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膽囊炎為反復發(fā)作性上腹部疼痛。腹痛多發(fā)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少數(shù)可發(fā)生于胸骨后或左上腹部,并向右側(cè)肩胛下區(qū)放射。腹痛常發(fā)生于晚上或飽餐后,可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進油膩食物后加重。 70%左右的慢性膽囊炎是由膽結(jié)石引起的,其次為感染細菌、病毒及寄生蟲。中醫(yī)認為本病是由濕、熱、淤阻滯于膽,或因情志刺激,使膽氣郁滯不舒。 中醫(yī)辨證分型 常見的辨證分型為:肝氣郁滯證、肝膽濕熱證、肝郁脾虛證、肝膽郁滯證和肝郁陰虛證五種證型。 辨證論治 ! 肝氣郁滯證 常見癥狀 上腹脹痛,連及脅肋及肩背;兼胸脘滿悶,口苦厭油,疼痛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 致病原因 情志刺激,膽氣郁滯不舒,則上腹脹痛,連及脅肋及肩背;膽汁不循常道,則口苦;情志變化與氣之郁結(jié)關(guān)系密切,故疼痛因情志變化而增減。 常用藥物 柴胡、枳殼、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氣止痛;白芍、甘草——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氣通絡。脹痛嚴重,可加青皮、延胡索;口干口苦,便秘,加梔子、丹皮。 現(xiàn)代藥理 柴胡具有較好的抗炎、利膽作用。香附水煎劑可明顯增加膽汁流量。川楝子有松弛奧狄氏括約肌,收縮膽囊,促進膽汁排泄的作用。 食療方法 梅花粥 紅梅花5~10克,粳米50~100克。粳米煮成粥,離火前,加梅花同煮片刻即成。日服1~2次,連服7~10天。 ! 肝膽濕熱證 常見癥狀 右脅脹痛,連及肩背;兼口苦口干,大便干燥,小便黃。 致病原因 濕熱蘊結(jié)肝膽,肝氣郁滯,則脅痛;膽汁不循常道,則口苦;濕熱交蒸,則大便干燥,小便黃。 常用藥物 龍膽草——清利肝膽濕熱;梔子、黃芩——清肝瀉火;川楝子、枳殼、延胡索——疏肝理氣止痛;澤瀉、車前子——滲濕清熱。若發(fā)熱、黃疸,加茵陳、黃柏;若由膽結(jié)石引起,加金錢草、海金沙、郁金。 現(xiàn)代藥理 黃芩、海金沙具有利膽作用。金錢草水煎劑可明顯促進膽汁分泌,使膽管泥沙結(jié)石易于排出,膽管阻塞和疼痛減輕。川楝子有松弛奧狄氏括約肌,收縮膽囊,促進膽汁排泄的作用。 食療方法 茵陳梔子仁粥 茵陳30~60克,梔子仁3~5克,香附6克,鮮車前草30克,粳米50~100克。將四味藥加水共煎為湯液,與粳米一起加水組成粥,最后加糖。每日2~3次,適量服用。 ! 肝郁脾虛證 常見癥狀 右脅脹痛;兼食欲差,腹脹,噯氣,便溏。 致病原因 肝失條達,則右脅脹痛;橫逆犯脾,失于健運,則食欲差,便溏。 常用藥物 柴胡、白芍——疏肝、柔肝而條達肝氣;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補脾健脾;陳皮、半夏——燥濕健脾。若怕冷,四肢涼,加干姜、附子。 現(xiàn)代藥理 芍藥中的芍藥苷具有較好的解痙作用。白術(shù)有利膽作用。 食療方法 三色奶 韭菜250克,生姜25克,牛奶250克。將韭菜,生姜洗凈切碎,搗爛,用清潔紗布絞汁,兌入牛奶中煮沸,趁熱1次服完。 ! 肝膽郁滯證 常見癥狀 右上腹疼痛,如針刺或刀割。 致病原因 肝氣郁滯,氣滯血停,則右上腹疼痛,如針刺或刀割。 常用藥物 柴胡——疏肝,引藥入肝經(jīng);大黃、當歸、桃仁、紅花、穿山甲——活血祛淤;天花粉——清熱散結(jié)消腫。若惡心,嘔吐,加半夏、竹茹。 現(xiàn)代藥理 桃仁提取物能改善肝臟表面微循環(huán),并能促進膽汁分泌。大黃有利膽作用。 食療方法 桃仁粥 桃仁2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將桃仁去皮,搗爛如泥,加水取其汁液去渣,米淘凈加水煮粥,待粥熟后,則兌入桃仁汁液,再稍煮片刻即成。臨食前加適量白糖。每日2次,連服10~15天。 ! 肝郁陰虛證 常見癥狀 右脅隱隱作痛,或略有灼熱感;兼口燥咽干,心煩,午后潮熱。 致病原因 肝陰血不足,不能濡養(yǎng)肝絡,則右脅隱隱作痛;陰虛生內(nèi)熱,則心煩,午后潮熱。 常用藥物 生地、枸杞子、黃精、沙參、麥冬——滋陰柔肝;當歸、白芍、甘草——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理氣和絡止痛。若心煩失眠,加酸棗仁、炒梔子、合歡皮。 現(xiàn)代藥理 川楝子有松弛奧狄氏括約肌,收縮膽囊,促進膽汁排泄的作用。 食療方法 枸杞子粥 枸杞子50克,粳米100克。將粳米煮至半熟,再加枸杞子煮15~20分鐘。早晚各1次,可連續(xù)服用15~30天。 預防調(diào)護 調(diào)節(jié)情志,保持心情舒暢;調(diào)理飲食,勿過食肥甘辛辣;加強運動,增強體質(zhì)。 【文源】《圖解中草藥家庭療法》 |
|