。巖漿不僅使海水溫度大幅升高,燙死了成千上萬的生物,還污染了海水。巖漿中的有毒物質與海水發(fā)生化學反應,使海水發(fā)生酸化,大量動物因無法呼吸而死亡。災難的十萬年后,植物加速了動物的滅亡,由于植物枯枝敗葉的腐化,土壤出現了。雨水將大量土壤沖進海洋,成為海藻很好的養(yǎng)料。海藻的興盛消耗量大量氧氣,使動物窒息而死,加快了動物的滅絕。災難發(fā)生150萬年,地球迎來百萬年來的第一場雪,又造成物種消亡,他們無法適應這種溫度變化。災難發(fā)生200萬年后,巖漿不再噴發(fā),寒冷也不再。但大多數生物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了。 巖漿噴發(fā) 3.二疊紀大滅絕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發(fā)生于距今2.51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是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中最嚴重的一次,造成了98%的海洋生物以及96%的陸地生物都在50萬年內忽然消失,大量的生物“蒸發(fā)”殆盡,整個海洋、陸地的生命跡象都基本消失??茖W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里程碑。其他各次大滅絕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種類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2/3, 也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產生如此重大的轉折。這次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沙漠范圍擴大、火山爆發(fā)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有些科學家認為,氣候的變化是形成這場大災難的主要原因。因為二疊紀末期形成的巖石顯示,當時某些地區(qū)氣候變冷,在地球兩極形成了冰蓋。這些巨大的白色冰蓋將陽光發(fā)射回太空,會進一步降低全球氣溫,使陸上和海上的生物很難適應。如果再加上海平面下降和火山爆發(fā),就會成為滅頂之災。但是關于這次大滅絕更多的是猜想,因為這次的生物滅絕實在是太嚴重了。 4.三疊紀大滅絕 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 這一次災難并沒有特別明顯的標志,只發(fā)現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了,出現了大面積缺氧的海水,這樣使水中的生物缺少氧氣而死。2.03億年前的一天,現今的弗洛里達州。一群真雙型齒翼龍(恐龍還不是地球霸主,頂端食物鏈是鱷)從地面起飛,開始覓食。突然,一大股水蒸氣沖破地面,噴向高空。猝不及防的翼龍迅速被燙死,落到地面。緊接著,越來越多的涌向高空,這預示著大災難的到來。幾天后,地面上出現了一條長2,000千米的裂縫,從弗羅里達一直延伸至中大西洋,開始噴發(fā)蒸汽,周邊的氣溫迅速升高,動物在高溫中氣喘吁吁。但這只是災難的開始。約1800萬立方千米的巖漿開始從這道裂縫噴出。巖漿擴散的速度極快,1天就能淹沒200平方千米的地區(qū)。巖漿所到之處,一切生命都被摧毀?;鹕絿姲l(fā),同時還噴出了大量的有毒氣體,這種狀況持續(xù)很久。一萬年后,大氣中的含氧量下降到了10%。大氣中的水蒸氣與二氧化硫發(fā)生化學反應,形成酸雨,一下就是數萬年。10萬年后,枯木在高溫下開始燃燒,產生了大量的有毒氣體和灰燼。災難發(fā)生20萬年后,巖漿終于停止了噴發(fā)。但噴發(fā)形成的火山灰遮天蔽日,地球獲得的太陽能只有平時的50%,冰川來臨。30萬年過去了,冰期終于結束了,新增的滅絕因素也逐漸減少。但是地球是生物已經消亡太多太多。 地球霸主時期的鱷 5.恐龍大滅絕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是發(fā)生在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這一次大滅絕事件最為著名的是長達1.6億年之久的恐龍時代終結,海洋中的菊石類也一同消失。約三分之一的科屬因此滅絕.其最大的影響在于消滅了地球上處于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 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最后登場提供了契機。 這一次災難來自于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fā),在白堊紀末期發(fā)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崩潰。關于這次滅絕,最通常的說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6500萬年前,一顆十公里寬的小行星碎片抵達地球,它質量達20000億噸,速度在地球引力下快速加快,從每小時6.5萬公里增加到7.2萬公里,合每秒20公里,這么快的速度,大氣層根本無法減速。它進入大氣層,開始燃燒,溫度接近20000℃,亮度是太陽表面的100萬倍,它飛越大西洋,朝墨西哥撞去。它5秒內就穿越了近地大氣層,爆炸威力相當于1億兆噸TNT當量。它撞擊了墨西哥灣淺水區(qū),那里的海水被蒸發(fā),以每小時16萬公里的速度沖擊外太空。撞擊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層形成了一片溫度高7800℃的云層,5小時內,這片熱云便包圍了地球,但卻難以消散,小行星還引發(fā)了地震和海嘯,致使火山大量噴發(fā),云層厚幾千米,以至于陽光不能穿透, 全球溫度急劇下降,這種黑云遮蔽地球長達數十年之久,植物不能從陽光中獲得能量, 海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的基礎環(huán)節(jié)被破壞了,大批的動物因饑餓而死,其中就有恐龍。這次撞擊相當于人類歷史上發(fā)生過最強烈地震的100萬倍,爆炸的能量相當于地球上核武器總量爆炸的l萬倍,導致了2.1萬立方公里的物質進入了大氣中。由于大氣中高密度的塵埃,太陽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導致地球表面溫度迅速降低。沒有了陽光,植物逐漸枯萎死亡;沒有了植物,植食性的恐龍也饑餓而死;沒有了植食性的動物,肉食性的恐龍也失去了食物 來源,它們在絕望和相互殘殺中慢慢地消亡。 小行星撞地球 小行星撞地球 最后:地球或正處于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前期 從1500年開始,超過320個陸棲脊椎動物物種滅絕,大象、長頸鹿等大型動物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威脅。剩余物種也表現出了平均25%的衰退。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警告稱,動物的滅亡和減少正是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前奏,目前的滅絕與人類行為密切相關。斯坦福大學生物學教授命名為“人類世去共棲物”時代。在脊椎動物當中,全球估計有16%到33%的物種遭受威脅或者瀕危,而大型動物面臨著最高的衰退率,這種趨勢與之前的大滅絕事件相匹配。體型較大的動物趨向于擁有較低的種族生長率,而且繁殖后代較少。它們需要更大的棲息地來維持種族生存。它們的體型和含肉量使它們更容易成為人類的獵殺目標。盡管這些物種代表了相對較少的處于危險中的動物,但是它們的滅亡將產生滴漏效應,這就會動搖其它物種的穩(wěn)定性,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會影響人類健康。人類種群數量在過去的35年里已經加倍,而同時蝴蝶、甲殼蟲以及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已經減少了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