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特別喜歡犯罪懸疑類影片的人,當然不能放過曾經追過的犯罪小說改編的電影。 《心理罪》剛開始在網站連載的時候,還是2006年在天涯的蓬萊鬼話。 那里不僅有人寫小說,還有人發(fā)真實靈異經歷,鬼氣森森的地方,絕佳的夜晚挑燈睡前讀物。 當時看《心理罪》,就覺得這小說很不一般。不管是小說名字,還是章節(jié)名字,都很賽高。 什么「血之魅」、「教化廠」、「強奸城市」、「奪命醫(yī)院」、「暗河」。 每一個看起來都是千萬級的大IP。 《心理罪》的原著作者雷米,本身就是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刑法學老師 那會兒可沒有現在這么發(fā)達的影視內容,更沒有什么《信號》《犯罪心理》這樣講犯罪畫像的刑偵劇集。 所以在看到《心理罪》里,通過各種痕跡學原理和心理學理論來劃定罪犯特征的時候,真的覺得很新鮮。 而現在,這部小說被拍成了電影,演員是廖凡和李易峰,還有萬茜。 選取的,是小說《心理罪畫像》里面的「血之魅」章節(jié)。 一個關于人血牛奶的故事。 人血牛奶,好喝嗎? 看到這個陣容的時候,我有點顧慮。 廖凡來演警察邰偉,沒有什么可挑剔的,廖凡的演技有目共睹,對犯罪片和警察角色的把握,更有《白日焰火》的柏林影帝保駕護航,很穩(wěn)妥的選擇。 李易峰飾演的方木和廖凡飾演的邰偉相互看不順眼 李易峰近年來很努力,還出演了諜戰(zhàn)劇《麻雀》,能夠感覺出來,他在有意識地拓寬自己的戲路,努力擺脫「小鮮肉」的形象。他在《老炮兒》演馮小剛的兒子,也可圈可點。 但是《心理罪》小說里的方木,是一個有點冷峻的天才角色,非常擅長心理分析,甚至還有內心深處陰暗的一面,李易峰給人的感覺,還是和這樣的人設有些出入。 第一反應是,他的形象有點太陽光了。 李易峰飾演的方木 因為有了這樣的懷疑態(tài)度,看《心理罪》的時候,我是充滿了挑剔的。 的確挑出了不少毛病。 電影開頭就是一段尸體解剖的戲,在萬茜飾演的法醫(yī)一邊開膛破肚一邊解說的時候,李易峰飾演的方木沖了進來,對著尸體開始了分析,通過心理畫像,立馬就在人群中找出了罪犯。 整個過程不到3分鐘。 這也太神了吧。 方木的分析依據,是尸體上刀口的方向、深度,由此推斷出兇手的身份。 這種設定,和小說原著相比會略嫌失之于簡化。 同樣講心理畫像的韓國刑偵劇《信號》里,主人公推斷出兇手的身份是醫(yī)院工作者,是因為見過兇手打扮時髦,身上飾品眾多,卻單單沒有涂指甲,反倒是把指甲剪得很短,還有持握器械的痕跡。 由此推斷出,兇手是在職業(yè)有特殊需要,不能留指甲的地方工作——醫(yī)院。 這種推斷,就有足夠的細節(jié),也屬于大眾日常認知的范疇類。 觀眾們會覺得,嗯,醫(yī)院工作者,的確是不能留指甲啊。 同時,這種畫像方式,也只是把嫌疑人縮小到一定的范圍內,而非直接在現場指認向某個人。 影片的后半段,基本就是在方木的天才式推斷中,一路狂奔下去。《心理罪》在這個層面上,有些過于依賴方木的天分,缺失了一些結構化、邏輯化步步為營、慢慢推進的努力。 《心理罪》系列小說所強調的那種心理分析,我們最想看到的部分,在《心理罪》電影里面,卻展現得少。 《心理罪》小說原作者雷米,之所以能夠在小說中,把犯罪心理畫像寫得那么好,是因為他自己就是警察學校的老師,以前是學痕跡學的。 從專業(yè)的角度來寫娛樂化的故事,尤其是這種高智商犯罪燒腦式的故事,無疑能夠得到更多觀眾的喜歡。 它的核心,就在這種案情分析的專業(yè)性和復雜性上。 是要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剝開,每扯掉一層,就會發(fā)現更核心,更加辛辣的一層。 不過,《心理罪》雖然沒有在手法上做到「剝洋蔥」,卻還是有「剝洋蔥」的意識的。 這種意識體現在,最后幕后罪犯的設計,是有好幾層的。 最開始,你以為罪犯是一個人;后來你發(fā)現,罪犯是兩個人;在后來,事情還遠沒有這么簡單。 為了避免劇透,就不再說更多了,大家自己去驗貨。 破案結果的多重化,就是《心理罪》在結果上的那個「洋蔥」 有了這個「洋蔥」的果,卻放棄了展示「剝洋蔥」的過程,《心理罪》這種放棄在破案分析上著力的做法,有點可惜。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想,燒腦式的小說,和燒腦式的電影,是兩碼事。 真的把《心理罪》原小說中的全部搬上銀幕,那得啰嗦成電視劇了。 批評了這么多,《心理罪》可圈點的地方也不少。 影片的特效做得不錯。打斗戲也沒啥毛病。李易峰的演技,竟然比想象中自然。 廖凡飾演的邰偉,是片中最出彩的角色。作為一個對破案有極度欲望的人,影片對他想要破案的原因,給出了心理上的解釋。 這種對人物前史和動機的交代,一方面豐富立體了人物,另一方面,還能產生一種移情效果。這種移情,既是針對看人物的觀眾的,也是針對角色本身的。 把對自己曾經沒有做到的事的悔恨,轉嫁到類似的事情上。 《沉默的羔羊》里,朱迪·福斯特飾演的警探克拉麗絲,就是因為自己少女時候沒能救下羔羊,而在成為警探之后,對拯救受害者抱有執(zhí)念。 《心理罪》里的邰偉,也是類似的狀態(tài)。 在人物之外,能夠明顯感覺到,影片還是有意識地在向一些優(yōu)秀的犯罪片學習的。 開場的時候,警察們追捕罪犯的一場戲中,加入了非常多的跑酷元素,有一個大俯拍的鏡頭,掃過在樓頂上追逐的角色,非常像《柏林》里面的樓頂追逐戲。 方木在根據現場分析痕跡時,會插入式地剪輯進來一些案發(fā)當時的重現,一些現場元素的重新組合,讓人想到《神探夏洛克》。 當方木和邰偉進入小島上的地下實驗室的時候,那種孤立隔絕的環(huán)境,明顯是從《禁閉島》這類的影片中學習了不少精髓。 對于犯罪片而言,展示「絕望」,雖然不能決定影片的品質,但在很多時候,還是會成為判定影片風格化和類型元素是濃厚還是寡淡的標準。 《心理罪》在這一點上,做得還不錯,從視覺上,初步構成了犯罪片風格化的一面。從死亡人數上,也是。 畢竟,這是一個連環(huán)殺手的故事。 但影片在敘事的把控上,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剝洋蔥這事,能不能一瓣一瓣剝得清楚,剝得好看,還是個細心活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