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針灸學重點知識

 1先 2017-08-06
針灸學重點知識
2015-08-21 1278人 23頁
5.0分
針灸學重點筆記
第一部分
一、針灸發(fā)展簡史
1、最早的針灸學文獻:《足臂十一脈灸經(jīng)》和《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
2、標志著針灸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內經(jīng)》
3、又稱《針經(jīng)》的是:《靈樞》
4、針灸第一次總結:《內經(jīng)》;第二次總結:《針灸甲乙經(jīng)》;第三次總結:《針灸大成》
5、起承前啟后作用的是:《針灸甲乙經(jīng)》
6、最早的彩色經(jīng)絡腧穴圖:唐代孫思邈繪制的“明堂三人圖”
7、首次把任、督二脈和十二靜脈并稱十四經(jīng):元代滑壽編撰的《十四經(jīng)發(fā)揮》
3、王唯一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
4、明代是針灸學最昌盛的時期。
5、李學川<針灸逢源>列出361個穴位。
1、經(jīng)絡:是經(jīng)脈和絡脈的總稱,是聯(lián)絡臟腑肢節(jié),溝通上下內外,運行氣血,協(xié)調陰陽;調節(jié)人體各部的通路。經(jīng),有路徑的含義。經(jīng)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jīng)絡系統(tǒng)中的支干。絡,有網(wǎng)絡的含義,絡脈是經(jīng)脈別出的分支,較經(jīng)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3、主客原絡配穴法:根據(jù)臟腑經(jīng)絡先病、后病為依據(jù),運用時一般是先病臟腑為主,取其經(jīng)的原穴,后病臟腑為客,取其經(jīng)的絡穴。
4、骨度分寸法:以體表骨節(jié)為主要標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長度和寬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5、十五絡脈:十二經(jīng)脈和任督二脈各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
6、奇經(jīng)八脈:任、督、沖、帶、陰維、陽維、陰蹺、陽蹺脈的總稱。
7、原穴:“原”即本原,原氣之意,是臟腑原氣輸注、經(jīng)過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經(jīng)脈在四肢各有一個原穴。
8、循經(jīng)取穴:某一經(jīng)絡或臟腑有病,便選用該經(jīng)或該臟腑的所屬經(jīng)絡或相應經(jīng)脈的遠部腧穴來治療。
9、得氣:亦稱針感、氣至。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轉等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經(jīng)氣”的感應。
10、十四經(jīng):歸屬于十二經(jīng)脈和任督二脈的腧穴。簡稱“經(jīng)穴”。
11、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陰陽配穴法。前后穴配合使用。
12、交會穴:是指兩經(jīng)或數(shù)經(jīng)經(jīng)脈相交或會合的腧穴,多分布于頭部、軀干部。
13、十二經(jīng)別:從十二經(jīng)分出,深入體腔聯(lián)絡臟腑器官,溝通表里兩經(jīng)的支脈。有離入出合。
14、腧穴:人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半颉焙汀坝帷薄拜敗绷x通,有轉輸?shù)暮x;“穴”是如隙的含義。
15、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節(jié)橈側兩端紋頭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
16、九針:形狀各異,各有其不同用處的9種針具。如長針、大頭針。
17、雀啄灸: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施灸,以給施灸局部一個變量的刺激。
18、回旋灸: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施灸。
19、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或患處,距離皮膚2~3cm處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膚紅暈為度。
20、辨證歸經(jīng):以臨床征候表現(xiàn)為主要依據(jù)的歸經(jīng)形式。
21、五腧穴:即十二經(jīng)脈分布在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井、滎、腧、經(jīng)、合穴的總稱,簡稱五腧。
22、阿是穴:以病痛的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針灸部位,隨病而定,沒有固定位置和具體穴名的一類腧穴。又稱“不定穴”“天應穴”。
23、四海:把水谷、氣、血、髓、四者的匯集所在稱為四海。腦為髓之海在頭部,胃為水谷之海在上腹部,沖為十二經(jīng)之海在下腹部,膻中為氣海在胸部。
24、押手:臨床一般以右手持針操作,左手爪切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
25、熱則疾之:熱性病證的治療原則是針刺用淺刺疾出或點刺出血,手法宜輕而快,不留針。
26、針罐:針刺留針時,將罐拔在以針為中心的部位上,約5~10min,待皮膚紅潤,充血或淤血時,將罐起下,然后將針起出,此法能起到針罐配合作用。
28、正經(jīng):十二經(jīng)脈,他們是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主體。
~ 1 / 23 ~
3、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組成
1、十二經(jīng)脈在四肢的分布規(guī)律:手足三陽經(jīng):陽少太。手三陰經(jīng):太厥少。足三陰經(jīng):厥太少(內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內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經(jīng)脈循行走向:手三陰經(jīng)從胸走手;手三陽經(jīng)從手走頭;足三陽經(jīng)從頭走足;足三陰經(jīng)從足走腹胸。
3、十二經(jīng)脈交接規(guī)律:相表里的陰經(jīng)與陽經(jīng)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陽經(jīng)與陽經(jīng)在頭面部交接;相互銜接的陰經(jīng)與陰經(jīng)在胸部交接。
頭部:手足陽明循行于面額、手足少陽循行于頭側、手足太陽循行于面頰、頭頂及頭后。
軀干:手三陽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陰從腋下走出、足三陰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陽行于中、陽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陽行走于后背、少陽行走于側面
4、奇經(jīng)八脈:
督脈:陽脈之海
任脈:陰脈之海
沖脈:十二經(jīng)之海;血海
帶脈:約束縱行軀干的諸條經(jīng)脈
陰維脈:調節(jié)六陰經(jīng)經(jīng)氣
陽維脈:調節(jié)六陽經(jīng)經(jīng)氣
陰陽澀脈:調節(jié)肢體運動;司眼瞼開合
5、十五絡脈:十二經(jīng)脈、任督二脈、脾之大絡。加強表里兩經(jīng)的外部聯(lián)系,補充十二經(jīng)脈循行之不足。
任脈的別絡名鳩尾,從鳩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溝通腹部經(jīng)氣。
督脈的別絡名長強,從長強分出,經(jīng)背部向上散布于頭部,左右別走足太陽經(jīng)。溝通背部經(jīng)氣。
脾之大絡名大包,從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脅部。溝通全身經(jīng)氣。
6、十二經(jīng)別:十二經(jīng)別從肘膝關節(jié)附近的正經(jīng)別出(離);經(jīng)過軀干深入體腔,與相關的臟腑聯(lián)系(入);再淺出于體表上行頭項部(出);在頭項部,陽經(jīng)經(jīng)別合于本經(jīng)的經(jīng)脈,陰經(jīng)經(jīng)別合于其體表的陽經(jīng)經(jīng)脈(合)。
7、十二經(jīng)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結聚于關節(jié)、骨骼部,走向軀干頭面。行于體表,不入內臟。
主要作用:約束骨骼、屈伸關節(jié)、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
四 經(jīng)絡的作用
⑴ 聯(lián)系臟腑、溝通內外 ⑵ 運行氣血、營養(yǎng)全身 ⑶ 抗御病邪、保衛(wèi)機體
*八會穴 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絕骨。這八個穴位雖然屬于不同經(jīng)脈,但對于各自所會的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相關的病證有特殊治療作用。
~ 2 / 23 ~
*募穴 是指分布于胸腹部,臟腑經(jīng)氣聚結處的穴位,共有十二個穴位。募穴有治療腑實證的作用。
*俞穴 是指分布于背部膀胱經(jīng)第一側線上的臟腑俞穴,共十二個,亦稱背俞穴。多治療臟虛證。
*俞募配穴法 臨床上把病變臟腑的腧、募穴配運使用,以發(fā)揮其協(xié)同作用,稱為。
經(jīng)脈交會穴
*三陰交 所屬經(jīng)足太陰經(jīng),交會經(jīng)足厥陰經(jīng)、足少陰經(jīng)
*大椎 所屬經(jīng)督脈,交會經(jīng)足太陽經(jīng)、足少陰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
*風池 所屬經(jīng)足少陽經(jīng),交會經(jīng)陽維脈
*頭維 所屬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交會經(jīng)足少陰經(jīng)、陽維脈
*迎香 所屬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交會經(jīng)手少陽經(jīng)
十二經(jīng)脈的原穴,絡穴
經(jīng)脈
原穴
絡穴
經(jīng)脈
原穴
絡穴
手太陰肺經(jīng)
太淵
列缺
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合谷
偏歷
手厥陰心包經(jīng)
大陵
內關
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陽池
外關
手少陰心經(jīng)
神門
通里
手太陽小腸經(jīng)
腕骨
支正
足太陰脾經(jīng)
太白
公孫
足陽明胃經(jīng)
沖陽
豐隆
足厥陰肝經(jīng)
太沖
蠡溝
足少陽膽經(jīng)
丘墟
光明
足少陰腎經(jīng)
太溪
大鐘
足太陽膀胱經(jīng)
京骨
飛揚
穴名
主治
相配合主治
公孫
沖脈病證
心胸胃疾病
內關
陰維脈病證
后溪
督脈病證
目內眥、頸項、耳、肩部疾病
申脈
陽蹺脈病證
足臨泣
帶脈病證
目銳眥、耳后、頰、頸、肩部疾病
外關
陽維脈病證
列缺
任脈病證
肺系、咽喉、胸膈疾病
照海
陰蹺脈病證
奇經(jīng)八脈:
(1)任脈(24穴)
起于會陰,止于承漿
主治少腹、臍腹、胃脘、胸、頸、咽喉、頭面等局部病證和相應內臟病,部分腧穴有強壯作用或可治神志病。
(2)督脈(28穴)
起于長強,至于齦交
主治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等局部病證及相應內臟病。
手三陰
(1)手太陰肺經(jīng)(11穴)
起于中府,至于少商
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病,及經(jīng)脈循行部的其他病證。
(2)手少陰心經(jīng)(9穴)
起于極泉,止于少沖
主治心、胸、神志及經(jīng)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3)手厥陰心包經(jīng)(9穴)
起于天池,止于中沖
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經(jīng)脈循行經(jīng)過部位的其他病證。
手三陽
~ 3 / 23 ~
經(jīng)脈交會穴
*三陰交 所屬經(jīng)足太陰經(jīng),交會經(jīng)足厥陰經(jīng)、足少陰經(jīng)
*大椎 所屬經(jīng)督脈,交會經(jīng)足太陽經(jīng)、足少陰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
*風池 所屬經(jīng)足少陽經(jīng),交會經(jīng)陽維脈
*頭維 所屬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交會經(jīng)足少陰經(jīng)、陽維脈
*迎香 所屬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交會經(jīng)手少陽經(jīng)
十二經(jīng)脈的原穴,絡穴
經(jīng)脈
原穴
絡穴
經(jīng)脈
原穴
絡穴
手太陰肺經(jīng)
太淵
列缺
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合谷
偏歷
手厥陰心包經(jīng)
大陵
內關
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陽池
外關
手少陰心經(jīng)
神門
通里
手太陽小腸經(jīng)
腕骨
支正
足太陰脾經(jīng)
太白
公孫
足陽明胃經(jīng)
沖陽
豐隆
足厥陰肝經(jīng)
太沖
蠡溝
足少陽膽經(jīng)
丘墟
光明
足少陰腎經(jīng)
太溪
大鐘
足太陽膀胱經(jīng)
京骨
飛揚
穴名
主治
相配合主治
公孫
沖脈病證
心胸胃疾病
內關
陰維脈病證
后溪
督脈病證
目內眥、頸項、耳、肩部疾病
申脈
陽蹺脈病證
足臨泣
帶脈病證
目銳眥、耳后、頰、頸、肩部疾病
外關
陽維脈病證
列缺
任脈病證
肺系、咽喉、胸膈疾病
照海
陰蹺脈病證
奇經(jīng)八脈:
(1)任脈(24穴)
起于會陰,止于承漿
主治少腹、臍腹、胃脘、胸、頸、咽喉、頭面等局部病證和相應內臟病,部分腧穴有強壯作用或可治神志病。
(2)督脈(28穴)
起于長強,至于齦交
主治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等局部病證及相應內臟病。
手三陰
(1)手太陰肺經(jīng)(11穴)
起于中府,至于少商
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病,及經(jīng)脈循行部的其他病證。
(2)手少陰心經(jīng)(9穴)
起于極泉,止于少沖
主治心、胸、神志及經(jīng)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3)手厥陰心包經(jīng)(9穴)
起于天池,止于中沖
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經(jīng)脈循行經(jīng)過部位的其他病證。
手三陽
~ 3 / 23 ~
(1)手陽明大腸經(jīng)(20)
起于商陽,止于迎香
主治頭面無關疾患、熱病、皮膚病、腸胃病、神志病等經(jīng)脈循行所過病。
(2)手少陽小腸經(jīng)(19)
起于關沖,止于聽宮
主治頭面五官病、熱病、神志病及經(jīng)脈循行部的其他病證。
(3)手太陽三焦經(jīng)(23)
起于少澤,止于絲竹空
主治頭、目、耳、頰、咽喉、胸脅病和熱病,以及經(jīng)脈循行所過病。
足三陰
(1)足太陰脾經(jīng)(21穴)
起于隱白,止于大包
主治脾胃病、婦科病、前陰病及經(jīng)脈循行部的其他病證。
(2)足少陰腎經(jīng)
起于涌泉,止于俞府
主治婦科病、前陰病、腎臟病,以及與腎有關的肺、心、肝、腦病及咽喉、舌等經(jīng)脈循行經(jīng)過部分的其他病證。
(3)足厥陰肝經(jīng)(14穴)
起于大敦,止于期門
主治肝、膽、脾、胃病,婦科病、少腹、前陰病,以及筋脈循行所過病。
足三陽
(1)足陽明胃經(jīng)(45穴)
起于承泣,止于厲兌
主治胃腸病頭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膚病、熱病及經(jīng)脈循行所過病。
(2)足少陽膽經(jīng)(44穴)
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竅陰
主治肝膽病,側頭、目、耳,咽喉、胸脅病,及經(jīng)脈循行所過病。
(3)足太陽膀胱經(jīng)(65穴)
起于睛明,止于至陰
主治頭面五官病,項、背、腰、下肢病證及神志?。晃挥诒巢績蓷l側線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應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
5、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1、頭部
前發(fā)際至后發(fā)際 12 印堂至前發(fā)際 3 第7頸椎至后發(fā)際 3
眉間(印堂)至后發(fā)際正中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 18
前額兩發(fā)角(頭維)9 耳后兩乳突(完骨)9
2、胸腹脅部
胸骨上窩至胸劍 9 胸劍(歧骨)至臍中8 臍中至恥骨聯(lián)合上緣5
兩乳頭之間 8 腋窩頂點至第11肋12
3、背腰部
肩峰緣至后正中線 8 肩胛骨內緣至后正中3
4、上肢
腋前、后紋至肘橫紋9 肘橫紋至腕側橫紋 12
5、下肢部
恥骨聯(lián)合上緣至股骨內上髁上緣 18 脛骨內側髁下方到內踝尖 13
股骨大轉子至腘橫紋  19 腘橫紋至外踝尖 16
6、胸部:距正中線:旁開2寸→足少陰腎經(jīng); 旁開4寸→足陽明胃經(jīng);
~ 4 / 23 ~
旁開6寸→足太陰脾經(jīng)。
7、腹部:距正中線:旁開0.5寸→足少陰腎經(jīng);旁開2寸→足陽明胃經(jīng);旁開4寸→足太陰脾經(jīng)。
8、背部:距正中線:1.5寸→足太陽膀胱經(jīng)第一側線 3寸→足太陽膀胱經(jīng)第二側線
9、側面:足少陽膽經(jīng)
10、相距12寸:前發(fā)跡正中至后發(fā)跡正中,腋窩頂點至第11肋游離端(章門),肘橫紋(平肘尖)至腕掌(背)側橫紋。
11、相距9寸:前兩額發(fā)角(頭維)之間,耳后兩乳突(完骨)之間,胸骨上窩(天突)至胸劍聯(lián)合中點(岐骨),腋前、后紋頭至肘橫紋(平肘尖)。
12、八會穴: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懸鐘;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
13、四海:髓?!X;氣?!?;水谷之?!?;十二經(jīng)之?!鷽_脈;
14、附近穴位:
⑴臍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樞,大橫,腰陽關,大腸俞,腰眼,第16椎的華佗、夾脊穴。
⑵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⑶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倉。
⑷肘橫紋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澤⑤曲澤⑥少海。
⑸腕橫紋附近6穴:①陽谷②陽池③陽溪④太淵⑤大陵⑥神門
⑹與腦連:督脈,膀胱
⑺耳前穴位3個:聽宮,聽會,耳門
15、肩三針:肩中,肩髃,肩髎
16、四關穴:合谷,太沖
17、七星臺: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19、四彎穴:曲澤,委中傷寒,
20、三小膽:耳門,聽宮,聽會
21、治療中風后遺癥:天柱,完骨,風池
22、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翳風,完骨,風池
23、孕婦禁穴:除小腹部諸穴還有三陰交,合谷,次髎,中極,昆侖、至陰。
24、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
25、前發(fā)跡上0.5寸6穴:神庭,眉沖,頭臨泣,曲差,本神,頭維
26、任脈上特定穴:(木)中極膀胱募穴,關元小腸募穴,氣海肓之原穴,石門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巨闕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會穴之氣會,鳩尾絡穴膏之原穴。
一、腧穴分類:十四經(jīng)穴、奇穴、阿是穴三類
~ 5 / 23 ~
1)十四經(jīng)穴:具有固定的名稱和位置,且歸屬于十二經(jīng)和任脈、督脈的腧穴。(361穴)
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歸入或不便歸入十四經(jīng)系統(tǒng)的腧穴。這類多數(shù)對某些病證有特殊的療效。又稱為“經(jīng)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無固定名稱,亦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病變部位或其他反應點等作為針灸施術部位的一類腧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等。
二、腧穴的主治作用特點:
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療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鄰近組織、器官病證的作用。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點。
2遠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療其遠隔部位的臟腑、組織病證的作用。十四經(jīng)穴,尤其是十二經(jīng)脈中位于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經(jīng)穴,遠治作用尤為突出。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雙向的良性調節(jié)作用和相對的特異治療作用。
主治規(guī)律:四肢部經(jīng)穴以分經(jīng)主治為主,頭身部經(jīng)穴以分部主治為主。
三、特定穴 意義:十四經(jīng)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療作用并有特定稱號的腧穴。
分類: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交會穴
a、五輸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為經(jīng)氣初出。滎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關節(jié)之前,為經(jīng)氣開始流動。輸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關節(jié)之后,為經(jīng)氣漸盛。 經(jīng)穴——多位于腕、踝關節(jié)以上之前臂、脛部,其經(jīng)氣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關節(jié)附近,其經(jīng)氣沖盛且合于臟腑。
b、原穴:臟腑原氣輸注、經(jīng)過和留止于十二經(jīng)脈四肢部的腧穴,稱為原穴。十二原穴多分布與腕踝關節(jié)的附近。
c、絡穴:十五絡穴從經(jīng)脈分出處各有一個腧穴,又稱“十五絡穴”。十二經(jīng)脈的絡穴位于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任脈絡穴鳩尾位于上腹部;督脈絡穴長強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于胸脅部。
c、郄穴:十二經(jīng)脈和奇經(jīng)八脈中的陰蹻、陽蹻、陰維、陽維脈之經(jīng)氣深聚的部位。郄穴共有16個,除胃經(jīng)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
d、背俞穴: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個 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jīng)第一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為冠以臟腑之名。
~ 6 / 23 ~
e、募穴: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稱為“腹募穴”,共有12個。募穴位于胸腹部有關經(jīng)脈上,其位置與相關臟腑所處部位相近。
e、下合穴:六腑之氣下合于下肢足三陽經(jīng)的腧穴,又稱“六腑下合穴”共有6個。其中胃、膽、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經(jīng),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經(jīng),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經(jīng)。
d、八會穴: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聚會的8個腧穴。八會穴分散在軀干和四肢部,其中臟、腑、氣、血、骨之會穴位于軀干部;筋、脈、髓之會穴位于四肢部。
e、八脈交會穴:十二經(jīng)脈與奇經(jīng)八脈相通的8個腧穴,又稱“交經(jīng)八穴”均位于腕踝關節(jié)的上下。
f、交會穴:兩經(jīng)或數(shù)經(jīng)相交會的腧穴。多分布于頭面、軀干部。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定違法、簡便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主要以骨節(jié)為標志,將兩骨節(jié)之間的長度折量為一定的分度,用以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五、毫針刺法
1、提插捻轉的補瀉:
①捻轉:補,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時間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時間長、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補,先淺后深、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時間短、以下插為主;瀉,先深后淺、輕插重提、幅度大、頻率快、時間長、以上提為主。
2、雙手進針的種類:指切進針法,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
3、暈針表現(xiàn)及定義:是指在針刺過程中患者發(fā)生的暈厥現(xiàn)象;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慌氣短、惡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4、三棱針又稱鋒針;刺法4種點刺法、散刺法、刺絡法、挑刺法;
5、豹紋刺:(散刺法)是對病變局部周圍進行點刺的一種方法
6、行針:又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后為使之得氣,調節(jié)針感和進行補瀉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
7、得氣: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后所產生的經(jīng)氣感應,又名針感。
8、侯氣:將針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內,安靜地較長時間的留針,也可間歇的運針,施以提插、捻轉等催氣手法,直待氣之所至之謂。
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轉法;輔助手法:循法、彈柄法、刮柄法、搖柄法、挫柄法、震顫法
~ 7 / 23 ~
針灸治療原則:補虛瀉實、清熱溫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七、拔罐方法:閃罐,走罐,留罐,刺血拔罐,留針拔罐
幾種火罐法(閃火法、投火法、貼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氣罐法
拔罐注意事項:1)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毛發(fā)較多的部位均不適宜拔罐。2)要根據(jù)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具。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吸附有力。3)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泡勿需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涂以龍膽紫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4)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和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八、常用灸法
1、艾灸:⑴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無瘢痕灸
間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鹽灸;④隔附子餅灸
⑵艾條灸:懸起灸→①溫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
實按灸→①太乙針灸;②雷火針灸
⑶溫針灸:針和灸并用,不屬于艾條灸
⑷溫灸器灸
隔蒜灸作用(不治嘔):治療肺結核、腹中積塊及未潰瘡瘍等
太乙神針:雷火神針屬實按灸
施灸注意事項:
1、 對實熱證、陰虛發(fā)熱者,一般不適宜灸療
2、 對顏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關節(jié)活動部位,一般不適宜用瘢痕灸
3、 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適宜施灸 *
灸法的作用:溫經(jīng)散寒、扶陽固脫、散瘀消腫、防病保健
隔姜、蒜、鹽、附子餅灸的作用及適應癥:
1)姜、適用于因寒引起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2)蒜:適用于瘰疬、肺癆、初起的腫瘍。3)鹽:適用于傷寒陰證或吐瀉并作,中風脫證。4)附子:適用于命門火衰所致的陽痿、早泄、遺精、宮寒不孕、以及瘡瘍久潰不斂。
一、手太陰肺經(jīng)→手太陰肺尺,孔最列缺是;太淵經(jīng)魚際,少商經(jīng)中使。
肺系疾患,經(jīng)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起于中焦,屬肺、絡大腸,聯(lián)系胃及肺系;從肺系出來,外形線起于側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內側前緣,經(jīng)過寸口,止于拇指橈側端;分支從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橈側端。
~ 8 / 23 ~
1、尺澤(合穴)
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主治:肺系實熱?。恢獗蹟佂?;急性吐瀉,中暑,小兒驚風!
2、列缺(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于任脈)
 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紡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證;頭痛、牙痛、項部強痛、口眼歪斜等頭項部疾患。
3、太淵?。ㄝ斞ā⒃?;八會穴之脈會)
 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無脈癥;腕臂痛。
4、魚際(滎穴)
 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折肉際處
 主治:肺系熱性病(失音);小兒疳積。
5、少商(井穴)
 拇指橈側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實熱證(熱病、昏迷);癲狂。
二、手陽明大腸經(jīng)→手陽明商陽合溪,偏歷下廉手三里;曲池臂臑與肩髃,天扶禾髎迎香取。
頭面、五官疾患,熱病,皮膚病,腸胃病,神志病,及經(jīng)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起于食指橈側端,循行于上肢外側的前緣,上走肩,入缺盆,絡肺屬大腸;從缺盆入下齒,過人中溝,止于對側鼻旁。
1、商陽?。ňǎ?br/> 食指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齒痛、咽喉腫痛五官疾患;熱病、昏迷等熱證、急證。
2、合谷?。ㄔǎ?br/> 主治:頭面五官諸疾;外感;熱??;經(jīng)閉、滯產等婦產科病
3、手三里
 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
 主治:上肢病證;腹痛、腹瀉;齒痛,頰腫。
4、曲池?。ê涎ǎ?br/> 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主治:上肢病證;熱??;高血壓;癲狂;腹痛、吐瀉等胃腸??;五官熱性??;癮疹,濕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5、臂臑 
 曲池與肩髃連線,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點處
 主治:肩臂頸病;瘰疬;目疾
6、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膽道蛔蟲癥。
三、足陽明胃經(jīng)→足陽承四頰下迎,頭氣缺屋乳不胃腸病,頭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膚病,熱病 起于鼻旁,沿著鼻外側下行,入上齒,環(huán)繞口唇,交匯承漿,循行過下頜、耳前,止頭角;主干線從頸下胸,內行部分入缺盆,屬胃絡脾;外形部分循行于胸腹第2側線,抵腹股溝處,下循下肢外側前緣,止于第2趾外側端;分支從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別到中趾和足大趾。
~ 9 / 23 ~
1、地倉
 口角旁約0.4寸,上直對瞳孔。
 主治:局部病證
2、頰車
 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
 主治:齒痛,牙關不利,頰腫,口歪等局部病
3、下關
 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前方,閉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4、頭維
 額角發(fā)際上0.5寸。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等頭目病。
5、天樞?。ù竽c之募穴)`
 臍中旁開2寸。
 主治:腹痛,腹脹,便秘,泄瀉,痢疾;婦科病。
6、歸來
 臍中下4圤,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氣;婦科病。
7、足三里?。ê涎?;胃下合穴)
 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棘外1橫指。
 主治:胃腸??;下肢痿痹;癲狂;乳癰腸癰;虛勞
8、上巨虛?。ù竽c下合穴)
 犢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腸鳴,腹痛,泄瀉,便秘,腸癰;下肢痿痹。
9、豐隆?。ńj穴)
 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嵴外2橫指。
 頭痛,眩暈;癲狂;痰飲??;腹脹,便秘;下肢痿痹。
10、內庭?。钛ǎ?br/> 足背第2、3趾間傷
 主治:齒痛,咽喉腫痛,鼻衄五官熱性??;熱?。煌滤?,泄瀉,痢疾,便秘;足背腫痛,跖趾關節(jié)痛。
四、足太陰脾經(jīng) 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內側的中間,至內髁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內側的前緣,經(jīng)膝股部內側前緣,入腹屬脾絡胃,上膈,經(jīng)過咽,止于舌;分支從胃注心中;另有一條分布于胸腹部第3側線,經(jīng)鎖骨下,至于腋下大包穴
脾胃病,婦科,前陰病
1、隱白 (井穴)
傷寒,金匱,張仲景 足大趾內側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經(jīng)過多、崩漏等婦科?。怀鲅C;癲狂、多夢;慢驚風;腹?jié)M;暴泄。
2、公孫?。ńj穴,八脈交會穴通于沖脈)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脾胃腸腑??;心煩失眠,發(fā)狂等神志?。荒鏆饫锛?,氣上沖心(奔豚氣)等沖脈病。
3、三陰交
 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
 主治:脾胃虛弱諸證;婦產科?。幻谀蛳到y(tǒng)??;高血壓;中風;下肢痿痹;陰虛諸證。
4、陰陵泉?。ê涎ǎ?br/> 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主治:水濕: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5、血海
 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
 主治:月經(jīng)?。话a疹,濕疹,丹毒等血熱性皮膚病。
~ 10 / 23 ~
五、手少陰心經(jīng) 起于心中,聯(lián)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屬心絡小腸,從肺部淺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內側后緣,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內,止于小指橈側端
心,胸??;神志病
1、少?!。ê涎ǎ?br/> 在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心病,神志??;頭項痛,腋脅部痛;瘰疬;肘臂病。
2、通里 (絡穴)
 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舌強不語,暴喑;腕臂痛。
3、陰郄?。ㄛаǎ?br/> 腕橫紋上0.5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
 主治:心痛、驚悸等心病;骨蒸盜汗;吐血衄血等血證。
4、神門?。ㄔ?,輸穴)
 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主治:心與神志病;高血壓;胸脅痛。
5、少沖 (井穴)
 小指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熱病;心及神志病;胸脅痛。
六、手太陽小腸經(jīng) 起于小指尺側端,循行于上肢外側的后緣,繞行肩胛部,內行線從缺盆進入,下行絡心,屬小腸,聯(lián)系胃、咽;上行線從缺盆至目外眥、耳,分支從面頰抵鼻,至于目內眥
頭面五官病,熱病,神志病
1、少澤?。ňǎ?br/> 小指尺側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癰、乳汁少等乳疾;急癥熱證;頭痛、目翳、咽喉腫痛等頭面五官病。
2、后溪 (輸穴,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
 第5掌指關節(jié)后尺側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主治:耳聾,目赤;癲狂癇;瘧疾;頭項強痛,腰背、手痛
3、養(yǎng)老?。ㄛаǎ?br/> 尺骨莖突橈側骨縫凹陷中。
 主治:目視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4、天宗
 肩胛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損傷;氣喘。
5、聽宮
 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后方,張口取穴。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齒痛。
七、足太陽膀胱經(jīng) 起于目內眥,循行至頭頂并入絡腦;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經(jīng)脈從頭頂向下到枕部,循行于脊柱兩側,經(jīng)過腰背臀部,入內屬膀胱絡腎,向下貫臀,止腘窩;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經(jīng)線外側,至腘窩部相合后循行與小腿后側,經(jīng)過外髁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側端
~ 11 / 23 ~
頭面五官病,項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1、睛明 目內眥角稍內上方凹陷處。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jīng)痛;心動過速。
2、攢竹 眉頭凹陷中,約在目內眥直上。
 主治:眼部疾??;呃逆。
3、天柱 后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3寸。
 主治:后頭痛,項強,肩背腰痛痹證;鼻塞;癲狂癇;熱病
4、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肺疾;盜汗,骨蒸潮熱等陰虛病。
5、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心與神志病;咳嗽,吐血;盜汗;遺精。
6、膈俞?。ò藭ㄖ獣? 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嘔吐,呃逆,氣喘等上逆證;貧血;癮疹,皮膚瘙癢;潮熱,盜汗。
7、肝俞 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脅痛、黃疸等肝膽??;目疾;癲狂癇;脊背痛。
8、脾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腹脹,納呆,嘔吐,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
9、腎俞 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腎虛病證;泌尿生殖系統(tǒng)??;婦科病
10、大腸俞 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腸病證。
11、次髎 第2骶后孔中
 婦科?。恍”悴焕贿z精陽痿,疝氣;腰骶痛;下肢痿痹。
12、委中?。ê涎?,膀胱下合穴) 腘橫紋中點。
 主治:腰及下肢病證;腹痛,急性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13、承山 委中與昆侖連線之中點。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14、昆侖 (經(jīng)穴) 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后頭痛,項強,腰骶痛,足踝腫痛;癲癇;滯產。
15、申脈?。ò嗣}交會穴能于陽蹻脈)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癇,失眠等神志?。谎人嵬?。
16、至陰?。ňǎ? 足小趾外側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滯產;頭痛,目痛;鼻塞,鼻衄。
八、足少陰腎經(jīng)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經(jīng)舟骨粗隆之下、內踝后側,沿小腿、腘窩、大腿的內后側上行,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另有分支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線旁0.5寸,胸部前正中線旁2寸,止于鎖骨下緣。腎部直行脈向上穿過肝、膈,進入肺中,再沿喉嚨上行,至于舌根兩旁;肺部支脈,聯(lián)絡于心,流注于胸。
~ 12 / 23 ~
婦科病,前陰病,腎臟病及與腎有關的肺、心、肝、腦及咽喉病、舌病。
1、涌泉?。ňǎ? 足底前13凹陷處。
 主治:急癥及神志病;頭痛,頭暈,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腫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難,小便不利;奔豚氣;足心熱。
2、太溪?。ㄝ斞?,原穴)
 內踝高點與跟腱后緣連線的中點凹陷中。
 主治:腎虛證;陰虛性五官?。环尾坎?;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頻數(shù),便秘;月經(jīng)不調。
3、照?!。ò嗣}交會穴能于陰蹻脈)
 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
 主治:失眠,癲癇;五官熱性?。辉陆?jīng)不調帶下陰挺;小便頻數(shù);癃閉。
4、復溜?。ń?jīng)穴)
 太溪直上2寸,當跟腱的前緣。
 主治:水腫,汗證;腹脹腹瀉;腰脊強痛,下肢痿痹。
5、陰谷?。ê涎ǎ?br/> 腘窩內側,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
 主治:癲狂;陽痿,小便不利,月經(jīng)不調,崩漏;膝股內痛
九、手厥陰心包經(jīng) 起于胸中,屬心包,下膈,聯(lián)絡三焦;外行支從胸中出于側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內側面的中間部,入掌止于中指端;掌中分支止于無名指末端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1、曲澤?。ê涎ǎ?br/> 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主治:心系??;熱性胃??;暑熱病;肘臂攣痛。
2、郄門?。ㄛаǎ?br/> 腕橫紋上5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心胸??;嘔血,咳血;疔瘡;癲癇。
3、內關 (絡穴,八脈交會穴能于陰維脈)
 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風;失眠、郁證,癲狂;眩暈
4、勞宮 (滎穴)
 掌心橫紋中,第2、3掌骨之間。
 主治:中風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瘡,口臭;鵝掌風。
十、手少陽三焦經(jīng) 起于無名指末端,沿手背第4、5掌骨間上行于上肢外側中間部,上肩,經(jīng)頸部上行聯(lián)系耳內及耳前后、面頰、目外眥等部;體腔支從缺盆進入,分布于胸,聯(lián)系心包、膻中、三焦等
頭、目上、耳、頰、咽喉病;胸脅病,熱病
1、中渚 (輸穴)
 手背,第4、5掌骨小頭后緣之間凹陷中。
 主治:頭面五官?。粺岵?;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2、外關?。ńj穴,八脈交會穴于于陽維脈),
 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
 主治:熱??;頭面五官??;瘰疬;脅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3、支溝?。ń?jīng)穴)
 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便秘;耳鳴,耳聾;暴喑;瘰疬;脅肋痛;熱病
4、肩髎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時,當肩髃穴后寸許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舉,上肢痿痹。
5、翳風
 乳突前下方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口眼歪斜,面風,牙關緊閉,頰腫;瘰疬
6、絲竹空
 眉梢的凹陷處。
 主治:癲癇;頭痛,目眩,目赤腫痛,眼瞼瞤動;齒痛。
~ 13 / 23 ~
十一、足少陽膽經(jīng)
肝膽病,側頭、目、耳、咽喉病,胸脅病
1、聽會
 耳屏間切跡前,下頜骨髁狀突后緣,張口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等。齒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
2、陽白
 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頭痛;目痛、視物模糊,眼瞼瞤動等。
3、風池
 胸鎖乳突肌與余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
 主治:內風、外風所致的病證。頸項強痛。
4、環(huán)跳
 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點處。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風疹。
5、風市
 大腿外側正中,腘橫紋上7寸。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癢。
6、陽陵泉?。ê涎ǎ?br/> 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膽犯胃病證;膝腫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兒驚風
7、懸鐘 (八會穴之髓會)
 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前緣。
 主治:髓海不足證;頸項強痛,胸脅滿痛,下肢痿痹。
8、丘墟?。ㄔǎ?br/> 足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中。
 主治:目赤腫痛、目翳等目疾;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外踝腫痛;足內翻、足下垂。
9、足臨泣?。ㄝ斞ǎ嗣}交會穴通于帶脈)
 第4跖趾關節(jié)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側。
 主治:偏頭痛,目赤腫痛,脅肋疼痛,足跗腫痛;月經(jīng)不調,乳癰,瘰疬。
十二、足厥陰肝經(jīng)
肝、膽、脾、胃病證,婦科、少腹、前陰病證
1、大敦?。ňǎ?br/> 足大趾外側跟上甲根角旁約0.1寸。
 主治:疝氣、少腹痛;遺尿,癃閉,五淋,尿血;月經(jīng)病及前陰??;癲癇,善寐。
2、行間?。钛ǎ?br/> 足背,當?shù)?、2趾間趾蹼上方紋頭處。
 主治: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 ;婦科經(jīng)帶??;陰中痛,疝氣;遺尿,癃閉,五淋等;胸脅滿痛。
3、太沖?。ㄝ斞?,原穴)
 足背,第1、2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風,癲狂癇,小兒驚風,肝經(jīng)風熱??;婦科經(jīng)帶?。桓挝覆。贿z尿,癃閉;下肢痿痹,足跗腫痛。
4、期門?。ǜ沃佳ǎ?br/> 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嘔吐,吞酸,呃逆腹脹等肝胃?。槐茧鄽?;乳癰。
十三、督脈
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等局部病證
1、腰陽關
 后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經(jīng)不調、赤白帶下;男科病證;腰骶痛,下肢痿痹
2、大椎
 后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熱病,瘧疾,外感?。还钦舫睙?;神志??;項強脊痛;風疹,痤瘡。
3、啞門
 第1頸椎下,后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緩不語;癲狂癇,癔??;頭痛,頸項強痛。
4、百會
 后發(fā)際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頭風,頭痛,眩暈耳鳴;下陷性病證。
5、神庭
 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癲狂癇,失眠,驚悸;頭痛,目眩,目翳,鼻淵鼻衄
6、水溝
 人中溝的上13與下23交點處。
 主治:急危重證;神志病;面鼻口部??;閃挫腰痛。
~ 14 / 23 ~
十四、任脈
腹、脘、胸、頸、頭面的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病。
1、中極?。ò螂字佳ǎ?br/> 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
 主治:泌尿系??;男科病;婦科病。
2、關元?。ㄐ∧c之募穴)
 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主治:元氣虛損證;少腹痛,疝氣;腸腑?。幻谀蛳挡?;男科婦科病。
3、氣?!。林ǎ?br/> 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主治:氣虛病證;腸腑?。火逇?;婦科男科??;泌尿病
4、神闕
 臍窩中央。
 主治:元陽暴脫;腸腑病;水腫,小便不利。
5、中脘?。ㄎ钢佳ǎ藭ㄖ瓡?br/> 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黃疸;癲狂,臟躁。
6、膻中?。ㄐ陌佳?,八會穴之氣會)
 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
 主治:咳嗽、氣喘、胸悶、噎膈、呃逆;乳少、乳癰、乳癖
7、廉泉
 微仰頭,在喉結上方,當舌骨體上緣的凹陷處。
 主治:中風失語,暴喑,吞咽困難、喉痹、口舌生瘡等
8、承漿
 頦唇溝的正中凹陷。
 主治:口眼歪斜,齒齦腫痛,流涎等;暴喑,癲狂。
十五、常用奇穴
1、四神聰
 頭頂部,百會前后左右處1寸,共4穴。
 主治:中風,頭痛,眩暈失眠,癲癇,狂亂;目疾。
2、印堂
 額部,當兩眉頭的中間。
 主治:癡呆,癇證,失眠,健忘;頭痛,眩暈;鼻淵,鼻衄;小兒急慢驚風;產后血暈、子癇。
3、太陽
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1橫指的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疾;面癱。
4、夾脊
 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腸??;腰腹及下肢病。
5、四縫
 第2至5指掌側,近端指關節(jié)的中央。
 主治:小兒疳積;百日咳。
6、十宣
 手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暈厥,高熱,中暑,癲癇,癔病,小兒驚厥
7、膝眼
 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
 主治:膝痛,腿痛,腳氣。
8、膽囊
 小腿外側上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癥;下肢痿痹。
9、闌尾
 小腿前側上部,犢鼻下5寸,脛骨前緣旁開1橫指。
 主治:急慢性闌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 15 / 23 ~
針灸 臨床治療
一、頭面軀體痛證
1、頭痛
①外感頭痛:【外感太池列會】 陽明攢谷印、太陽天溪申、少陽率外足、厥陰沖四關、風寒風門熱椎池、濕陰陵。
選經(jīng):督脈,手太陰,足少陽經(jīng)穴
主穴:百會 列缺 太陽 風池
配穴 風寒頭痛:風門
風熱頭痛:大椎 曲池
風濕頭痛:陰陵泉
②陽明經(jīng)痛:印堂 攢竹 合谷 內庭
③太陽經(jīng)痛:天柱 后溪 申脈
④少陽經(jīng)痛:率谷 外關 足臨泣
⑤厥陰經(jīng)痛:四神聰 太沖 內關
⑵、內傷頭痛:【(實)維池會】 陽亢沖太俠、痰濁陵太豐、瘀血內關膈。
【(虛)風三百】 血虛三肝脾、腎虛腎太懸。
①實證:選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足少陽經(jīng)
主穴:百會 頭維 風池
配穴 陽亢:太沖 太溪 俠溪
痰濁:陰陵泉 豐隆 太陽
瘀血:阿是穴 血海 膈俞 內關
②虛證:選經(jīng):督脈,足陽明經(jīng),足少陽經(jīng)
主穴:百會 風池 足三里
配穴 血虛:三陰交 肝俞 脾俞
腎虛:腎俞 太溪 懸鐘

3、落枕:【肩溪懸外勞】 寒谷池、瘀內關、肩痛髃關背天宗。
選經(jīng):阿是穴,手太陽,足少陽
主穴:阿是穴 外勞宮 肩井 后溪 懸鐘
配穴 風寒襲絡:風池 合谷
 氣血瘀滯:內關 阿是穴
 肩痛:肩髃 外關
 背痛:肩外俞 天宗
4、漏肩風:【髃貞前髎】 太陽后、陽明谷、少陽外、邪谷池、瘀關膈、虛里海。
選經(jīng):阿是穴,手三陽經(jīng)
主穴: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貞 肩前
配穴:手陽明經(jīng)證:合谷
 手太陽經(jīng)證:后溪
 手少陽經(jīng)證:外關
 外邪內侵:合谷 風池
 氣滯血瘀:內關 膈俞
 氣血兩虛:足三里 氣海
6、腰痛 【腰痛阿委大】 寒腰瘀膈督后太陽申
選經(jīng):阿是穴
主穴:阿是穴 委中 大腸俞
配穴:寒濕:腰陽關
 瘀血:膈俞
 督脈病:后溪
 足太陽經(jīng):申脈
7、痹證:行血膈、痛關腎、著三陵、熱椎池
選經(jīng):局部穴為主
主穴:阿是穴 局部經(jīng)穴
配穴:行痹:膈俞 血海
 痛痹:腎俞 關元
 著痹:陰陵泉 足三里
 熱痹:大椎 曲池
二、內科病
1、中風
⑴中經(jīng)絡 【中經(jīng)絡關泉水、交委尺】 陽亢沖溪、痰阻豐谷、痰熱曲內豐、氣虛三里海、陰虛太溪風、囗歪頰地倉、上肢髃三谷、下肢跳陰陽市、頭暈完天風、足內翻丘照海、便秘歸水豐支、復視球風天睛、尿留中曲關。
選經(jīng):手厥陰經(jīng),督脈,足太陰
主穴:內關 水溝 三陰交 極泉 尺澤 委中
配穴:肝陽暴亢:太溪、太沖;
風痰阻絡:豐隆、合谷;
痰熱腑實:曲池、內庭、豐?。?br/>氣虛血瘀:足三里、氣海;
陰虛風動:太溪、風池;
口角歪斜:頰車、地倉;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環(huán)跳、陽陵泉、陽陵泉、風市;
頭暈:風池、完骨、天柱;
足內翻:丘墟透照海,
便秘:水道、歸來、豐隆、支溝;
復視者:風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極、曲骨、關元
⑵中臟腑:【中臟腑關水溝】 閉證督脈十二井、水溝太沖與豐??;脫證關元神闕氣海灸
選經(jīng):手厥陰經(jīng),督脈
主穴:內關 水溝
配穴:閉證:十二井穴 太沖 水溝 豐隆
 脫證:關元 氣?!∩耜I
~ 16 / 23 ~
3、面癱:【昆侖車顴魚陽白攢谷倉】 寒風熱曲復三里
選經(jīng):手足陽明,手足太陽經(jīng)
主穴:攢竹 魚腰 陽白 四白 顴髎 頰車 地倉 合谷 昆侖
配穴:風寒:風池
 風熱:曲池
 恢復期:足三里
人中溝歪斜:水溝
鼻唇溝淺者:迎香
 
什么是經(jīng)絡?“經(jīng)”和“絡”有何不同特征?
經(jīng)絡是經(jīng)脈和絡脈的總稱,是聯(lián)絡臟腑肢節(jié),溝通上下內外,運行氣血,協(xié)調陰陽;調節(jié)人體各部的通路。經(jīng),有路徑的含義。經(jīng)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jīng)絡系統(tǒng)中的支干。絡,有網(wǎng)絡的含義,絡脈是經(jīng)脈別出的分支,較經(jīng)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一、什么是十二經(jīng)脈?簡述十二經(jīng)脈的循行、分布、走向、交接規(guī)律?
十二經(jīng)脈即手三陰經(jīng)、手三陽經(jīng)和足三陰陰經(jīng)的總稱。它們是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主體,故又稱“正經(jīng)”。 十二經(jīng)脈左右對稱的分布在頭面、軀干和四肢,縱貫全身。陰經(jīng)屬臟,分布于四肢內側和胸腹上下肢內側為手足三陰經(jīng),其排列一般是太陽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其中足三陰經(jīng)在足內踝上8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至內踝上8寸以上則太陰交出于厥陰之前,兩經(jīng)屬腑,分布于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上肢外側為手三陰經(jīng),下肢外側為足三陰經(jīng),手足三陰經(jīng)在四肢排列順序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十二經(jīng)脈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jīng)以胸走手,手三陽經(jīng)以手走頭,足三陽經(jīng)以頭走足,足三陰經(jīng)以足走腹,十二經(jīng)脈的銜接規(guī)律是陰經(jīng)與陽經(jīng)(表里經(jīng))在手足銜接,陽經(jīng)與陰經(jīng)(同名經(jīng))在頭面部銜接,陰經(jīng)與陽經(jīng)在(即手足三陰經(jīng))在胸部銜接。
二、什么是奇經(jīng)八脈?
奇經(jīng)八脈是任、督、沖、帶、陰維、陽維、陰蹺、陽蹺脈的總稱?!捌妗庇挟惖暮x。它們交十二正經(jīng)不同,既不屬絡臟腑,又無表里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jīng)”。
三、十五絡脈
十二經(jīng)脈和任督二脈各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任脈的別絡從鳩尾分出,散布于腹部;督脈別絡從長強分出,散布于頭部,左右別走足太陽經(jīng);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脅。
五、十二經(jīng)筋筋:十二經(jīng)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jié)的體系,有結聚散絡的現(xiàn)象。
~ 17 / 23 ~
六、簡述腧穴的分經(jīng)、分部作用規(guī)律,并舉例說明?
十四腧穴的主治以分經(jīng)為基礎,凡是屬于同一經(jīng)脈的腧穴,其主治均有共同之處,如手太陰肺經(jīng)腧穴主治以肺、喉為主,手陽明大腸經(jīng)、腧穴主治以頭面病癥為主,不同經(jīng)脈的腧穴,如果這些經(jīng)脈經(jīng)過成到達同一部位,則有相同的主治病癥,如手三陰經(jīng)以胸走手,手三陰經(jīng)腧穴則主治胸部病癥和本經(jīng)所過的上肢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由于經(jīng)脈循行和屬絡臟腑的不同,不同經(jīng)脈和臟腑各有其不同的病候,其分經(jīng)主治就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性,在分經(jīng)的基礎上,由于每一條經(jīng)脈所屬的腧穴分布部位不同,其主治作用的范圍也有差異,如手陽明經(jīng)的合谷與迎香,迎香以治局部病癥為主,而合谷除主治病癥外,還能治療經(jīng)脈循行所過的上肢及頭面部病癥,一般來說,頭面軀干部的腧穴除任督某些腧穴具有特殊的或全身性的主治作用外,絕大部分腧穴一般只能治腧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的臟腑組織器官的病癥,四肢部的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腧穴,除主治局部和鄰近部位的病癥外,還能主治該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頭面、軀干及其臟腑組織、器官的病癥而且越是遠離軀干部的腧穴其主治范圍越廣。.
七、舉例說明針灸的選穴原則合配穴方法?
選穴原則:1近部選穴,指在病癥的局部或鄰近部位選取穴位的方法,如鼻塞選迎香;胃痛選中脘、梁門2遠部選穴指在距離病變部位較遠部位選穴。a本經(jīng)選穴,是指經(jīng)脈循行的部位發(fā)生疾病,就在其經(jīng)脈上選取腧穴進行治療。如肺病選太淵、尺澤;脾病選三陰交、太白;b異經(jīng)選穴指某經(jīng)或其所屬的臟腑器官發(fā)生病變,選取其相表里經(jīng)脈或其他經(jīng)脈上相關的腧穴進行治療。如外感咳嗽選合谷、列缺,屬表里經(jīng)選穴。3對癥選穴,亦稱隨癥選穴,是指針對某些全身癥狀或疾病的病因病機而選取腧穴的方法。如虛脫選內關、神闕;自汗選足三里、關元。配穴方法:1本經(jīng)選穴法。如肺病咳嗽選中府、尺澤、太淵2表里經(jīng)配穴法,如陰痹選涌泉、昆侖3前后配穴法,如心、胸疾病前取巨闕、后取心俞4左右配穴法,如心悸取雙側內關。胃痛取雙側足三里5上下配穴法如偏頭痛、上肢取外關、下肢取丘墟6遠近配穴法。如胃病取中脘、足三里。
~ 18 / 23 ~
七、什么是“子母補瀉法”?如何應用?
根據(jù)五行之間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關系,結合臟腑的五行關系,結合臟腑的五行關系,《難經(jīng)》提出了“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選取適當五輸穴治療疾病的方法,具體可分為本經(jīng)補母瀉子法和異經(jīng)補母瀉子法,如肝經(jīng)屬陰木,肝實證瀉行間,行間為滎火穴,實則瀉其子;肝虛證補曲泉,曲泉為合水穴,虛則補其母。胃經(jīng)屬陽土,胃實證瀉厲兌,厲兌為井金穴,實則瀉其子,胃虛證補解溪,解溪為經(jīng)火穴,虛則補其母。這是本經(jīng)補母瀉子法。又如肝實證還可瀉心經(jīng)(陰火經(jīng))滎穴少府,肝虛證補腎經(jīng)(陰水經(jīng))合穴陰谷。胃實證還可以瀉大腸經(jīng)(陽金經(jīng))井穴商陽,胃虛證補小腸經(jīng)(陽火經(jīng))經(jīng)穴陽谷。這是異經(jīng)補母瀉子法。
八、簡述經(jīng)絡的作用及其臨床意義?
作用:1聯(lián)系內外、網(wǎng)絡全身、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循行分布,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達上下、從而使人體的各臟腑組織器官有機的聯(lián)系起來2運行氣血、協(xié)調陰陽3抗御病邪、反映病癥4傳導感應、調整虛實臨床引用:1診斷方面:可以根據(jù)疾病所出現(xiàn)的癥狀;結合經(jīng)脈循行的部位及所聯(lián)系的臟腑,作為辯證歸經(jīng)的依據(jù)2治療方面:針灸治病選穴,一般在明確辯證的基礎上,除選用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經(jīng)取穴為主,即某一經(jīng)絡或臟腑有病,便選用該經(jīng)便選用該經(jīng)或該臟腑的所屬經(jīng)絡或相應經(jīng)脈的遠部腧穴來治療。
九、什么是腧穴?如何理解腧穴經(jīng)絡和臟腑間關系?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半颉焙汀坝帷薄拜敗绷x通,有轉輸?shù)暮x;“穴”是如隙的含義。經(jīng)絡于腧穴的關系密切,腧穴不是孤立于體表的點,而是與體內臟腑組織器官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并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經(jīng)絡腧穴與臟腑相關、內外相應,這樣就使腧穴-經(jīng)絡-臟腑間相互聯(lián)系,內通達外。臟腑疾病可以通過經(jīng)絡反映到體表腧穴,而體表腧穴施以針灸,也能通過經(jīng)絡作用于臟腑。
十、常用腧穴定位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是“同身寸”“一夫法”?
有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滑度”折量定位法和指寸定位法。同身寸是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據(jù)患者本人手指所規(guī)定的分寸來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稱“手指固身寸取穴部”,常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橫指同身寸三種。其中,橫指同身寸又名“一夫發(fā)”,令患者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以中指中節(jié)橫紋為標準,其四指的寬度作為方寸。
~ 19 / 23 ~
十一、簡述百會穴、風池、大錐、合谷、曲池、內關、外關、足三里、三陰交、次髎等穴的主治?
百會: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腫痛、鼻淵,耳鳴,中風,口眼渦斜,感冒瘧疾,熱病。大錐:熱病,瘧疾,頭痛,頸項強痛,感冒,咳嗽,氣喘,骨蒸潮熱、盜汗、風疹、癲癇、
合谷:頭痛,眩暈,鼻衄,齒痛,面腫,口眼渦斜,痄腮、指臂痛,上肢不遂,腹痛,便秘,發(fā)熱,無汗多汗,癮疹,滯產。曲池:熱病,咽喉腫痛,齒痛,瘰疬,手臂腫痛,上肢不遂,腹痛,吐瀉,痢疾,高血壓,癲狂。內關: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嘔吐、呃逆、失眠、頭痛、癲狂、癇癥、癔病、熱病、肘臂攣痛。外關:手指疼痛、肘臂屈伸不利,肩痛、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熱病、胸脅痛。足三里:膝脛酸痛,下肢不遂,胃痛,嘔吐,腹脹,泄瀉,便秘,痢疾,水腫,咳喘痰多,乳癰頭暈,耳鳴,心悸,癲狂,中風,瘧疾,體虛羸弱,三陰交:下肢痿痹,腳氣,腸鳴腹脹,泄瀉,月經(jīng)不調,帶下,經(jīng)閉、痛經(jīng)、陰挺、不孕、滯產、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陰痿、疝氣、失眠 次髎:腰骶痛、下肢萎痹,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帶下,疝氣,遺精,二便不利。
單式補瀉手法
捻轉補瀉 :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時間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 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時間長,大指向后 食指向前
提插補瀉:先淺后深,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時間短,以下插為主 先深后淺,輕插重提,幅度大,頻率快,時間長,以上提為主
疾緩補瀉:進針慢出針快 進快出慢
迎隨補瀉: 針尖隨經(jīng)脈循行方向,順經(jīng)而刺 迎著針尖方向,逆經(jīng)而刺
呼吸補瀉: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 呼出吸進
開閡補瀉: 出針后按閉針孔 出針時不按閉針孔,或搖大針孔

三陰交的主治證:下肢痿痹、腳氣、腸鳴腹脹、泄瀉、月經(jīng)不調、帶下、經(jīng)閉、痛經(jīng)、陰挺、不孕、滯產、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疝氣、失眠。
太溪:月經(jīng)不調、遺精、陽痿、小便頻數(shù)、便秘、消渴、咳血、氣喘、咽喉腫痛、齒痛、失眠、腰痛、耳聾耳鳴。
風府、承泣穴操作:伏案正坐,使頭微前傾,項肌放松,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針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不可灸/押手固定眼球,沿眶下緣緩慢直刺0.3~0.7寸,不宜提插和大幅度捻轉,禁灸。/天突穴:先直刺0.2寸,然后將針尖朝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緣、氣管前緣緩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
手陽明經(jīng)的體表循行路線:起于食指橈側商陽穴,經(jīng)手背第一、二掌骨間到腕部,沿上肢外側前緣、肩前、項、面頰,在水溝穴左右交叉到對側鼻唇溝,終止于鼻旁迎香穴。主治:頭面、五官、咽喉病、熱病及經(jīng)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癥
手太陽小腸經(jīng)的大體循行分布:起于手小指外側端,沿著手背尺側至腕部,出于尺骨莖突,直上沿著前臂外側后緣,經(jīng)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沿上臂外側后緣,出于肩關節(jié),繞行肩胛部,交會于肩上,向下進入鎖骨上窩,聯(lián)絡心臟,沿著食管,通過橫膈,到達胃部,屬于小腸。主治: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志病以及經(jīng)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癥。
10、內關穴的主治作用:1)近治:肘臂攣痛2)遠治:胸肺病、心痛、心悸、胸痛、嘔吐、呃逆3)失眠、頭痛、熱病、癲癇、癔病。
11、腧穴的定位方法(以足太陰脾經(jīng)為例):1)骨度分寸法:根據(jù)人體各部的骨骼規(guī)定為一定的尺寸而定取穴位的方法。如大橫2)自然標志定位法:根據(jù)人體自然標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如陰陵泉3)手指同身寸:以患者手指的標準來定取穴位的方法。如三陰交4)簡便取穴法:是臨床上簡便易行的方法,如血海。
12、合谷和肩禺的異同點:同-都可治療上肢病癥 異-合谷:治療頭面五官病、熱病、部分婦科病 肩禺:治療局部病為主,如肩周炎。
~ 20 / 23 ~

14、奇經(jīng)八脈的作用:1)溝通了十二經(jīng)脈之間的關系,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jīng)脈聯(lián)系起來,達到統(tǒng)攝有關經(jīng)脈氣血協(xié)調陰陽的作用2) 奇經(jīng)八脈對十二經(jīng)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jié)作用,若喻十二經(jīng)脈的江海,奇經(jīng)八脈則猶如湖泊。
一、試術耳屏前、中臍線、膝中線、乳中線、瞳孔線、上常用腧穴的定位、歸經(jīng)。
耳屏前:聽宮定位: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后方,張口時呈凹陷處,歸經(jīng):手太陽小腸經(jīng)。平臍線:天樞定位:在腹中部,距臍中二寸。歸經(jīng)是足陽明胃經(jīng)。大橫定位:在腹中部,距臍中四寸。歸經(jīng)是組太陰脾經(jīng)。神闕定位:在腹中部,臍中央。歸經(jīng)是任脈。膝中線:委中定位: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點。歸經(jīng)是足太陽經(jīng)。承山定位: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xiàn)尖角凹陷處。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乳中線:日月定位: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歸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大橫定位:在上腹部,距臍中四寸。歸經(jīng)是組太陰脾經(jīng)。期門定位: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歸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瞳孔線:承泣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間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四白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 地倉定位:在面部 、口角外側、上直瞳孔。 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 陽白定位: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下,眉上1寸歸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頭臨泣:在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fā)際0.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 歸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
1、試述“風府”、“睛明”、“天突”、“中極”等穴的針刺療法?
風府:伏案正坐,使頭微前傾,項肌放松,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針尖不可朝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不可灸。 睛明:囑患者閉目,醫(yī)者左手將眼球推向外側固定,針沿眼眶邊緣緩緩刺入0.3~0.5寸,不宜提插或大幅度捻轉;禁灸。天突:先直刺0.2寸,然后將針尖朝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緣、氣管前緣緩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中極:直刺0.5~1寸,針前排尿,孕婦禁針,可灸。
~ 21 / 23 ~
三、簡述針灸的治療作用?
A調和陰陽,是指運用針灸等方法,通過經(jīng)絡、腧穴和針灸方法的作用,使陰陽之偏盛偏衰得以糾正。
B疏通經(jīng)絡,就是運用針灸等方法,通過腧穴和針灸方法的作用,使經(jīng)絡疏通、氣血暢達,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C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扶助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去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響。
四、舉例說明針灸臨床如何處理標本緩急關系?
標與本是一對相對的概念,具有本末、主次、先后、因果等多種含義,常用來說明疾病的本質與現(xiàn)象,以及疾病過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關系。
A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必須尋求疾病的本質,而后針對疾病的本質進行治療。
B急則治標,就是在標癥緊急,甚或危及生命時,或后發(fā)之標病影響先發(fā)之本病治療時,應先治標病的一種治療原則。 C緩則治本,就是在標病不急時,針對病證本質進行治療的一種治療原則。
D標本兼治,就是在標病與本病并重時的治療原則。
五、針灸如何實現(xiàn)補虛瀉實,清熱溫寒?
補虛就是扶助正氣,瀉實就是祛除病邪。
A補虛,就是虛癥的治療原則用補法
B瀉實,就是指實證的治療原則用瀉法。
C補瀉兼施,即扶正與去邪兼用 熱性病用清法,即以寒治熱;寒性病癥用溫法,即以熱治寒,均屬于正治法。A清熱,即清法,是用針法疏風清熱,清熱解毒,瀉熱開竅的一種方法,用于熱癥的治療。B溫寒,即溫法,是用針灸溫通經(jīng)絡,溫養(yǎng)陽氣,回陽救逆的一種方法。
六、針灸如何在八綱辨證指導下確立治療原則?
1陽證多表現(xiàn)為表實熱證,治宜取督脈和陽經(jīng)穴為主,針用瀉法,宜淺刺少留,或點刺出血,可灸或不灸2陰證多為里虛寒證,治宜取任脈和陰經(jīng)穴為主,針用補法,宜深刺久留,并用灸法。3表證治宜取督脈,手太陰,手陽明,手少陽,足太陽經(jīng)穴為主,宜淺刺,根據(jù)寒熱虛實施行針灸補瀉,表熱證可留針,表寒證施灸法,表虛證用補法,表實證用瀉法。4里證常結合臟腑辯證,取其有關臟腑相絡屬的經(jīng)穴為主,宜深刺,里寒證久留針,并用灸,里熱證用瀉法,忌用灸,里虛證用補法,并用灸,里實證用瀉法,慎用灸。5寒證是感受寒邪或機體陽虛所表現(xiàn)的證候,宜取督脈和手足三陽經(jīng)穴為主,針用瀉法,少留針,疾刺或點刺出血。6熱證是感受熱邪或機體陰虛所表現(xiàn)的證候,宜取任脈和足三陰經(jīng)穴為主,久留針,用灸法。7虛證是指正氣不足的證候,宜用任脈和手足三陰經(jīng)穴為主,針用補法,并用灸法,8實證是邪氣亢盛的證候,宜用督脈和手足三陽經(jīng)穴為主,針法用瀉?!鹅`樞.經(jīng)脈》于《靈樞.九針十二源》對針刺治則是怎樣敘述的?加以解釋《靈樞.經(jīng)脈》說“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衰,以經(jīng)取之?!薄鹅`樞.九針十二源》說“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瀉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即針灸治療原則為1標本緩急:(一)治病求本(二)急則指標(三)緩則治本(四)標本兼治2補虛瀉實(一)補虛(二)瀉實(三)補瀉兼施3清熱溫寒(一)清熱(二)溫寒4三因制宜(一)因時制宜(二)因地制宜(三)因人制宜。
~ 22 / 23 ~
一、舉例說明《難經(jīng)》中所述“陰病引陽,陽病引陰”的含義?
臟屬陰、腑屬陽;腹屬陰、背為陽。故一般五臟有病,常取背俞穴治之;六腑病變,多用募穴療法。如肺病咳嗽常選肺俞;心悸怔忡常選心俞;胃病多選中脘;大腸病多選天樞。
二、什么是八脈交合穴?臨床如何配伍應用?
八脈交會穴是十二正經(jīng)與奇經(jīng)八脈,脈氣相通的八個脈,又稱交經(jīng)八穴,均分布于人體腕踝關節(jié)附近。如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等督脈病癥,可取通于督脈的后溪穴;胸腹氣逆而拘急的沖脈病癥,可取通于沖脈的公孫穴。
三.什么是主客原絡配穴法?試舉例
原穴和絡穴配合應用時,稱為原絡配穴法,又稱主客配穴法,屬表里配穴法的范疇,二穴一客一主,相互配合,疏通內外,貫通上下,對相表里臟腑經(jīng)脈的病癥均有較好的療效。如太淵配偏歷。主治咳嗽、氣喘,上肢浮腫,合谷配列缺,主治外感咳嗽偏正頭痛等。
四.什么是下合穴?如何應用
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氣下合于下肢三陽經(jīng)的6個腧穴,故又稱“六腑下合穴”。對于六臟腑癥可選用各自相應的下合穴進行治療。如足三里可治胃脘痛、腹脹、飲食不化;陽陵泉主治脅痛嘔吐、黃疸。上巨虛主治腹痛腸鳴、泄瀉痢疾;下巨虛主治腹痛、便溏、疝氣;委陽主治腹脹、水腫、帶下;委中主治小便異常等。

~ 23 / 23 ~
分類:
專業(yè)資料醫(yī)藥衛(wèi)生中醫(yī)中藥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91亚洲精品国产一区| 欧美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国产网爆精品| 九九热视频网在线观看|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欧美日韩亚洲巨色人妻|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高清不卡| 日本在线视频播放91| 国产无摭挡又爽又色又刺激| 一区二区免费视频中文乱码国产| 极品少妇嫩草视频在线观看| 美国黑人一级黄色大片| 极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麻豆精品视频一二三区| 成人免费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中文字幕一区久久综合| 亚洲av日韩av高潮无打码| 日本加勒比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韩国日本精品视频| 日韩欧美在线看一卡一卡|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免费| 欧美韩日在线观看一区| 一级片二级片欧美日韩| 国产一区欧美一区二区| 深夜福利欲求不满的人妻| 五月天婷亚洲天婷综合网| 日本少妇中文字幕不卡视频| 激情偷拍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肥妇一区二区熟女精品 | 日韩18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第二区| 91日韩欧美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超碰成人天堂涩涩| 久草精品视频精品视频精品| 亚洲综合精品天堂夜夜| 国产一区国产二区在线视频 | 老熟女露脸一二三四区|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内裤| 激情内射日本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