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晉朝編年史

 天然首選 2017-08-10
晉王朝:(公元265~420年)

西晉時期:(公元265~316年)

晉武帝司馬炎執(zhí)政時期:

  公元265年:乙酉,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吳末帝孫皓甘露元年;曹魏政權撫軍大將軍、晉王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西晉王朝正式建立,司馬炎稱晉武帝,建元“泰始”

  公元266年:丙戌,晉武帝司馬炎泰始二年;吳末帝孫皓甘露二年(寶鼎元年)

  公元267年:丁亥,晉武帝司馬炎泰始三年;吳末帝孫皓寶鼎二年

  公元268年:戊子,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四年;吳末帝孫皓寶鼎三年(西晉與孫吳之間持續(xù)爆發(fā)“江夏之戰(zhàn)”、“襄陽之戰(zhàn)”、“合肥之戰(zhàn)”)

  公元269年:己丑,晉武帝司馬炎泰始五年;吳末帝孫皓寶鼎四年(建衡元年)

  公元270年:庚寅,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六年;吳末帝孫皓建衡二年;西晉與鮮卑部落之間在今寧夏中衛(wèi)沙坡頭爆發(fā)“萬斛堆之戰(zhàn)”

  公元271年:辛卯,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六年;吳末帝孫皓建衡二年(西晉與孫吳之間在今越南爆發(fā)“交趾之戰(zhàn)”);西晉與羌胡之間爆發(fā)“青山之戰(zhàn)”;西晉與匈奴去卑單于之間在今河北保定地區(qū)爆發(fā)“并州之戰(zhàn)”

  公元272年:壬辰,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八年;吳末帝孫皓鳳凰元年;西晉與孫吳之間在今湖北宜昌爆發(fā)“西陵之戰(zhàn)”

  公元273年:癸巳,晉武帝司馬炎泰始九年;吳末帝孫皓鳳凰二年;西晉與孫吳之間在今江西弋陽爆發(fā)“弋陽之戰(zhàn)”

  公元274年:甲午,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十年;吳末帝孫皓鳳凰三年;西晉與孫吳之間在今安徽淮北爆發(fā)“枳里之戰(zhàn)”

  公元275年:乙未,晉武帝司馬炎咸寧元年;吳末帝孫皓天冊元年;西晉與孫吳之間在今湖北武漢爆發(fā)“江夏之戰(zhàn)”

  公元276年:丙申,晉武帝司馬炎咸寧二年;吳末帝孫皓天璽元年;鮮卑民族發(fā)動侵擾西晉邊地之戰(zhàn);晉武帝持續(xù)發(fā)動攻擊北胡之戰(zhàn)、攻擊鮮卑之戰(zhàn)

  公元277年:丁酉,晉武帝司馬炎咸寧三年;吳末帝孫皓天紀元年;西晉與孫吳之間在今湖北武漢爆發(fā)“江夏之戰(zhàn)”;晉武帝發(fā)動攻擊鮮卑之戰(zhàn)

  公元278年:戊戌,晉武帝司馬炎咸寧四年;吳末帝孫皓天紀二年;西晉與孫吳之間在今安徽潛山爆發(fā)“皖城之戰(zhàn)”;西晉與鮮卑部落之間爆發(fā)“武威之戰(zhàn)”

  公元279年:己亥,晉武帝司馬炎咸寧五年;吳末帝孫皓天紀三年;西晉司馬都督馬隆發(fā)動攻擊鮮卑的“涼州之戰(zhàn)”(今甘肅武威涼州)

  公元280年:庚子,晉武帝司馬炎咸寧六年(太康元年);吳末帝孫皓天紀四年(孫吳政權被西晉龍驤將軍王浚擊滅,孫皓歸降,被晉武帝授予歸命侯,晉武帝重新完成中國統(tǒng)一,歷史正式進入晉王朝時期);鮮卑部落乘亂發(fā)動攻擊西晉的“西平之戰(zhàn)”(今遼寧盤山)

  公元281年:辛丑,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二年;鮮卑部落持續(xù)發(fā)動攻擊西晉的“昌黎之戰(zhàn)”(今河北秦皇島)、“遼西之戰(zhàn)”

  公元282年:壬寅,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三年;西晉與鮮卑部落之間爆發(fā)“昌黎之戰(zhàn)”

  公元283年:癸卯,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四年;原孫吳故將莞奉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284年:甲辰,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五年

  公元285年:乙巳,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六年;西晉與鮮卑部落之間在今河北晉州爆發(fā)“肥如之戰(zhàn)”;鮮卑大都督慕容·廆發(fā)動攻擊扶余之戰(zhàn)(今遼寧松原)

  公元286年:丙午,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七年;西晉與鮮卑部落之間爆發(fā)“遼東之戰(zhàn)”

  公元287年:丁未,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八年;南康郡平固縣吏李豐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288年:戊申,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九年

  公元289年:己酉,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十年

  公元290年:庚戌,晉武帝司馬炎太熙元年(永熙元年)

 

晉惠帝司馬衷執(zhí)政時期:

  公元290年:庚戌,晉惠帝司馬衷太熙元年(永熙元年)

  公元291年:辛亥,晉惠帝司馬衷永平元年(元康元年);西晉爆發(fā)延后長達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八王: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強大一時的西晉王朝從此開始急劇衰敗

  公元292年:辛亥,晉惠帝司馬衷元康二年

  公元293年:辛亥,晉惠帝司馬衷元康三年

  公元294年:辛亥,晉惠帝司馬衷元康四年;匈奴去卑單于在今山西長治發(fā)動攻擊西晉的“上黨之戰(zhàn)”

  公元295年:辛亥,晉惠帝司馬衷元康五年

  公元296年:辛亥,晉惠帝司馬衷元康六年;西晉與氐羌之間在今陜西武功爆發(fā)“中亭之戰(zhàn)”

  公元297年:辛亥,晉惠帝司馬衷元康七年

  公元298年:辛亥,晉惠帝司馬衷元康八年

  公元299年:辛亥,晉惠帝司馬衷元康九年

  公元300年:庚申,晉惠帝司馬衷永康元年;益州刺史趙廞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301年:辛酉,晉惠帝司馬衷永康二年(永寧元年);趙王司馬倫再次發(fā)動大規(guī)模內亂;流民起義軍領袖李特持續(xù)發(fā)動攻擊益州刺史趙廞的“成都之戰(zhàn)”、以及反晉起義的“綿竹之戰(zhàn)”、“廣漢之戰(zhàn)”

  公元302年:壬戌,晉惠帝司馬衷永寧二年(太安元年);齊王司馬冏再次發(fā)動大規(guī)模內亂;鮮卑民族宇文部首領宇文·莫圭與北燕國慕容·廆之間在今遼寧義縣爆發(fā)“棘城之戰(zhàn)”;益州牧李特與河間王司馬顒、益州刺史羅尚之間爆發(fā)爭戰(zhàn)

  公元303年:癸亥,晉惠帝司馬衷太安二年;益州牧李特在四川地區(qū)脫離西晉,自稱成都王,建立“大成”政權(成都王李雄與益州刺史羅尚隨即在今四川郫 縣地區(qū)發(fā)動攻擊大成的“郫城之戰(zhàn)”;益州刺史羅尚接著發(fā)動襲擊大成政權都城成都西部的“少城之戰(zhàn)”);江夏郡道士張昌發(fā)動反晉起義;西晉諸王之間爆發(fā)“爭 權洛陽之戰(zhàn)”

  公元304年:甲子,晉惠帝司馬衷永安元年;大成李特二年(大成王李特病逝,其侄李雄在成都稱王,建立成漢國,史稱成都王,建元“建興”);西晉匈奴 北單于劉淵自稱后漢王,建立漢趙,史稱高祖,建元“元熙”;中書侍郎劉沈發(fā)動攻擊河間王司馬顒的“長安之戰(zhàn)”;東海王司馬越與成都王司馬穎之間在今河南安 陽湯陰爆發(fā)“蕩陰之戰(zhàn)”;輔國大將軍王濬與成都王司馬穎之間在今河北石家莊趙縣爆發(fā)“平棘之戰(zhàn)”

  公元305年:乙丑,晉惠帝司馬衷永安元年;大成成都王李雄建興二年;漢趙高祖劉淵元熙二年;西平公(太尉)張軌發(fā)動攻擊韓隴西太守稚、鮮卑首領若 羅·拔能之戰(zhàn);代國政權拓跋·猗狏發(fā)動擊敗漢趙高祖劉淵之戰(zhàn);東海王司馬越聯合司空司馬虓發(fā)動攻擊長安之戰(zhàn);平陽將軍公孫藩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306年:丙寅,晉惠帝司馬衷永安三年(光熙元年);大成成都王李雄建興三年,李雄正式稱帝,是為大成武帝,改元“晏平”;漢趙高祖劉淵元熙三年;北方一縣(黃縣,今山東煙臺龍口)縣令、流民軍領袖劉伯根發(fā)動流民起義;云南寧州(今云南玉溪)五薈夷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晉懷帝司馬熾執(zhí)政時期:

  公元307年:丁卯,晉懷帝司馬熾永嘉元年;大成武帝李雄晏平二年;漢趙高祖劉淵元熙三年;蜀郡農民鄧定、隗文在今陜西漢中起義并發(fā)動“漢中之戰(zhàn)”,魏郡馬牧(今河南永城)農民汲桑起義并在今山東陽谷發(fā)動攻擊西晉的“武陽之戰(zhàn)”;頓丘郡太守魏植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308年:戊辰,晉懷帝司馬熾永嘉二年;大成武帝李雄晏平三年;漢趙高祖劉淵永鳳元年(漢趙高祖發(fā)動攻擊西晉的“魏郡之戰(zhàn)”);洛陽州將軍北宮純發(fā)動攻擊東萊農民起義軍王彌的“洛陽之戰(zhàn)”

  公元309年:己巳,晉懷帝司馬熾永嘉三年;大成武帝李雄晏平四年;漢趙高祖劉淵河瑞元年(漢趙高祖詔令其子劉聰發(fā)動攻擊西晉的“洛陽之戰(zhàn)”;漢趙將領劉芒蕩發(fā)動反漢趙國之戰(zhàn);漢趙羯族將領石勒脫離漢趙政權,成立后趙政權,自稱王)

  公元310年:庚午,晉懷帝司馬熾永嘉四年;大成武帝李雄晏平五年;漢趙烈宗帝劉聰光興元年(漢趙烈宗持續(xù)發(fā)動攻擊西晉的“懷之戰(zhàn)”、“洛陽之戰(zhàn)”);并州刺史劉琨發(fā)動攻擊匈奴鐵弗部劉虎及白部鮮卑之戰(zhàn),雍州流民領袖王如發(fā)動流民起義

  公元311年:辛未,晉懷帝司馬熾永嘉五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元年;漢趙烈宗帝劉聰嘉平元年(西晉與漢趙之間爆發(fā)“長安之戰(zhàn)”,漢趙烈宗發(fā)動攻擊西晉的“洛陽之戰(zhàn)”);后趙上黨公石勒與西晉太尉王衍之間在今山西大同爆發(fā)“平城之戰(zhàn)”;巴蜀流民領袖杜弢發(fā)動反晉起義

  公元312年:壬申,晉懷帝司馬熾永嘉六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二年;漢趙烈宗帝劉聰嘉平二年(西晉與漢趙之間在今山西太原地區(qū)爆發(fā)“蘭谷之戰(zhàn)”、“晉陽之戰(zhàn)”);西晉輔國大將軍王濬與后趙上黨公石勒之間在今河北邢臺爆發(fā)“襄國之戰(zhàn)”

  公元313年:癸酉,晉懷帝司馬熾永嘉七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三年;漢趙烈宗帝劉聰嘉平三年(漢趙烈宗帝詔令其弟劉曜發(fā)動攻擊西晉的“長安之戰(zhàn)”);代北拓跋·猗盧聯合鮮卑大都督慕容·廆發(fā)動攻擊西晉的“遼西之戰(zhàn)”

 

晉愍帝司馬鄴執(zhí)政時期:

  公元313年:癸酉,晉愍帝司馬鄴永嘉七年(建興元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四年;漢趙烈宗帝劉聰嘉平四年;西平公(涼州刺史)張寔自立為帝,建前涼國,史稱高祖明王;流民起義軍領袖楊武在今陜西漢中發(fā)動攻擊西晉的“梁州之戰(zhàn)”

  公元314年:甲戌,晉愍帝司馬鄴建興二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五年;漢趙烈宗帝劉聰嘉平五年(漢趙烈宗帝詔令其弟劉曜再次發(fā)動攻擊西晉的“長安之戰(zhàn)”);前涼高祖明王張寔永安元年;后趙上黨公石勒在今北京大興發(fā)動攻擊西晉的“幽州之戰(zhàn)”

  公元315年:乙亥,晉愍帝司馬鄴建興三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六年;漢趙烈宗帝劉聰建元元年;前涼高祖明王張寔永安二年;吳興郡豪門徐馥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316年:丙子,晉愍帝司馬鄴建興四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七年;前涼高祖明王張寔永安三年;漢趙烈宗帝劉聰麟嘉元年(漢趙上黨公王石勒發(fā)動伏擊原 代國舊信義將軍箕譫之戰(zhàn),繼而漢趙烈宗帝詔令其弟大將軍劉曜持續(xù)發(fā)動攻擊西晉的“北地之戰(zhàn)”、“長安之戰(zhàn)”,最后一舉攻克西晉的都城洛陽,西晉王朝歷國祚 五十一年至此滅亡)。

 

東晉時期:(公元317~420年)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

晉元帝司馬睿執(zhí)政時期:

  公元317年:丁丑,晉元帝司馬睿建武元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八年;漢趙烈宗帝劉聰麟嘉二年(東晉滎陽太守李矩發(fā)動襲擊漢趙劉暢的“滎陽之戰(zhàn)”);前涼高祖明王張寔永安四年;東晉梁州刺史周訪發(fā)動攻擊荊州農民起義軍杜曾的“沔口之戰(zhàn)”

  公元318年:戊寅,晉元帝司馬睿建武二年(大興元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九年;漢趙隱帝劉粲漢昌元年,漢趙末帝劉曜光初元年(漢趙從事中郎李鳳發(fā)動 反漢趙之戰(zhàn),漢趙末帝聯合后趙上黨公石勒發(fā)動攻擊漢趙叛將靳準的“平陽之戰(zhàn)”);前涼高祖明王張寔永安五年;晉元帝詔令司馬耿稚發(fā)動襲擊漢趙隱帝的“小平 津之戰(zhàn)”;鮮卑拓拔部首領拓跋·郁律發(fā)動攻擊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虎之戰(zhàn)

  公元319年:己卯,晉元帝司馬睿大興二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十年;漢趙末帝劉曜光初二年;前涼高祖明王張寔永安六年;后趙上黨公石勒正式建立后趙 國,史稱高祖明帝,建元“明帝”;徐龕寇掠濟、岱;后趙上黨公石勒詔令中山王(太尉)石虎發(fā)動攻擊鮮卑部落的“朔方之戰(zhàn)”;鮮卑慕容部首領慕容·廆在今遼 寧義縣發(fā)動擊敗鮮卑宇文部首領宇文·悉獨官的“棘城之戰(zhàn)”

  公元320年:庚辰,晉元帝司馬睿大興三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十年;漢趙末帝劉曜光初三年(漢趙末帝劉曜在今湖北黃石發(fā)動擊破匈奴屠各部首領路松多之 戰(zhàn));后趙高祖明帝石勒明帝二年;前涼太宗成王張茂永元元年;東晉平西將軍祖逖發(fā)動擊敗后趙中山王(太尉)石虎的“浚儀之戰(zhàn)”;鮮卑慕容部首領慕容·仁在 遼東發(fā)動擊破高句麗之戰(zhàn);晉元帝詔令光祿大夫游子遠發(fā)動平定隴西氐羌部落的“大秦之戰(zhàn)”

  公元321年:辛巳,晉元帝司馬睿大興四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十一年;漢趙末帝劉曜光初四年;后趙高祖明帝石勒明帝三年(后趙高祖明帝詔令太尉石虎發(fā)動攻擊幽州刺史段匹磾的“厭次之戰(zhàn)”);前涼太宗成王張茂永元二年

  公元322年:壬午,晉元帝司馬睿永昌元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十二年;漢趙末帝劉曜光初五年(漢趙末帝發(fā)動攻擊氐族仇池國楊難當之戰(zhàn));后趙高祖明帝 石勒明帝四年(后趙高祖明帝詔令太尉石虎發(fā)動攻擊泰山太守徐龕的“泰山之戰(zhàn)”);前涼太宗成王張茂永元四年;東晉漢安侯(征南大將軍)王敦在今湖北武昌發(fā) 動叛亂

 

晉明帝司馬紹執(zhí)政時期:

  公元322年:壬午,晉明帝司馬紹永昌元年(未改司馬睿年號);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十二年;漢趙末帝劉曜光初五年;后趙高祖明帝石勒明帝四年;前涼太宗成王張茂永元四年

  公元323年:癸未,晉明帝司馬紹永昌二年(太寧元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十三年(大成武帝詔令尚書郎李驤發(fā)動攻擊東晉的“臺登之戰(zhàn)”);漢趙末帝劉 曜光初六年(漢趙末帝發(fā)動攻擊東晉的“涼州之戰(zhàn)”);后趙高祖明帝石勒明帝五年(后趙高祖明帝詔令太尉石虎發(fā)動攻擊東晉的“青州之戰(zhàn)”);前涼太宗成王張 茂永元五年;晉明帝詔令平南將軍陶侃發(fā)動攻擊叛將、新昌太守梁碩的“交州之戰(zhàn)”

  公元324年:甲申,晉明帝司馬紹太寧二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十四年;漢趙末帝劉曜光初七年;后趙高祖明帝石勒明帝六年(后趙高祖明帝攻擊東晉的“下 邳之戰(zhàn)”、“彭城之戰(zhàn)”,繼而發(fā)動攻擊漢趙的“新安之戰(zhàn)”,之后詔令驃騎長史石生發(fā)動與東晉揚武將軍郭誦的“陽翟之戰(zhàn)”);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元年

 

晉成帝司馬衍執(zhí)政時期:

  公元325年:乙酉,晉成帝司馬衍太寧三年(未改司馬紹年號);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十五年;漢趙末帝劉曜光初八年(漢趙與后趙之間爆發(fā)“洛陽之戰(zhàn)”); 后趙高祖明帝石勒明帝七年(后趙與漢趙之間爆發(fā)“河濱之戰(zhàn)”,繼而發(fā)動攻擊東晉的“兗州之戰(zhàn)”);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二年;鮮卑慕容部首領慕容·廆發(fā)動 擊破鮮卑宇文部首領宇文·乞得龜之戰(zhàn)

  公元326年:丙戌,晉成帝司馬衍太寧四年(咸和元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十六年(大成武帝發(fā)動擊破越雟夷斯叟之戰(zhàn));漢趙末帝劉曜光初九年;后趙高祖明帝石勒明帝八年(后趙高祖明帝發(fā)動侵擊東晉的“淮南之戰(zhàn)”);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三年

  公元327年:丁亥,晉成帝司馬衍咸和二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十七年;漢趙末帝劉曜光初十年(漢趙末帝發(fā)動攻擊仇池國之戰(zhàn));后趙高祖明帝石勒明帝九 年(后趙與東晉之間爆發(fā)“洮水之戰(zhàn)”,繼而后趙高祖明帝發(fā)動攻擊代國句注山即今山西代縣的“涇北之戰(zhàn)”);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四年;東晉歷陽太守蘇峻聯 合豫州刺史祖約發(fā)動叛亂

  公元328年:戊子,晉成帝司馬衍咸和三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十八年;漢趙末帝劉曜光初十一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五年;后趙高祖明帝石勒太和元年(后趙高祖明帝發(fā)動攻擊東晉的“壽春之戰(zhàn)”,繼而發(fā)動擊破漢趙國的“洛陽之戰(zhàn)”)

公元329年:己丑,晉成帝司馬衍咸和四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十九年;漢趙末帝劉曜光初十二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六年;后趙高祖明帝石勒太和二年(后趙高祖明帝繼續(xù)發(fā)動吞滅漢趙國之戰(zhàn),繼而詔令太尉石虎發(fā)動擊破漢趙大司馬劉胤的“義渠之戰(zhàn)”,漢趙政權就此滅亡)

  公元330年:庚寅,晉成帝司馬衍咸和五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二十年(大成武帝在今重慶地區(qū)發(fā)動攻擊東晉巴郡的“巴東之戰(zhàn)”);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七年;后趙高祖明帝石勒建平元年;匈奴休屠部聯合西羌發(fā)動反叛后趙國之戰(zhàn)

  公元331年:辛卯,晉成帝司馬衍咸和六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二十一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八年;后趙高祖明帝石勒建平二年

  公元332年:壬辰,晉成帝司馬衍咸和七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二十二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九年;后趙高祖明帝石勒建平三年

  公元333年:癸巳,晉成帝司馬衍咸和八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二十三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石年;后趙廢帝石弘延熙元年(后趙太尉石虎發(fā)動攻擊洛陽王石朗的“洛陽之戰(zhàn)”、繼而發(fā)動攻擊汝南王石生的“長安之戰(zhàn)”)

  公元334年:甲午,晉成帝司馬衍咸和九年;大成武帝李雄玉衡二十四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十一年;后趙廢帝石弘延熙二年(后趙國與北羌民族之間持 續(xù)爆發(fā)“北地之戰(zhàn)”、“馮翊之戰(zhàn)”);遼西鮮卑首領段遼在今遼寧北票發(fā)動攻擊鮮卑慕容部首領慕容·皝的“柳城之戰(zhàn)”;鮮卑慕容部首領慕容·皝發(fā)動攻擊東晉 遼東郡之戰(zhàn)

  公元335年:乙未,晉成帝司馬衍咸康元年;大成漢幽公哀帝李期玉恒元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十二年;后趙太祖武帝石虎建武元年(后趙太祖武帝發(fā)動攻擊北羌之戰(zhàn))

  公元336年:丙申,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二年;大成漢幽公哀帝李期玉恒二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十三年;后趙太祖武帝石虎建武二年;鮮卑慕容部首領慕 容·皝在今遼寧蓋州熊岳城發(fā)動襲擊東晉遼東郡的“平郭之戰(zhàn)”,繼而在今遼寧朝陽大柏山發(fā)動伏擊遼西鮮卑首領段遼的“馬兜山之戰(zhàn)”;晉成帝發(fā)動攻擊云貴地區(qū) 夜郎國、興古國之戰(zhàn);東晉林邑國(今越南占城)國王范文發(fā)動擊滅大歧界等國之戰(zhàn)

  公元337年:丁酉,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大成漢幽公哀帝李期玉恒三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十四年;后趙太祖武帝石虎建武三年;鮮卑慕容部首領慕容·皝正式建立前燕國,改名慕容·璜,史稱太祖文明帝,建元“文明”

  公元338年:戊戌,晉成帝司馬衍咸康四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十五年;后趙太祖武帝石虎建武四年;前燕太祖文明帝慕容·璜文明二年(前燕太祖文明 帝發(fā)動擊敗后趙太祖武帝的“棘城之戰(zhàn)”,繼而在今北京密云發(fā)動擊敗漢趙殘余將領麻秋的“密云山之戰(zhàn)”,麻秋歸降后趙太祖武帝);大成中宗昭文帝李壽漢興元 年,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

  公元339年:己亥,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五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十六年;后趙太祖武帝石虎建武五年(后趙太祖武帝詔令左司馬夔安在今湖北武漢新洲發(fā) 動攻擊東晉的“邾城之戰(zhàn)”,繼而詔令司空李農與征北大將軍張舉發(fā)動攻擊前燕國的“凡城之戰(zhàn)”);前燕太祖文明帝慕容·璜文明三年;成漢中宗昭文帝李壽漢興 二年

  公元340年:庚子,晉成帝司馬衍咸康六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十七年;后趙太祖武帝石虎建武六年;前燕太祖文明帝慕容·璜文明四年;成漢中宗昭文帝李壽漢興三年

  公元341年:辛丑,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七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十八年;后趙太祖武帝石虎建武七年(后趙太祖武帝在今河北衡水發(fā)動襲擊前燕國的“安 平之戰(zhàn)”);前燕太祖文明帝慕容·璜文明五年;成漢中宗昭文帝李壽漢興四年;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虎發(fā)動攻擊鮮卑拓拔部代國之戰(zhàn)

  公元342年:壬寅,晉成帝司馬衍咸康八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十九年;后趙太祖武帝石虎建武八年;前燕太祖文明帝慕容·璜文明六年(前燕太祖文明帝在今吉林集安發(fā)動攻擊高句麗的“丸都之戰(zhàn)”);成漢中宗昭文帝李壽漢興五年

 

晉康帝司馬岳執(zhí)政時期:

 

  公元343年:癸卯,晉康帝司馬岳建元元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二十年;后趙太祖武帝石虎建武九年(后趙太祖武帝發(fā)動攻擊匈奴鐵弗部之戰(zhàn));前燕太祖文明帝慕容·璜文明七年(前燕太祖文明帝發(fā)動擊破鮮卑宇文部首領宇文·逸豆歸之戰(zhàn));成漢中宗昭文帝李壽漢興六年

  公元344年:甲辰,晉康帝司馬岳建元二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二十一年;后趙太祖武帝石虎建武十年;前燕太祖文明帝慕容·璜文明八年(前燕太祖文明帝在今河北秦皇島昌黎發(fā)動擊破鮮卑宇文部的“威德城之戰(zhàn)”);成漢末帝李勢太和元年

 

晉穆帝司馬聃執(zhí)政時期:

  公元345年:乙巳,晉穆帝司馬聃永和元年;前涼世祖文王張駿太元二十二年(前涼世祖文王在今新疆巴音郭楞發(fā)動攻擊焉耆國之戰(zhàn));后趙太祖武帝石虎建武十一年;前燕太祖文明帝慕容·璜文明九年(前燕太祖文明帝發(fā)動攻擊高句麗之戰(zhàn));成漢末帝李勢太和二年;

  公元346年:丙午,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二年;后趙太祖武帝石虎建武十二年(后趙太祖武帝在今河南滎陽發(fā)動攻擊前涼國的“廣武之戰(zhàn)”);前燕太祖文明帝 慕容·璜文明十年(前燕太祖文明帝在今松花江流域發(fā)動攻擊扶余國之戰(zhàn));成漢末帝李勢嘉寧元年;前涼世祖桓帝張重華永樂元年

  公元347年:壬寅,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三年;后趙太祖武帝石虎建武十三年(后趙太祖武帝詔令大將麻秋在今甘肅臨夏發(fā)動攻擊前涼國的“枹罕之戰(zhàn)”);前 燕太祖文明帝慕容·璜文明十一年;成漢末帝李勢嘉寧二年(東晉穆帝詔令安西將軍桓溫乘四川大饑荒發(fā)動了擊滅成漢國之戰(zhàn),成漢政權就此滅亡);前涼世祖桓帝 張重華永樂二年;東晉林邑國國王范文在今越南日南發(fā)動攻擊日南國之戰(zhàn)

  公元348年:戊申,晉穆帝司馬聃永和四年;后趙太祖武帝石虎建武十四年;前燕太祖文明帝慕容·璜文明十二年;前涼世祖桓帝張重華永樂三年;東晉林邑 國國王范文在今越南廣治、河靜一帶發(fā)動攻擊九真郡之戰(zhàn);東晉豫章人黃韜自號孝神皇帝,聚眾數千攻擊臨川,不久即被豫章太守庾條鎮(zhèn)壓

  公元349年:己酉,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五年;前涼世祖桓帝張重華永樂四年;后趙太祖武帝石虎太寧元年(后趙太祖武帝發(fā)動鎮(zhèn)壓梁犢農民起義之戰(zhàn),繼而詔 令太保石沖在今河北石家莊趙縣發(fā)動討伐大將軍石遵的“平棘之戰(zhàn)”);前燕烈祖景昭帝慕容·儁景昭元年;馬勛起事;晉軍攻林邑之戰(zhàn);晉褚裒北伐;

  公元350年:庚戌,晉穆帝司馬聃永和六年;前涼世祖桓帝張重華永樂五年;前燕烈祖景昭帝慕容·儁景昭二年;后趙末帝石祗永寧元年(后趙末帝詔令大將 軍石琨發(fā)動攻擊鮮卑拓拔部代國的“邯鄲之戰(zhàn)”,繼而再詔令征北將軍張賀度在今甘肅隴南禮縣發(fā)動攻擊代國的“蒼亭之戰(zhàn)”);隴西氐族豪門符洪自立為帝,建前 秦國,史稱太祖惠武帝,建元“惠武”,繼而與扶風公(雍州刺史)姚弋仲之間爆發(fā)“爭奪關中之戰(zhàn)”,再詔令太子苻健發(fā)動攻擊據占京兆地區(qū)豪門杜洪的“長安之 戰(zhàn)”,不久即被后趙國降將麻秋鴆殺

  公元351年:辛亥,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七年;前涼世祖桓帝張重華永樂六年;前燕烈祖景昭帝慕容·儁景昭三年(前燕烈祖景昭帝發(fā)動攻擊后趙國之戰(zhàn));后 趙末帝石祗永寧二年(后趙末帝在今河北邯鄲臨漳發(fā)動攻擊鮮卑拓拔部代國的“鄴之戰(zhàn)”,后趙太祖武帝石虎養(yǎng)孫冉閔乘政局混亂在公元350年殺石虎之子石鑒, 政權落入冉閔之手,之后在本年再殺稱帝于襄國的石祗,滅后趙國);前秦太祖惠武帝符洪之子苻健殺麻秋,即位為帝,史稱世宗明帝,改元“皇始”;鮮卑拓拔部 代國在今河北邢臺發(fā)動攻擊后趙國的“襄國之戰(zhàn)”

  公元352年:壬子,晉穆帝司馬聃永和八年;前涼世祖桓帝張重華永樂七年;前秦世宗明帝苻健皇始二年;前燕烈祖景昭帝慕容·儁元璽元年(前燕烈祖景昭帝發(fā)動擊滅鮮卑拓拔部代國之戰(zhàn));東晉與前秦國之間在今河南許昌爆發(fā)“誡橋之戰(zhàn)”

  公元353年:癸丑,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前涼世祖桓帝張重華永樂八年;前秦世宗明帝苻健皇始三年(前秦世宗明帝在今甘肅天水秦州發(fā)動攻擊前涼世祖 桓帝的“龍黎之戰(zhàn)”);前燕烈祖景昭帝慕容·儁元璽二年;東晉平北將軍姚襄在今安徽蒙城發(fā)動襲擊揚州刺史殷浩的“山桑之戰(zhàn)”

  公元354年:甲寅,晉穆帝司馬聃永和十年;前秦世宗明帝苻健皇始四年;前燕烈祖景昭帝慕容·儁元璽三年;前涼威王張祚和平元年;晉穆帝詔令太尉桓溫發(fā)動攻擊前秦國的“長安之戰(zhàn)”

  公元355年:乙卯,晉穆帝司馬聃永和十一年;前燕烈祖景昭帝慕容·儁元璽四年;前秦厲王苻生壽光二年,前涼沖王張玄靚太始元年

  公元356年:丙辰,晉穆帝司馬聃永和十二年;前燕烈祖景昭帝慕容·儁元璽五年(前燕烈祖景昭帝在今山東益都發(fā)動攻擊東晉的“廣固之戰(zhàn)”);前秦厲王 苻生壽光三年(前秦洛州刺史鄧羌發(fā)動殲滅前燕將令慕輿騰的“長卿之戰(zhàn)”),前涼沖王張玄靚太始二年;東晉太尉桓溫發(fā)動擊敗平北將軍姚襄的“洛陽之戰(zhàn)”

  公元357年:丁巳,晉穆帝司馬聃升平元年;前涼沖王張玄靚太始三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永興元年(前秦世祖宣昭帝發(fā)動攻擊東晉平北將軍姚襄的“三原 之戰(zhàn)”,繼而在今河北保定發(fā)動追擊并州刺史張平的“銅壁之戰(zhàn)”),前燕烈祖景昭帝慕容·儁光壽元年(前燕烈祖景昭帝詔令冠軍將軍慕容·垂發(fā)動攻擊匈奴勅勒 部的“塞北之戰(zhàn)”)

  公元358年:戊午,晉穆帝司馬聃升平二年;前涼沖王張玄靚太始四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永興二年,前燕烈祖景昭帝慕容·儁光壽二年(前燕烈祖景昭帝發(fā)動平定并州、河南之戰(zhàn));晉穆帝在今山東濟南張夏發(fā)動攻擊前燕國的“山茌之戰(zhàn)”

  公元359年:己未,晉穆帝司馬聃升平三年;前涼沖王張玄靚太始五年;前燕烈祖景昭帝慕容·儁光壽三年(前燕與東晉之間在今山東東阿爆發(fā)“東阿之戰(zhàn)”);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甘露元年;晉穆帝詔令豫州刺史謝萬發(fā)動北伐戰(zhàn)爭

  公元360年:庚申,晉穆帝司馬聃升平四年;前涼沖王張玄靚太始六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甘露二年;前燕幽帝慕容·暐建熙元年

  公元361年:辛酉,晉穆帝司馬聃升平五年;前涼沖王張玄靚太始七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甘露三年;前燕幽帝慕容·暐建熙二年(前燕幽帝在今河南沁陽發(fā)動攻擊東晉冀州刺史呂護的“野王之戰(zhàn)”);東晉并州刺史張平發(fā)動襲擊前燕國之戰(zhàn)

 

晉哀帝司馬丕執(zhí)政時期:

  公元362年:壬戌,晉哀帝司馬丕隆和元年;前涼沖王張玄靚太始八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甘露四年;前燕幽帝慕容·暐建熙三年

  公元363年:癸亥,晉哀帝司馬丕隆和二年(興寧元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甘露五年;前燕幽帝慕容·暐建熙四年(前燕幽帝發(fā)動攻擊東晉的“滎陽之 戰(zhàn)”);前涼末王張?zhí)戾a太清元年;代北鮮卑拓拔部首領拓拔·什翼犍復國,隨之在今山西大同發(fā)動襲擊匈奴勅勒部的“高車之戰(zhàn)”

  公元364年:甲子,晉哀帝司馬丕興寧二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甘露六年;前燕幽帝慕容·暐建熙五年(前燕與東晉之間在今河南汝南爆發(fā)“懸瓠之戰(zhàn)”);前涼末王張?zhí)戾a太清二年

  公元365年:乙丑,晉哀帝司馬丕興寧三年;前燕幽帝慕容·暐建熙六年;前涼末王張?zhí)戾a太清三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元年(前秦世祖宣昭帝在今陜 西黃陵發(fā)動攻擊匈奴鐵弗部的“杏城之戰(zhàn)”、繼而在今內蒙古五原發(fā)動“木根山之戰(zhàn)”);鮮卑拓拔部代國首領拓拔·什翼犍發(fā)動攻擊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衛(wèi)宸之戰(zhàn); 東晉梁州刺史司馬勛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晉廢帝司馬奕執(zhí)政時期:

公元366年:丙寅,晉廢帝司馬奕太和元年;前燕幽帝慕容·暐建熙七年(前燕幽帝在今山東濟寧發(fā)動攻擊東晉的“兗州之戰(zhàn)”);前涼末王張?zhí)戾a太清四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二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詔令中書侍郎王猛在今湖北荊州發(fā)動攻擊東晉的“荊州之戰(zhàn)”)

公元367年:丁卯,晉廢帝司馬奕太和二年;前燕幽帝慕容·暐建熙八年(前燕幽帝發(fā)動擊破匈奴勅勒部之戰(zhàn));前涼末王張?zhí)戾a太清五年(前涼與前秦之間在今 甘肅臨夏新集爆發(fā)“枹罕之戰(zhàn)”);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三年(前秦國內部爆發(fā)苻氏家族之亂);東晉右將軍桓豁發(fā)動攻擊宛城之戰(zhàn);鮮卑拓拔部代國首領拓 拔·什翼犍發(fā)動攻擊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衛(wèi)宸之戰(zhàn)

公元368年:戊辰,晉廢帝司馬奕太和三年;前燕幽帝慕容·暐建熙九年;前涼末王張?zhí)戾a太清六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四年

公元369年:己巳,晉廢帝司馬奕太和四年;前燕幽帝慕容·暐建熙十年;前涼末王張?zhí)戾a太清七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五年;晉廢帝詔令大司馬桓溫發(fā)動北伐前燕國之戰(zhàn)

公元370年:庚午,晉廢帝司馬奕太和五年;前燕幽帝慕容·暐建熙十一年;前涼末王張?zhí)戾a太清七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五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詔令尚書 左仆射、輔國將軍王猛率大軍攻擊前燕國,破其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俘虜前燕幽帝,前燕國至此滅亡);晉廢帝在今安徽壽縣發(fā)動攻擊叛靠前秦國之臣袁瑾的 “壽陽之戰(zhàn)”;東晉廣漢郡道士李弘、李高等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371年:辛未,晉廢帝司馬奕太和六年(咸安元年);前涼末王張?zhí)戾a太清八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六年(前秦與東晉之間持續(xù)爆發(fā)“石橋之戰(zhàn)”、“鷲峽之戰(zhàn)”)

 

晉簡文帝司馬昱執(zhí)政時期:

公元371年:辛未,晉簡文帝司馬昱太和六年(咸安元年);前涼末王張?zhí)戾a太清九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七年

公元372年:壬申,晉簡文帝司馬昱咸安二年;前涼末王張?zhí)戾a太清十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八年

 

晉孝武帝司馬曜執(zhí)政時期:

  公元373年:癸酉,晉孝武帝司馬曜寧康元年;前涼末王張?zhí)戾a太清十一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九年(前秦世祖宣昭帝持續(xù)發(fā)動攻擊東晉的“梁州之戰(zhàn)”、“益州之戰(zhàn)”);晉孝武帝發(fā)動襲擊仇池國之戰(zhàn)

  公元374年:甲戌,晉孝武帝司馬曜寧康二年,前涼末王張?zhí)戾a太清十二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十年(甘、蜀地區(qū)農民張育、楊光等起義發(fā)動攻擊前秦國之戰(zhàn))

  公元375年:乙亥,晉孝武帝司馬曜寧康三年;前涼末王張?zhí)戾a太清十三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十一年

  公元376年:丙子,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元年;前涼末王張?zhí)戾a太清十四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十二年(前秦世祖宣昭帝以步騎十三萬大舉進攻前涼 國,前涼末王被迫出降,前涼國至此滅亡;張?zhí)戾a后來到了東晉王朝為官,逝世后被晉孝武帝追封為“歸義侯”;繼而在今河南淅川發(fā)動攻擊東晉的“南鄉(xiāng)之戰(zhàn)”; 又發(fā)動擊滅鮮卑拓拔部代國的“石子嶺之戰(zhàn)”)

  公元377年:丁丑,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二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十三年

  公元378年:戊寅,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三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十四年(前秦世祖宣昭帝發(fā)動攻擊東晉的“襄陽之戰(zhàn)”)

  公元379年:己卯,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四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十五年(前秦世祖宣昭帝發(fā)動攻擊東晉的“彭城之戰(zhàn)”,繼而在今湖北鄖西與東晉之間爆發(fā)“魏興之戰(zhàn)”)

  公元380年:庚辰,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五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十六年(前秦世祖宣昭帝發(fā)動平定幽州刺史苻洛之戰(zhàn));東晉九真太守李遜占據交州(今越南與廣西之間一帶)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381年:辛巳,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六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十七年(前秦與東晉之間在今湖北天門爆發(fā)“竟陵之戰(zhàn)”);東晉會稽郡農民檀元之起義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382年:壬午,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七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十八年

  公元383年:癸未,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八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十九年(東晉與前秦之間爆發(fā)“淝水之戰(zhàn)”;晉孝武帝詔令車騎將軍桓沖發(fā)動攻擊前 秦國的“襄陽之戰(zhàn)”;前秦世祖宣昭帝詔令驍騎將軍呂光率軍七萬至今新疆輪臺、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一帶發(fā)動攻擊西域的“龜茲之戰(zhàn)”);鮮卑慕容部首領 慕容·垂在今河北邯鄲臨漳發(fā)動攻擊前秦國的“鄴之戰(zhàn)”

  公元384年:甲申,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九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堅建元二十年;鮮卑慕容部首領慕容·垂建立后燕國,史稱世祖成武帝,建元“燕元”;前 秦國羌族首領、龍驤將軍姚萇脫離前秦政權自立為帝,建立后秦國,史稱武昭帝,建元“白雀”;鮮卑慕容部貴族慕容·泓建立西燕國,稱雍州牧,建元“燕興”, 接著發(fā)動攻擊前秦國的“長安之戰(zhàn)”,不久即被部下所殺;晉孝武帝詔令梁州刺史楊亮發(fā)動攻擊甘蜀地區(qū)農民起義軍張育、楊光之戰(zhàn),繼而詔令冠軍侯謝玄發(fā)動攻擊 前秦國之戰(zhàn)

  公元385年:乙酉,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燕元二年(后燕世祖成武帝發(fā)動攻擊前秦國之戰(zhàn),繼而發(fā)動攻擊高句麗國的“遼東之 戰(zhàn)”,接著詔令前軍中軍慕容·農在今遼寧遼陽發(fā)動攻擊扶余國的“余巖之戰(zhàn)”,隨即在今山東平原發(fā)動攻擊叛將蔡匡之戰(zhàn));后秦武昭帝姚萇白雀二年;前秦哀平 帝苻丕太安元年;西燕慕容·泓之弟慕容·沖自立為帝,稱太宗威帝,無年號,隨即與后秦之間爆發(fā)“新平之戰(zhàn)”,繼而發(fā)動攻擊蔡匡繹幕之戰(zhàn);隴西鮮卑部落首領 乞伏·國仁自立為王,建西秦國,史稱烈祖宣烈王,建元“建義”;晉孝武帝發(fā)動攻擊后燕援救前秦國之戰(zhàn);前秦驍騎將軍呂光與前秦涼州刺史梁熙之間在今甘肅武 威爆發(fā)“安彌之戰(zhàn)”

  公元386年:丙戌,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一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燕元三年;后秦武昭帝姚萇白雀三年;西秦烈祖宣烈王乞伏·國仁建義二年;前秦 太宗高帝苻登太初元年(前秦與后秦之間爆發(fā)“胡漢阜之戰(zhàn)”);西燕慕容·沖的部下利用鮮卑軍民思歸關東的情緒殺慕容·沖,擁立鮮卑貴族段隨為西燕王,貴族 慕容·永等殺段隨侯立慕容·覬為西燕王,率鮮卑男女三十余萬人離長安東去。繼之慕容·被殺,慕容沖之子慕容·望被立為西燕王,隨即被殺,慕容·泓之子慕 容·忠被立為西燕王,不久亦被殺,,慕容·永被部眾推舉為大將軍﹑大單于﹑河東王,率領部眾繼續(xù)東進,前秦國尚書令苻丕派兵阻其東歸,雙方在襄陵(今山西 臨汾)會戰(zhàn),苻丕大敗,慕容·永遂稱帝,稱恭宗武桓帝,建都長子,建元“中興”,隨即與后秦之間“襄陵之戰(zhàn)”;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建立北魏(代國)政 權,史稱道武帝,建元“登國”;北朝紀年正式開始;南安郡(今甘肅隴西)諸羌首領秘宜發(fā)動攻擊西秦國之戰(zhàn);原前涼王張?zhí)戾a世子張大豫發(fā)動攻擊姑臧之戰(zhàn)

  公元387年:丁亥,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二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燕元四年(后燕世祖成武帝發(fā)動攻擊東晉泰山太守張愿之戰(zhàn));后秦武昭帝姚萇白 雀四年;西秦烈祖宣烈王乞伏·國仁建義三年(西秦烈祖宣烈王發(fā)動襲擊鮮卑部落之戰(zhàn));前秦太宗高帝苻登太初二年(前秦驍騎將軍呂光平定整個涼州地區(qū));西 燕恭宗武桓帝慕容·永中興二年(西燕恭宗武桓帝聯合鮮卑拓拔部合兵擊破匈奴鐵弗部首領劉顯之戰(zhàn));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二年

  公元388年:戊子,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三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燕元五年;后秦武昭帝姚萇白雀五年;前秦太宗高帝苻登太初三年;西燕恭宗武桓 帝慕容·永中興三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三年(北魏道武帝發(fā)動擊破庫莫奚族部落之戰(zhàn));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二年

  公元389年:己丑,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四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燕元六年;后秦武昭帝姚萇白雀六年(后秦武昭帝在今陜西彬縣、甘肅涇川之間發(fā) 動襲擊前秦國的“大界之戰(zhàn)”);前秦太宗高帝苻登太初四年;西燕恭宗武桓帝慕容·永中興四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四年(北魏道武帝向西發(fā)動襲擊高車之 戰(zhàn)、向北在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以西女地擊敗吐突麟、匈奴賀蘭、紇突麟、紇奚等部之戰(zhàn));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三年(西秦高祖武元王發(fā)動攻擊侯年部 之戰(zhàn));原前秦國三河王(使持節(jié)、都督西討諸軍事)呂光脫離前秦國,建立后涼國,史稱太祖懿武帝,建元“麟嘉”;祅教(阿拉伯瑣羅亞斯德教、火祆教、拜火 教)首領劉黎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390年:庚寅,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五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燕元七年;后秦武昭帝姚萇白雀七年(后秦武昭帝在今陜西黃陵發(fā)動攻擊北魏將領 拓拔·揭飛的“杏城之戰(zhàn)”);前秦太宗高帝苻登太初五年;西燕恭宗武桓帝慕容·永中興五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五年(北魏道武帝聯合西燕恭宗武桓帝發(fā) 動攻擊匈奴賀蘭、紇突鄰、紇奚諸部之戰(zhàn));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四年;后涼太祖懿武帝呂光麟嘉二年;浙江溫州永嘉豪門李耽、吳柱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391年:辛卯,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六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燕元八年(后燕世祖成武帝發(fā)動擊破匈奴賀染干、賀訥等部之戰(zhàn));后秦武昭帝姚 萇白雀八年(后秦與前秦之間在今陜西西安爆發(fā)“馬頭原之戰(zhàn)”);前秦太宗高帝苻登太初六年;西燕恭宗武桓帝慕容·永中興六年(西燕恭宗武桓帝發(fā)動攻擊東晉 的“洛陽之戰(zhàn)”);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六年(北魏道武帝發(fā)動大破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衛(wèi)宸之戰(zhàn),隨后發(fā)動攻擊柔然部之戰(zhàn));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 五年(西秦高祖武元王發(fā)動攻擊鮮卑大兜部之戰(zhàn));后涼太祖懿武帝呂光麟嘉三年

  公元392年:壬辰,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七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燕元九年(后燕世祖成武帝發(fā)動擊破叛將翟釗的“黎陽之戰(zhàn)”);后秦武昭帝姚萇 白雀九年;前秦太宗高帝苻登太初七年(前秦國車騎大將軍竇沖發(fā)動反前秦之戰(zhàn));西燕恭宗武桓帝慕容·永中興七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七年;西秦高祖武 元王乞伏·乾歸太初六年;后涼太祖懿武帝呂光麟嘉四年(后涼太祖懿武帝發(fā)動攻擊金城、枹罕之戰(zhàn))

  公元393年:癸巳,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八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燕元十年(后燕世祖成武帝發(fā)動滅西燕國之戰(zhàn));后秦武昭帝姚萇白雀十年;前秦 太宗高帝苻登太初八年;西燕恭宗武桓帝慕容·永中興八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八年;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七年;后涼太祖懿武帝呂光麟嘉五年; 馬頭山(今浙江臨海)道士司馬微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394年:甲午,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九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燕元十一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攻克西燕都城長子,殺慕容·永,西燕政權就此滅 亡,隨之發(fā)動攻擊東晉略青、兗州諸郡之戰(zhàn));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九年;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八年;后涼太祖懿武帝呂光麟嘉六年;前秦太宗高帝 苻崇延初元年(前秦與后秦之間在今甘肅固原原洲地區(qū)爆發(fā)“馬髦山之戰(zhàn)”),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皇初元年(后秦高祖文桓帝與前秦太宗高帝各自親率大軍大戰(zhàn), 苻崇兵敗被殺,前秦政權至此滅亡);

  公元395年:乙未,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二十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燕元十二年(后燕世祖成武帝在今山西陽高發(fā)動攻擊北魏的“參合陂之戰(zhàn)”);北 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十年;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九年;后涼太祖懿武帝呂光麟嘉七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皇初二年(后秦尚書姜乳在今甘肅天水發(fā)動 擊破西秦的“上邽之戰(zhàn)”)

  公元396年:丙申,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二十一年;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十年;后涼太祖懿武帝呂光麟嘉八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皇初三年(后 秦武昭帝姚萇之弟姚碩德發(fā)動占據秦州上邽之戰(zhàn));后燕烈宗惠愍帝慕容·寶永康元年(后燕將領平規(guī)發(fā)動反燕之戰(zhàn)),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皇始元年(北魏道武帝 發(fā)動攻擊后燕國之戰(zhàn))

 

晉安帝司馬德宗執(zhí)政時期:

  公元397年:丁酉,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元年;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十一年;后涼太祖懿武帝呂光麟嘉九年(后涼太祖懿武帝發(fā)動攻擊西秦國的 “金城之戰(zhàn)”,后涼國匈奴左沮渠部首領狙渠·蒙遜起兵反后涼,后涼將領郭香起兵反后涼,河西鮮卑族首領禿發(fā)·烏孤發(fā)動攻擊后涼國的“街亭之戰(zhàn)”,突厥部首 領呼延鐵等起兵發(fā)動反后涼之戰(zhàn));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皇初四年(后秦高祖文桓帝發(fā)動攻擊東晉的“洛陽之戰(zhàn)”,甘肅武都氐族首領屠飛、啖鐵發(fā)動反后秦之 戰(zhàn));后燕烈宗惠愍帝慕容·寶永康二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皇始二年;后涼禿發(fā)烏孤脫離后涼國,建立南涼政權,稱西平王,建元“太初”;東晉兗州刺史王 恭、豫州刺史庾楷、荊州刺史殷仲堪、廣州刺史桓玄、南蠻校尉楊佺期等舉兵發(fā)動反會稽王司馬道子之戰(zhàn);前燕太祖文明帝慕容·皝幼子慕容·德與東晉之間在今河 南鄭州爆發(fā)“管城之戰(zhàn)”

  公元398年:戊戌,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二年;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十二年(西秦高祖武元王在益州發(fā)動攻擊鮮卑吐谷渾部首領視羆的“度周川之 戰(zhàn)”);后涼太祖懿武帝呂光麟嘉十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皇初五年;南涼西平王禿發(fā)·烏孤改稱武威王太初二年(南涼武威王發(fā)動攻擊羌族首領梁饑的“西平之 戰(zhàn)”);后燕中宗昭武帝慕容·盛建平元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興元年;前燕太祖文明帝慕容·皝幼子慕容·德建立南燕國,史稱世宗獻武帝,建元“燕平”

  公元399年:己亥,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三年;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十三年;南涼武威王太禿發(fā)·烏孤太初三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興二年 (北魏道武帝發(fā)攻擊高車國之戰(zhàn);繼而在今山西原平發(fā)動擊破庫狄部等三部之戰(zhàn));南燕世宗獻武帝慕容·德燕平二年;后燕中宗昭武帝慕容·盛長樂元年;后秦高 祖文桓帝姚興弘始元年;后涼靈帝呂纂咸寧元年;建康公(涼州牧)段業(yè)建立北涼國,史稱北涼王,建元“天璽”;東晉浙江豪門孫恩發(fā)動反錦起義攻陷會稽郡;林 邑國發(fā)動侵擾交趾國之戰(zhàn)

  公元400年:庚子,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四年;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十四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興三年;后燕中宗昭武帝慕容·盛長樂二年 (后燕中宗昭武帝發(fā)動攻擊高句麗國之戰(zhàn));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始二年(后秦高祖文桓帝發(fā)動擊滅西秦國之戰(zhàn),西秦高祖武元王降附后秦,去年號,西秦國成為 后秦國的屬國);后涼靈帝呂纂咸寧二年(后涼靈帝發(fā)動攻擊南涼國之戰(zhàn));北涼王段業(yè)天璽二年;南燕世宗獻武帝慕容·德建平元年;北涼王段業(yè)屬下涼公(敦煌 大都督)李暠脫離北涼政權自立,建西涼國,史稱太祖昭武王,建元“庚子”;南涼武威王太禿發(fā)·烏孤病逝,其弟禿發(fā)·利鹿孤正式建立南涼國,史稱烈祖武王, 改元“建和”

  公元401年:辛丑,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五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興四年(北魏道武帝持續(xù)發(fā)動襲擊后秦高平公沒奕干之戰(zhàn)、攻擊后燕國之戰(zhàn));后秦高 祖文桓帝姚興弘始三年(后秦高祖文桓帝發(fā)動攻擊后涼國的“姑臧之戰(zhàn)”);南燕世宗獻武帝慕容·德建平二年;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庚子二年;南涼烈祖武王禿 發(fā)·利鹿孤建和二年(南涼烈祖武王發(fā)動攻擊后涼國之戰(zhàn));后涼末帝呂隆神鼎元年,后燕昭文帝慕容·熙光始元年,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永安元年

  公元402年:壬寅,晉安帝司馬德宗元興元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興五年(北魏道武帝發(fā)動攻擊黜弗部、素古延部諸部之戰(zhàn));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始 四年(后秦與北魏之間在今山西襄汾柴莊爆發(fā)“柴壁之戰(zhàn)”);南燕世宗獻武帝慕容·德建平三年;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庚子三年;后涼末帝呂隆神鼎二年,后燕昭 文帝慕容·熙光始二年,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永安二年(北涼太祖武宣王在今甘肅武威發(fā)動攻擊姑臧之戰(zhàn));南涼景王禿發(fā)·傉檀弘昌元年;東晉大將軍桓玄 發(fā)動攻擊皇族、會稽王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之戰(zhàn);東晉廣州刺史盧循起義反晉發(fā)動“東陽之戰(zhàn)”

  公元403年:癸卯,晉安帝司馬德宗元興二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興六年(北魏道武帝發(fā)動襲擊高車國之戰(zhàn));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始五年;南燕世宗 獻武帝慕容·德建平四年;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庚子四年;后涼末帝呂隆神鼎三年(后涼末帝向后秦高祖文桓帝投降,后秦高祖文桓帝任命其為鎮(zhèn)西大將軍、涼州刺 史、建康公,繼續(xù)鎮(zhèn)守姑臧。不久,呂隆又與南涼的禿發(fā)傉檀和北涼的沮渠蒙遜互相攻殺。后來無力再戰(zhàn),向后秦高祖文桓帝要求內遷。農歷8月,呂隆率百官遷往 長安,被后秦高祖文桓帝拜為散騎常侍、建康公,后涼政權就此滅亡),后燕昭文帝慕容·熙光始三年,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永安三年;南涼景王禿發(fā)·傉檀 弘昌二年;東晉安東將軍王始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東晉廣州刺史盧循在今浙江溫州發(fā)動“永嘉之戰(zhàn)”;東晉南陽太守庾仄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404年:甲辰,晉安帝司馬德宗元興三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始六年;南燕世宗獻武帝慕容·德建平五年;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庚子五年;后燕昭文 帝慕容·熙光始四年,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永安四年;南涼景王禿發(fā)·傉檀弘昌三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賜元年;東晉太宰桓玄發(fā)動政變篡位,車騎將軍 劉裕發(fā)動征討篡位太宰桓玄的“舟山之戰(zhàn)”,接著劉裕持續(xù)發(fā)動擊破桓玄的“桑落之戰(zhàn)”、“崢嶸州之戰(zhàn)”;東晉廣州刺史盧循發(fā)動攻擊番禺之戰(zhàn)

  公元405年:乙巳,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元年;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十九年(西秦高祖武元王發(fā)動攻擊鮮卑吐谷渾部之戰(zhàn));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 弘始七年(后秦高祖文桓帝發(fā)動攻擊仇池國之戰(zhàn));后燕昭文帝慕容·熙光始五年(后燕昭文帝發(fā)動攻擊高句麗國之戰(zhàn)),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永安五年;南 涼景王禿發(fā)·傉檀弘昌四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賜二年(北魏與東晉之間爆發(fā)“徐州之戰(zhàn)”);南燕末帝慕容·超太上元年,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建初元年;東 晉太宰桓玄屬下揚武將軍桓振與東晉平郡公(撫軍將軍)劉毅之間爆發(fā)“江陵之戰(zhàn)”;東晉蜀郡農民起義軍首領譙縱發(fā)動攻擊成都之戰(zhàn)

  公元406年:丙午,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二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始八年;后燕昭文帝慕容·熙光始六年(后燕昭文帝發(fā)動襲擊高句麗國之戰(zhàn));北涼太 祖武宣王沮渠·蒙遜永安六年(北涼太祖武宣王發(fā)動攻擊酒泉之戰(zhàn));南涼景王禿發(fā)·傉檀弘昌五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賜三年;南燕末帝慕容·超太上二年, 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建初二年

  公元407年:丁未,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三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始九年;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永安七年;南涼景王禿發(fā)·傉檀弘昌六年(南涼與 北涼之間在今甘肅張掖爆發(fā)“均石之戰(zhàn)”);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賜四年;南燕末帝慕容·超太上三年,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建初三年;后燕昭文帝慕容·熙建始 元年(武邑公即征北大將軍馮跋殺后燕昭文帝,擁立后燕昭文帝的養(yǎng)子、高句麗人慕容·云即高云為主,改元“正始”,后燕國就此分裂成南北二支,史稱南燕即高 氏燕國、北燕即馮氏燕國,后燕政權滅亡);原后秦國五原公(安北將軍)、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脫離后秦國自立,建立大夏(胡夏)政權,史稱大夏王,建 元“龍升”,接著就持續(xù)發(fā)動擊破鮮卑薛干等三部之戰(zhàn)、攻擊南涼夠的“陽武之戰(zhàn)”

  公元408年:戊申,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四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始十年(后秦高祖文桓帝持續(xù)發(fā)動攻擊南涼國、大夏國之戰(zhàn));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 蒙遜永安八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賜五年;南燕末帝慕容·超太上四年,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建初四年;大夏王(胡夏王)赫連·勃勃龍升二年;高氏南燕高云 正始二年,南涼景王禿發(fā)·傉檀嘉平元年;西秦國文昭王乞伏·熾盤發(fā)動攻擊枹罕之戰(zhàn)

  公元409年:己酉,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五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始十一年(后秦與大夏之間在今陜西黃陵爆發(fā)“貳城之戰(zhàn)”);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 蒙遜永安九年;南燕末帝慕容·超太上五年(南燕末帝發(fā)動侵擾東晉邊地之戰(zhàn),東晉車騎將軍劉裕率大軍攻擊南燕國,擊破南燕都城廣固即今山東益都,南燕國就此 滅亡),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建初五年;大夏王(胡夏王)赫連·勃勃龍升三年(大夏王發(fā)動侵掠后秦邊地之戰(zhàn));高氏南燕高云正始三年(高云為幸臣離班、桃仁 殺害,高氏南燕政權就此滅亡;馮跋平定事變后被推為天王,建立馮氏北燕國,改元太平;一直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于公元436年親率大軍擊滅馮氏北燕國); 南涼景王禿發(fā)·傉檀嘉平二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永興元年;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回到苑川,復稱王,改元“更始”;東晉馮翊浚農民劉厥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410年:庚戌,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六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始十二年;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永安十年;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建初六年;大夏 王(胡夏王)赫連·勃勃龍升四年(大夏王繼續(xù)發(fā)動侵掠后秦邊地之戰(zhàn));南涼景王禿發(fā)·傉檀嘉平三年(南涼景王與北涼太祖武宣王互相攻伐);西秦高祖武元王 乞伏·乾歸更始二年(西秦高祖武元王發(fā)動攻擊代北鮮卑之戰(zhàn),繼而發(fā)動攻擊后秦國之戰(zhàn));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永興二年;馮氏北燕天王馮跋太平二年;東晉廣州 刺史盧循在今江蘇南京發(fā)動攻擊東晉都城的“建康之戰(zhàn)”;東晉冠軍將軍桓謙發(fā)動攻擊荊州之戰(zhàn)

  公元411年:辛亥,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七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始十三年;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永安十一年(北涼與南涼之間爆發(fā)“姑臧之 戰(zhàn)”,繼而北涼太祖武宣王發(fā)動襲擊西涼國之戰(zhàn));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建初七年;大夏王(胡夏王)赫連·勃勃龍升五年(大夏王發(fā)動攻擊后秦國之戰(zhàn));南涼景 王禿發(fā)·傉檀嘉平四年;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更始三年(西秦高祖武元王發(fā)動攻擊南涼國之戰(zhàn));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永興三年;馮氏北燕天王馮跋太平三 年;鮮卑吐谷渾部發(fā)動攻擊南涼國之戰(zhàn)

  公元412年:壬子,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八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始十四年;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建初八年;大夏王(胡夏王)赫連·勃勃龍升六年;南 涼景王禿發(fā)·傉檀嘉平五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永興四年;馮氏北燕天王馮跋太平四年;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玄始元年;西秦太祖帝乞伏·熾磐永康元年 (西秦太祖帝發(fā)動攻擊鮮卑彭利發(fā)部、吐谷渾部之戰(zhàn)),東晉大將軍劉裕發(fā)動襲擊衛(wèi)將軍劉毅的“江陵之戰(zhàn)”

  公元413年:癸丑,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九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始十五年;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建初九年;南涼景王禿發(fā)·傉檀嘉平六年;北魏明元帝 拓跋·嗣永興五年(北魏離石胡出以眷等發(fā)動反北魏之戰(zhàn));馮氏北燕天王馮跋太平五年;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玄始二年(北涼太祖武宣王發(fā)動攻擊南涼國之 戰(zhàn));西秦太祖帝乞伏·熾磐永康二年(西秦太祖帝詔令鎮(zhèn)東將軍曇達、平東將軍王松壽發(fā)動攻擊休官權小郎的“白石之戰(zhàn)”);大夏王(胡夏王)赫連·勃勃鳳翔 元年;東晉農城候(雍州刺史)朱齡石發(fā)動攻擊蜀郡之戰(zhàn);林邑王范胡達發(fā)動侵襲九真郡之戰(zhàn)

  公元414年:甲寅,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十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始十六年;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建初十年;南涼景王禿發(fā)·傉檀嘉平七年(南涼景王鋌 而走險,率七千騎兵西掠鮮卑吐谷渾乙弗部,西秦太祖帝乘機襲取南涼都城樂都,南涼景王無奈降于西秦國,南涼政權就此滅亡);北燕天王馮跋太平六年;北涼太 祖武宣王沮渠·蒙遜玄始三年;西秦太祖帝乞伏·熾磐永康三年;大夏王(胡夏王)赫連·勃勃鳳翔二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神瑞元年(柔然部落發(fā)動攻擊北魏之 戰(zhàn));東晉廣漢郡道士李弘聯絡仇常再次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415年:乙卯,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十一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始十七年;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建初十一年;馮氏北燕天王馮跋太平七年;北涼太祖 武宣王沮渠·蒙遜玄始四年(北涼太祖武宣王發(fā)動攻擊西秦國之戰(zhàn));西秦太祖帝乞伏·熾磐永康四年(西秦太祖帝發(fā)動襲擊湟河之戰(zhàn),繼而發(fā)動攻擊南羌之戰(zhàn)); 大夏王(胡夏王)赫連·勃勃鳳翔三年(大夏王發(fā)動攻擊后秦國的“杏城之戰(zhàn)”);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神瑞二年;東晉大將軍劉裕發(fā)動攻擊江陵之戰(zhàn)

  公元416年:丙辰,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十二年;西涼太祖昭武王李暠建初十二年;馮氏北燕天王馮跋太平八年;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玄始五年;西秦 太祖帝乞伏·熾磐永康五年(西秦太祖帝在今甘肅天水發(fā)動攻擊后秦國的“上邽之戰(zhàn)”);大夏王(胡夏王)赫連·勃勃鳳翔四年(大夏王聯合氐族發(fā)動攻擊后秦國 之戰(zhàn));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神瑞三年(河西胡發(fā)動反北魏之戰(zhàn);丁零部首領翟猛雀發(fā)動反北魏之戰(zhàn));后秦末帝姚泓永和元年(后秦高祖文桓帝姚興病逝,姚泓繼 位,朝堂上姚氏兄弟開始自相殘殺,關中地區(qū)大亂),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元年;并州胡發(fā)動反晉之戰(zhàn)

  公元417年:丁巳,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十三年;北燕天王馮跋太平九年;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玄始六年(北涼太祖武宣王發(fā)動攻擊西羌之戰(zhàn),繼而在 今甘肅高臺發(fā)動攻擊西涼國的“解支澗之戰(zhàn)”);西秦太祖帝乞伏·熾磐永康六年(西秦太祖帝發(fā)動攻擊鮮卑吐谷渾部之戰(zhàn));大夏王(胡夏王)赫連·勃勃鳳翔五 年(大夏王發(fā)動長途奔襲長安之戰(zhàn));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神瑞四年;后秦末帝姚泓永和二年(東晉宋王、車騎將軍劉裕乘關中大亂之勢,親率大軍進取潼關,攻占 后秦都城長安,后秦末帝姚泓兵敗出降,后秦政權就此滅亡);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二年;西涼廢帝李歆嘉興元年;東海漁民徐道期發(fā)動反晉攻陷廣州之戰(zhàn)

  公元418年:戊午,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十四年;北燕天王馮跋太平十年;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玄始七年;西秦太祖帝乞伏·熾磐永康七年;大夏王 (胡夏王)赫連·勃勃鳳翔六年(大夏王正式改稱世祖武烈帝,改元“昌武”);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三年(北魏明元帝發(fā)動攻擊北燕國的“和龍之戰(zhàn)”);西 涼廢帝李歆嘉興二年

 

晉恭帝司馬德文執(zhí)政時期:

  公元419年:己未,晉恭帝司馬德元熙元年,北燕天王馮跋太平十一年;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玄始八年;西秦太祖帝乞伏·熾磐永康八年(西秦太祖帝 發(fā)動攻擊鮮卑吐谷渾部之戰(zhàn),繼而在漒川即今甘肅隴西發(fā)動擊破西羌之戰(zhàn));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四年;西涼廢帝李歆嘉興三年;大夏(胡夏)世祖武烈帝赫 連·勃勃真興元年;東晉交州刺史杜慧度發(fā)動攻擊林邑國之戰(zhàn)

  公元420年:庚申,晉恭帝司馬德元熙二年,北燕天王馮跋太平十二年;北涼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玄始九年(北涼太祖武宣王反動擊滅西涼國的“懷城之 戰(zhàn)”、“敦煌之戰(zhàn)”);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五年;大夏(胡夏)世祖武烈帝赫連·勃勃真興二年;西秦太祖帝乞伏·熾磐建弘元年;西涼末帝李恂永建元年 (永建二年,北涼大軍引水灌敦煌,西涼末帝乞降不成自殺,部下皆紛紛投降,西涼國就此滅亡);東晉宋王劉裕逼迫晉恭帝司馬德文“禪位”,南朝劉宋王朝時期 正式開始,東晉王朝歷國祚一百零三年至此滅亡,兩晉王朝共歷一百五十五年。其后,中國開始進入南北朝對峙的歷史時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日系韩系还是欧美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熟女精品免费| 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高清视|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少妇av| 精品国模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在线免费视频你懂的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免费不| 91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 日本深夜福利视频在线| 日韩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国产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色好吊视频这里只有精| 欧美不卡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网友自拍|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视频|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就| 亚洲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 日本av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香蕉视频播放| 插进她的身体里在线观看骚| 日本黄色录像韩国黄色录像| av免费视屏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黄片| 亚洲日本加勒比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妇女黄色三级视频| 国产中文字幕久久黄色片| 国产乱淫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a一区二区三区| 黑丝袜美女老师的小逼逼| 最近日韩在线免费黄片| 日韩在线中文字幕不卡| 青青操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粉嫩内射av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