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過敏性紫癜,不得不說到北京有一位紫癜王的中醫(yī)血液病專家胡桂生教授,他臨床三十幾年一直研究過敏性紫癜及其它血液病,不斷研究與臨床總結,成為全國首位中醫(yī)紫癜專家,他治愈過萬余例過敏性紫癜患者,臨床經驗豐富,治療得位,愈后復發(fā)率低,因此大家送他一個稱號叫“紫癜王”。 胡教授認為:過敏性紫癜為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免疫缺陷引起的血管病態(tài)反應性疾病,因機體對某些致敏物質發(fā)生免疫變態(tài)反應,導致毛細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細胞外溢,以皮膚、黏膜及某些器官(腎臟為常見)出血為主,可伴有血管神經性水腫、蕁麻疹等其他過敏表現(xiàn)。 本病屬中醫(yī)“血證”、“肌衄”等病證范圍。以中醫(yī)辯證施治,往往可以取得比西醫(yī)更好的療效及更好的治愈率。下面是他臨床中醫(yī)辯證治療的經驗總結: 辨證分型 1.熱毒熾盛證:急性起病,皮膚青紫斑點或斑塊,色紅或紅紫,皮膚瘙癢,以下肢多見;發(fā)熱面赤,咽喉腫痛,口干口渴,便秘溲赤,有時伴有尿血、腹痛、便血、關節(jié)腫痛。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或滑數。 2.陰虛火旺證:皮膚斑點或斑塊,時輕時重,反復發(fā)作,色紅或紫紅,伴心煩少寐,手足心熱,或有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3.濕熱內蘊證:皮膚紫斑,以下肢及臀部多見,紫癜時輕時重,伴倦怠乏力,脘悶納呆,尿赤或血尿,浮腫。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4.氣不攝血證:皮膚紫癜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紫斑色淡,呈散在性,遇勞則重,伴有心悸,氣短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5.瘀血阻絡證:病程長,皮膚紫斑色青,出沒遲緩,面色黯黑,下眼瞼青紫,肌膚甲錯,可伴關節(jié)疼痛、腹痛,或口渴但不欲飲。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澀。 辨證論治 1.熱毒熾盛證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四生丸加減。主要藥物:水牛角尖、生地黃、丹皮、赤芍、側柏葉、艾葉、荷葉。 若咽喉腫痛、口干口渴明顯,可加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大薊、小薊、側柏葉、白茅根;大便秘結加生石膏、大黃;腹痛加延胡索、金鈴子、赤芍;皮膚瘙癢甚者,可加蟬衣、地龍、蛇床子、地膚子祛風止癢;關節(jié)腫痛可加忍冬藤、知母、秦皮、防己、秦艽等;見尿血可加藕節(jié)、茜草、白茅根;面赤發(fā)熱可酌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熱解毒。 2.陰虛火旺證 [治法]滋陰降火,寧絡止血。 [方藥]茜根散加味。主要藥物:茜草根、側柏葉、黃芪、生地、阿膠、甘草。 心煩少寐明顯,可酌加玄參、龜板、女貞子、旱蓮草;兼見齒衄,加生石膏、麥冬、懷牛膝;口渴,舌紅少津者,可加石斛、玉竹。 3.濕熱內蘊證 [治法]清熱化濕,涼血止血。 [方藥]小薊飲子加減。主要藥物:生地黃、小薊、滑石、通草、炒蒲黃、淡竹葉、當歸、梔子、甘草。 蛋白尿、浮腫,可加黃芪、薏苡仁、澤瀉;倦怠乏力,脘悶納呆,可加蒼術、草豆蔻、佩蘭;紫斑反復發(fā)作者,可酌加丹參、益母草、三七。 4.氣不攝血證 [治法]健脾益氣攝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主要藥物:黨參、黃芪、白術、茯神、酸棗仁、桂圓肉、木香、當歸、遠志、生姜、大棗、炙甘草。 紫斑遷延不愈,可加丹參、地龍、益母草、蒲黃;心悸失眠加夜交藤、柏子仁;尿血加阿膠、白茅根;納差加陳皮、雞內金。 5.瘀血阻絡證 [治法]行氣化瘀,和絡止血。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主要藥物: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牛膝、甘草。 伴有血熱加生地黃、牡丹皮、側柏葉、茜草等;關節(jié)疼痛、紅腫加忍冬藤、木瓜、桑枝、防己;氣短乏力加黨參、黃芩。 經驗方(為了方便大家的治療,胡教授還為大家收集了臨床治療的經驗方供大家參考) 1.清熱解毒湯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藥物組成]水牛角粉3克(沖服),羚羊角粉1克(沖服),生地黃30克,竹葉9克,玄參18克,牡丹皮18克,紫草18克,金銀花30克,連翹18克,黃連9克,生石膏30克,大黃炭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2.涼血解毒方 [功效]散風利濕,涼血解毒,活血化瘀。 [藥物組成]浮萍6克,柴胡6克,荊芥穗 6克,連翹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板藍根30克,紫草10克,生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制乳香、沒藥各5克,酒大黃5克,三七粉(沖)、琥珀面(沖)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3.涼血化斑方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化斑。 [藥物組成]黑山梔9克,連翹9克,金銀花9克,丹皮9克,赤芍6克,生地黃9克,藕節(jié)炭9克,茜草炭9克,仙鶴草9克,百草霜3克,蘆根15克,白茅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中 成 藥(胡教授還為大家提供了一些中成藥也有一定的療效) 1.金蓮清熱沖劑 [適應證]適用于熱毒熾盛型。 [用法]每日一袋,每日4次。 2.新雪丹 [適應證]適用于熱毒熾盛型。 [用法]每次一瓶,成人一日兩次,小兒酌減。 3.防風通圣丸 [適應證]適用于發(fā)熱惡寒、關節(jié)腫痛、便秘等表里俱實證。 [用法]每次6克,每日3次,口服。 適宜技術(胡教授還為大家介紹了其它的一些中醫(yī)輔助治療方法) 1.推拿療法 處方:腎俞、三焦俞、命門、腰眼。操作:先將兩手掌互相搓熱,然后同時摩擦腰背區(qū)域,重點在以上穴位,配合點按各穴,中度用力。每穴一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2.敷臍療法 處方:桑寄生9克,山梔子9克。操作:上藥搗碎,裝瓶配用。取乙醇溶液或溫開水將臍內污垢洗凈拭干,將藥粉倒入臍孔(神闕穴)約填滿2/3,用4厘米×4厘米菱形膠布貼封腹部,每次用量為0.15克左右,兒童每次0.1克左右,每48小時換藥一次。5次為一療程,適用于伴見吐血、衄血者。 3.洗浴療法 處方:生地黃、丹皮、白芍、黃芩、黃柏各20克,山梔15克,生甘草9克,水牛角30克。操作:上藥煎煮20分鐘后,以藥液浸洗肌膚,每日一劑,7天為一療程。適用于熱毒熾盛型。 預防護理 加強體質鍛煉,增強抗病能力,防止外邪從口鼻而入,積極尋找和祛除致病因素,避免再次接觸。避免應用可以促發(fā)出血的藥物,如阿司匹林、肝素鈉。注意少食易誘發(fā)本病的海鮮、蝦類食品。防止蚊蟲、螨蟲等叮咬。多食蔬菜、瓜果及易消化的食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